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_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潜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设计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昨日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
带着这种好情绪我们一齐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明白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资料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
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状况怎样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
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之后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一)整体把握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运用所学知识对《拿来主义》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讲稿。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拿来主义》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以问题导入教学:“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词义猜测词语,并在课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进行辨析。
2.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段落。
学生跟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Step 3: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学生和教师共同整理出《拿来主义》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进行辨析。
Step 4:思辨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结论。
2.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代的“拿来主义”现象,并撰写调研报告。
2. 学生可以特定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科技进步对“拿来主义”的影响等。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责任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拿来主义》。
解释拿来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
让学生阅读《拿来主义》的一部分内容,并讨论其意义。
1.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鲁迅和拿来主义的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文章梗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2 教学内容概述《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论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通过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文章结构的能力。
第三章:深入剖析拿来主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详细解释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
分析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3 教学方法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或材料,以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拿来主义的影响的看法。
3.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拿来主义核心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第四章: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意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
探讨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3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或研究来了解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看法。
4.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了解程度。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分析并评价“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定义。
主体部分:讲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结尾部分: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局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理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分析“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考。
评价“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局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拿来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理论和案例。
讨论材料:提供相关的讨论题目和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引言: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定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主体部分:讲解“拿来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分析其优点和局限。
结尾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总结“拿来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4.2 时间安排引言:5分钟主体部分:30分钟结尾部分: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目,评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自我反思: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寻找改进的空间和方向。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泼辣幽默、睿智深刻的语言特色,感受比喻、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本文说理中的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结构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的递进式结构的严谨的论证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批判地继承鲁迅在本文所体现的关于选择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分两课时教授本课;(2)阅读本文可从理清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论点。
(3)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在说理时还应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观念作宽泛解释和界定,从而提升全文的主旨。
(4)教学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5 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习跳出文体的拘囿,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观照、解读文本的方法②根据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③学习本文主要运用原起法、证伪法和比喻论证来说理的方法,从而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质疑、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从而体会鲁迅杂文思维缜密、思想深邃与语言的犀利幽默高度统一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正确对待文化,更应正确认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以及国与国之间正确沟通与交往的问题。
(2)教学重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理解本文运用原起法、证伪法以及比喻论证等方法来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内涵、“拿来”的原因以及如何“拿来”。
(3)教学难点理解“如何拿来”(4)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5)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2.用原起法和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阐述“为什么要拿来”教学重难点: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即阐述拿来主义的背景(为什么)。
拿来主义教案2
教学目标:
1.杂文的特征。
2.领会鲁迅先生杂文“匕首投枪”的锋芒。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知识是建构起来的,协作也是建构。
文本背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以及当时在青年中对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两个方面普遍存在的两种极端情绪(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和全盘肯定外来文化),针锋相对地提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事实上,就是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批判地继承,鲁迅先生称之为“拿来主义”。
文体特征:杂文——文艺性政论文。
属于议论文,但兼具文艺性。
短小犀利,生动时有幽默,常从生活现象入手,阐述大道理,或者截取大事件中一个片断,进行深入说理。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直刺反动派的心脏。
”今天就以解读“拿来主义”为例,来感受鲁迅先生杂文“匕首投枪”的锋芒!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好多篇了。
这些作品有小说,有散文。
大家能报上这些作品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将走进先生的另一类文体——杂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先生的杂文有“匕首”“投枪”的评价。
先生本人,也被誉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那么,什么是“匕首”“投枪”,谁能谈谈?生回答。
师引导:“匕首”是拿人性命,致人死命的。
“投枪”也一样。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有这样的力量夺人性命吗?他的杂文能直刺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吗?“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又怎么理解呢?大家想一想“旗帜”作何所用?(示例:旗帜,是开路先锋,是导引,是前进的方向,是奋斗的指示灯,让后行者辨明方向和前途,不走弯路,不走错路。
鲁迅先生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声誉。
他这面旗帜能否指明中国革命的道路?今天,我们就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感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
家,文学家”的杂文“匕首”“投枪”的力量和先生为何会赢得“文化战线上一面旗帜”的评价。
课前预习,反复阅读文本,划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
标记不理解的语句,并给每段标上序号(要求至少要阅读三遍)。
名词术语——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抛来,抛给,送来,拿来主义。
课堂指名一名学生阅读全文一遍。
寻问学生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1.文中提到中国在“学艺”上,走过几条路?即有过几大主义?
闭关主义,此路强大国家了吗?——闭关主义导致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又使帝国主义在我们的四面大墙上钉了一串钉子。
我们的国家遍体鳞伤。
我们的关没有闭住,却引来了一群狼,吃我们的肉,喝我们的血。
可见,闭关主义非但不能强国,相反,是卖了国家。
我们吃了帝国主义多少亏!可见,闭关主义,此路不通!试想,有谁敢于这样赤裸裸的揭露清政府的嘴脸,只有鲁迅,他把他锋利的“匕首”直接刺入了清政府的心脏。
闭关主义卖国啊!你能说,先生的杂文没有“匕首”的锋芒吗?
