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临床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
探究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术后临床护理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探究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术后临床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计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后足功能。
结果: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差异甚微(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后足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术后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临床护理;后足功能踝关节不稳定是指患者因行走、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其踝关节扭伤、韧带撕裂、扭伤及关节损伤而频繁出现扭伤情况[1-2],造成其关节软骨损伤,长期不进行有效治疗,导致患者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这类患者需要手术进行治疗,为使手术效果更加显著,将优质护理应用到术后的临床护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本文将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术后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患者80例,随机计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6~48岁,平均(32.52±1.36)岁;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7~46岁,平均(32.49±1.4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指导患者饮食。
观察组:优质护理。
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史、年龄等与其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讲述对该疾病的认知,并及时纠正患者错误思想。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并为患者讲解康复效果好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心。
康复治疗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作者:李勇孙法强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康复治疗的36例膝踝关节损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参照McGuire踝关节评分量表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在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等方面均较康复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前评分为(51.6±4.2)分,一个疗程后评分为(87.3±8.6)分,康复之后患者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评分,总有效率达到91.7%。
结论康复治疗应用于治疗踝关节损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与推广。
【关键词】康复治疗;踝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骨关节损伤[1],多是由于间接外力所致,随着医学的发展,对踝关节损伤诊断方法得到不断发展,治疗水平同时得到不断进展与突破[2]。
为了进一步提高踝关节损伤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36例踝关节损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6例踝关节损伤患者,36例踝关节损伤患者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为16-49岁,平均年龄为(24.6±3.2)岁。
损伤时间为0.1-14d,平均损伤时间为(5.6±2.5)d。
损伤类型:直接暴力型共计2例,纵向挤压型共计2例,外旋型共计9例,内翻型共计9例,外翻型共计14例。
1.2方法根据患者受伤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计划鼓励并且指导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各项训练以患者无明显疼痛或可通过坚持耐受疼痛为准,连续康复训练6周为一个疗程,密切观察并且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结束后1星期内对所有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2.1踝关节损伤后康复按摩①采用中医手法进行康复按摩,对患者受伤踝关节进行相应的揉捏、推摩以及理筋等,促进受伤部位微循环的改善,加快对踝部渗出液的吸收;②采用中医针灸以及理疗等方法,对患者受伤踝关节的经络系统进行刺激,扩张受伤踝关节毛细血管,加快受伤部位血流速度,改善并且消除微循环障碍,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及受伤部位的恢复与再生[3]。
不同康复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它可以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活动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康复治疗方面,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性踝关节的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康复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指由于外踝韧带受损导致的踝关节功能丧失,从而使踝关节对抗侧向力和平衡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在运动员和活动力者中特别常见,也可影响一般人的生活和工作。
针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康复是一种关键的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包括了康复训练、功能性训练、物理疗法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症状和程度的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康复方式。
康复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逐渐增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
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神经肌肉重新教育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然的步态和平衡感,从而减少踝关节的不稳定感。
功能性训练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通过功能性训练,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功能性的训练,比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踝关节的信心和控制,从而减少对踝关节的不稳定感。
物理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物理疗法包括了热疗、冷疗、按摩、理疗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康复。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式,还有一些新的康复方式也在不断出现。
比如运动疗法、跑步机训练、平衡板训练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鉴于康复方式繁多,很多患者往往不知道选择何种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需要,我们需要系统地评估患者的踝关节不稳程度、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合适的康复方式。
在一些研究中,已经对不同的康复方式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发现,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症状和体能水平。
不同康复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到踝关节周围的不稳感,导致行走和运动时出现不适和疼痛。
康复治疗在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和减轻不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采用不同的康复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不同康复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一、常见的康复方式在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时,常见的康复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冷热敷、按摩、牵拉等手法来减轻疼痛和肿胀,加速组织修复。
