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 格式:docx
- 大小:16.52 KB
- 文档页数:6
临高,是南海之滨、北部湾头的一颗璀璨明珠。
临高,区位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海岸绵长,环境优美,人文深厚。
被誉为“鱼米之乡”和“文化之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临高政通人和,各项事业逐步发展,活力不断呈现。
临高大地生机盎然,时时透出奋发向上的诱人气息。
临高,历史悠久,恒远长虹。
临高,古称富罗,又名临机。
早在汉武帝平南越后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设立有珠崖、儋耳两郡。
此时,临地属儋耳郡。
之后,随着汉、吴(三国)、南北宋和隋朝的数次郡制改革。
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间(公元607年)才得以在临地建县,时称毗善县,属珠崖郡。
后来,又经过了几次更改县名,到了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称临高县。
临高,区位优势,通衢畅达。
临高位于海南西北部,距省会海口市56公里,东邻澄迈县,西南与儋州市接壤,北濒琼州海峡。
全境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陆地面积1334平方公里。
人口51万人。
辖11个镇、18个居委会、157个村委会、784个自然村,境内有2个国有农场。
县政府驻地临城镇。
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西环线贯穿境内,交通便捷。
临高,物华丰宝,风光遐迩。
这里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这里田园如画,名胜古迹独具特色,享有盛名。
绵亘毓秀的文澜江,层岩飞瀑的百仞滩,绚丽欣荣的高山岭,海阔弘毅的临高角,古韵犹存的老坊街,悠久书香的临高文庙,在这里完美融合,处处洋溢着山水的灵气。
临高,文化灿烂,民情醇厚。
临高,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这里流淌着悠远丰富的乡土文化,古地临邑唱千年,闻歌起舞皆童叟。
这里的乡土文化,韵味浓郁,庚薪相传。
1962年,戏剧家田汉在临高采风时,赋诗赞誉:“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姐,唱得临高生产多。
”“中国一绝,世界少有”的临高人偶戏,人偶同演,名扬四海,渔家文化源远流长,渔歌“哩哩美”和人偶戏被收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临高,四季如春,瓜果飘香。
这里气候温和,常年如春。
扮靓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四川省大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纪实文/杨良黄静陈恳陈红近年来,四川省大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四川省级生态县、省环保模范县、省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大邑特色的生态发展路子,谱写了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安全的生态空间注重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为突出规划的龙头引领和指导作用,大邑县高标准遴选编制单位,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多批次组织人员到浙江安吉、桐庐等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其创建经验,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大邑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21-2021)》(以下简称《规划》),并由县人大批准实施。
《规划》做到了与大邑实际相结合,通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生态创建工作提供了路线图。
注重多方衔接,务求形成创建合力。
《规划》从大邑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周边地区的发展特征,做到与《大邑县城市总体规划》、《大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都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以及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部署等相衔接并保持一致,坚持推进区域之间、流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生态建设保护工作的协调合作,实现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总体与局部相衔接,通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合力,高效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注重任务分解,各领域齐抓共建。
大邑县在稳步实施《规划》的基础上,又陆续编制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生态家园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相配套规划,先后制定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十二五”专项规划,全域乡镇也完成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等相应规划,形成了“一综多专”的生态规划编制实施体系,为创建目标任务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县委书记在中国共产党xx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代会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第X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唱响“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担当实干”主旋律,在新的历史阶段谋定X发展新航向,在新的征程上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全面营造新优势、实现大跨越、再创新辉煌,乘着百年党史风华,书写新时代全面高质量赶超发展的X篇章。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县第X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砥砺了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推动了初心使命扎根铸魂。
全县上下拼搏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掀起苦干实干工作热潮,呈现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队伍奋发向上的生动局面,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圆满收官”,获得了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人居环境进步奖等一批重量级荣誉,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更加坚决有力。
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在X落地落实。
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纠正“四风”,干部作风持续优化。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查处一批典型案件,惩腐肃贪成效更加显著。
集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实现X届县委巡察全覆盖。
构建“X+X+N”廉政教育体系,得到全国人大、省委领导高度评价。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X”宗教工作法获得省领导充分肯定。
在全县林业工作会议的讲话政府副县长张杰(2010年3月10日)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09年全县林业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工作。
刚才,县委李常委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迎接国家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工作的通知》,李书记传达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封山育林禁火禁牧的规定》,韩县长传达了县委、县政府《关于2010年造林绿化工作安排意见》,张书记宣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对2009年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大家要以先进为榜样,按照文件要求抓好落实。
