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读《闻一多评传》有感_2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5.74 KB
- 文档页数:4
闻一多读后感闻一多读后感闻一多读后感1.再读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2.火一样盛开的头发,有如杜甫晚年的“一月不梳头”;一副老花镜下一双锐利的眼睛,深黑的眼袋,一张将厚厚的贴满下巴的胡须劈开的嘴,上面还有一只似乎很坚硬的直鼻;历经风雨的黄脸上勾画出这位“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他便是我最崇敬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他生于1899年,那个布满硝烟而黑暗的年代。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他看到了祖国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帝国的阴谋。
却想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拯救中国!理由是“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他是个疯子,文学上的疯子!”不少人在他动员的时候这么想。
是啊,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却做到了,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站起来抗争!而他所用的——不过一张嘴和一枝笔!“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酷爱文学,所以,他在早期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介诗人,没有多少人能留意。
直至他诗兴不在,在没有任何“说”出来的情况下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想参考先人的历史来拯救中国。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不过是他“何妨一下楼”的成果。
接着,他开始了更新近一步的奋斗。
做为革命家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做了再说”,而是“说了就做”。
2024年大师闻一多传观后感《大师闻一多传》是一本关于中国教育家、作家闻一多的传记作品。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的生平经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书对闻一多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追溯,展现了他的思想、教育观念以及与时代的交融与冲突。
读完这本书,我被闻一多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深深吸引,也深刻地反思了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在《大师闻一多传》中,作者通过丰富的资料和透彻的分析,对闻一多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还原和描述。
闻一多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培养了对教育和文学的兴趣。
他在求学过程中展现了过人的才华和学识,但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问题。
这种对教育现状的批判和思考,促使他不断寻找改革的路径。
闻一多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多次转职和地域变迁,他曾在国内的多所大学任教,并于上世纪30年代去美国留学。
在留学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西方文学等学科,吸收了西方教育理念,并反思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联系。
回国后,闻一多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改革,他坚信,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闻一多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一味灌输和机械记忆。
他追求质疑精神和真理探索,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他相信,改革教育需要从培养师资着手,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一批既具备学术造诣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师。
闻一多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闻一多的教育思想,我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我发现,闻一多所强调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等教育原则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很多学校和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英雄闻一多作文你知道闻一多吗?那可是个超级英雄,不过他可不像漫威英雄那样穿着酷炫的战衣,到处飞来飞去拯救世界。
他是用他的笔,他的热血,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杀出一道光来。
但是呢,他可不是那种只躲在书斋里写诗的人。
那时候的社会,黑暗得像个巨大的怪兽,到处都是压迫,到处都是不公。
闻一多先生就像个勇敢的骑士,他挺身而出。
他看到了国家的苦难,看到了人民的悲惨,他的眉头皱起来了,眼睛里冒着火。
他想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做点什么。
于是,他开始演讲。
他的演讲就像一阵狂风,刮过那沉闷压抑的天空。
他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得就像敲响的大钟。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子弹,射向那些黑暗势力。
那些反动派肯定特别害怕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可是闻一多先生可不怕他们,他才不管什么危险呢,他就是要把真相说出来,要把人民的愤怒表达出来。
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闻一多先生穿着长衫,在人群中慷慨激昂地演讲,他的头发可能因为激动而有点乱了,但是他整个人就像一座山峰,坚定无比。
他讲的那些话,就像号角一样,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人。
大家开始跟着他,开始反抗,开始为了自由和民主而战斗。
可是啊,那些黑暗势力是多么的可恶。
他们容不下闻一多先生这样的英雄。
他们竟然下了毒手。
当闻一多先生倒在血泊中的时候,我想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了。
但是他的精神没有倒,他就像一颗永远不会熄灭的星星,在我们的天空中闪耀。
他是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勇气,去对抗整个黑暗的世界。
他的名字,闻一多,会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中,像一座不朽的丰碑。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现如今有许多人,都是要做什么只是嘴上说说,但却不照做,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
而他则是只要说到,就一定能做到,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家是说了再做,而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他就是“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我最崇敬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他生于1899年,那个布满硝烟而黑暗的年代。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他看到了祖国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帝国的阴谋。
却想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拯救中国!理由是“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他是个疯子,文学上的疯子!”不少人在他动员的时候这么想。
是啊,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疯子”。
但是,他却做到了,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国民站起来抗争!而他所用的不过一张嘴和一枝笔!他酷爱文学,所以,他在早期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介诗人,没有多少人能留意。
直至他诗兴不在,在没有任何“说”出来的情况下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想参考先人的历史来拯救中国。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不过是他“何妨一下楼”的成果。
接着,他开始了更新近一步的奋斗。
做为革命家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做了再说”,而是“说了就做”。
他开始呐喊,起初声音很小,只有昆明的青年听的到,其后便越来越大声,和全国父老乡亲共鸣起来,吵得帝国主义日夜不得安宁。
不管多大的危险,他都会站起来说。
