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轮复习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71.70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第一部分:知识篇策略1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金点子: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
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用明矾净化水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
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
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
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
B项中N与N 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
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
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
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A.空气B.石蜡C.氨水D.二氧化氮气体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总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含解析)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总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选择题1.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的建设”。
如图是一种新型“全氢电池”,能量效率可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离子交换膜不允许和通过C.吸附层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D.电池总反应为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或用途)的描述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片遇稀生成无色气体B.新制氯水久置变为无色C.常温下,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D.明矾作净水剂3.已知:电流效率=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与消耗负极失去电子总数之比。
现有两个电池Ⅰ、Ⅰ,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Ⅰ和Ⅰ的电池反应不相同B.能量转化形式不同C.Ⅰ的电流效率低于Ⅰ的电流效率D.放电一段时间后,Ⅰ、Ⅰ中都只含1种溶质4.下列物质的应用中,主要利用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用铝和氧化铁的混合物焊接铁轨B.用氮气实现工业合成氨C.实验室用溶液吸收尾气D.过量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制备硫酸亚铁5.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粗盐提纯B.海水提溴C.油脂皂化D.石油分馏6.反应NO+O2+NO2+H2O→HNO3(未配平)是有多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的化学方程式。
当氧气有1/3被NO还原时,此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依次为()A.4,9,24,14,28 B.1,1,1,1,2C.8,9,12,10,20 D.任意值均可7.关于反应4CO2+SiH44CO+2H2O+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是氧化产物B.SiH4发生还原反应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Ⅰ4D.生成1molSiO2时,转移8mol电子8.工业上联合生产硫酸和烧碱溶液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阴极和阳极均为惰性电极。
实验过程中取样测丙溶液的pH 值,pH 试纸显红色。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 = H2↑B.联合生产过程中需添加补充Na2SO4C.离子交换膜d 为阴离子交换膜D.每转移0.1 mol 电子,产生1.12 L 的气体乙9.高电压水系锌-有机混合液流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N公式: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 C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011年1月)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总结资料(知识归纳)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3)1、物质的分类 (3)2、物质的组成 (4)3、物质的变化 (4)4、酸、碱、盐的概念及分类 (4)5、常见的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6)二、化学用语 (6)1、元素符号的意义: (6)2、离子符号和价标符号: (6)3、化合价的含义、规律、应用 (6)4、电子式 (7)5、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或称原子、离子结构简图) (7)6、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7)7、中学阶段常用的方程式 (7)三、化学中常用计量 (8)1、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及相关的说法 (8)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 (8)3、化学反应与能量 (9)4、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9)四、溶液 (12)1、学习目标: (12)2、四种分散系的比较 (12)3、溶液的组成及形成过程 (12)4、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13)五、金属概论 (13)1、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 (13)2、金属的性质 (13)3、金属冶炼 (13)4、金属的锈蚀及防护 (13)六、非金属概论 (15)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原子团各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不易分开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同分异构体—— 同分子式、同化学组成、不同结构的有机物 同系物—— 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的互称。
3、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反应):本质—— 旧化学键破坏,新的化学键形成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4、酸、碱、盐的概念及分类⑴酸:在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2SiO 3非氧化性酸:稀H 2SO 4、盐酸、H 3PO 4 一元酸:HCl 、HNO 3、CH 3COOH宏观(成份) 微观(粒子)二元酸:H 2SO 4、HOOC —COOH (乙二酸,又称草酸) 多元酸:H 3PO 4 §酸的特殊性质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 易挥发性酸:HCl 、HNO 3、H 2S易分解的酸:HClO 、H 2SO 3、H 2CO 3、HNO 3 还原性酸:H 2S 、浓HCl 、HBr 、HI 、H 2SO 3 §下列弱酸不能使指示剂变色、H 2SiO 3、高级脂肪酸、HClO (漂白)§酸的通性(以CH 3COOH 为例)a 、 遇石蕊试液变红b 、 Cu(OH)2+2CH 3COOH =(CH 3COO)2Cu +2H 2Oc 、 CuO +2CH 3COOH =(CH 3COO)2Cu +H 2Od 、Zn +2CH 3COOH =(CH 3COO)2Zn +H 2↑e 、 NaHCO 3+CH 3COOH =CH 3COONa +H 2O +CO 2↑☆硝酸例外,不论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金属是否活泼,硝酸与金属一般不放出氢气。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一、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
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
高中化学讲义 第一章、物质的量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②、符号:n 物质的量 ③、单位:摩尔、摩、符号mol④、1mol 任何粒子(分、原、离、电、质、中子)数与0.012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
⑤、、架起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联系的桥梁。
①、定义: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符号N A③、近似值:6.02×1023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基本概念 气体摩尔体积:②、符号:Vm③、单位:L·mol -1 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②、符号:M ③、单位:g·mol -1或kg·mol -1④、若以g·mol -1为单位,数值上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①、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②、符号:c(B)③、单位:mol·L -1①、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作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同温同压下:212121N N =n n =V V ②、推论: 同温同压下:212121Mr Mr =M M =ρρ 同温同体积下:212121N N =n n =P P Ⅰ、气体休的密度和相对密度:标况下:1-L •g 4.22Mr =mol•.4L 22M =)(ρ气体 A 气体对B 气体的相对密度:)B (M )A (M =)B (ρ)A (ρ=)B (D Ⅱ、摩尔质量M (或平均摩尔质量M —)M=22.4L ·mol -1×ρ,•••+)B (n +)A (n •••+)B (M •)B (n +)A (M •)A (n =M — M —=M(A)ф(A)+M(B)ф(B)+··· ф为体积分数。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考点碳、硅单质的性质及用途1.碳单质的存在、性质和用途种类主要有金刚石、石墨、C60或富勒烯等结构金刚石:正四面体空间网状结构石墨:平面正六边形层状结构物理性质金刚石:熔点高,硬度大,不导电石墨:熔点高,质软,有滑腻感,能导电化学性质与O2反应O2充足时:C+O2=====点燃CO2O2不足时:2C+O2=====点燃2CO与氧化物反应CuO:2CuO+C=====△2Cu+CO2↑(冶炼金属)SiO2:SiO2+2C=====高温Si+2CO↑(制取粗硅)H2O:C+H2O(g)=====高温CO+H2(制取水煤气) 与强氧化性酸反应浓H2SO4:C+2H2SO4(浓)=====△CO2↑+2SO2↑+2H2O 浓HNO3:C+4HNO3(浓)=====△CO2↑+4NO2↑+2H2O用途金刚石:用作切削刀具、装饰品等石墨:作电极、高温润滑剂、铅笔芯等(1)结构及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能被浓硫酸、浓硝酸等强氧化剂氧化,只能与F 2、氢氟酸、强碱溶液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O 2、Cl 2等少数非金属单质化合。
