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阅读)三国演义100个经典情节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1
《三国演义》情节梳理1、桃园结义(1回)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官府四处发放榜文,招兵买马。
刘备、张飞、关羽三位年轻人不期而遇,并一见如故,遂于桃园中结成异姓兄弟,共商报国大事。
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关于反映曹操凶残奸诈的奸雄本色的故事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乱都是形容词,整句意思是,社会稳定时,是一个英雄;社会动乱时,是一奸雄。
另一是,治、乱为使动,原句为,使社会安定的英雄,使社会动乱的奸雄。
1)曹操幼时假中风诈叔父体现他“多机变”的故事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
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后就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
叔父信以为真,告诉曹嵩。
当曹嵩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2)、杀吕伯奢一家(4回)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与陈宫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
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
遂怀疑对方要抓自己去领赏,惊恐之下而杀其全家。
后发现是误会,连忙逃走。
在路上又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杀了。
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曹操杀粮官王垕(17回)在讨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生怕士兵们生变故,就将粮官找来商量对策。
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
曹操竟以“行小斛,盗官谷”的罪名将粮官斩首示众,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4)、代人捉刀。
曹操因觉自己容貌丑陋,便让美男子崔琰代替自己接见远方的使者,自己假扮侍从,握刀立在一旁。
接见完毕之后,曹操派人问使者。
使者答说:“魏王虽然仪表非凡,但是他旁边那位的握刀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呀!”曹操听后,立即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者。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梳理1、桃园结义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17字)2、假中风诈叔父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
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
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
但当曹嵩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127字)3、怒鞭督邮刘备平定黄巾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不久,督邮前来巡查。
刘备因没向督邮送钱而遭督邮陷害。
消息传至张飞耳中,张飞气得两眼圆睁,咬碎钢牙,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条。
幸好为刘备及时制止,而后三兄弟弃官投奔刘恢。
(130字)4、吕布弃丁原董卓进京后宴请大臣,提出废帝想法。
荆州刺史丁原表示反对,并于次日,派义子吕布搦战董卓,董卓大败而逃。
正当董卓犯愁之际,部将李肃挺身而出,说他与吕布是同乡,只要董卓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给吕布,他定能叫吕布背叛丁原,投降董卓。
董卓许之。
果不其然,吕布一见赤兔马便喜爱得不得了。
当夜便将丁原杀害,投效董卓,拜董卓为干爹。
(158)5、孟德献刀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伺机行刺,见董卓倒身卧于床上时,急抽出宝刀,待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
曹操灵机一动,忙称自己有口宝刀,欲献董卓。
董卓拿过宝刀,递与吕布收了。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称想试试董卓赐的马。
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135字)6、误杀吕伯奢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与陈宫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
《三国演义》情节梳理1、桃园结义(1回)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官府四处发放榜文,招兵买马。
备、飞、关羽三位年轻人不期而遇,并一见如故,遂于桃园中结成异姓兄弟,共商报国大事。
玄德为兄,关羽次之,飞为弟。
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关于反映操凶残奸诈的奸雄本色的故事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乱都是形容词,整句意思是,社会稳定时,是一个英雄;社会动乱时,是一奸雄。
另一是,治、乱为使动,原句为,使社会安定的英雄,使社会动乱的奸雄。
1)操幼时假中风诈叔父体现他“多机变”的故事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嵩告状。
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后就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
叔父信以为真,告诉嵩。
当嵩急视操时,竟发现操安然无恙,嵩竟相信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2)、杀吕伯奢一家(4回)操行刺董卓不成与宫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
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
遂怀疑对方要抓自己去领赏,惊恐之下而杀其全家。
后发现是误会,连忙逃走。
在路上又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杀了。
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操杀粮官王垕(17回)在讨伐袁术时,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操生怕士兵们生变故,就将粮官找来商量对策。
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
操竟以“行小斛,盗官谷”的罪名将粮官斩首示众,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4)、代人捉刀。
操因觉自己容貌丑陋,便让美男子琰代替自己接见远方的使者,自己假扮侍从,握刀立在一旁。
接见完毕之后,操派人问使者。
使者答说:“王虽然仪表非凡,但是他旁边那位的握刀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呀!”操听后,立即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者。
三国演义一百回的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故事。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一百回的内容概括:
第一至十回:黄巾起义,张角率领黄巾军造反,被官军镇压,其中刘备、关羽、张飞结义为兄弟。
第十一至二十回: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争夺天下,曹操最终胜利。
第二十一至三十回: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三十一至四十回:荆州之战,刘备夺取荆州,孙权取得江东。
第四十一至五十回:刘备攻取益州,与孙权结盟,孙权袭取荆州。
第五十一至六十回: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曹操称霸北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六十一至七十回:刘备东征,失败后病逝,其子刘禅继位。
第七十一至八十回: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刘备之子刘禅被迫臣服。
第八十一至九十回:诸葛亮出任蜀汉丞相,与孙权联盟,准备北伐,但屡次受挫。
第九十一至一百回:诸葛亮南征,病逝于五丈原,蜀汉逐渐衰落,吴国与魏国互相攻伐。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战争场面,展现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分回梗概(▲为重点)丨一【“三国”简介】1.“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力之势。
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2.“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
不久关羽被孙权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
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
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