2.那么,改为了“送去主义”此路畅通吗?国家的命运又如何呢?鲁迅先生说,我们给外国人送去了古董,古画和新画,还有梅博士去苏联表演。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精髓,我们不断的送去,把文化,把国粹源源不断的送给了帝国主义国家,总有一天,会养的帝国主义国家越来越肥,我们不断的走向贫穷和匮乏,总有一天,我们会送到自己断粮断炊,会贻害我们的后代子孙,他们将靠乞讨过生活。
可见,此路也是不通的!大家再想一想,“送去主义”是谁在走的道路啊?那可是先生健在的现执政府啊!有谁敢揭开现执政府的面纱,直戳脊梁,说国民党政府是媚外,是祸害国家,贻害子孙,先生就这样又把他的“匕首”插在执政府的心脏上!所以说,先生是“斗士”是“革命家”!这种锐利的目光,这种先驱者的形象,这种站在青年革命的最前列的先锋,不就是鲜艳夺目的旗帜吗!送去主义,此路不通!
3.再走第三条新路如何呢?我们送去了很多,文化的,经济的(煤,钢铁,白银等等),西方列强送来了什么呢?
送来主义——英国鸦片毒品,会使我们的民族走向颓废
德国废枪炮垃圾,废品无用的东西。
法国香粉可有可无的点缀,低廉的施舍。
美国电影
日本生活小东西(洋碱,洋布,洋火,洋瓷盆子等等)
垄断我们的市场,一时之间,日货赚足了我们的钞票。
但决不是技术的提供和帮助。
可见,帝国主义的用心是险恶的。
这样看来,送来主义也是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的,此路照样不通!
这三条路其实质都是祸害国家,而执政府却正是走了或正在走着这样的路,鲁迅先生就是一层一层地揭露了执政府卖国媚外的嘴脸!所以从这三个层面上说,先生的杂文不就是“匕首、投枪”,吗!倘若仅限于此,还不能体现先生是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的先锋作用!先生否定了过去,现在中国所走的三条路,截断了中国再走下去的可能!可以证明先生杂文的“匕首”锋芒了!那么,青年该何去何从呢?正确的强国之路是什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呢?鲁迅先生不愧是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在青年,在国家不知路在何方之时,他坚决果断地指出:路当然是有的,这就是——拿来主义!
文章在“破”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立”起了自己的观点。
拿来主义,只有拿来主义才能救国!只有拿来主义,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4.拿来主义,先生是如何阐述这种主张的?
(1)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不要做孱头,不要做昏蛋,不要做废物!
(3)要占有。
挑选
(4)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怎样看待穷青年占有大宅子这则材料呢?作为论据,你认为它是比喻论证,还是举例论证?
“譬如”表明是打个比方说。
那么,作为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什么?大宅子里有什么?分别比喻什么?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鱼翅”比喻文化中的精髓。
要吸收。
“鸦片”比喻文化中有害又有益的东西。
“烟灯烟枪”比喻文化中有害但有教育意义的东西。
“姨太太”比喻文化中有害的东西。
即糟粕。
先生主张先占有,之后要动脑筋,挑选有价值的。
意义大的,精髓去使用,要区别对待,剔除糟粕,保留有益的或者存放,但对糟粕,一定要毁灭!这个过程,需要胆识,不畏惧大宅子里有毒品,要沉着,不能把有害的选取了,要放出眼光,有辨识能力,要主动,要自主,自己拿,那种抛给送来的都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这就是拿来主义!
6.现在我们看看“拿来主义”之后,“大宅子”发生了那些变化?
大宅子——鱼翅留下来使用
——烟灯,烟枪拿走了(到博物馆去了)存放
——鸦片没有了(到药房去了)存放
——姨太太走散了毁灭
那么,挑选之后,大宅子里只有“鱼翅”(精华),大宅子不再是原来的大宅子,旧宅子,而是新宅子。
这就是创新,这就是新文艺。
推陈出新!
鲁迅先生正是提倡这种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态度。
即拿来主义,只有如此,文艺才是新文艺!这才是中国应该走的路!于是,青年还会迷惘吗?当然不会了!你能说先生不是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吗?<<拿来主义>>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以,请大家深入的研习先生的杂文吧,怀着尊敬之心敬仰先生的品格吧!
7.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用“鱼翅”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阐述“文化”的大道理。
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2)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语言犀利。
或反语,或讽刺,辛辣,嘲讽的意味浓烈,时有幽默(摩登等词语)。
8.作业:
(1)课外选鲁迅先生的其他杂文一篇,感受“匕首,投枪”的锋芒!
(2)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