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押题试卷1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模考试题及解析第Ⅰ部分选择题(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
A.物质实在层B.意境超验层C.意象世界层D.形式符号层2.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A.直观性B.随意性C.非理性D.多义性3.认为悲剧能起到“净化”效果的学者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4.杨振宁认为,物理学家用方程式写出了“造物者的不朽诗篇”,这句话谈论的是()。
A.艺术美B.社会美C.自然美D.科技美5.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A.固定装饰B.自我装饰C.自我修饰D.非固定性装饰6.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美的规律B.审美经验C.审美活动D.艺术7.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
A.感性学B.理性学自考《美学》模考试题及解析C.逻辑学D.艺术学8.最具有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是()。
A.审美活动B.审美经验C.审美关系D.审美评价9.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A.精力的宣泄B.情感的表现C.生命的绵延D.性欲的升华10.中国古代诗论中提到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涉及的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A.非情感性B.非概念性C.非直观性D.非感知性11.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A.对立关系B.一致关系C.互补关系D.同构关系12.“期待视界”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
A.先在结构B.心理结构C.无意识结构D.潜意识结构13.音乐是一种()。
A.空间艺术B.时间艺术C.综合艺术D.时空艺术14.首先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的美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尼采D.马克思15.丑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的标志是哪本著作的出版()。
A.《美学》B.《丑的美学》C.《卡尔米德篇》D.《<克伦威尔>序》16.梁启超认为,美育就是()。
《美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美学》试卷(1)一、填空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1750年,鲍姆嘉通的_《美学》__第一卷出版,这一年通常被看作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端。
2、美学,是研究美、美感、_艺术__的学科。
3、在《判断力批判》中,_康德__第一次用系统的哲学观点研究美学问题,使美学具有了更严整的理论形态。
4、人与现实的三种审美关系:_实践__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
5、_社会美个__是艺术美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6、自然美的特性: _实体性、形式性、意蕴性_____。
7、艺术美成为艺术家有效表现展示_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追求__的最佳载体8、艺术存在方式:。
_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艺术__、___、___。
9、艺术存在状态:静态艺术、动态艺术、_综合艺术__。
10、__蔡元培_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及美育实施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美感欣赏活动2、美学研究的对象3、无我之境4、集体无意识说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 24分)对每小题列出的观点或内容先做出正确、错误或片面的判断,再扼要说明理由。
1 、情人眼里出西施2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3、作为独立美学范畴的“丑”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共16分)海德格尔对梵.高的作品《农鞋》的解释:“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着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着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凝聚着对面包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为什么梵高的作品《农鞋》会让我们产生美感?而海德格尔的解释又说明了什么?五、简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2、简述喜剧性的效果《美学》试卷(1)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美学模拟题(一)一、单选题(20%)1.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 )A.自然美B.科技美C.日常美D.艺术美2.下列美学家中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A.黑格尔B.歌德C.鲍姆加登D.康德3.普列汉诺夫提倡的审美发生理论是(▲ )A.游戏说B.巫术说C.生物本能说D.劳动说4.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是(▲ )A.审美理想的出现B.审美趣味的出现C.审美意识的出现D.审美观念的出现5.绘画是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它多以早期人类的(▲ )为主题。
A.生产劳动B.战争C.巫术仪式D.狩猎生活6.在作画之前,画家必须对竹子有一个形象的把握,所谓“胸有成竹”,但胸中之竹不同于眼中之竹,这说明审美对象具有(▲ )的特征。
A.虚无性B.不确定性C.非实体性D.开放性7.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强调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惨结局不同,古典主义时期重视崇高的悲剧,其强调的是(▲ )A.人与人的抗争B.人与自然的冲突C.个体对社会责任的牺牲D.社会对人的摧残8.在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的是(▲ )A.想象B.情感C.意识D.感知9.集体无意识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B.荣格C.席勒D.柏拉图10.作品的超验本性构成了它的(▲ )A.冥想性B.深沉感C.形而上质D.距离感11.下列选项中,属于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的是(▲ )A.想象性B.感性C.真实性D.虚拟性12.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 )A.人文主义的盛行B.理性主义的兴起C.非理性主义的兴起D.古典主义盛行13.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A.审美想象B.审美理解C.审美感知D.审美情感14.最早提出“意境”一词的是(▲ )A.司空图B.王国维C.严羽D.王昌龄15.下列哪种学说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A.有意味的形式说B.符号说C.劳动说D.游戏说16.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是(▲ )A.古希腊罗马B.中世纪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17.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C.精华情感、陶冶心灵D.造就一种审美的人1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对(▲ )的论述上。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北魏时期代表性的书法碑刻作品是()。
A.石鼓文B.张迁碑C.玄秘塔碑D.龙门二十品【答案】 D2、美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教学目标B.教学评价C.教学方法D.教学观察【答案】 D3、郭老师在上《纤维艺术》一课时,由于学校没有提供设施,于是他在课前收集废报纸、包装袋、旧磁带等多种材料,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使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开拓思路,出现了许多有创意的纤维艺术作业。
这种教学行为体现的是()。
A.教学理念B.教学策略C.教学智慧D.教学模式4、考夫曼住宅又称“流水别墅”,它的作者是()。
A.弗兰克·劳埃德·赖特B.密斯·凡·德罗C.格罗佩斯D.柯布西埃【答案】 A5、《最后的晚餐》运用了哪种透视原理?()A.成角透视B.焦点透视C.散点透视D.平行透视【答案】 D6、某男,60岁。
患慢性支气管炎近10年。
近日因感风寒病情加重,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
医师诊为咳喘,证属风寒水饮,处以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的小青龙胶囊。
该胶囊的。
处方组成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法半夏、炙甘草。
药后诸症缓解。
A.麻黄B.白芍C.细辛D.桂枝E.法半夏7、王老师在《写意花鸟画小品》一课中亲自为学生现场画了一幅写意花鸟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水墨淋漓的独特魅力。
王老师在此课中运用的解决教学难点常用的方法是()。
A.直观演示法B.温故知新法C.分解组合法D.重点启发法【答案】 A8、《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A.学生的技能与表现相结合B.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C.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实践D.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答案】 B9、在《追寻文明的足迹》这堂课中,李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并组成绘画、雕塑、建筑三个不同的研究小组。
美学专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艺术B. 自然C. 社会D. 科学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范畴?A. 审美经验B. 艺术创作C. 政治制度D. 艺术欣赏答案:C3.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指的是什么?A. 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B. 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C. 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D.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答案:B4. 以下哪位哲学家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孔子D. 老子答案:B5. 美学中的“审美”一词最早由哪位哲学家提出?A. 康德B. 黑格尔C. 鲍姆加登D. 叔本华答案:C6. 以下哪部作品是关于美学的经典著作?A. 《纯粹理性批判》B. 《悲剧的诞生》C. 《道德经》D. 《诗学》答案:B7. 美学中的审美价值是指什么?A. 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B. 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C.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D. 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答案:C8. 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现代美学?A. 形式主义B. 表现主义C. 现实主义D. 唯物主义答案:D9. 美学研究中的“审美态度”是指什么?A. 客观分析的态度B. 批判性的态度C. 欣赏性的态度D. 怀疑性的态度答案:C10. 美学研究中“美”的概念通常包含哪些要素?A. 形式和内容B. 功能和结构C. 价值和意义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艺术哲学B. 艺术批评C. 艺术史D. 艺术创作答案:ABD2.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通常包括哪些元素?A. 感知B. 情感C. 想象D. 理解答案:ABCD3.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哪些?A. 比较研究B. 历史研究C. 实证研究D. 理论分析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A. 形式主义美学B. 表现主义美学C. 实用主义美学D. 结构主义美学答案:ABCD5. 美学中的“艺术”概念通常包含哪些类型?A. 视觉艺术B. 表演艺术C. 文学艺术D. 音乐艺术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
