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及空间分异研究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48
武汉市远城区耕地质量空间格局分析作者:张桂花等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2期摘要:定量掌握区域耕地质量空间格局及其分布特征,对保护优质耕地,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GIS技术、地统计学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武汉市农用地分等数据,对武汉市耕地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综合等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反映武汉市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的各指数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产生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从分析结果来看,武汉市各个远城区中,东西湖区和汉南区的耕地质量集中程度最高,且以高质量的耕地为主;新洲区和黄陂区耕地质量多样性明显,且质量分布均匀;蔡甸区和江夏区在6个区中处于过渡位置;从方法选择上,景观指数、洛伦兹曲线、组合系数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功能都能对耕地质量空间格局进行有效分析,同时相互验证,使分析结果更加合理可靠。
关键词:耕地空间格局景观指数洛伦兹曲线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耕地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质量评价[1,2]、耕地现状分析[3]、耕地动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耕地质量变化研究等方面[4,5,6]及从国家、区域和农户层次的耕地质量保护研究。
耕地质量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008年以来相继有学者对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7,8,9],但多数是对省级范围进行的较大范围的研究,本文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其应用到县市范围,同时从数量结构、类型构成和空间分布3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进而全面了解区域耕地的空间格局特征。
通过对武汉市耕地空间格局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可以全面掌控其耕地现状,为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提供服务。
1 研究区概况武汉又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摘要:耕地地力是评价土地质量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湖北省耕地资源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引言耕地是农田生产的重要基础,优质耕地对于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湖北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其耕地资源分布及其地力特点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湖北省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耕地地力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从土壤质地、水分状况、肥力状况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及农作物产量数据等指标,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
最终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相结合,得出综合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3. 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对湖北省各地耕地地力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 湖北省耕地地力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地力较强,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力较弱。
(2) 耕地土壤质地以黄壤和水稻土为主,水稻产区地力相对较强。
(3) 土壤水分状况与耕地地力关系密切,水分胁迫较严重的地区地力较弱。
(4) 土壤肥力状况是影响耕地地力的重要因素,湖北省东部地区的肥力状况相对较好。
4. 应用研究(1) 农田生产布局优化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对湖北省农田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将地力较好的耕地用于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产量。
(2) 耕地质量提升通过研究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指导农民选用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3) 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为湖北省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论通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布局、提高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近三十年耕地地力等级及养分变化研究任文海++梁华东++巩细民++胡群中++曹媛媛++何娴摘要:研究了湖北省26个县(市、区)近三十年来耕地地力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7.43%;不同耕地类型和各地形耕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减少;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劣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整体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大幅度提高,钾含量、p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均一。
基于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推广普及耕地质量新技术、新措施,加强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
关键词:耕地;地力;养分;湖北省S159 :A :0439-8114(2017)09-163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9.009Study on Productivity Grade and Nutrient Change of Arable Land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Past 30 YearsREN Wen-hai1, LIANG Hua-dong1, GONG Xi-min1, HU Qun-zhong1, CAO Yuan-yuan1,HE Xian2(1.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i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2. Foreign Exchange Cent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00, China)Abstract: The change of the arable land fertility of 26 counties (city,area) in Hubei province nearly thirty year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that the arable land area decreased by 17.43%. The area of different typ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errain types on arable land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rable land area with high quality reduced, and inferior arable land area increased, on the whole, arable land quality presented a serious decline tre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H and potassium content decreased,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became uniform. based on th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of arable l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give highly importance to arable land 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put, popularize the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easures to strength th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arable land quality.Key words: arable land; productivity; nutrient; Hubei province耕地地力等級是耕地产出能力的最直接反映,与农作物产量直接对应[1,2]。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land Consumption: 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作者: 陈溶萍[1];董捷[1]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6页
主题词: 耕地消耗;基尼系数;绿色贡献系数;湖北省
摘要:为便于分配农转非指标,确定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重点对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耕地消耗的空间差异性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根据基尼系数原理,从理论上构建了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GDP耕地消耗量的基尼系数及耕地消耗的绿色贡献率,用于分析经济发展、耕地分布及耕地消耗的空间差异性。
并以湖北省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其12个地级市之间的人均GDP基尼系数、人均耕地面积基尼系数、单位GDP耕地消耗量基尼系数及各个市的耕地消耗绿色贡献系数,分析了湖北经济发展及耕地消耗的空间差异性。
研究结论表明利用基尼系数及绿色贡献系数的原理,能够较好地分析经济发展、耕地分布及耕地消耗的地域空间差异性。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湖北省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聂艳1,罗毅1,于婧2,陈芳2(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62)摘要:借助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定量测算了1999—2011年湖北省17个行政单元的耕地压力指数并分析了空间差异特征。
结果表明:1999—2011年湖北省耕地压力呈弱倒“U ”型,根据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可将17个单元分为持续拉升区、和缓保持区、平稳下降区;1999—2011年的Moran ’s I 值表明湖北省耕地压力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2001年Moran ’s I 值最高,2005年Moran ’s I 值最低;2011年17个单元的局部自相关指数表明湖北省各行政单元的耕地压力在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集聚或分异特征,尤其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湖北省耕地压力的热点(高峰)地区。
