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9.76 MB
- 文档页数:91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1日1-6课题第一章旅游文化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教学目的涵。
掌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文化、旅游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提纲一、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定义2、如何理解文化(二)文化的构成要素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二、旅游文化(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二)旅游文化的概念(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教学后记广大学生基本可以正确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在今后教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3日1-4,,14日5-6课题第一章旅游文化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的分类及含义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提纲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旅游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三、按照旅游的客体划分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民主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第三节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共性地域性、继承性、交融性(二)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积淀深厚教学后记由于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旅游的特征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专业教师授课教案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文化上课时间2018年9月18日1-6课题第二章中国自然山水第一节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山水的概念,了解中国的山文化:五岳、五岳的祭祀与封禅、佛教名山。
了解中国的水文化:江河崇拜与祭祀,以及水神的神化传说。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第六章旅游建筑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的本质建筑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所进行的空间安排, 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
换言之, 建筑是空间的“人化”, 是空间化了的社会人生。
建筑的本质: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结构体系: 木架构种类: 抬梁、穿斗和井干1.抬梁式又叫叠梁式, 至迟在春秋时代已经初步完备。
它的建筑方法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 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 自下而上, 逐层缩短, 逐层加高, 到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 构成一组木构架。
斗拱:定义: 斗拱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 总称斗拱。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 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而成的构件, 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 支挑着伸出的屋檐, 这种构件就是斗拱。
功能:将它用在屋檐下, 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 而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形态最显著的特性。
用在梁枋两端下面, 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 增大梁枋的承受力。
据考古资料显示, 早在公元前5世纪, 斗拱就已经开始使用。
到唐宋时期, 其形制发展成熟, 样式基本统一。
2.穿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 不同的是, 柱子之间的间距较密, 柱子直接承受檩子的重量, 不用架空的抬梁, 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特点:用料经济, 施工简易范围: 我国南方诸省广泛使用3.井干式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 构成房屋的壁体, 该墙壁事实上也就是木承重结构墙。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 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性, 涉及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三段式的外观特性, 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优点:第一,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第二, 灵活性强第三, 抗震性强, 墙倒屋不塌例子: 应县木塔凯旋门对比缺陷:第一, 怕火例子: 紫禁城火灾, 圆明园火灾防火措施: 紫禁城, 金币和金元宝, “天下太平”;水缸。
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体验不同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在旅游中,建筑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探讨旅游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不同的地区和建筑风格为例,展示旅游建筑文化的魅力。
第一章: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古至今,建筑一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文化也影响着建筑的风格和形式。
在旅游中,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住宿、交通等功能,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色吸引着游客。
1.1 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会直接影响该地的建筑风格。
比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家庭和谐、尊重长辈等价值观念。
而欧洲的古堡建筑,则反映了中世纪时期的骑士精神和封建等级制度。
因此,了解建筑的地域文化背景,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旅游中的建筑文化。
1.2 建筑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作为一种历史遗产,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世界遗产建筑,都代表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
游客在欣赏这些建筑时,也在感受着当地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第二章:世界旅游建筑的多样性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建筑。
通过了解这些建筑,不仅可以开拓眼界,还能更好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2.1 亚洲建筑文化的瑰宝亚洲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大洲,拥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旅游建筑。
比如,日本的寺庙和庭园建筑,以其简洁、优雅的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印度的宫殿和寺庙,展现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色彩。
尼泊尔的庙宇建筑和藏传佛教寺院,将自然和信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2.2 欧洲建筑的典范欧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而著名,也孕育了许多世界知名的旅游建筑。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罗马的斗兽场和梵蒂冈、巴塞罗那的圣家堂等,都是旅游者钟爱的景点。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载体,更是文化的象征和见证。
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旅游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旅游文化(Tour Culture )一.《旅游文化》是一门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公共选修课。
它探讨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包括主体文化现象、客体文化现象等等,核心的问题是各种文化现象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拓展视界,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增强文化审美意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1、教学内容:(1)文化的内涵(2)旅游的内涵(3)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教学要求了解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掌握其基本概念,并了解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章山水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名山(2)秀水(3)世界遗产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主要的名山和秀水,掌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标准。
第三章聚落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2)名镇(3)现代旅游城市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情况,掌握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现代旅游城市的特点。
第四章建筑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古代建筑概述(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2、: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类型,并理解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第五章中国园林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中国园林概述(2)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要素及构景手法(3)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4)现代主题公园 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我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要素和构景特点,了解园林建筑手法与宫殿建筑的差异。
第六章宗教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佛教文化(2)道教文化(3)伊斯兰教文化(4)基督教文化2、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第七章民俗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民俗概述(2)中国少数民族民俗2、教学要求:了解、理解并掌握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旅游文化》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开,重点探讨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和福建土楼等代表性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旅游建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和福建土楼等代表性旅游建筑的介绍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长城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建筑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三章内容,分析各个旅游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建筑,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文化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旅游建筑简笔画。
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2. 内容:旅游建筑的类型与特点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福建土楼等建筑介绍旅游建筑文化的价值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种旅游建筑,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更多旅游建筑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古建筑,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建筑。
3. 作业设计:选择一种旅游建筑,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掌握程度,以及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章绪论答案要点:1、文化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最权威的说法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161种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
2、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过去和现在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它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
旅游文化不是一般社会文化向旅游领域的简单移入或嫁接,而应该是以一般文化形态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
3、文化旅游如同旅游文化,说法莫衷一是;可以说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旅游是形式,文化是内涵;文化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文化的重点是强调一种文化形态。
4、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5、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
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必须以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来对待旅游文化,具体讲就是整体观,持续观,公平观,资源观和全球观。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章:1、什么是山水文化?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
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2、艺术价值——人文建筑(亭,廊,桥,塔,台,榭),文学艺术(摩崖石刻,雕塑,绘画,诗文,楹联)3、科学价值:景观——人文景观(考古价值,冶炼价值,建筑价值,水利价值),自然景观(岩熔景观,地貌景观,底层结构,生物景观)4、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致用,比德,畅神,情景交融致用: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美。
比德:将自然物视为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时间:春秋战国畅神: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情景交融:是一种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
5、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1)色彩用色彩来表现人的情绪,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情感。
如婚诞喜庆,以大红色代表,使人兴奋,情绪激昂;黑白色象征肃穆和庄重,使人感到静谧和压抑。
所以,在灯具、家具、房间墙壁、饰物等色彩搭配上,最好要了解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
2)声音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3)动态与静态一般来说,山水的动态主要是指流水、飞瀑和流云飘烟,也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6、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从山水的发生学角度看,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区别在于:自然山水是一种先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文景观则是人依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随着社会变迁,时代的演进及人的观念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