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核心问题是政权,这需要国家制度为其规定相应的形式和结构,制定基本的法律秩序和运行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宪法知识的考试题目都有哪些宪法是法律中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了解的法律知识之一,那么,宪法的考试题目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宪法知识的考试试卷,希望对你有用!宪法知识的考试试卷判断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就是说尽管古代就出现了“宪法”一词,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宪法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有了民主的事实以后才产生的。
( × )3.“贿选宪法”即“袁记约法”。
( × )4.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 × )5.政体决定国家,国体适应政体。
( × )6.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
( × )7.所有国家的宪法都具有纲领性的特点。
( × )8.党委和同级人大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
( × )9.村委会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关。
( × )10.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都是由英国学者J ·薄莱士最早提出的宪法分类。
( √ )11. 国家性质是国家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利的归属。
( × )12. 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政治联盟:一个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另一个是由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
( × )13. 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度起源于美国,并为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
( √ )14. 我国自1979年选举法颁布以来,一共修改过四次。
( √ )15. 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公民的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 √ )宪法知识的考试试卷名词解释1、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2022年内蒙古大学公共课《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判断题1、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2、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已经得到改变了()3、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4、只有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我国有正当职业和居住一年以上,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指的是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6、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7、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8、大学阶段的爱情都没有好结果,只是填补感情的空虚()9、犯罪后自动投案的行为是自首()10、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1、在大学阶段,学习时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12、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13、只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是为人民服务()14、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15、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必须达到22 岁,女必须达到 20 岁()二、单项选择题16、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A.国家利益至上B.爱国统一战线C.人民利益至上D.为人民服务17、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A.过马路闯红灯B.插队C.夫妻在家打架D.不爱护公物18、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导致()。
A.社会主义B.集体主义C.享乐主义D.共产主义19、大学阶段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2022年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公共课《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判断题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3、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基本理论概论是人性自私论()4、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指的是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5、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终止()6、大学阶段的爱情都没有好结果,只是填补感情的空虚()7、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和抽象性()8、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已经得到改变了()9、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10、只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是为人民服务()11、著作权又称版权,是出版社享有的权利()12、集体主义重视和保证个人的一切利益()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14、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15、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思想行为时根本冲突的()二、单项选择题16、自我修养最重要的环节是()A.躬行实践,知行统一B.坐而论道,闭门造车C.控制情绪,悦纳自己D.固执己见,自以为是17、中国的传统道德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正确对待传统道德、以下对待传统道德的原则中错误的是()。
A.去糟取精B.古为今用C.推陈出新D.全部继承18、“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A.不懈奋斗精神B.变革求新精神C.坚贞刚毅精神D.不屈不挠精神19、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在今天,“做大事”就是().A.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C.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D.为个体人生的发展设计宏伟蓝图20、我国现行宪法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修正案是在()年,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宪法学》练习题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一、填空题:1.从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形式,把宪法分为________和 __________。
2.______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________是欧洲大陆上最早制定宪法的国家。
3、宪法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现行宪法序言宣告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__________,具有________法律效力。
5.我国宪法的修改,须由_______或者_________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__________以上的多数通过。
6.我国宪法规定,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二、名词解释:1.宪法2.刚性宪法3.钦定宪法三、选择题:1.世界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
A1776年《独立宣言》 B1789年《人权宣言.》C1918年《苏俄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把宪法区分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宪法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因为它________。
A解释了宪法的本质属性 B总结了宪法形式上的特点C指出了国家不同的类型 D指出了宪法的内容3.按宪法的修改是否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
A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B钦定宪法和民定宪法C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 D刚性刑法和柔性宪法4.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________。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四、简答题:1.宪法作为根本法有哪些基本法律特征?2.如何来理解宪法的作用?3.我国宪法的实施有哪些主要的保障?五、论述题:我国现行宪法的特点?六、判断:“人民主权”原则中“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指“社会全体成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正方辩手:首先,我认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治理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大计,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名句。