1946年7月11日。
李公朴因参加了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昔日的好友在敌人在枪口下倒下了,他怒吼了,参加了那禁忌的追悼会,大骂国民党特务!慷慨淋漓,无拘无束,把国民党骂地狗血淋头,怒火中烧。
最后,他倒下了,在回家的路上被特务暗杀,光荣地牺牲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革命失败了,不,应该是成功了!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所有人民的愤怒之火,让那亿万的人民挺起胸来抗挣!闻一多先生把自己的宝贵生命贡献给了人们,他还以他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他的说和做。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让我们向闻一多先生学习他的说到做到吧!。
闻一多让我如此敬佩作文600字作文一
闻一多先生,他的名字在我的心中闪闪发光。
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很多人都不敢说话,可闻一多先生不怕。
他站出来,大声地说出真话,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敌人威胁他,不让他说话。
但闻一多先生一点也不害怕,他还是在大家面前大声地批评那些坏人。
他的声音那么坚定,让敌人都害怕。
他还是一个非常热爱祖国的人。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一篇篇充满力量的文章,告诉大家要爱我们的国家,要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闻一多先生,他的勇敢和爱国精神,让我从心里敬佩他。
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追求真理,热爱我们的祖国!
作文二
在我的心里,有一个特别敬佩的人,那就是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可厉害了!他特别有学问,知道好多好多的东西。
但是,他最让我敬佩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勇敢。
那时候,社会很乱,坏人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敢说。
可是闻一多先生不怕,他站出来指责那些坏人。
有一回,坏人威胁他,说如果他再敢说话,就要对他不客气。
但闻一多先生一点儿也没退缩,还是大声地把真相说出来。
他还特别爱国。
他努力地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去爱护,去让她变得更强大。
闻一多先生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又爱国的人!。
追念闻一多先生的感悟闻一多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他的散文则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追念闻一多先生,让我们回顾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体会他的文学贡献和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作品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诗作以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读者。
他的《临江仙·满庭芳》中,以花为载体,表达出对美的渴望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的《大风歌》则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者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常常被深深地感染和打动。
闻一多先生的散文作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他的《河上的爱琴海》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族精神的思考。
闻一多先生的散文作品中蕴含着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他的笔触娴熟而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对当代的教育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
闻一多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代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思考。
追念闻一多先生,我们不仅要回顾他的作品和思想,更要思考他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闻一多先生通过他的作品和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他的作品和思想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他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追念闻一多先生,让我们深刻理解他的文学贡献和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努力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与众不同的人一闻一多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繁星般璀璨,而闻一多先生,无疑是其中极为独特且耀眼的一颗。
说起闻一多先生,最先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他那坚定不移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直达真理的彼岸。
他的身影,不像那些在官场中圆滑世故的政客,也不像在商场中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偶然间看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些旧照片。
那些黑白的影像中,他总是穿着一身简单而整洁的长衫,身姿挺拔,面容严肃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和。
他不像是在摆拍,倒更像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自然而然地展现出那种学者的风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闻一多先生对待学术的态度,那真叫一个较真儿。
他研究古代文学,就像是一个痴迷的寻宝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着历史密码的字符。
为了考证一个字的源流,他能翻阅无数的古籍,请教多位前辈学者。
别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他却非得弄个水落石出。
这种对学术的痴迷和执着,让他在那个时代的学术界独树一帜。
还记得他讲课时的情景。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他开口。
他一走上讲台,整个教室仿佛都被他的气场笼罩。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像是敲在学生们的心坎上。
他讲起诗词来,那真是眉飞色舞,仿佛那些古老的诗句在他的口中都活了过来。
他会因为一句诗的美妙而陶醉其中,也会因为一个观点的争议而和学生们激烈讨论。
在他的课堂上,没有死记硬背,只有思考和探索。
在生活中,闻一多先生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他不喜欢那些繁文缛节,也不热衷于社交应酬。
他宁愿把时间花在书房里,与书为伴,与文字为友。
有一回,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一个所谓的名流聚会,他却断然拒绝,说:“我宁愿在书房里和古人对话,也不想在那虚情假意的场合浪费时间。
”他的这种直率和真实,让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份与众不同,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闻一多先生还是个极具正义感的人。
当面对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他从不选择沉默。
读巜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
读巜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这个假期,我读了巜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我们都知道,他是位诗人,所以文人篇《说和做》有了很大的诗意。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人,学者。
这篇文章讲到闻一多先生走
到游行示威队的最前面,他昂首挺胸,须发飘飘。
说到这,妈妈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天去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的演讲,
在回家的路上,闻先生和他的儿子被特务盯上了,随着两声枪响,父子二人应声倒地,被送到了医院,抢救,,闻先生的儿子的活了下来,但闻先生
却与世长辞了。
妈妈进的这个故事我很感动,闻一多先生明知路上有特务,但他还是去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闻一多先的精神令我感动。
闻先生一生从来没有怕过谁。
我不知道,也不敢妄加说此,可我知道,每一个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有和平的人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闻一多先生的大
