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分析学习提示:这篇文章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
阅读时,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证明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
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概念,如“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挑选”,“运用脑髓”,“占有”,“挑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了解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策略,提高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提出的“拿來主义”主张,能够独立思考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2.分析鲁迅如何用比喻和例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讨论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课时:4课时(讲解2课时,讨论和总结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讲解)1.导入新课: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贡献,引入《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获取文章主要信息和观点。
3.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逻辑,特别注意比喻的使用和论述的严密性。
4.讲解重点词汇和概念。
5.小结:强调拿来主义的内涵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应用价值。
第2课时(讲解)1.深读课文:再次阅读课文,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3.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荐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4.小结:梳理拿来主义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第3课时(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涉及文化借鉴与输出的实际案例。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和实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难懂句子的理解。
2. 对文章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4.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拿来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5. 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一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相关论文和评论。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3)提高阅读和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阅读、思考、表达的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尊重他人观点,学会理性交流和辩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3. 深入分析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难懂的句子;2. 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2)介绍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懂句子;(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知识点,如作者观点、论证方法等;(2)通过举例、引述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3)强调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其他相关作品;(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运用。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取舍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3.领会本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2.鉴赏鲁迅先生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朗读法、课堂讨论法、引导研读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破与立的关系(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欢庆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对比西方节日的火热和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现状,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正字音,标明段落数。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及思考题。
问题: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指导:不急于回答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并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3.教师多媒体展示作家介绍及写作背景(略)。
4.学生再读课文,初步梳理文章思路。
问题:围绕什么论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主义?作者驳斥哪个?提倡哪个?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讨论、明确: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通过探究学习,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开放的胸怀。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要概念的含义。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 作者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拿”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b. 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生字词。
b.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a. 学生分组探究,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 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b.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作者论证方法的认识和体会。
3. 搜集有关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资料,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融合二者。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应用。
2.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教材版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和立场。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阐述。
2. 分析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话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拿来主义》,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二、深入分析(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入分析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和立场。
三、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二、批判思维训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二、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可以选择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3. 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文章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3.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拿来主义”的定义和内涵。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3. 文章的关键信息和中心思想。
2.2 教学难点1. 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论点。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4. 总结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讲解辅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拿来主义》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软件。
5.2 拓展活动1.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2.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素养。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作者批判“送去主义”、倡导“拿来主义”的良苦用心。
(2)能够分析文章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幽默、辛辣的笔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借鉴和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2. 分析文章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批判“送去主义”、倡导“拿来主义”的良苦用心。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受,为学习《拿来主义》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及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拿来主义”的论据,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分析文章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7.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一课。
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相关学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拿来主义”案例。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批判力量。
2.读写结合,学习运用“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作驳论文。
3.体会拿来主义现实意义,挖掘拿来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先驳后立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2.结合所学,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实质。
3.思维拓展,体会拿来主义深刻的思想以及当代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鲁迅“拿来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思考教学用具PPT、翻页笔、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导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一,题解在对“拿来主义”含义的理解方面,“拿来”是一个动作,“主义”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想,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指在面对本国文化遗产和外来的东西时,既要有来有往,“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①怎样践行“拿来主义”?践行“拿来主义”有什么意义?②文章在论述践行“拿来主义”的做法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③鲁迅为何提出“拿来主义”?④请找出具有讽刺意味的句子进行分析。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1 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
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培养语文能力。
2.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一、二。
教学时数与设想: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略读到精读的普遍认识规律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整体,粗略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和文体知识;第二课时细致品味文章的段、句、词及修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
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
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
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
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
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
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
二、启发思考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
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
明确:全盘否定、全盘接受、消极逃避、辨正吸收。
3.我们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态度?(见练习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
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
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几乎成了笑谈。
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
于是,三十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
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
1934年6月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三、感悟作者思路
1.同学们还记得议论文思路吗?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何谓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3.作者是不是按我们的思路来写?那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将分析问题部分调整到前面去?明确:符合先破后立的驳论文写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具有政论性。
4.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别?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
议论说理形象化。
文艺性。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
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纯粹的糟粕
4.完成课后联系三。
说说本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默犀利
四、文体知识
1.同学们看注释1,本文出自哪部集子?
明确:《且介亭杂文》
2.本文属什么文体?
明确:本文的文体是杂文。
3.何谓杂文?有何特点?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杂文有如下特点。
五、拓展延伸
1.试举历史上运用拿来主义的成功事例。
提示:胡服骑射、日本遣唐使、黄道婆学纺织
2.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六、布置作业
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交进来。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