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政权。
而政权的核心又是国家的核心。
因此,国家治理必须成为国家的核心。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经典案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因为没有将治理放在核心位置而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甚至灭亡。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各国相互争斗,国家治理不力,导致了长期的战乱。
而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就是因为秦国将国家治理放在了核心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因此,从历史的教训来看,国家治理必须成为国家的核心。
只有将国家治理放在核心位置,才能够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反方辩手:我不同意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
首先,国家治理并不是唯一的国家核心。
国家的核心应该是国家的发展和民生。
毛泽东的那句名言“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只是强调了政权的重要性,并不能说明国家治理必须成为国家的核心。
其次,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也不能说明国家治理必须成为国家的核心。
秦国统一六国并不是因为将国家治理放在核心位置,而是因为秦始皇采取了残酷的手段,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历史上也有很多国家将国家治理放在核心位置,最终却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因此,国家治理不应该成为国家的核心。
国家的核心应该是国家的发展和民生。
只有将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放在核心位置,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法学概论大纲1、宪法的本质和概念:(一)、宪法是根本法;第一,宪法的内容不同于普通法律。
宪法所规定的是关于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如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的经济制度等,都是国家生活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宪法的小丽不同于普通法律。
国家赋予宪法以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称为“子法”。
第三,宪法的规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于普通法律。
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二)、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第一,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第二,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决定着宪法的具体内容。
第三,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发生变化时,宪法的内容也要随之而发生变化。
(三)、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
宪法是跟民主制度联系的。
它是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
即在有了民主制度以后,用宪法把这一事实记载下来,并对它加以保障。
2、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但起到了临时性纲领作用。
1975年,第二部,1978年第三部。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代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的,是第四部。
四次修订,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77页。
3、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决定国家性质的首要因素是该国的社会经济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4、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学填空题1.我国《宪法》规定:宪法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2.近代意义上的宪法,目的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政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3.国家性质的核心问题是_国家权力___的归属。
4.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所确立的联邦主义原则和三权分立_原则以及_总统制__的政体为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
5.《宪法》序言修正案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英国宪法的两个特点是:渐进性不成文性。
7.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两类单一制和复合制·8.宪法序言修正案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1923年,旧中国公布的第一部宪法的名称是《中华民国宪法》,又称为《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
10.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通过法律草案和其他议案时必须遵守的四个程序是: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决定公布。
11.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是:选举的普遍性原则;选举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同时并用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选民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原则和选举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原则。
12.我国1982年宪法有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和国歌。
13.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4.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5.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_的自由。
16. 1982年宪法规定,我国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政府与政治》单元自测题目(一)参考答案《中国政府与政治》单元自测题一一、单选题。
1.《代议制政府》的作者是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 D )A.卢梭B.孟德斯鸠C.洛克D.密尔2.“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 A )的名言。
A.亚里士多德B.孟德斯鸠C.霍布斯D.休谟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核心问题是( B )。
A.政府职能问题B.国家权力问题C.政府选举问题D.政党政治问题4.提出“政治学是研究受权力分配和运用的影响下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B.威廉·布卢姆C.戴维·伊斯顿D.罗伯特·达尔5.(B )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6.政府组织具有(ABCD )共同特征。
A.权威的广泛性B.成员的非自愿性C.暴力的垄断性D.权力的合法性7.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阶级的社会有(ABCD )阶段。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8.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制定于( A )年。
A.1954B.1975C.1978D.19829.人民主权原则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 C )提出来的。
A.孟德斯鸠B.戴伊C.卢梭D.马基雅维利10.与西方国家以分权制衡原则作为国家组织及其活动的方式不同,我国的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是( C )A.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B.人民主权C.民主集中制D.行政首长负责制11.我国到目前为止出现过(ABCD )部宪法。
A.“五四宪法”B.“七五宪法”C.“七八宪法”D.“八二宪法”12.宪法的一般性质是(ABCD)。
A.规范性B.自愿性C.强制性D.科学性13.宪法具有(ABC )自己的特殊性质。
A.至上性和根本性B.原则性和全面性C.民主性D.规范性和强制性14.我国宪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ABCD )。
A.人民主权原则B.基本人权原则C.法制原则D.民主集中制原则15.中国宪法的特点是(ABC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二、判断题1.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
结合教材考试大纲,系统分析相关考核点。
根据往年考试试题,集中核心知识点。
1又称之为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它是指一个国家在通过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的法。
2它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既包括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性法律。
3是指不仅制定了成文的法典,而且成文的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4O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 (宪法的内容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问题,而普通法律只涉及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
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 ( 1.在制定方面,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该机构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即予以解散。