义凛然,是全中国的骄傲,谨以此篇,朋友们,怀念这位伟大的革命者-------闻一多先生吧!。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800字读完这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的文章,我陷入了深思…...闻一多,他是那位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高层领导,爱国民主战士。
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自我感觉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说这篇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的闻一多英杰的爱国主义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闻一多也应自学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
爱国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还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首先,我们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短短的24个字,提出却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与宣传战提出了要求,它如同一本理性爱国的指南,指引群众正确地、理性地爱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有益阶段性成果,它的每一句话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浓缩了中西方先哲们对人类的思考。
爱国,中华儿女还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论中外。
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却发现了许多针对自己的尴尬警语,诸如:巴黎圣母院的“请保持安静”,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在此”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所受的“礼遇”。
这与海外礼仪之邦的称号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文明出游,文明做人。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以,我们作为武术家大同五千年的传人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奉献。
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具有像亨廷顿、巴尔扎克那样的刻苦努力、不懈追求得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若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追逐梦想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在学习的道路上才我们只有勤奋踏实的将一点一滴的知识掌握,才能在此之后走向成功。
高三写人作文800字:闻一多先生的精彩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以其博学多才、一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扎实的学术造诣出了名,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文艺的现代化进程中,他的作品和思想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并赞赏闻一多先生的精彩之处。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既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又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追求知识、全面发展,他自己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闻一多先生的“全人教育”理念也深受国内外教育界的推崇,他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和典范。
同时,他的诗歌和文学评论也深受文坛人士的赞誉和推崇,被誉为“现代文坛领袖”。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清新自然,充满着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他的笔下的花草树木、山水风景都充满着生命力和活力,他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把自然界万物的美妙之处都表达出来。
比如,在闻一多先生的《星星之火》中,他拟人化了星星,比喻了青年的要燃烧青春,奔向辉煌的人生高峰,反映了他深刻的思想观念。
作为诗人,闻一多先生对温馨、浪漫的情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夜与花与你》中写道:“在这微明的晨光中,我和花儿默默地站在一起,我知道,我们都是在等待。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自然界的美妙,还表达了人类的感情用事,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与意义。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文学评论以谈论方面为主,强调文学的总体精神和价值,注重文学创作中的创新性与挑战性,比如在他的《文艺的新高度》中,他强调了文学的“感受性与思想性”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观点。
他还提出了“民族的精神与个性的自由”,他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民族精神,同时也要符合个性的需求和追求。
面对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潮,他总是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成为当代文论家的楷模和领袖。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_2000字
'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
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
——首先要说的话
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则放在刘烜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获悉,去赏读。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
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
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林彪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
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
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
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
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
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
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
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扞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
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
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
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
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
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
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
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
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
我在局外静观艺术成长的时刻,目睹了一个伟人的成长;在伟人呻吟的时光里,习得了艺术之长,真可谓是一件乐事啊!这时才发觉读书与感想犹如一本评传一样,随时间的推移,
重视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而且会随时变更,这不是我们刻意的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被动。
但愿读书也是一种无人能言明的评传。
后记:读完此书不久,思绪在脑海中泛滥几日,总想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在我内心没有沉淀的时候我不能说话。
恰好今夜难免,想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写点什么,于是留下了这篇凌乱的感言。
\xa0\xa0\xa0\xa0天水师院高三: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