一、名词解释题。
(5题,每题4分。
)1.“寓庄于谐”:生活中的这种戏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戏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戏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才能产生喜剧效果,产生喜剧效果,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
所以“寓庄于谐”是戏剧的本质。
2.“大音希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声”,指单一所发之声;“音”,指各种声之配合变化;“大音希声”,即音声相和莫辩宫商的妙境。
它含义丰富,是一种自然完美、蕴藉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达到高度的和谐。
3.气韵生动: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从理论渊源看,谢赫的“气韵生动”是对前人尤其是对顾恺之以形鸟神论的进一步拓展。
是对“神”这种观念的具体化、精密化。
4.气韵之韵:韵,本指音韵、声韵,这里是从魏晋时人物品藻中引用过来的概念,是就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指一个人的风神,风韵、风姿、神貌,即一个人内在的个性气质,精神风貌,以及性格特征。
5.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景物之上,物因情迁,移情的结果,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7.意味:所谓“意味”是指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感情。
这种感情只有在有审美能力的人审视上述纯粹形式时,才能出现。
“意味”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
8.“游”(外物、外天下、外生)也可以称作(无己、无功、无名)和(心斋、坐忘):外物: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
外天下:排除对世事的思虑。
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9.以物观物:第一个“物”是指纯粹自然状态的,一平如水的诗人心境,是指审美静观中的主体;第二个“物”是指审美静观中的客体。
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答: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能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异化状态而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生中找回已经失落的本真、自由的世界.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暂时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关系,走进了理想的超越的状态,人的本质的力量不在受现实说呢干活的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到达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从上面三点可知,审美活动确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己性的存在方式.论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的特征.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答: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 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理解可以抑制处于实际体验根源处的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审美理解还需要把握审美对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度和意义.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论述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答:①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②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③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举例说明艺术敏感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答:①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②艺术家对生活的敏感是形成意象雏形的最初动力.③艺术敏感为艺术家意象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④艺术敏感与先在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本质关系, 可以赋予意象以艺术意义.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答: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②在人生实践中,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开展.③只仃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才成为现实的什么主体,对象才成为现实审美客体.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根据这段话,论述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答:①从审美对象角度看,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与对象实际存在不发生利害关系.②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产生审美愉悦,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③审美经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鲁迅说:“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请举例分析喜剧的特点. 答: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的效果表现为笑.喜剧的笑既是一种挖苦和批评判,也是一种快乐和肯定.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答: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①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1)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紧密,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意象,它本身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而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高度重视词汇,其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凝聚语言.(2)西方语言重视语法,把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凝聚语言的是逻辑性.表现在于句子形态上,汉语多简单句,富有跳跃性,可以称之为诗性,属于抒情语言;西语那么多冗长的复句,句子之间粘连紧密,充满逻辑的力量,长于叙事和论证.总的来说,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影响着审美形态的演进.论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答:(1)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首先是因为再创造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西方对荒诞的反思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拨正和对于现实的批判基础之上,而对于现实的批判几乎是所有审美实践活动所必然包含的内容.传统的审美实践其最终指向对于终极关怀的关注,而这种对于终极官宦存在主义哲学看来,是非常虚幻的,存在的一般表现是荒诞,人类审美实践不应该对这种荒诞给予认同,而是应该对抗荒诞的人生现状,再现与重创荒诞就是一种有效的对抗.(2)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对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正如萨特所说的“文学吧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通过个体的行为,重现和再创荒诞以消解世界秩序的方式到达了对个体加以确认的目的.这种行动本身是丰富而具有生命性的,它成为人们从荒诞世界中脱身的道路和方法.(3)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还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外表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诞能够成为荒诞的前提是因为荒诞存在,而且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荒诞的实质.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实践就是在否认之中构建其审美价值,也正是通过否认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试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答:(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显示生成,是接受者调动主体性因素进行的意象创造.(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图式化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给接受主体的参与以自由.⑷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都只提供较模糊、概括的总体框架,需要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论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答:艺术接受在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因为接受者所欣赏的是艺术意象, 不过这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的.