一会儿,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造林绿化工作讲几点意见:一、2009年工作回顾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县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五点、四线、三区、两园”的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县林业工作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城乡造林绿化全面推进。
全年完成造林绿化32806亩,占年度任务156%;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7806亩,封山育林15000亩;中幼林抚育36000亩;育苗1500亩;义务植树90万株。
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
重点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嘉禾山森林公园完成绿化890亩,水源地绿化完成1500亩,定窑遗址完成绿化700亩,黄山八会寺完成高标准造林100余亩。
农田林网、县城生态屏障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优势果品产业发展迅速。
在齐村、范家庄、郎家庄、北台片麻岩山区,实施水平沟整地,建设高标准大枣产业基地2000余亩。
大力实施大枣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优质大枣示范基地5100亩,新建大枣烘干房30间,年烘干加工大枣150万公斤。
做好“生态”文章擦亮“强县”底色作者:张涛黄敏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6期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三农”工作的基本单元。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在“生态”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有力擦亮强县域底色,促进乡村振兴。
恩施市被国务院表彰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
一、建设功能完善的生态之城,打造强县载体树立“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州城品质,增强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恩施市获评“中国十大魅力打卡城市”。
(一)高起点规划州城优化总体布局,完成恩施市国土空间规划、停车设施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
深化区域协作,主动融入“宜荆荆”都市圈,以恩施机场迁建、沪渝蓉高铁建设为契机,加快州城向东向南组团式发展,推动形成“东城、西城、舞阳+月亮湾”的“3+1”组团结构,州城“四组团”布局初步成型。
突出规划刚性约束,切实强化规划执法,推动危房翻建、企业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
(二)高标准建设州城实施“强州城”战略,加快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先后实施“强州城”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28亿元,新建城市道路3.8公里、市政污水管网32公里、燃气管网87.4公里、充电桩805个,新增供水管道33公里,“州城一个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4586个。
高标准启动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谋划实施项目11个,建成滨河公园。
完成屯堡、白果、七里坪街道集镇基础设施改造。
(三)高水平管理州城坚持景城一体,按照5A级景区标准,把城区建成山水园林的景观带、民族文化的展示区。
启动施州古城更新,改造棚户区3个、老旧小区343个,查处违法建筑2.7万平方米,集中整治各类乱象10万余处,主次干道实现“退桶进院”,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白杨坪、屯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省级验收,恩施市通过省级县域文明指数测评,凤凰山凌霄园、风雨桥东岸公园建成开园。
生态立县战略总体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生态优势明显的县域,我们深知生态环境对于县域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制定生态立县战略总体实施方案,是我们应对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目标本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面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实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1. 生态保护与修复(1)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2)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强湿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
2. 生态产业发展(1)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能源等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2)加强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转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3. 生态文明建设(1)加强生态教育,提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实施保障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生态立县长效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推动生态立县战略的全面实施。
2. 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资金投入。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生态、懂环保、懂产业的专业团队,推动生态立县战略的顺利实施。
五、预期效果经过生态立县战略总体实施方案的全面推进,预计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居民生活品质将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得以实现。
六、结语生态立县战略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
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为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县域贡献我们的力量。
工作方案5篇工作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为切实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四个能力“,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切实抓好落实,进一步提升我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四个能力“。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的防火安全检查,狠抓火灾隐患的整改落实,提高我校抵御火灾的能力,切实保护全校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为我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组织领导建立以校长、处办主要负责人、班主任为体系的消防安全工作队伍,成立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森副组长:杨成良、田国林、陈春平、卢绪光、姜坤成员:卢正然、唐海涛、李海涛、李凤霞、张伟怀、高云龙、沈善英、肖峰、孙桂娟、张杨、赵义松、王惠菁、杨俊英、计鸿文、李丽娜、黄喜秋葛继亮、马钱君、靳秀彬、王晓溪、艾世界。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学年度的消防安全工作。
三、工作任务:1、落实各处室、各班级及学生寝室、微机室、食堂等消防安全责任制工作。
明确本责任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及在各消防安全工作上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职责。
