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八下《钱钟书先生》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钱钟书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
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
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
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
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典型事件和具体细节,体会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淡泊名利的独特魅力。
2.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选取生活片段,用凝练、生动、传神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说明: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
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
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有一本书被喻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当它的作者辞世时,评论家们感慨“怎样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怎样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走进他。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
《社戏》是中学语文必修二教材中的一篇作品,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本文章将给出一个关于《社戏》的教案,帮助初中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阅读这个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这篇短篇小说的作者钱钟书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3.学会阅读和感悟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二、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钱钟书的照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一些文艺作品,如《中国好儿童》、《围城》等,让学生理解《社戏》这个作品的地位和意义。
1.介绍钱钟书的生平和作品特点,包括其主要作品《围城》、《钱钟书散文随笔选》等。
2.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位组员介绍一下钱钟书的作品特点。
Step 3:阅读故事
1.让学生阅读《社戏》,并回答一些基础问题,如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故事讲述了什么?
2.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小伙子不敢去告发贪官?为什么他最后选
择不离不弃?
Step 4:分析人物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小伙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性格?
2.请学生找出故事中明显的线索和提示,为小伙子何以改变提供线索。
Step 5:主题与寓意
1.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寓意,为其提供一些思路:社会道德、
责任和担当。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主题和寓意提供支持。
Step 6:扩展拓展
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位组员,为班级呈现钱钟书的其他作品。
2.要求学生阅读其中一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三、教学反思。
钱钟书先生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方晴教学目标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
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
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
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
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
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
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搜集关于钱钟书先生的资料写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个人生平资料,约100字初中学生涉猎面有限,课前预习环节能拉近学生与钱钟书先生之间的距离知人论世导入课文有一本书被喻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当它的作者辞世时,评论家们感慨“怎样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怎样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走进他。
钱钟书围城教案教学设计钱钟书《围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理解小说《围城》的主题和内涵;2. 了解钱钟书的写作风格及其影响;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心理变化;4.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了解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内涵;2. 钱钟书的写作风格;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4.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钱钟书和他的代表作《围城》。
2. 文本解读(30分钟)a. 学生阅读课文片段,重点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作家风格分析(20分钟)a. 学生通过阅读指定的相关文章,了解钱钟书的写作风格和他对文学的贡献。
b.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钱钟书的写作特点。
4. 阅读理解(25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与小说《围城》相关的问题。
b. 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知识竞赛。
5. 扩展阅读(20分钟)a. 学生详细了解《围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b.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或者小说片段,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供相关的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导入部分:提问、图片呈现;2. 文本解读部分:学生阅读、问题引导;3. 作家风格分析部分:阅读、小组讨论;4. 阅读理解部分:问题回答、知识竞赛;5. 扩展阅读部分:自主阅读、写作;6. 总结与评价部分:教师总结、学生反馈。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对于《围城》主题和内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于钱钟书的写作风格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于小说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和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