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符号对于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来引导重建意象,所以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鉴赏的过程那么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谓的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开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一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指的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是在接受者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得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形式符号被克服了,接受者在意象的世界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自由.但由于接受者的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到达“悟”的境界,所以各种形式的艺术鉴赏指导活动在现实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试述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答:(1)审美经验的四种基本要素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并相互交织、渗透和制约.(2)感知直接与现实相联系,是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需要感知活动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情感的渗透使艺术家的感知活动染上了浓厚的情绪色彩,契合了主体的审美需要.理解的因素那么能把感知引向正确的方向.(3)审美想象还与审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4)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制约着想象活动.(5)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为什么说意象的生产有双重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它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凝定在其中的意象.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答:(1)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并且,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2)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同一个客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3)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是随着认识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因此,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①虚拟性一一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 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的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②感性一一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③想象性一一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 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④情感性一一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家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论述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答⑴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与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2)意象与艺术创造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艺术创造者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涌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接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下来,形成艺术品.因此,意象实际上是创造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⑶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试述美育的目的.答:①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丛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②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美感;③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开展;④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美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 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那么要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表达着美育的根本主旨.论述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答: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虽然发生认识论原理是就认知心理而言的,但是其中的“同化”与“调节”对审美心理图式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审美经验的产生也只是原有的审美心理图式对于审美现象的契合或“同化”,但在有的情况下,比方面对崭新的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原有的心理图式无法去同化它,对此,主体或者避而远之,形成封闭的“自我中心”,或者通过调节来实现.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是有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的有机统一. 自我调节审美不仅仅是个技术操作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个审美心理的建构问题.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开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一一因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在同化的后面又有着调节的功劳一一调节的目的在于同化.由于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开展总是离不开同化一一调节的辩证运动,因此,同化一一调节律应成为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其次,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表达在以下两点:一是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照康德的话来说,审美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主要特点指的是在确定审美目的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和自我调节以到达审美目的;二是反应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应调节,而反应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答: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为:观、品、悟.(1)观,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2)品,是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开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更丰富、更完满.(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执着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这就是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论述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答: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康德美学以先验主体论为哲学基础,中国当代的美学理论毫无疑问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就是应当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构建、同步开展的.其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自由作为哲学范畴,根本含义是人通过自己已物质生产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全面的人生实践而获得的超越和解放.即从他者他律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已自己为根据, 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因此,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一一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人在实践中,在内不受功利欲望的支使,在外不受他者他律的限制,而全身心沉浸于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系,与天地万物一道.自己如此地生成、显现、运作、存在,便是人生在世的自由状态.人生在世一旦到达自由状态,审美情景就会应运而生.试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答:审美形态的形成开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1)就中西思维方式比拟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别离出来,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重视通过对于象的描绘来把握隐藏域现象世界之后的意义.从而产生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观点.(2)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 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客二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而且这个过程和方法必须借助词语来实现.逻辑思维的成就以系统知识的形态反映出来,也就是把现实事物看做是无限细小局部所组成的复合体.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成了西方思维的主义模式,其目标是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本质和规律. 西方美与丑、悲剧与喜剧等表达二元对立性质的审美形态的产生,与上述抽象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答:(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生成真实地显现出来.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因此,审美活动是比美这一范畴更具优先性和根本性的美学基本问题.(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3)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构建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直接审美关系的规定性.试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答: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