而一般法律只是由常设的立法机关制定。
2.在宪法草案的通过方面,要求的参会人数要多,而且同意人数的比例也要求更多) 。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表现在 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制定基础和依据,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是“母法”和“子法”的关系。
2、普通法律的规范与宪法相抵触无效)。
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又简称制宪权,是指制宪主体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权利。
(制宪权高于一般国家权力,而不是以一般国家权力为基础的权利。
制宪权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表现在于,有权创制宪法来决定一般国家权力的具体形态) 。
是指享有制定宪法权的行为主体,根据《宪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也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宪主体是人民(国民)为了宪法的制定而专门成立的机关是宪法制定机关,又称之为制宪机关。
(我国真正行使制宪权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O组织制宪机关,设立宪法起草机构。
简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含义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2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的“治国之道”而展开,1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 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即作为统治者必须学好的两门“必修课”,3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法自然”就无为 反之则需“有为”,4墨子“兼爱”、“非攻” 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纵队维持统治 但是缓和矛盾的手段 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3“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什么?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政治权力的特征答:1权威性。
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 2支配性。
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3强制性。
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4扩张性。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5排他性。
宪法学名词解释1. 宪法: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经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逐渐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革命,特别是美国和法国宪法的切里,近现代宪法形成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必须包括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公民权利的保障、国家权力的划分。
宪法的界定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两种。
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形式意义的宪法则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2. 宪法的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的渊源体现了宪法范围的大小。
3. 宪法性法律:是由普通立法机关依照普通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宪法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4. 宪法的分类:是指按一定标准把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别的活动,是宪法和宪法学不断发展的必然。
5. 成文宪法: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现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是成文宪法。
6. 不成文宪法:是指既有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又有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构成,而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的宪法,英国是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
7.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8.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
9. 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10. 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和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调共同制定的宪法。
11. 民定宪法:是指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
12. 原生宪法:是指直接产生于本国的宪政运动或者说根植于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其内容大多具有本源性和首创性的宪法。
13. 派生宪法:是指从外国移植或模仿,其内容具有继承和借鉴性的宪法。
14. 纲领性宪法:是指宪法内容中包括不少目前尚未实现或正在争取实现的部分。
政治知识大集合:国家制度与政权政治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关乎着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
国家制度和政权是政治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权力运行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国家制度和政权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它们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让我们开始这个政治知识的大集合吧!国家制度:国家的基本框架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框架和组织结构,它确定了国家的法律体系、政府组织和权力分配方式。
一个国家的制度决定了国家政治的基本规则和程序,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家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的权益。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国家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规定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以及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机构。
法律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民法体系、普通法体系和伊斯兰法体系等。
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律体系。
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是国家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
立法机构负责通过法律和政策制定公共政策,行政机构负责实施和执行这些政策,而司法机构负责审判和解决法律纠纷。
不同国家的政府组织结构各有不同,可以是总统制、议会制或君主制等。
权力分配权力分配是国家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决定了权力在政府内部和各个层级之间的分配和监督方式。
一般来说,权力分配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
中央集权制强调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权力掌控,而分权制则强调地方政府在本地区的自主权力。
政权:权力的行使方式政权是指政府或执政党等具体组织在国家制度下行使权力的方式。
政权不同于国家制度,它强调权力的实际行使和运行方式。
政权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权力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政党政权政党政权是一种常见的政权形式,在其中一个或多个政党获得执政权,通过法律和政策制定来推动国家的运行和发展。
政党政权通常通过选举或社会合法性的方式来取得政权,并通过民主程序来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接。
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点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但是,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因此,各种政治学说都是各个阶级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注定不同于一般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学习政治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关于政治的观点的比较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作了系统的解释和说明,同时,对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
A.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B.国家结构形式的改变C.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D.政府组织方式的改变【解析】A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由于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因此,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2.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具体标志是()。