研究结果对制定湖北省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耕地压力;空间自相关;时空规律;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13)01-0112-05收稿日期:2011-12-09;修回日期:2012-11-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078);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作者简介:聂艳(1977-),男,湖南长沙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生态与评价方面的研究,(E-mail )nieyan@mail.cc-nu.edu.cn 。
通讯作者:于婧(1982-),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精准农业、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E-mail )yjing@hu-bu.edu.cn 。
0引言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需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显突出并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1-3]。
121902 地理地质论文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前言某地区位于阴山南麓,黄土高原东南部,辖区土地总面积345847hm2,东西长81km,南北宽75km,其主要的地貌十分丰富,包括山地、丘陵、凹坳、陷落湖积平原等,四周均有山体环绕。
该地区的东南面是一块内陆陷落盆地,成狭长状。
该辖区内耕地面积为63340 hm2,园地128.76 hm2,林地面积87935.03 hm2,草地面积146837.38 hm2,水域面积16135.65hm2。
其土壤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盐土、灰褐土、栗钙土、草甸土、栗褐土、沼泽土等。
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夏季凉爽,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5.5℃,温度超过10℃的有效积温2400℃左右,无霜期平均时间为90~120天,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7mm。
农业总产值中以种植业为主,是其总产值的66.8%。
1 耕地地理评价面积统计该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63340 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31%.该类耕地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面积为8752.3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3.81%,二级地14905.37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3.53 %,三级地18795.43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9.67%,四级地13604.78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1.48%,五级地7282.0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1.51%。
2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情况该地区地力等级分布情况为:一级地及二级地较为集中于该地区的西南部和中东部,其属于湖盆河谷阶及地势平坦的滩川。
有三条主要河流经过该区域,河流周边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力良好,一般是栗钙土,厚度在80厘米左右。
三级地及四级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低山地丘坡面及丘前山前倾斜平原,土类主要是灰褐土、栗钙土。
土层厚度大,理化形状良好,地形十分平缓,土壤养分含量较高。
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时空特征及其障碍因子作者:冯悦黄烈佳张波清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8期摘要:为了识别耕地资源安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障碍因子,促进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湖北省2008—2017年的4期数据,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视角,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空间分析法系统探讨了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时空特征及其障碍因子。
研究得出:2008—2017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呈上升趋势,其中,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数量安全呈下降趋势;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递减趋势;数量安全呈现中部高,东部低,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质量安全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影响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水资源及森林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发展的程度,农业设施完善程度,农药施用情况等人为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耕地资源保护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耕地资源安全;时空格局;熵权法;障碍度模型;湖北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作为生产粮食的载体,耕地资源的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根本。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以及耕地生态恶化等问题,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愈发严重,耕地保护形势仍然严峻。
系统分析耕地資源安全时空格局及其障碍因子,了解和掌握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诊断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对耕地资源进行相关研究,侧重于国家或者地区的大尺度研究,研究认为生物物理、社会经济和邻近因素是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人口密度与耕地扩张呈负相关。
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同时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有关。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大省,其耕地地力评价对于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探讨其应用研究,为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地力逐渐下降,土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开展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以区域耕地地力评价为核心内容,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湖北省耕地的地力进行全面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湖北省各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与分析;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综述法: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实地调查法:对湖北省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3.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4. 空间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包括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制度、农业生产水平等在内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轮作制度等;农业生产水平包括作物产量、农业生产投入等。
(二)湖北省各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区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湖北省各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结果。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飞,所完成的题为“武穴市耕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的学位论文,在论文答辩时,答辩组成员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该论文基于分区探讨了发展中的耕地利用问题,请问该研究的侧重点是在于分区方法还是分区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答:从本研究的目的来看,研究主要是通过分区为优化武穴市耕地资源利用格局而服务的,分区方法是实现耕地科学化利用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本文将不同的分区方法和区域实际相结合划分两个层次的耕地利用区,并分别阐明耕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未来利用中的提升措施,进而推动分区结果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应用。
2.耕地利用涉及的因素较多,请回答为什么要从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产能以及生态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答:作为人地交互的复杂系统,耕地利用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
本文在研究中之所以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产能和生态状况,主要是由于:首先,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耕地利用的前提性条件;其次,耕地的质量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耕地利用的难易程度、方向和效益,因此质量状况是耕地利用的基础条件;再次,从耕地利用的目的来看,作物产量或产能是耕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之一;最后,耕地及其利用中生态效应是近年来耕地资源利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关键属性来展开研究。
3.人文和经济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烈,从该文来看,对研究的自然因素强调较多,请问文章对于人文因素或市场效益因素的考虑体现在何处?答:本文对人文因素的强调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首先,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对耕作距离、灌排条件以及田间道路通达度等一些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要素做了考虑;其次,在产能方面,本文基于评价单元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构造了指标,而可实现产能是由利用等指数与抽样单元单产建立的模型,这其中就包含了区域农户耕地利用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调查样本数据、区域试验作物产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再次,在生态利用风险评价中,本研究考虑了城镇发展、交通线外拓等因素的影响,也是社会经济因素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