写出下列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工业制备反应原理:①制粗硅SiO 2+2C=====高温Si +2CO ↑②粗硅的提纯Si +2Cl 2=====高温SiCl 4、SiCl 4+2H 2=====高温Si +4HCl 易错警示 (1)用石英砂和焦炭制备粗硅的反应必须要隔绝空气在电炉中进行,得到的氧化产物是CO而不是CO2。
(2)硅与碱溶液反应时,硅为还原剂,H2O为氧化剂。
★总结提升碳、硅单质的特殊性(1) 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元素单质熔、沸点低,硬度小,但晶体硅、金刚石熔、沸点高,硬度大,其中金刚石为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2)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单质为绝缘体,但硅为半导体,石墨为电的良导体。
高温(3)Si的还原性大于C,但C在高温下能还原出Si:SiO2+2C===== Si+2CO↑。
(4)非金属单质一般不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但硅能跟HF作用:Si +4HF===SiF4↑+2H2↑。
(5)常见与强碱反应生成H2的固体单质有Al和Si,能够置换出H2O中氢的非金属单质为碳,这些特征反应常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
(6)金刚石为原子晶体,1 mol金刚石含有2 mol碳碳单键;晶体硅为原子晶体,1 mol晶体硅含有2 mol Si—Si键;二氧化硅晶体为原子晶体,1 mol SiO2中含有4 mol Si—O 键;石墨为混合晶体,1 mol 石墨中含1.5 mol C—C 键,每个六元环中平均含2个碳原子;C60是分子晶体。
考点碳和硅的氧化物1.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不溶于水,可用作气体燃料和冶金工业的还原剂。
(1)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O 2=====高温2CO 2。
(2)还原CuO 的化学方程式为CO +CuO=====△Cu +CO 2。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 CO 2+H 2OH 2CO 3易错警示 (1)不能依据反应2C +SiO 2=====Si +2CO ↑来说明C 的还原性比Si 强,也不能依据反应SiO 2+Na 2CO 3=====高温Na 2SiO 3+CO 2↑来说明SiO 2水化物的酸性比H 2CO 3强。
(2)氢氟酸能腐蚀玻璃并用于雕刻玻璃,盛放氢氟酸不用玻璃瓶而用塑料瓶。
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因为SiO 2与碱溶液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Na 2SiO 3。
(3)SiO 2虽然能与NaOH 溶液、HF 溶液反应,但不属于两性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但与水不能直接反应。
★总结提升含硅化合物的特殊性(1)SiO 2是H 2SiO 3的酸酐,但它不溶于水,不能直接与水作用制备H 2SiO 3。
(2)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作用,但SiO 2能跟HF 作用:SiO 2+4HF===SiF 4↑+2H 2O 。
(3)不要混淆二氧化硅和硅的用途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的是SiO 2,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计算机芯片的是晶体硅。
(4)水晶、石英、玛瑙的主要成分是SiO 2;珍珠的主要成分是CaCO 3;钻石是金刚石;红、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Al 2O 3。
★总结提升碳酸的“强酸性”碳酸虽然是一种弱酸,但其酸性比硅酸、次氯酸、偏铝酸等物质的酸性强,将CO 2气体通入Na 2SiO 3、NaClO 、NaAlO 2盐溶液中,均能发生反应而生成相应的弱酸和碳酸(氢)盐,这是“强酸制弱酸”原理的应用。
如:CO 2(少量)+Na 2SiO 3+H 2O===Na 2CO 3+H 2SiO 3↓; CO 2(少量)+Ca(ClO)2+H 2O===CaCO 3↓+2HClO ;CO 2(少量)+2NaAlO 2+3H 2O===2Al(OH)3↓+Na 2CO 3; CO 2(过量)+NaAlO 2+2H 2O===Al(OH)3↓+NaHCO 3;CO 2与碱、盐溶液的反应总结1.与碱溶液的反应 (1)反应原理NaOH ――→少量CO 2Na 2CO 3――→CO 2NaHCO 3 (2)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x =n (NaOH )n (CO 2)溶质成分 x ≤1∶1 NaHCO 3 1∶1<x <2∶1 Na 2CO 3、NaHCO 3x =2∶1 Na 2CO 3 x >2∶1NaOH 、Na 2CO 32.与盐溶液的反应(1)CO 2+Na 2CO 3+H 2O===2NaHCO 3(2)CO 2(少量)+Ca(ClO)2+H 2O===CaCO 3↓+2HClO (3)CO 2(少量)+Na 2SiO 3+H 2O===H 2SiO 3↓+Na 2CO 33.往某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至过量时,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的反应(1)往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 Ca(OH)2+CO 2===CaCO 3 ↓+H 2OCaCO 3 +CO 2+H 2O===Ca(HCO 3 )2 (2)往氢氧化钡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 Ba(OH)2+CO 2===BaCO 3 ↓+H 2O BaCO 3 +CO 2+H 2O===Ba(HCO 3 )2 (3)往漂白粉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 Ca(ClO)2+CO 2+H 2O=== CaCO 3 ↓+2HClO CaCO 3 +CO 2+H 2O===Ca(HCO 3 )24.