A.最高统治者的改变B.政治制度的改变C.执政党的更换D.立法机关构成的改变【解析】B 由于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因此,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又成为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一种具体标志。
3.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一国政治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该国的()。
A.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化水平C.社会动员水平D.国民受教育水平【解析】B 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才能实现政治现代化。
4.美国政治学家达尔文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是()。
A. 政治制度化B. 政治现代化C. 政治民主化D. 政治多元化【解析】D 美国政治学家达尔文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政治制度,其动力和途径是政治多元化。
5.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前提下的政治关系调整过程称为()。
A.政治参与B.政治改革C.政治革命D.政治实践【解析】B 政治改革就是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过程。
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政治关系的调整,完善政治制度或体制,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6.进行社会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太慢B.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C.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D.一般以政治改革为先导,后推进经济改革E.在改革中应该注意改革环境的相互协调【解析】BCE 在改革中特别是社会改革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由于政治改革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方式,因此在改革中要注意控制改革的速度,不应过急;(2)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般以经济改革为先导,当经济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再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注意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密切配合,确保政治改革在稳定条件下进行。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宪法学》一、判断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应当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2.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3.享有法定权利的公民,一方面有权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也有权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4.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5.民主是专政的保障,专政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6.根据现行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7.国家机构形式所体现的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职权划分的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受主席委托,可以继任主席的职位。
()9.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0.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1.宪法关系的一方通常总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12.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源于美国。
()13.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就是说尽管古代就出现了“宪法”一词,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宪法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有了民主的事实以后才产生的。
()14.“贿选宪法”即“袁记约法”。
()15.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16.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17.政体决定国家,国体适应政体。
()18.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的。
()19.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本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包括立法上的平等权和执法、守法上的平等权。
()20.在所有立宪国家,宪法的创制程序都比一般法律严格。
()21.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2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2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阶级性质同一定的经济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
2022年湖南农业大学公共课《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判断题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犯罪后自动投案的行为是自首()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源泉()4、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5、大学阶段的爱情都没有好结果,只是填补感情的空虚()6、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7、只有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我国有正当职业和居住一年以上,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8、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9、网络的健康发展仅仅取决于计算机的发展水平()10、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11、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更多体现了社会对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他律要求()12、在大学阶段,学习时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1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14、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15、爱国主义只要求我们爱中国,并不要求我们必须爱社会主义中国()二、单项选择题16、()是一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A.人生观B.法治素质C.核心价值观D.思想道德素质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主义制度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道德是以()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真假B.善恶C.是非D.美丑19、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A.行政法规B.部门规章C.地方性法规D.地方政府规章20、“正义不应缺席,也不应迟到,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正义”。
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宣言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考生:何虹批阅时间:2020-05-13 16:31提交时间:2020-05-13 16:31答题得分:100 / 100答对数量:10 / 10用时:23分56秒
一、判断题
1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飞跃。
10分/10分
A、正确
B、错误
提交答案:A
展开解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10分/10分
A、正确
B、错误
提交答案:A
展开解析
3国家的核心问题是政权,这需要国家制度为其规定相应的形式和结构,制定基本的法律秩序和运行规则。
10分/10分
A、正确
B、错误
提交答案:A
展开解析
二、单选题
1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委两院”监督制度。
10分/10分
A、四
B、一
C、二
D、三
提交答案:B
展开解析
2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是领导一切的。
10分/10分
A、民
B、军
C、党
D、政
提交答案:C
展开解析
3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0分/10分
A、稳定
B、进步
C、协调
D、和谐
提交答案:A
展开解析
三、多选题
1贯彻()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10分/10分
A、互相监督
B、荣辱与共
C、肝胆相照
D、长期共存
提交答案:A、B、C、D
展开解析
2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10分/10分
A、资本主义国家治理
B、社会主义国家治理
C、封建制国家治理
D、奴隶制国家治理
提交答案:A、B、C、D
展开解析
3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0分/10分
A、受人民监督
B、对人民负责
C、使人民受益
D、为人民服务
提交答案:A、B、D
展开解析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0分/10分
A、强弱项
B、扬优势
C、补短板
D、固根基
提交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