饲料管理法规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饲料是畜禽动物的主要食品来源,因此饲料质量安全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畜禽健康,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其包括以下方面:饲料质量管理体系、饲料原料选择与采购、饲料生产过程控制、饲料产品检验与验收、饲料包装、储存和运输。
一、饲料质量管理体系饲料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依据饲料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建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饲料质量管理体系。
该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检测及改进等要素。
饲料企业应该建立和实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的饲料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
二、饲料原料选择与采购饲料原料的选择与采购直接关系到饲料质量的优劣。
因此,饲料企业应该严格按照饲料质量标准选择供应商,建立供货商档案,对原料供应商进行认证,并与供应商签署质量保证协议。
同时,饲料企业应当根据畜禽需求,合理选择原料,确保原料的品质符合要求。
在采购过程中,应注意原料的新鲜度、贮存条件及时间等问题,避免过期或变质的原料使用。
三、饲料生产过程控制饲料生产过程控制是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
饲料生产过程应该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和合法性。
包括饲料生产设备、生产流程、操作管理、卫生消毒等方面。
要确保原料进厂检验及时、准确,生产车间生产操作人员应该按照生产过程流程图操作,对生产条件进行及时的监控及记录,保证制成饲料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四、饲料产品检验与验收在生产完成后,应对饲料产品进行检验及验收,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检验过程应按已确定的检验标准进行。
饲料生产企业应按照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制定饲料产品检验计划,并对饲料产品进行全面、有效的检验,确保符合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
同时,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处理,不得销售和使用。
五、饲料包装、储存和运输饲料包装、储存和运输是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不同的饲料类型,合理选择包装规格,保证饲料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失。
饲料企业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饲料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保障生产安全,保障产品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饲料企业,负责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
第三条饲料企业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从事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第四条饲料企业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科学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五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并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第六条饲料企业应当重视员工培训和知识学习,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第七条饲料企业应当加强内部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
第八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保障生产安全。
第九条饲料企业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十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第二章生产管理第十一条饲料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饲料生产,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第十二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并落实生产责任。
第十三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成品检验等环节,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四条饲料企业应当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生产。
第十五条饲料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第十六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确保生产安全。
第十七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与生产相关的档案和记录,便于追溯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及检验。
第十八条饲料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的安全生产。
第十九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产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安全。
第二十条饲料企业应当落实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第二十一条饲料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二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检测、质量监控等环节。
第二十三条饲料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原料采购管理制度,确保原料的质量。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相关制度1. 引言饲料质量安全是保证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相关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制度的内容和实施要点。
2.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2.1 饲料生产企业的责任•饲料生产企业需建立健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每一道工序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定期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将质量安全意识贯穿于全体员工。
•配备合格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关考核制度。
•定期对饲料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饲料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规,严格控制使用的原料的来源和质量。
2.2 饲料销售企业的责任•饲料销售企业要确保销售的饲料来源合法、质量安全。
•建立完善的饲料质量管理档案,对饲料销售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
•加强饲料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客户和消费者对饲料质量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对饲料销售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3 畜牧养殖场的责任•定期检测和记录畜牧养殖场所使用的饲料样品,并确保其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建立合理的饲料存储和管理制度,确保饲料质量不受污染。
•定期开展饲料质量管理培训,提高畜牧养殖场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定时清洁和消毒畜牧养殖设备和环境,确保动物生产的卫生和健康。
3. 饲料质量检测制度3.1 检测项目•常规检测项目包括饲料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纤维素等的含量。
•饲料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菌落总数等的检测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具体需要,也可以开展其他特殊成分和特殊污染物的检测。
3.2 检测方法•饲料质量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掌握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实验室设备和仪器要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3.3 检测结果的处理和报告•检测结果应及时准确地处理和记录,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信。
我国饲料行业监管体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标准汇总分析一、饲料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分析我国饲料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及地方各级饲料主管部门承担饲料行业管理的具体职责。
饲料行业自律性管理组织为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和中国畜牧业协会。
二、国内政策——2016年10月,农业部发布《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饲料产量稳中有增,质量稳定向好,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安全高效环保产品快速推广,饲料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通过5年努力,饲料工业基本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为养殖业提质增效促环保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9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产品备案管理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9〕6号)要求,加强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监管,促进饲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农村部将实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产品备案管理。
——2019年10月,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与饲料相关的内容如下:1、鼓励类1)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2、限制类1)新建、扩建古龙酸和维生素C 原粉(包括药用、食品用、饲料用、化妆品用)生产装置,新建药品、食品、饲料、化妆品等用途的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B12、维生素E 原料生产装置;3、淘汰类3万吨/年以下饲料磷酸氢钙。
我国饲料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一资料来源:立鼎产业研究中心整理我国饲料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二资料来源:立鼎产业研究中心整理三、饲料行业相关标准分析我国饲料工业标准化工作是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导,以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基础的饲料标准体系,在饲料生产经营、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相关制度一、引言饲料质量安全关乎人们日常饮食的安全健康,是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规范饲料生产、销售等环节,保证饲料质量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制度,本文将对这些规范和制度进行介绍。
