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_结构偏离度与就业潜力_云南的经验证据_张宝东
- 格式:pdf
- 大小:453.55 KB
- 文档页数:5
云南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效应的实证分析作者:陈鸿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依据云南1978-2011年的三次产业统计数据,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云南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三次产业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进程迟缓、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平均产值能力过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
关键词:云南;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与关联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产业结构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也能够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总值和就业人数比例不断增加。
但是,云南仍然是资源型产业大省,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慢于东部沿海省市,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弱于第一产业。
面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云南应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一、云南三次产业演变特征改革开放以后,云南一、二、三产业均取得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从1978年的12.0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01.79亿元,增长了近308倍,第二产业增长137倍,第一产业增长了48倍;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方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了8.9倍,第二产业增长了3.8倍,第一产业增长了1.5倍,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总体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
产经视点1引言产业结构概念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例,可用来分析各个产业间的关系和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
日本在经济复兴时期(1945-1960年)开始制定产业政策,将产业结构概括为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1]。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配第发现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相对收入差异,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得出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2]。
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二者之间协调性的研究。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研究方面,杨霞等[3]对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
马胜春[4]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张抗私等[5]实证检验了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因素,发现工业化水平、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是造成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因素,而市场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卫平等[6]利用中国1978-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一致。
熊斌等[7]研究了“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我国及西南三省(区)即广西、云南、西藏的就业结构变化,发现西南三省(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势明显,三次产业的协调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云南省内少数民族众多,其地方产业发展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度分析作者:王晓凤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4期【摘要】云南省在桥头堡战略提出后,将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的省份,将成为面向西南开放不可替代的省份。
而该战略的提出目的就是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则包含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质的提升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无论从经济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升角度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快慢直接影响到桥头堡战略成功与否。
同时云南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严重偏离,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这三点都制约着云南的经济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收集数据分析云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现状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度,从而找到云南经济发展落后的关键,并提出适合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云南省一、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度(一)相关概念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联系配第—克拉克定理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该定理主要内容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该定理主要说明就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变动,并且方向保持一致。
如果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并没有向第二产业转移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并且会导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过多,进而导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不足严重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2、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结构偏离度主要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我国第三产业及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内部结构的变化也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我们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发展趋势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将考察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进行描述,揭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变化,包括各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增长速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再次,我们将探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影响机制;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等。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我们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型,以更深入地揭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第三产业概述及发展现状第三产业,也称为服务业,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中,除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和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
这些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等。
产业结构、就业贡献率与就业增长摘要: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解和比较,对云南第三产业就业进行实证分析,较充分论证了云南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并指出了就业有效增长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选择。
研究表明:(1)近10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7.8%、2.2%、69.9%,新增就业岗位的69.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2)云南第三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就业吸纳空间;(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将是云南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主要行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则很难有较大吸纳就业的空间。
关键词:就业贡献率;结构偏离度;就业增长中图分类号:F20;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1-0080-05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and employment growth――Empirical stud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based on Yunnan ProvinceZHANG Bao-dong,YANG Bing-wei(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Yunn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 65003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ecomposes and compares deviating r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holds that there is great employment potential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e selection of inner industrie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or effective growth of the employ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in recent ten years,the 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is 27.8 percent,2.2 percent and 69.9 percent respectively,69.9 percent of new employment is provided by the tertiary industry,wh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ncreases 1 percent,15.6 thousand new employees are averagely employed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9 thousand more than tha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that the employment capabilit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not sufficiently embodied wh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develops and there is a lot of employment space and that the main industries of thetertiary industry for Yunnan to enlarge employment are wholesale,retail,trade,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but employment space is difficult to be enlarged in traffic,transportation,storage,post and communications industry.Key words: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structural deviation rate;employment growth世界各国伴随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最早注意认识到的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发生转移的规律。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规律探析作者:李海一朱立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1期摘要: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 1935 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以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资本的流向为主要标准,对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费希尔教授将第三产业归类为第三生产阶段,第一、第二产业为初级生产阶段和第二生产阶段。