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
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3.“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
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
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
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位,朝政动荡。
孙皓暴虐无道。
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重要情节与主要人物】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怒鞭督邮—张飞;千里走单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跃马过檀溪—刘备;草船借箭—诸葛亮;群英会中计—蒋干;巧授连环计—庞统;温酒斩华雄—关羽;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辕门射戟—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三气周瑜—诸葛亮;弃须割袍—曹操、马超;拔矢啖睛—夏侯惇;挂印封金—关羽;走马荐诸葛—徐庶;单骑救主—赵云;舌战群儒—诸葛亮;败走麦城—关羽;义释曹操—关羽;义释严颜—张飞;七擒孟获—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火烧新野—诸葛亮;智取瓦口隘—张飞;计夺天荡山—黄忠;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骂死王朗—诸葛亮。
【三国成语与相关情节】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吴下阿蒙(吕蒙)、如鱼得水(刘备)、望梅止渴(曹操)、乐不思蜀(刘禅)、路人皆知(司马昭)、才高八斗(曹植)、单骑救主(赵云)、抗琴退敌(诸葛亮)、士别三日(吕蒙)、舌战群儒(诸葛亮)、过关斩将(关羽)、封金挂印(关羽)、草船借箭(诸葛亮)、火烧连营(陆逊)、嫉贤妒能(周瑜)【三国战将】1.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2.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3.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国演义】基本情节(四大部分)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此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
高考名著阅读——《三国演义》【人物简析】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
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
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
三国演义100个情节1、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
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
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
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翼德怒鞭督邮(第2回)①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
②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
③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
④张飞酒后闻之,大怒,将其缚在县前马桩上鞭打,打折柳条十数枝。
⑤张飞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便挂印离去。
3、吕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①吕布原为丁原义子。
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③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
④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⑤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4、谋董贼孟德献刀(第4回)①曹操佩着从司徒王允处借得的七星宝刀径入相府,见吕布在旁,无法下手。
②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给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③曹操便要行刺,却董卓在衣镜中看见,急转身质问。
④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忙跪下说献刀给董卓。
⑤并借口试马,上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出了洛阳。
5、“宁教我负天下人”(第4回)①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②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
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
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吕伯奢,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⑤陈宫认为曹操大不义,但念及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便弃曹而他往。
6、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
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
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
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三国演义100个重要情节1、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
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
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
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翼德怒鞭督邮(第2回)①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
②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
③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
④张飞酒后闻之,大怒,将其缚在县前马桩上鞭打,打折柳条十数枝。
⑤张飞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便挂印离去。
3、吕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①吕布原为丁原义子。
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③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
④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⑤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4、谋董贼孟德献刀(第4回)①曹操佩着从司徒王允处借得的七星宝刀径入相府,见吕布在旁,无法下手。
②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给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③曹操便要行刺,却董卓在衣镜中看见,急转身质问。
④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忙跪下说献刀给董卓。
⑤并借口试马,上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出了洛阳。
5、“宁教我负天下人”(第4回)①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②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
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
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吕伯奢,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⑤陈宫认为曹操大不义,但念及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便弃曹而他往。
6、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
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
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
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三国演义》的100个经典情节1.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
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
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
