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作业规范化训练二
- 格式:doc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第0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汉武帝时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2、C3、D4、C5、D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4、D5、C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
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哈默获得特许在苏俄开采石棉,只能是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而石油公司进驻中国也只能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答案:C2.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①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②逐步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③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该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逐步深入到内陆,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D3.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B.政策扶植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解析:珠海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珠海经济迅速发展主要由于被划定为“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由“开放整个海岸”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往者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
”这种现象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C.城乡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土布质次价高,已退出市场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涌入,逐渐取代土布。
这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2.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表明自然经济瓦解的直接证据。
C中文字表明顺德因为外资入侵,洋布取代土布完全占领了该地市场,手工业大量破产,正是自然经济解体的直接证据。
答案:C3.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丰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B.最终完全抵御了外来经济的侵略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解析:题目涉及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仅学科技,不学制度,导致失败。
答案:D4.右图所示为“平远号”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局独立制造,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震惊敌军。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洋务运动()A.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B.使中国成为海军强国C.有力地维护了清朝的统治D.使中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文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022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版教程作业与测评1.“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
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单选题] *A.“复礼”与“归仁”B.“无为”与“自然”(正确答案)C.“兼爱”与“尚同”D.“变法”与“专制”答案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无为”与“自然”等是道家思想,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复礼”与“归仁”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兼爱”与“尚同”是墨家思想,故C选项排除;“变法”与“专制”是法家思想,故D选项错误。
2.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单选题] *A.设立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所学,实行郡县制使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3.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单选题]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正确答案)D.韩非子答案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结束战国是指秦统一六国,文化上结束战国是指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士董仲舒的主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故C项正确;孔子处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孟子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项;韩非子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 项。
故选C。
4.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单选题] *A.鸿门宴B.张楚政权C.霸王别姬D.楚汉之争(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秦朝灭亡后,形成以刘邦为首的“汉”和以项羽为首的“楚”,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四年的楚汉之争,由于连年战争,双方约定就以当时对峙的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后来形成了象棋中的楚河汉界,答案为D;ABC属于楚汉之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能表示楚河汉界,排除。
5.《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坐牛车,齐民无藏盖。
”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单选题] *A.和亲匈奴B.与民休息(正确答案)C.焚书坑儒D.均输平准答案解析: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2021年高中历史专项训练二人民版必修21.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
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这表明唐朝前期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2.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记述货殖人物及其从事生财致富的情况。
这种变化表明A. 小农经济繁荣发展B. 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C. 史家学识水平有限D. 商品经济逐渐地衰落3.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
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
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
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这表明他主张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4.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
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5.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 ①③B. ②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6.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企业。
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到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仅到16万吨。
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原因有①公司自身产品竞争力差②官僚资本的侵夺③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④残酷的战争环境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美洲社会的进步B.美洲国家的独立C.工业革命的扩展D.欧洲的殖民扩张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
新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直接掠夺美洲的结果,名称直接反映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侵略。
答案:D2.西方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世界贸易B.直接掠夺财富C.掠夺工业原料D.倾销过剩产品解析:西欧列强的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这两个国家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意识,扩张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财富,供自己享受。
答案:B3.右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
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C.丧失海上殖民霸权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解析:17世纪中后期开始,荷兰逐渐丧失海上殖民霸权,随着经济发展遭受挫折,影响到其城市人口的增长。
答案:C4.今天,荷兰的成年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
”那么对于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B.积极发展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C.鼓励本国海盗劫掠西班牙船只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获取高额商业利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A、B、D三项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介绍。
答案:C5.右图所示著作的作者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
书中讲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
[随堂基础巩固]1.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
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
“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盲目排外,影响了对外国的学习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解析:“国货运动”是典型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它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A2.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五四运动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帝国主义的压制。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
战争使它们无暇东顾,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答案:C3.下列两图反映出日本在全面侵华过程中,在经济上执行的总方针是()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断绝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C.“适地适产主义”D.打击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解析:两幅图片反映了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与控制,其意图是要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这反映了其“适地适产主义”政策。
答案:C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A.①~②段B.②~③段C.③~④段D.④~⑤段解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27年到1937年间曾经获得较快发展,而④~⑤段没有反映这一时间的发展趋势,故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必修2)假期作业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2.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
对上述史实的分析,错误的是A.设厂地址拥有最早开埠通商的有利条件B.美国的标准化生产为产品在中国加工提供了可能C.成为近代企业的途径是手工工场采用了机器生产D.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3.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5.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6.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7.“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
某某省2013-2014学年高一寒假作业历史 Word版含答案(2)(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老舍的《四世同堂》描述了我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而如今,核心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封建制度的崩溃 B.经济的发展C.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D.法律的规定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C.维护宗法制度 D.规X诸侯们的婚姻3、“大宗能帅小宗,小宗能帅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X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 .幽王荒淫无道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5、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明,这是指A、大宗的嫡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6、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8、《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编写:吴开成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概述1.__年——__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____社会。
★重要概念:①半殖民地: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即主权受破坏不能完全自主。
②半封建: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发展壮大。
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巩固练习】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C、封建经济为主,大部分主权丧失D、地主阶级与外国势力共同统治的社会2.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侵华原因⑴国际原因(必要性):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对_________、资本输出市场和_________的需要。
__________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⑵国际原因(可能性):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_______,______严重。
4.侵华方式:经历了一个由_____输出到_____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
5、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⑴根本原因:_________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
⑵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
20世纪持续14年的___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⑶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_________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程标准】(1)了例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2)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3)认识19世纪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高一历史作业规范化训练二命题人:赵淇琛校对人:康芳丽2016.3.9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2、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3、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5、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6、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9、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运河沿线形成了众多工商业市镇C.完成了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转移D.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1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A. 政府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市场B. 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C. 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D. 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12、北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13、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
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14、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不可僭越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相权逐渐削弱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16、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1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8、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 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19、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20、康熙七年(1668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请求复界,清廷以“海氛未靖”为由拒之,但默许“以海边为界……听民出田界外”。
对此现象理解最全面的是A.康熙年间曾一度松弛闭关政策B.清廷已意识到闭关政策的危害性C.清廷内部存在开放和锁国之争D.小农经济的特点无须要对外开放21、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 )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D.庄园经济盛行22、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23、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24、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
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
这说明中国近代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2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
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6、下表为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该表反映出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27、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近代中国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是A.①B.②C.③D.④28、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29、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洋务运动之后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30、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
”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31、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
这表明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32、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A.反对世界大战B.倡导民主科学C.宣扬实业救国D.维护领土主权33、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1.5万两白银在太谷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
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伙友(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
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
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形势影响B.国民政府重视C.经营理念创新D.国家政局稳定34、“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