1985 年首次规定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划分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全力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必然产生的大课题。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例的变动,对于研究第三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别就云南省第三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系统分析,对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找出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存的问题。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云南省第三产业产出结构演变分析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生产总值逐步上升,根据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可得到如下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所占云南省地区GDP比重变化趋势图,见图3-1和3-2,云南省的第一产业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持续的发展,在总量上逐年飞速增长,第二产业总量略大于第三产业,云南省还没有走出“二三一”的模式;所占总量上,只在1995年出现了小的反弹,这在大的趋势上并没有影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的态势,但进入2005年后,比重上升较为缓慢,可以得出云南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在2005年后进入例如瓶颈期,需要通过产业的内部结构转型,加快第三产业向上的发展。
云南在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中,云南省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呈以下变化趋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
云南省第三产业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其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17.4%上升到2009年的40.0%,上升了22.6个百分点。
在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云南地区GDP的比重略减,而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云南省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完成“二三一”到“三二一”的结构升级转型。
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 l o f Kun m i ng M etall urgy Co lleg eVo l 122No 16Nov 12006收稿日期:2006-09-19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坚持发展观,加快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5J 0895F)。
作者简介:张宝东(1982-),男,河南南阳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潜力:云南的经验证据张宝东,李春田(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 要: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解和比较,对云南第三产业就业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云南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和空间。
结果表明:(1)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太低的原因不是第三产业产值低,而是第三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与代表性模式的分解结果比较显示,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1718%,比代表性模型理论值相比低了410%左右,反映了第三产业在现有产值下仍有较大吸纳就业的潜力;(3)近10年,云南新增就业岗位的691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19万个。
关键词:结构偏离度;分解;就业潜力中图分类号:F2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79-(2006)06-0042-05T erti ary Industry ,D eparture Degree of Structure and Em pl oy m entPotenti aliti es :E vi dence for Yunnan Provi nceZHANG Bao -dong ,LI Chun -ti a n(Schoo l of E cono m i cs and Bus i ness A d m i n i strati on ,Yunnan N ationa lities U niversity ,K un m i ng 650031,Ch i na)A bstract :Through t h e deco m pose w ith depart u re degree o f str ucture and co m paris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 ent o f terti a ry i n dustry to enlarge e m ploy m ent i n Yunnan,wh ich expounds that t h e tertiaryi n dustry has great po tentia lities i n e mp l o y m en.t The m a i n reason t h at l o w proporti o n of e mp l o y m ent i n ter -tiary i n dustry is the tertiary industr y can .t g i v e full scope to enlarge e mp l o y m en.t A co m parison bet w een deco m pose of typ i c alm ode l and Yunnan .s ev idence show that Yunnan .s ev i d ence is l o wer 4percentage than typica lm ode,l so Yunnan .s terti a ry industry is abundan t i n e m ploy m ent po tentia lities .In the last 10years ,6919percentages of ne w j o bs are prov i d ed by tertiary i n dustry .1percentage i n crease in tertiary i n dustry .s GDP can bri n g abou t 1156ten thousand ne w jobs ,m ore than 019ten thousand ne w jobs crea -ted by secondary i n dustry .K ey words :departure degree of structure ;deco m pose ;e m p l o y m ent potentia lities1问题的提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最早注意到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将发生规律性的转移:世界各国伴随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
英国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1940)利用不同国家的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对这一规律做了验证,该规律后来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0。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钱纳里、鲁宾逊和赛尔奎因分别在20世纪70~80年代进行了国别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定律。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了60%,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向。
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分析,近几年主要有:1)魏作磊(2004年)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很大,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将主要转向第三产业;2)蒲艳萍(2005年)认为,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然而,这些研究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代表性模式比较时,都是直接引用代表性模式的标准,而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与标准模式中的人均收入水平不相等,故不能直接比较,所以需要对代表性模式进行分解,使代表性模式的收入水平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一致,这样才能在同一个收入水平上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代表性模式进行比较。
而且,对云南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如何,是否还有进一步吸纳就业的空间等问题的研究不多见,本文的分析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2云南第三产业就业发展现状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04年云南省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位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最后一名为1916%,而第一名北京为6617%,就业比重是云南的3140倍;全国第三产业平均就业比重为2913%,是云南的1149倍。
从图1可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的省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下岗人员多,迫使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就业)。
西南地区的重庆(3213%)、贵州(3016%)、四川(2916%)也分别排名第11、18和22名,与云南接壤的广西(3113%)处于第16名,而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则排31名,位于全国最末位。
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太低,也说明云南第三产业还有很高的就业比重增长空间。
3基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分析31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趋势分析云南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14%提高到2003年的3612%,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17%提高到2003年的3312%,26年期间云南第三产业产值平均增长水平为01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0138个百分点(见图2)。
其产值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表明,改革开放后云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结果,反映出云南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31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发现,2004年云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512%,高于3312%的全国第三产业平均产值比重,位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名。
云南第三产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产值比重也居全国各省市中游,可见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居全国最后位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云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过低导致,现在可以初步认为是第三产业在现有的规模下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优势,所以导致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过低。
43第6期 张宝东,李春田: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潜力:云南的经验证据4第三产业内部吸纳就业的分析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的比重之差,B =E m E -G mG。
B 为结构偏离度系数,为第m (m =1、2、3)产业的就业人数,E 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G m 为第m (m =1、2、3)产业的增加值,G 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也就是整个国家的GDP 。
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如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就存在着向其他产业转移劳动力的压力和趋势。
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迁入的压力。
由负偏离状态向/00状态接近,表明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伴随着吸纳越来越多的人就业,该产业就业空间在缩小;由负偏离状态向/00状态远离,表明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伴随着吸纳越来越少的人就业,该产业就业空间在扩张。
从理论上看,如果各个产业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那么劳动力就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和收益较高的产业转移(因为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收益越高),直到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基本相等时,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的流动才会停止。
在理论上结构偏离度为0乃最佳状态,此时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同。
411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基本特征从1978~2003年,云南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经历了低就业吸纳期、高就业吸纳期、就业吸纳徘徊期三个时期,相应地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出现了就业空间扩张期、就业空间下降期、就业徘徊期。
这几个阶段与全国情况也大致相同,不过,云南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与全国相比缩小的幅度大而扩张的幅度小,所以导致了现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也正因为如此,与全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就业空间比较,云南省第三产业在现有的规模上还有较大的吸纳就业的空间。
从1978~2003年,按照云南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指标)))结构偏离度演变的不同特点,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3):第一阶段:第三产业高就业吸纳空间时期(1978~1992年)。
这一时期云南第三产业负偏离度处于下降阶段(即远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均衡的结构偏离度的/00值状态),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不断增大,存在可以使第一产业较大的劳动力转入到第三产业就业的可能性,然而当时云南没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思想,从而使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少,也使第三产业一直维持较高的就业吸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