美学美育模拟试卷美学美育模拟试卷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重点题目与答案(按章节排序)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单项选择题1.著名的“美的概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柏拉图)提出的。
a.柏拉图b.鲍姆加登c.黑格尔d.贺拉斯2.明确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就是德国心理学家(c.费希纳)。
a.席勒b.叔本华c.费希纳d.狄尔泰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朱光潜)a.王国维b.朱光潜c.宗白华d.蔡仪4.美学主要是一门(a.人文学科)a.人文学科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验科学二、推论正误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请问:弄错。
因为性质所指的就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就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两件事。
美学的性质是它就是一门注重形象、具体内容、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就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请问:弄错。
因为审美体验虽然就是一种对于具体内容审美现象的深入细致独有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定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有直觉性,并且含有哲理,因而具备特定的感染力,并非不所述。
三、简答题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p2―p7)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p2―p72、什么是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就是所指在古希腊时期构成的以质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注重特1叛一就是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备优先地位;二就是主张本质问题存有于一切美学问题中,就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就是西方美学的出现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就是柏拉图。
3、什么是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就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出现“语言论转为”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含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崭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美学》简答题押题题库(附答案)简述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答:审美境界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趣.它具体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和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乂是有限与无限的超越,从而到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审美经验有哪些特点?答: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审美经验中当然也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但它不是主要的,这些理性的、认识的因素不是与感性并列的,而是被感性整合着、渗透于感性经验中,不露痕迹.(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经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审美经验有其自己的结构和动态展开的过程.简述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因素.答: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关犍是要把握两个因素.(1)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个人的审美趣味无论具有多大的分歧,它总是要在审美对象当中进行选择,它所做出的评价也必须符合对象的审美价值.(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局部,必须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须不会完全局限F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简述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答:⑴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是审美活动的特征之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就是bl的本身.(2)所谓他律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与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并受其影响,因此,审美活动具有他律性.所以说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简述席勒的游戏说理论的意义与缺乏.答:意义:(1)他试图从人的生命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提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2)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物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缺乏: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显然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确实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认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和对立状态.简述柏拉图的美育观.答:①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哲学家.②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美育.他认为用故事形成儿童的心灵,比用手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因此,必须用高尚的文艺作品陶冶青少年的心灵.③柏拉图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简述审美实践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开展需要,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开展和文明的进化.②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简述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答:①指艺术品中的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②是艺术品直接性的物质存在.③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简述意象的结构.答:①作为一种心理存在的审美表象系统.②“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意”借“象”而成形.③“象” 由想象创造出来,能表达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简述审美情趣的标准.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你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情趣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响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局部,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简述悲剧的特征.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认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简述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答:艺术品的鉴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①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②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开展想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③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答:①蔡元培是率先把“美育” 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也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②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③ 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 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没有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简述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答:①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②自由也是从人的实践- --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③人生在世一旦到达自由状态,审美情景就会应运而生.简述巫术活动对审美原始发生的重要意义.答:①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②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③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简述梁启超的美育观.答:①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倡导美育的先驱之一,他的美育思想因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而颇受时人重视.②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 种方法;拿趣味当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③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的.