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翼德怒鞭督邮(第2回)①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
②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
③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
④张飞酒后闻之,大怒,将其缚在县前马桩上鞭打,打折柳条十数枝。
⑤张飞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便挂印离去。
3.吕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①吕布原为丁原义子。
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③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
④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⑤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4.谋董贼孟德献刀(第4回)①曹操佩着从司徒王允处借得的七星宝刀径入相府,见吕布在旁,无法下手。
②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给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③曹操便要行刺,却董卓在衣镜中看见,急转身质问。
④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忙跪下说献刀给董卓。
⑤并借口试马,上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出了洛阳。
5.“宁教我负天下人”(第4回)①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②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
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
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吕伯奢,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⑤陈宫认为曹操大不义,但念及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便弃曹而他往。
6.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
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
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
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1、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
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
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
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翼德怒鞭督邮(第2回)①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
②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
③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
④张飞酒后闻之,大怒,将其缚在县前马桩上鞭打,打折柳条十数枝。
⑤张飞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便挂印离去。
3、吕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①吕布原为丁原义子。
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③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
④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⑤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4、谋董贼孟德献刀(第4回)①曹操佩着从司徒王允处借得的七星宝刀径入相府,见吕布在旁,无法下手。
②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给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③曹操便要行刺,却董卓在衣镜中看见,急转身质问。
④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忙跪下说献刀给董卓。
⑤并借口试马,上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出了洛阳。
5、“宁教我负天下人”(第4回)①曹操谋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②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官与他同逃。
③在成皋,曹操夜宿于父亲的义兄吕伯奢家中,因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
④接着又为绝后患而杀吕伯奢,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⑤陈宫认为曹操大不义,但念及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便弃曹而他往。
6、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
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
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
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7、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第5回)①华雄被斩后,董卓令吕布出战,公孙瓒不敌吕布,吕布举画戟要刺。
②张飞挺丈八蛇矛来攻③接着一旁的关羽舞青龙偃月刀来战,两人仍战不倒吕布。
④这时刘备掣双股剑来助战,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
⑤最后吕布招架不住,便退兵虎牢关,刘、关、张紧追而至。
8、匿玉玺孙坚背约(第6回)①董卓战败,火烧洛阳,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
②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归江东,另谋大事。
③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
④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表,教他拦截孙坚讨玉玺。
⑤孙坚为此发毒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箭之下;后来毒誓应验。
9、王允巧使连环计(第8回)①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先将义女歌伎貂蝉许给吕布为妾,待择日送出;②后又将貂蝉献与董卓,并送至董卓府中;③然后离间吕布,使之以为是董卓夺己所爱。
④貂蝉也以情迷惑吕布。
⑤令吕布对董卓心生嫌怨,最后杀死董卓。
10、董卓大闹凤仪亭(第8回)①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姬妾,心怀不满。
②吕布乘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
③貂蝉假意哭诉被董淫污、不能复事吕布。
④为吕布受他人之制而遗憾,吕布羞惭满面。
⑤董卓回府后撞见吕布,怒而抢过吕布的画戟,掷戟刺吕布,吕布大惊而逃。
11、报父仇曹操兴师(第10回)①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亲曹嵩到兖州,曹家一行四十余人途经徐州。
②徐州太守陶谦欲结好曹操,遂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
③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黄巾降将。
④他们杀死曹嵩一家,取了财物,逃窜他处。
⑤曹操大怒,于是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一路杀戮百姓,包围徐州。
12、刘备北海救孔融(第11回)①陶谦求援孔融,黄巾军包围北海,孔融自顾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
②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干,往北海郡进发。
③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
④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
⑤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13、陶恭祖三让徐州(第12回)①曹操攻打徐州,救完北海孔融的刘备也引兵相救。
②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了。
③曹操因吕布攻击后方而退兵,陶谦及部属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坚辞。
④后来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⑤后徐州军队和百姓拥立刘备,刘备乃领徐州牧。
14、挟天子以令诸侯(第14回)①董卓死后,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
②曹操兴师入朝,董昭建议曹操迁都许都。
③献帝和群臣惧操而不得不从。