功能训练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动作控制训练,旨在加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提高关节稳定性。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慢性严重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通过重建韧带或其他修复手术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二、物理治疗的影响物理治疗是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常见方法之一。
适当的物理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研究表明,物理治疗在治疗早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对于长期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来说,单一的物理治疗可能效果有限。
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物理治疗应结合其他康复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三、功能训练的影响功能训练是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动作控制训练,可以有效加强患者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提高关节稳定性。
研究显示,功能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可以预防再次受伤。
功能训练应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应该长期持续进行,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四、手术治疗的影响对于慢性严重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主要通过重建韧带或其他修复手术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
手术治疗并非对所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都适用,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来选择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综合康复治疗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吕有魁;吴贤风;何宗宝;周世华;陈东昌【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均予常规的中频、超短波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手法整复、电针、肌力训练、踝关节平衡训练等.两组治疗均1次/d,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足踝症状功能评估(AOFAS)和平衡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AOFAS评分分别为(86.97±6.05)分和(68.63±16.5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踝关节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ATE(17.47±7.30,24.71±8.83)%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力量差(1.36±0.72,2.53±1.20) kg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和P=0.02),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平均力量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慢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状况,促进踝关节本体感觉(平衡觉)的恢复.【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8(029)006【总页数】4页(P558-560,565)【关键词】踝关节外侧不稳;康复;足踝症状功能评分;本体感觉【作者】吕有魁;吴贤风;何宗宝;周世华;陈东昌【作者单位】230041合肥,武警安徽总队医院康复医学科;230001 合肥,安徽省体育科学研究所;230041合肥,武警安徽总队医院康复医学科;230001 合肥,安徽省体育科学研究所;230041合肥,武警安徽总队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踝关节扭伤是军事训练及体育训练中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1]。
Chinese Journal o f R ehabilitation Medicine,Dec. 2020, Vol. 35, No. 12•你東研堯•Mulligan技术治疗慢性踩关节不稳定的疗效观察郭建业1马明^孙武东1徐亮1张鹏1商小锐2郑增宾1摘要目的:观察Mulligan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y, C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病房2019年3月一2019年8月就诊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58 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
.试验组在踝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加上Mulligan治疗技术,对照组 采用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肌力量训练。
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 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Y-平衡测试评估(Y-balance test)、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评估、足踝功能量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FA A M) 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价的各项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踝关节活动度(背 伸、妬屈、内翻、外翻)上都明显提高(户< 0.05),Y-平衡测试(正前向、后内向、后外向)数值明显提高(P<0.05h踝关 节本体感觉位置觉等速评估,试验组角度差值明显减少(P< 0.05),对照组角度差值没有明显减少(P> 0.05):两组 患者足踝功能量表(FAAM)评分(日常活动部分、体育活动部分)明显提高(P< 0.05)。
治疗后,试验组上述各项评 价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Mulligan治疗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上有效果。
等速踝周力量训练辅以Mulligan治疗技术,能够提 高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功能,能更好地增加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的功能。
理疗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理疗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3例慢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特定电磁波理疗)41例和研究组(特定电磁波理疗联合麝香舒活精外用)42例。
两组的理疗方法相同,且治疗期间均进行踝关节屈伸及内外翻功能锻炼,并利用休息时抬高患肢。
后将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治疗显效所用时间及患者满意率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效所用时间及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理疗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效果满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理疗中药踝关节扭伤慢性疗效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承重关节,在诸多的关节扭伤中,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
笔者在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早期延误治疗或伤后不适当的长期负重活动,日久出现以慢性踝关节疼痛、肿胀和关节失稳为症状的病例,遂对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就诊的83例慢性踝关节扭伤病例中的42例采用理疗联合中药治疗,与41例采用单纯理疗治疗的病例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到我校医务室就诊的83例慢性踝关节扭伤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踝关节扭伤的诊断[1]:临床表现有明确的踝部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或伴跛行;X线摄片均无踝部骨折和脱位。
病程均在14天以上。
将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对照组4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
所有病例均为在校学生,年龄14-19岁,平均年龄16.9±1.5岁。
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进行理疗,研究组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理疗联合麝香舒活精外用。
两组的理疗方法均是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
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均进行踝关节屈伸及内外翻功能锻炼,并利用休息时抬高患肢。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指踝关节周围韧带受损后导致踝关节不稳定而引起踝关节频繁扭伤的现象[1],俗称“足打软”,是临床常见慢性运动损伤。