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答:(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答:①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②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③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④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一审美形态的研究贡献.答: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步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其主要贡献有:(1)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3)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那么.(4)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简述决定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因素.答: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①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亳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防止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简述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答: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简述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审美经验中理性的活动规律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而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烦死判断力”.在反思判断中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主体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这样,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中,理解因为必然表现为既超乎感性又始终不脱离感性,而是积淀在感性之中,与想象和情感水乳交融,无法分解.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这与审美对■象自身的特性和理解活动自身的特点相关,审美对象中包含的理性因素是以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所以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理解,这种直观活动更加具体,但也更加模糊和含蓄,能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审美理解运用的是反思判断力,这就决定了在审美经验中主体自身要更深地参与进来,因此,审美主体所获得的是对于对象带有个体色彩的审美体验,理解也就带有多义性的特点.简述意象和和意境的关系.①二者的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和意象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②二者的区别:首先,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那么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所谓“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意象是“意”紧紧依托着“象”,虽包含着超越性,但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了“意境” .再次, 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那么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表达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局部,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艺术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只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什么?答:①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而美育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境界;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而德育带有强制性;③美育是由内而外,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而德育是从外在形态,对人们进行道德规范,通过理智的约束,是一种制止的方法.简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拟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答:审美价值具有一般的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在,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那么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肉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而开展.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FI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另外,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到达了一种体验的深度.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答: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艺术的存在论.(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艺术的本质表达于意象世界,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结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 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在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即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意象是如何生成的?答: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D意象的孕育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它来自于主体对对象世界的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的激荡,同时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排除功利杂念,使口常自我暂时退隐,能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2)意象孕育成熟后,就进入意象的生产阶段.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使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首先,把酝酿中的意象明晰化,感觉整体化;其次,使意象获得外在形式符号;再次,使之获得物态化和物化的实在形式;最后,从艺术意象的孕育到艺术品的物态化和物化,需要通过种种技巧与操作来完成,这就属于生产范围.简述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的区别:①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②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J'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③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那么是要到达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到达相对自由的状态.②从接受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到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简述劳动说的意义和缺憾.答:劳动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比拟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普列汉诺夫, 他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并且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的一定开展水平相•致.劳动说在••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决定性作用.缺乏之处在于,它只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不能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忽视了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所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简述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答:(1)生产性,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其一是指真猛形态的历史生成,其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但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而言,那么中西又有相通之处.简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原理.答:他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答:中国古代美育思想:(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到达天人和谐.(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3)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意于道德教化,三美具擅.中国现代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词, 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3)王国维那么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答: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所谓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性实体,而且不是精神性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关照与体验之中;开放性,是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决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任何物质,如果它们缺乏内涵,了无余韵,不能使人从中看到更多、更深、更远的东西,他们也就很难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审美对象.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答:(1)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乂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2)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他所说的“象征艺术” Z 中.