往某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时,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或浑浊,沉淀或浑浊不消失”的反应(1)在NaAlO 2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2AlO -2+CO 2(少量)+3H 2O===2Al(OH)3↓+CO 2-3AlO -2+CO 2(过量)+2H 2O===Al(OH)3↓+HCO -3(2)往Na 2SiO 3 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SiO 2-3+CO 2+H 2O===H 2SiO 3↓+CO 2-3, SiO 2-3+2CO 2+2H 2O===H 2SiO 3↓+2HCO -3(3)往饱和Na 2CO 3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2Na ++CO 2-3+CO 2+H 2O===2NaHCO 3 ↓(4)Na 2CO 3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CO 2+CO 2-3+H 2O===2HCO -3考点硅酸、硅酸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1.硅酸(1)弱酸性:H 2SiO 3难溶于水,其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强碱(如NaOH)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 +H 2SiO 3===Na 2SiO 3+2H 2O 。
(2)不稳定性:H 2SiO 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SiO 3=====△SiO 2+H 2O 。
(3)硅酸的制备及硅胶①制备原理:可溶性硅酸盐(如Na2SiO3)与其他酸(如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iO3+2HCl===2NaCl+H2SiO3↓。
②硅胶:硅酸在水中易聚合形成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即得硅胶,常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
2.硅酸盐(1)概念:由硅、氧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
(2)硅酸钠(Na2SiO3)①白色、可溶于水的粉末状固体,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有黏性,水溶液显碱性。
②它能与较强的酸反应,如与盐酸反应:Na2SiO3+2HCl===2NaCl+H2SiO3↓;与CO2水溶液反应: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③用途:黏合剂(矿物胶),耐火阻燃材料。
(3)硅酸盐组成的表示:通常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如硅酸钠(Na2SiO3)可表示为Na2O·SiO2,长石(KAlSi3O8)可表示为K2O·Al2O3·6SiO2。
3.无机非金属材料(1)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指的是我们常说的硅酸盐材料,包括玻璃、水泥、陶瓷等,陶瓷、玻璃、水泥是主要建材,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指的是一类新型的具有特殊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非硅酸盐材料,如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生物陶瓷、压电陶瓷等。
(3)特殊功能的含硅物质①碳化硅具有金刚石结构,可用作磨料。
②含硅元素4%的硅钢具有导磁性。
③硅橡胶具有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的性质。
易错警示(1)Na2SiO3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与玻璃的成分不相同;水玻璃又称为泡花碱,但它却是盐溶液(存放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不是碱溶液。
(2)氧化物形式只表示硅酸盐的组成而不表示其结构,切不可认为硅酸盐是由氧化物混合而成的。
★总结提升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的方法(1)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2)氧化物前计量数的配置原则:除氧元素外,其他元素按配置前后原子个数守恒原则配置计量数,且不同氧化物间以“·”隔开。
(3)当计量数配置出现分数时应化为整数。
如正长石:KAlSi 3O 8不能写成12K 2O·12Al 2O 3·3SiO 2,应写成K 2O·Al 2O 3·6SiO 2。
(4)实例高岭土(Al 2Si 2O 7·2H 2O)⇒Al 2O 3·2SiO 2·2H 2O 石棉(CaMg 3Si 4O 12)⇒CaO·3MgO·4SiO 2沸石(Na 2Al 2Si 3O 10·2H 2O)⇒Na 2O·Al 2O 3·3SiO 2·2H 2O 云母(KAl 3Si 3O 17·H 2O)⇒K 2O·3Al 2O 3·6SiO 2·2H 2O ★思维建模硅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特色专题的归纳整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相关工业生产知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涉及本考点的考题主要以硅的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硅、二氧化硅的性质及硅的制备等相关知识,硅酸盐材料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