2、开展全校性消防安全大检查,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各处办、各班级要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改活动,建立消防安全自查的消防工作新机制。
学校每学月组织两次消防安全检查,重点部位要坚持每月检查、巡查,并建立消防安全检查台账。
3、加强学校消防设施建设,补充配置相关消防器材并加强维护制度,提高抵御火灾的能力。
4、加强执勤备战,做好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各项准备。
学校要针对冬春火灾的特点,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增强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使师生员工了解本岗位的防火措施,做到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期火灾,会自救逃生,会组织人员疏散。
四、具体措施及时间安排:3月:举办法制报告会及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4月:1、各教学班组织召开法制教育报告会暨消防安全主题班会;2、各处室自查责任区消防隐患。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源头
第一城
导读:本文是关于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希望能帮助到您!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
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
##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二是环境优势。
##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
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
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
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三是资源优势。
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
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
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
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
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
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
发展生态工业。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
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
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
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
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
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促进“铙山”牌拷贝纸薄页纸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铙山”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促“闽江源”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新创一批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产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
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鼓励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各行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发展生态旅游。
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旅游开发开放等各个环节。
将“闽江源”、莲乡、老区等特色品牌优势转变为旅游优势,以金铙山风景区为重点,以闽江源、石燕岩、报国寺、城区两个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旧居)、规模果园以及相应的荷塘为支撑,对接大金湖,发展适于休闲、健身、观光和陶冶情操的生态旅游。
拓宽和深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传统,大力开发莲子系列、闽笋系列、菇类系列、工艺品系列等绿色旅游商品。
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使具有启智和引资作用的旅游业在##得到长足发展。
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文化观和发展观,是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和升华。
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目标、思路及政策、技术、措施、行动中去,将生态文化渗透和体现到现代教育上、观念认识上、政策导向上。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牢固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绿色价值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营造生态舆论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环境特色和生态理念,在全社会树立“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将生态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建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绿色消费观;弘扬特色文化:不断挖掘、丰富和完善莲乡文化底蕴和红色苏区革命传统,赋予特色文化新内涵,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号召力;开发生态文化力:充分发挥文化力对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文化、科技、经济运作一体化,与资源重复利用相结合,推行循环经济,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开展清洁生产,与人口生育观相结合,提高社会发展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
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建设、法制管理”的要求,着眼长远发展,实施生态城镇建设。
做大做优中心县城,全力打造好闽江源头第一城:围绕“新城要新、古城要古”的生态旅游县城目标定位,明确城建主基
调和建筑风格,对县城标志性建筑、景观规划、城区风景点等事关县城长远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优化,促进城区建筑景观上档次成特色;完善配套设施,美化绿化环境:在完善城建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完善街道、江滨绿带、街心花园、江滨公园、桂园公园、青云岭烈士陵园等地的绿化、香化和美化建设,发挥绿地在城镇中的综合效益;抓好生态村镇建设:认真开展“部分示范、百村行动”活动,以沼气、太阳能等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为纽带,以村庄整治、发展种养殖业等为抓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村庄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改善村容村貌,实现良性循环。
以坚持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乡村道路的硬化、亮化,以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为目标,实现村落周围有林带,庭院内外有花草。
引导和教育农民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拓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内涵;强化监管力度,促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
利用,对工业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作者为中共##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