他认为崇高是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3)他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一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答:①审美经验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对象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被构建并得到的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②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因此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审美经验能帮助人们净化自身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艺术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它们的功能和关系如何?答:艺术品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交卷、录像带等.它是艺术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2)形式符号层,指艺术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他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它有时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指示、负载艺术意象的功能.(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它潜在于形式符号层中,在鉴赏中生成审美对象,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集中表达.(4)意境超验层,印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品的终极和归宿.它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亳无意义.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
一、名词解释题。
(5题,每题4分。
)
1.“寓庄于谐”:生活中的这种戏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戏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即
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戏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才能产生喜剧效果,产生喜剧效果,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
所以“寓庄于谐”是戏剧的本质。
2.“大音希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声”,指单一所发之声;“音”,指各种
声之配合变化;“大音希声”,即音声相和莫辩宫商的妙境。
它含义丰富,是一种自然完美、蕴藉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达到高度的和谐。
3.气韵生动: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从理论渊源看,谢赫的“气韵生动”是对前人尤其是对顾恺之以形鸟神论的进一步拓展。
是对“神”这种观念的具体化、精密化。
4.气韵之韵:韵,本指音韵、声韵,这里是从魏晋时人物品藻中引用过来的概念,是就人
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指一个人的风神,风韵、风姿、神貌,即一个人内在的个性气质,精神风貌,以及性格特征。
5.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景物之上,物因情迁,移情
的结果,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情感意趣隐
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7.意味:所谓“意味”是指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感情。
这种感情只有在有审
美能力的人审视上述纯粹形式时,才能出现。
“意味”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
8.“游”(外物、外天下、外生)也可以称作(无己、无功、无名)和(心斋、坐忘):
外物: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
外天下:排除对世事的思虑。
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9.以物观物:第一个“物”是指纯粹自然状态的,一平如水的诗人心境,是指审美静观中
的主体;第二个“物”是指审美静观中的客体。
“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叔本华的说法,是诗人“在客体中丧失了自己”,就是说,甚至忘掉了他个人的存在。
10.共通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此“理”即人性中共通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彼此一致的
可能性。
有了它,美才是可以共享的,而必须是共享的;美感才是可以传达的,而且必须是传达的;艺术才是可以欣赏的,而且必须是欣赏的。
11.(“真善美”、“赋比兴”也需要注意会在名词解释中出现,需简明解释。
)
二、简答题。
(2个,一个10分,一个15分。
)
1. 作为美学范畴的“气”包含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气”是艺术的根源,刘勰:“写气图貌。
”钟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
第二,“气”表现为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曹丕:“文以气为先,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而致。
”
第三,“气”构成艺术品的生命。
2.什么叫做“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举例说明。
答: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景物之上,物因情迁,移情的结果,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悲剧的分类。
答:第一类,“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如理查三世、雅葛、夏洛克等所造成的悲剧。
第二类:盲目的命运所造成的悲剧,大多数古典悲剧属于这一类,近代悲剧也有这样的例子,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类:“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造成的悲剧。
这一类悲剧由于来源于平常生活,没有什么偶然的人为因素,更容易使人们看到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就是人生的本质,从而悟出放弃整个生命意志的道理。
4.什么叫“无利害而生愉快”?
答:无利害而生愉快:鉴赏判断是一种无关利害,只关系对象形式的情感判断。
(1)鉴赏判断力使人获得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性的愉快,这种愉快是主观的、审美的。
美感是一种快感。
(2)鉴赏判断力不涉及利害关系,不是欲念的满足,只关系到对象的形式,对对象只存在着无所欲求的美的形式方面的快感。
(3)既然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关系,审美活动就是自由的。
所以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但同时又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这就叫做“无利害
而生愉快”,即“唯一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
5.崇高与美的差异。
答:1.从崇高的对象看,崇高的事物是无形式和无限的。
美在于对象的形式,美的事物必须有具体可感的形式。
而崇高是无形式和无限的,所谓无限时心理意义上的无限。
2.崇高感是消极的愉快。
从二者所激起的心理反映看,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则是由
痛感转化的快感。
3. 崇高在人的心里。
康德认为,崇高的根据全然不在对象,而反存于主体的心中。
能唤
起人内心的崇高观念。
4. 崇高的类型。
康德认为,崇高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它分为两种类型,即“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三、论述题。
(2个,20分一个。
)
1马克思把戏剧的产生放到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揭示其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过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闹剧出现。
”如何理解?
答:(1)关于“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生事物战胜旧势力的历史进步过程中,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
(2)关于“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指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重要被新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旧势力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
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形成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闹剧的形式出现。
(3)所谓“闹剧” 1、指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
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往往具有“用另外一种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的特征,这正是陈旧方式的一种自我嘲讽。
2、喜剧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美学范畴。
2.结合卓别林《大独裁者》分析黑格尔的喜剧观。
答:黑格尔的喜剧观:喜剧的过程及结果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和动作的内在矛盾。
喜剧人物所追求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的,从根本上实现不了,在喜剧过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不断地暴露自己的缺陷和可笑之处,最终使主体意志和行动都落空,化为无意义,他们是一些低下的人。
(结合卓别林喜剧《大独裁者》分析。
资料)
3. .何为“赋、比、兴”?举例说明。
答: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使用。
例子:《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即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例子: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统治者、《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
兴:兴也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它往往用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而这些形象绝大多数就取材于周围的自然世界。
例子: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借此起兴。
四、分析题。
(1个,20分)
范围猜测:
大音希声、游
气韵生动
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