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二―人教课标版-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6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6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文言文中的寓言蕴涵深沉,往往是以一生动粗浅的故事提醒一个深入的道理。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前面的诵读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时非常的热闹,而一问起“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立即就静下来、哑下来。
这说明,对寓意的理解不仅是老师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对于课文,我做了一下反思:一、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由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合作解决质疑,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二、字斟句酌弄清意思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根底上,通过进展比拟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三、熟读成诵感悟道理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根底上,老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课文。
总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
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究疑难问题的才能。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一、成功之处文章语言幽默幽默,构造明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展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根底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教材解读: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教学时间:13-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1课文言文两则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1.布臵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学弈》)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1上个学期我们语文组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进行了专题研讨,使得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有了一定的章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入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入的设计。
确实,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算是好的导语呢?为了能准确理解__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
我一开始就跟学生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
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打铁趁热,我接着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跟学生交代了这些背景材料,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2课前教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第2课. 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文章文质兼美,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
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以读为主线,以《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中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
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
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
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
第3课. 桃花心木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在教授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
了全面的反思。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反思:
1. 知识内容:本教材内容丰富,覆盖了各个语文研究方面。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琐,对学生来说难以理
解和掌握。
我需要更多地精简和梳理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运用。
2. 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和
小组合作等。
在讲解环节,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和表达。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语言的
运用和交流。
然而,有时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导致时间不
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研究效果。
3. 学生参与: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然而,有些学生还不够主动,需要我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我会加强
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
观点和想法。
4. 评价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定期进行评价和反馈。
通过作业、小测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我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评价和反馈不够重视,可能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其重要性。
我会更加清晰地解释评价和反馈的目的,并与学生一起制定改进计划。
总的来说,教授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我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3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1一、高兴伊始。
带着龙年的腾跃,带着满怀的豪气,在新的学期踏上了新的征程。
想到就要看到我可爱的学生了,内心里充满了喜悦。
他们定然都长高了,或许如我般吃胖了,更加懂事了吧。
心里甜蜜的想着,行进在通往学校的路上。
假期里接受了课程管理理念的培训,读了好几本教学专著,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确乎思路清晰了几许。
开校两天来,学习领悟了教育局教育例会的精神,尤其是教研先行,名师工程,听着这些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方妙招,似乎教育腾飞的明天清晰的如在眼前。
身心为之一振,感觉自己的崭新时代就要来到了。
对于教育,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最初选择的无奈,到从教的点滴喜悦,以及追求中的甜蜜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我的职业,我把它当事业来经营,当爱人来呵护。
在这十多年的成长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明白了不少。
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上课下课;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备课、阅作业。
但教育却很伟大,她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民族的命运,她神圣的承担着生命的塑造。
我不敢也不愿让生命只有一种色彩,一种生机,一种存在方式。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选择前行,前行在我挚爱的教育大道。
二、神圣开工。
今天,我神圣的开工——教授《文言文两则》。
在通读完教材后,本想将第二单元的《老北京的春节》提前在本学期的开篇课文来上,因为春节刚刚过去,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较为清晰,对于理解文中的民俗风情会事半功倍,感同身受,但是思考再三还是未能大胆尝试,因为第二单元都是民风民俗的文章,如果单单为了与节日衔接,未免会让整篇文章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再看《学弈》,编者有意安排在12册的开篇文章真是用心良苦。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六年了,在最后一个学期正是将多年的学习方法进行大胆践行的时刻,一些学生依旧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一些学生却会在老师扶着自己走的过程中因为挫折失去前行的恒心韧劲,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甘当中下游。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一、引言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我在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中的反思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本次教学的目标。
根据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核心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2. 提问法: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的图片、视频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的分析1. 课前准备:在教学前,我认真备课,准备了教案、课件和教具等。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2. 导入环节:在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他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教学主体:我采用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任务。
我在课堂上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4. 教学辅助: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我还使用了教具和实物,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我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在教学结束前,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
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
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
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
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
在他们的习作里、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回顾拓展二》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了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在《回顾拓展二》的交流平台中我们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温习了这些民风民俗以及在描写这些民风民俗中所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
接着,在“日积月累”环节,我们学习了《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两首古诗。
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时,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
”有的说:“我看到了
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
”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
”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
”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而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作为了六年级学生的古诗积累。
为何积累这首古诗呢?难道学生为积累古诗而囫囵吞枣吗?透过这首古诗能窥见些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适合主题。
这首古诗在第二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而八月十五正好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的代表之物有月、桂花。
中秋节一家人吃月饼赏月,其乐融融。
这首古诗,紧扣单元主题,介绍古人也过传统节日——中秋节,从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客观之景。
全诗围绕“桂子”展开,写了桂花从树上纷纷扬扬珊珊飘落,写了诗人拾起带露的刚落下的桂花。
在这恬静的月夜,诗人远离尘世纷扰,赏到了皓月之美,看见了落英缤纷,闻到了桂子之馨香,该是心旷神怡吧!在皓月当空的中秋节,诗人在天竺寺大殿赏月,那桂花从树上珊珊落下,或许是幻觉或错觉让诗人看见月光中落下的桂花似玉一般纯洁美好。
以至于诗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寂寞,拾起地上刚落下的带露的桂花,或闻或赏。
主观之意。
在这样的夜晚,诗人在天竺寺赏月看花,这是何等的悠闲呀!抛却纷扰的尘世,独自享受人生的佳境,拾起殿前带着露水的桂花,桂花沁人心脾,怡然自得,这是超脱,这是心灵的栖息。
按照中国的传统,这样的佳节应该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在天竺寺里,面对的是明月之夜,伴着诗人的是珊珊下落的桂子,诗人处在静谧得不能再静谧的环境之中,袭与诗人的是中秋之夜淡淡的凉意。
面对此情此景,何人不睹物思怀,更何况又是传统佳节呢?似乎透出了“今夕是何年”之淡淡忧伤。
炼字。
诗中的“下”写出了桂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珊珊而悠闲地从树上落到地上,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之感,倒有桂子含着过节之心偏偏选择八月十五的夜晚落下;“掷”,抛掷,让人感觉到桂子掷地有声,感觉到天竺寺的桂花非桂花,而是带着别人感情的物质了。
大胆的想象。
首先是“玉颗珊珊下月轮”,其次是“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显出了诗人宽大的胸襟,也显示出诗人敢作敢为。
诵读该诗,驰骋于诗人大胆的奇想之中,感受诗人发至肺腑之情,想象带来的气势便潜移默化到学生心里。
所以我在教授这首古诗主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
在“趣味语文”环节中,学生的兴致显得特别高。
他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真正领略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