④迁都许都后,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将军、武平侯。
⑤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15、吕奉先射戟辕门(第16回)①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
②刘备写信向吕布求助,吕布写信请来纪灵,设宴调解。
③吕布将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并说如果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④如果射不中,则两家厮杀。
⑤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
16、曹孟德割发代首(第17回)①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刈。
②为赢民心,曹操传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③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犯了军令,理当斩首。
④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
⑤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显示自己带头执法。
17、夏侯惇拨矢啖睛(第18回)①夏侯惇与吕布手下的高顺两军相遇。
②高顺战败,夏侯惇绕阵追之,曹性暗地里拈弓搭箭射中夏侯惇左目。
③夏侯惇用手拔箭,连眼珠也拔了出来,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④便将眼珠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而战。
⑤曹性被他一枪搠透面门而死。
18、白门楼吕布殒命(第19回)①下邳城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
②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
③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的看法,④玄德以吕布认丁建阳、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劝曹操杀掉吕布。
⑤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曹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19、曹阿瞒许田打围(第20回)①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查朝廷内外的反应。
②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弓箭射之,正中鹿背。
③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
④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⑤众皆失色,云长欲斩曹操,被刘备及时制止。
20、曹操煮酒论英雄(第21回)①为防曹操谋害,刘备下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②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天下英雄的对话。
③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后,指称自己和刘备为英雄。
④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
⑤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21、屯土山关公三约(第25回)①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②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③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④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
⑤曹操应允。
22、身在曹营心在汉(第26回)①曹操班师回许都,让关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处,欲陷之不义。
②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伫立,待二位夫人甚为恭敬。
③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④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
⑤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刘备下落,可以骑它速去相见,曹操后悔不已。
23、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6回)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
②曹操为了挽留关羽,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
③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辞别曹操。
④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
⑤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24、关羽千里走单骑(第27回)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糜二夫人去寻刘备。
②但因为没有曹操的公文,各关守将均不放行。
③于是关羽就保护二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
④斩了孔秀、韩福、王植等六员守将。
⑤夺下渡船,过了黄河,一路追寻刘备。
25、战官渡袁绍败绩(第30回)①袁绍得知曹操封孙权为将军,结为外应,怒而起兵攻曹。
②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一度欲回守许昌。
③谋士荀彧劝曹操与袁绍相持,使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生变,再出奇制胜。
④曹操纳其言,并依许攸计谋派兵袭烧了袁军之粮。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26、劫乌巢孟德烧粮(第30回)①谋士许攸劝袁绍夜袭许昌,袁绍不听。
②许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许攸计谋,烧毁袁军乌巢粮屯,大胜。
③袁绍也去劫曹城,却中张辽之计。
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四处溃散,袁绍父子仓皇北逃。
⑤袁绍全面溃败,只带着八百单骑,回到冀州。
27、刘皇叔跃马檀溪(第34回)①蔡夫人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大会众官于襄阳,请刘备赴会而杀之。
②幸有伊籍告密,教刘备起如厕,从西门逃脱。
③蔡瑁引军追赶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不料所乘之的卢马失了前蹄。
④刘备加鞭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⑤那马从水中涌起,跃过檀溪,仓皇而逃。
28、曹操施计谋徐庶(第36回)①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派人取徐母至许都。
②程昱诈称与徐庶结为兄弟接来徐母,仿徐母笔迹去信召徐庶来许都。
③徐庶无奈,含泪向刘备辞行,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④徐庶归曹后,徐母因徐庶弃明投暗而自缢。
⑤徐庶心怀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又经此变,虽在曹营,却终身不为之设一谋。
29、刘玄德三顾茅庐(第37回)①第一次,刘关张来到隆中拜访卧龙,无缘谋面,遇见诸葛亮密友崔州平。
②第二次,刘关张冒着大雪前往,遇见了诸葛亮的两位密友及诸葛亮的弟弟。
③归途中还遇见了诸葛亮的岳父,但与诸葛亮仍无缘谋面。
④第三次,诸葛亮昼寝未起,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前等着,自己拱立阶下,相候多时。
诸葛亮醒来,两人相见,刘备请其赐教。
诸葛亮论三分天下,愿出山效犬马之劳。
30、博望坡孔明初胜(第39回)①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在博望坡初次用兵。
②他调度军队,准备火攻,命令赵云,只许输,不许赢。
③众将都未见诸葛亮用兵,心中怀疑,张飞等人也不信任诸葛亮。
④幸有刘备信任,诸葛亮的命令才可执行。
⑤曹军死伤惨重,博望坡一战大捷,众将皆服。
31、诸葛亮火烧新野(第40回)①曹仁、曹洪引军十万杀奔新野。
②诸葛亮张榜晓谕居民,随刘备往樊城暂避。
③曹仁领兵进驻空城新野,后夺房造饭安歇。
④初更后狂风大作,诸葛亮让赵云领兵往城里射火箭,西、南、北三门火起。
⑤曹军夺东门出逃,又连遭赵云、关羽和张飞等截杀,曹军大败。
32、刘玄德携民渡江(第41回)①火烧新野后,曹军杀来,刘备抵挡不住,便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随刘备,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③到南岸的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
④刘备又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又相随。
⑤行进缓慢,刘备始终不忍相弃,最终被曹操赶上。
33、赵子龙单骑救主(第41回)①赵云不见了刘备夫人,单枪匹马去寻找,在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送至长坂坡;②在枯井旁寻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为存子嗣,投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