二、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卫生法》该法规定了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的基本要求,明确了饲料卫生注册管理制度、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其使用管理、饲料使用、添加剂和非营养添加物管理等重要内容,是保证饲料质量安全的基石。
2.《饲料卫生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卫生法》的细化和补充,主要涉及饲料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规范、饲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限制、饲料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等内容,以及对有关部门职责的明确。
三、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1.饲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22000-2006)该规范主要针对饲料生产企业制定,要求企业在生产、存储、销售中坚持科学管理、卫生保障和安全管理相统一,确保饲料质量安全。
2.饲料添加剂和非营养添加物使用管理规范(GB/T 23331-2009)该规范规定了饲料添加剂和非营养添加物的使用范围、限度和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方法等,使得添加剂和非营养添加物在生产中更加规范化、安全化和可控。
四、饲料质量安全相关制度1.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标准及方法该标准规定了对饲料中有害物质进行监测的范围、方法、指标及标准值等,包括饲料中的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
2.饲料生产企业质量监控制度该制度是由饲料生产企业制定的内部管理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监测饲料原料、添加剂和非营养添加物等环节中的质量控制点,确保饲料质量安全。
五、总结以上是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制度的简要介绍,这些规范和制度的实施,有效保障了饲料质量安全,提高了规范化水平,保障了人们的日常饮食安全。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宠物饲料质量安全,促进宠物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宠物饲料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宠物饲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遵循安全、健康、环保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宠物饲料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宠物饲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第五条国家鼓励宠物饲料行业技术创新,提高宠物饲料产品质量,推动宠物饲料产业转型升级。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宠物饲料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监督管理,保障宠物饲料质量安全。
第二章标准体系第七条宠物饲料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宠物饲料。
(二)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制定,适用于特定领域的宠物饲料。
(三)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宠物饲料。
(四)企业标准:由企业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宠物饲料。
第八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当优先采用国际标准。
第九条宠物饲料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饲料原料的质量要求;(二)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用量和使用方法;(三)饲料产品的营养成分;(四)饲料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储存要求;(五)饲料产品的标签、说明书要求;(六)饲料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七)饲料产品的安全评价方法。
第三章生产管理第十条生产宠物饲料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二)具备相应的生产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三)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检验检测设备。
第十一条宠物饲料生产单位应当执行以下规定:(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组织生产;(二)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饲料原料;(三)使用合格的饲料添加剂;(四)加强生产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五)建立生产记录,如实记录生产过程;(六)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生产技能。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相关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背景为了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对饲料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饲料生产管控全过程的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包含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仓储和销售环节。
第三条生产管理原则生产过程中,本企业将坚持以下原则: 1.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饲料合法、安全、符合质量标准; 2. 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饲料质量掌控在合理范围内; 3. 加强内部沟通,形成全员质量管理的共识,保障质量安全; 4. 连续改进,不绝提高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章原材料采购管理第四条原材料子供应商资质审核1.企业应对全部原材料子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确保其具备相关质量管理体系及国家标准的要求;2.审核内容包含原材料子供应商的生产设施、技术本领、质量管理体系等;3.审核结果需要进行记录并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供应商质量评估结果作为合同签订的紧要参考。
第五条原材料采购合同管理1.原材料采购应订立严格的采购合同,合同中应包含双方商定的质量标准、交付日期、价格、数量、检测要求等内容;2.企业采购部门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之前,应对样品进行指定的质量检测,以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3.采购部门应建立原材料采购记录,包含供应商信息、原材料批次、采购数量、检测结果等,以备查验。
第六条原材料收货检验1.原材料进厂后应依照质量安全规范的要求,组织专人进行收货检验;2.检验包含外观、气味、湿度等指标的检测;3.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进行饲料生产。
第三章加工生产管理第七条生产设备管理1.生产设备应依照相关标准选购,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确保正常运行;2.设备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确保操作规范。
第八条饲料生产工艺管理1.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饲料生产工艺标准,明确各工艺环节的操作规程;2.生产人员应依照工艺标准进行操作,严禁随便更改或调整;3.工艺参数和质量指标应在各个环节进行记录,以备查验。
饲料行业管理法规体系在中国,饲料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农业领域,它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食品安全。
为了保障饲料生产和使用的质量安全,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饲料行业管理法规体系。
一、饲料管理法律法规1. 《饲料卫生管理条例》:该法规是饲料行业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明确了饲料生产和使用的监管要求,确保饲料安全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该法规主要对饲料中使用的添加剂进行严格管理,规定了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限量、标签要求等内容,保证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3. 《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检测要求,包括原料采购、加工、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4. 《养殖场所用饲料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养殖场所使用饲料的管理要求,包括饲料质量要求、使用量控制、存储条件等,为养殖场所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5. 《饲料生产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该规定对饲料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批、监督检查和资质证书管理等进行了细化,保证饲料生产企业的合规经营。
二、饲料行业管理部门1. 国家农业农村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全国饲料行业管理工作。
2.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辖区内饲料行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监管、执法、监测等。
3. 饲料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负责起草行业自律规范,开展行业培训和交流,协助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三、饲料行业管理措施1. 许可证制度:饲料生产企业需要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符合一定的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标准,确保生产的饲料合规。
2. 监督抽检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对市场上的饲料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检,检测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使用量等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信息公开制度:饲料生产企业需要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生产信息,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生产许可证号等,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4. 罚款和处罚措施: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饲料生产企业,将依法给予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以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