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66559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我们需要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复习,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矛盾构成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阶级斗争。
这种斗争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矛盾之一。
四、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之一。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社会财富将更加公平地分配。
五、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计。
六、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国际主义要求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推翻国际资本主义体系。
国际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团结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其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课程,它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性课程。
本文将通过复习资料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全面回顾,以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以及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性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其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剥削和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这一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是矛盾的、曲折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和认识,以逐步接近真理。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总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阶段,是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既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包括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积累。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等重要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宇宙观、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的原则和观点。
其中,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原期末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原,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是指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辩证法是指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学说,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理论成果。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二。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其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核心思想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复习资料和方法,取得好的成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b)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并能举例说明。
c)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及获得方式。
d)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概念。
e)为什么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f)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g)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h)商品的二要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i)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j)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美国化,你怎么看?k)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360与QQ之间的纷争。
l)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m)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n)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它的提高会导致失业?二.知识点绪论P8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第一段:德国古典哲学、英国。
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酱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P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正常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得益,这是马克思义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P1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概述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意义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原理和方法论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性原理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规律-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四、实践论的基本原理1. 实践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实践论的定义和特点- 人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关系2. 实践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实现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实践活动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 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方法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原理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原理- 统一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 实践论思维方法总结:《马原复习资料》通过详细而专业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性、全面性的梳理和总结。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概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论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原理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份复习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正确的学习方向,有助于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1.剩余价值理论;2.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唯物史观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其继承者和追随者对这一思想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这句话:X理由: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什么是哲学?P19哲学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它和各门具体科学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简单的相加。
”P20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意识的本质P39(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认识论“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句话:X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P42意识的能动作用指的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9答: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参考教材:卫兴华,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9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A德国古典哲学-对②C生物进化资本充分显露。
②阶级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实现共产主义B掌握认识世界和观点.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1)识记: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②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运动和静止。
时间和空间。
④实践的本质。
⑤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
第 1 页第 2 页(2)领会: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A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a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和b 唯心主义。
B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a 可知论和b 不可知论。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马原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反映物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知论的标准。
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
客观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等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运动与静止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6. 实践的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同;②实践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目的、意识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还有科学实验。
7.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8.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规律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及其基本规律观点: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是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区别: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唯物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11.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马原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原老师强调了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回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答:(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到新时代,并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PS: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定义做基本了解吧)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下面回答的其实是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原问题,括号中的简单了解一下)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小拓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历程。
(大概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形态,主客观问题)答: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把复杂的事物复杂化。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②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心主义的发展历程①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物是感的复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心外无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黑格尔》)4、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简述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超出度的范围,一物便会转化为其他物。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一直持续,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钟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内部均有肯定及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否定因素促进事物灭亡。
根据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的联系和扬弃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需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过程6、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需要在不同部分找答案,从不同方面回答,考小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有力的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7、什么是认识?简述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定义。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8、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价值评价的定义各是什么?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绝对真理指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相对真理指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
价值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揭示了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阐述了外部客观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求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9、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