近年来,我们采用运动疗法配合肌电反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9~36岁,平均(23.5±5.6)岁。
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1~37岁,平均(23.6±5.5)岁。
方法:对照组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2粒/d,3次/d,并进行运动疗法训练:①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跟腱牵拉锻炼。
常用的是字母练习:患者取坐位,将患侧踝关节画笔画A~Z字母,1次/d。
其次是关节运动锻炼:让患者站立,患侧足足趾朝前,足跟不离开地面,缓慢屈曲患侧膝关节,使足跟绷紧,坚持15s,重复15次为1个训练次数,2次/d。
②肌力训练:患者取坐位,患侧足平放于地面,外侧靠墙,用力行足外翻,维持4s,锻炼腿部肌肉,坚持重复30个运动,2次/d。
③平衡感觉训练:采用BIODEX动态平衡仪,进行背屈30°-跖屈30°,内翻30°-外翻20°练习[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肌电反馈治疗,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治疗6次/周,每次每块肌肉训练10~15min,10次为1个疗程[3]。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及AOFAS总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疼痛症状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及AOFAS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关节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负重,需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其灵活性,发挥其功能[4]。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被认为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和机械性韧带松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5]。
卫生与健康│Health and health
- 164 -
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临床效果观察
吴林海 余 茜*通讯作者
(四川省人民医院 康复科 610072)
【摘要】目的: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进行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的观察和探讨。
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分别给予超短波治疗和理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要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实施理疗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踝关节的反复损伤就称作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而长期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会引起关节软骨的变性,由此形成继发性踝关节
创伤关节炎,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威胁[1]。
因此,有效及时的治疗方式、个性化合理的康复训练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进行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的观察和探讨,将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现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存在长期的踝关节损伤的情况,或者存有行走不便以及患侧踝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
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在21~50岁,病程为2~7个月。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6例,年龄在20~49岁,病程在3~7个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础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超短波治疗,运用内外侧对置法,将超短波治疗仪放置在患者的踝关节处,20到40mm 的间距,选择微热量-温热量的热量,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每周进行六天治疗,持续四个周
作为一个疗程[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康复训练,主要包括:①踝关节的活动训练,让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将其脚背最大幅度的缓慢而用力的向上拉直并抬起,持续保持这姿势五秒钟之后将脚背慢慢放下;让患者坐起来,对踝关节进行最大幅度的内翻和外翻练习。
②踝关节的肌力训练,让患者双手轻扶在平衡杠上,其脚放置在高于平地10cm 的平台上,然后依次吸气、提踵以及弯曲节的动作,再接着进行呼气、放松以及伸直踝关节的步骤,每天进行2组训练,每组5次且每次训练2min 后休息30s。
③踝关节的控制力训练,让患者两脚分开并与肩同宽,患足依次向前后左右任何方向迈出一大步,并将重心慢慢移至患足,而后进行屈膝支撑,达到极限时再慢慢回复到原始状态,每天进行2组训练,每组20次,患者需注意上身不能摇晃且患者足跟不能离地。
④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控制能力训练,让患者站在平衡木板上,之后慢慢进行膝关节伸直向弯曲30度的过渡训练,每天进行训练2次,每次15min。
⑤踝关节的平衡训练,患者先使用患肢单腿在平地上站立1min,并在枕头上继续这一动作,每天进行2组训练,每组10次。
上述所有训练都持续四个
周作为一个疗程[3]。
1.3 临床指标
治愈:患者踝关节的各项功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没有任何疼痛感;显效:患者踝关节的各项功能也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和基本活动没有感觉到明显疼痛,过度行走或者运动时感觉疼痛;有效:患者踝关节的功能得到了相对的改善,日常生活稍微感觉疼痛;无效: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恶化,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100例患者中治愈70例(70%),显效15例(15%),有效10例(10%),无效5例(5%),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治愈35例(35%),显效40例(40%),有效25例(25%),无效例20(20%),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要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请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10070(70%)15(15%) 10(10%) 5(5%) 95% 对照组10035(35%)40(40%) 25(25%) 20(20%)80% X2 24.56 15.67 7.79 10.29 10.29 P
P<0.01
P<0.01
P<0.01
P<0.01
P<0.01
3 讨论
踝关节是承担人体的大部分重量的一个最重要承重关节,其解剖结果却是比较薄弱的,因而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踝关节外侧损伤是很常见的,在踝关节外侧损伤急性期如果患者没有给予足够的而重视或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很容易造成患者踝关节外侧韧带撕裂后松弛,甚至关节囊也会出现撕裂后松弛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就是踝关节反复损伤,也称作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走路幅度过大、女性对穿高跟鞋的热衷以及治疗意识
的不强等都是其多发的主要因素[4]。
本次研究,通过理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超短波治疗后,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训练、踝关节的肌力训练、踝关节的控制力训练、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控制能力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平衡训练,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快速恢复关节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相比于对照组的80%明显要高。
综上所述,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实施理疗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鲍立峰.半腱肌移植微创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J].中医正骨,2012,24(11):50-53.
[2]金雪芬.用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3,11(5):5.
[3]赵连成.理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7):603-604.
[4]吴志限,刘卫军.急性期膝关节前叉韧带重建术后护理时效性浅谈[J].中国医药指南,2011,36(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