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勤俭的汉景帝为何建奢华陵墓和惨无人道的墓坑
- 格式:docx
- 大小:5.70 KB
- 文档页数:3
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措施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和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41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两位重要统治者。
他们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治国措施,为西汉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中央集权: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并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
他们还推行了官吏选拔制度,以能力为标准选拔人才,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
2.实行节俭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深知节省财政开支的重要性,他们实施了一系列节俭政策,以确保国家的财政稳定。
他们减少了冗员,精简了官僚机构,降低了官员的俸禄和膳食费用。
他们还取消了一些无谓的奢华开支,限制了官员的公款旅游和接待,提倡勤俭节约的风气。
3.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修筑水库、挖掘渠道、开垦土地等。
他们还修建了官道和军道,方便了交通和军事活动。
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为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实行宽政宽法:汉文帝和汉景帝秉承仁政之道,实行宽政宽法,给予百姓一定的政策恩惠和法律保护。
他们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对于遭受灾害和战乱的地区予以减免。
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对于违法犯罪的人予以宽大处理。
这些宽政宽法的措施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生幸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重视教育文化:汉文帝和汉景帝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们设立太学,选拔人才,培养人才。
他们还鼓励文人雅士自由艺术创作,兴办书院,普及教育。
他们还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修订《史记》,编纂《汉书》,定下了基本的史书编纂方针,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措施。
他们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节俭政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宽政宽法,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一座陵墓只因埋下了铜钱和铁钉竟保存完好导语: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悠远绵长,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皇帝的陵墓了。
唐朝是一个盛世,而武则天更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
她14岁...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悠远绵长,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皇帝的陵墓了。
唐朝是一个盛世,而武则天更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
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
毫无疑问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一直以来是盗墓者跃跃欲试,鑫鑫向往的神秘地带。
为什么盗墓者对武则天的陵墓有着这么大的吸引力呢,这话还得从《兰亭序》说起,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
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
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样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
更有趣的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
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道光皇帝:一向以节俭自居为何却两次修建皇陵?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非常重视陵寝选址和修建,常常是登基之后即刻展开各项工作。
因为陵寝不仅关系到皇帝自己,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马虎不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非常重视陵寝选址和修建,常常是登基之后即刻展开各项工作。
因为陵寝不仅关系到皇帝自己,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马虎不得。
拿清朝来讲,皇帝陵寝在关内分在两处,分别是河北遵化清东陵和河北易县清西陵。
本来“子随父葬”,但为了平衡东西两陵,乾隆皇帝提出“父子分葬,选分东西”的规定,道光皇帝应该和顺治、康熙以及乾隆皇帝一起葬在清东陵。
道光皇帝虽然是个天生的抠门皇帝,但对自己身后事却不吝啬,专门安排了重臣和风水先生一众人马开赴东陵选址。
经过认真的勘测与商议,终于选定宝地,上奏京城,道光听后非常高兴,下旨择吉日开工,前后花费七年竣工,耗资二百万两白银。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本来一切顺利,但祸根早早埋下。
原来,开工之后不久,修陵大臣发现陵寝宝地地下水位较浅,已经建好的地宫出现了渗水的现象,这可是工程大忌。
古代都是木质棺材,一旦被水泡,后果不堪设想。
通常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更改地点,但却发现行不通。
首先,这块是风水宝地,已经得到道光帝认可,现在突然要改,道光一怒之下修陵大臣和风水先生的人头难保;其次,前期已经花费了大量银子,如果再做更改,预算不足,最后造出来达不到道光帝要求,还是要被砍头。
权衡利弊之后,修陵大臣决定隐瞒现状,混过去再说。
做了一些防水的措施,但效果可想而知。
道光帝听说工程竣工,决定亲自验收。
但道光对工程建设一窍不通,只是看到气势恢宏,大气磅礴,非常满意,验收通过,并且将已故孝生活常识分享。
汉景帝历史典籍记载汉景帝和其父亲汉文帝都是西汉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王朝“文景之治”。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汉景帝历史典籍记载,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汉景帝人物简介汉景帝(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名刘启,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
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终年48岁。
汉景帝历史记载刘启,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于代地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
刘启出生时,父亲刘恒在代国为代王。
刘启在刘恒几个儿子中排行居中。
刘恒为代王时,与代王后生有四子,刘恒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继病死。
刘恒即位数月,公卿大臣请立太子,而刘恒诸子中刘启最大,于是就被立为太子,母亲窦氏被立为皇后。
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
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文帝就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
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汉景帝主要成就政治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
平定“七国之乱”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
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
汉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汉文帝刘恒穿草鞋上殿办公导语:穿一双草鞋上殿办公,龙袍打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穿一双草鞋上殿办公,龙袍打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
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责成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
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苑林很小,不再扩建。
当时的宴游之所,地方不够用,需要再建一个露台,但他一看预算,需用“百金”,眉头就皱了起来,说:“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
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
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西汉前、后少帝,因处在吕后专权时期,且被认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认)。
公元前180年(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
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生活常识分享。
汉代帝王陵墓
摘要:
1.汉代帝王陵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汉代帝王陵墓的主要类型和代表性陵墓
3.汉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及其历史价值
4.汉代帝王陵墓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汉代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背景可追溯至西汉(公元前206 年- 公元9 年)和东汉(公元25 年- 公元220 年)时期。
汉代帝王陵墓的建筑风格、规模和形制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帝王陵墓的主要类型有土丘陵墓、石室陵墓和砖室陵墓。
其中,土丘陵墓是最早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在地面上堆筑一个高大的土丘,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石室陵墓和砖室陵墓则是在土丘内部建造石质或砖质的墓室,更加注重对墓主的安葬和保护。
代表性的汉代帝王陵墓有汉武帝的茂陵、汉昭帝的平陵、汉光武帝的原陵等。
汉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 世纪初,至今已经发现了数百座陵墓。
这些考古发掘为我们揭示了汉代帝王陵墓的丰富内涵,包括陵墓建筑、墓葬制度、随葬品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这些发现也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代帝王陵墓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已发现的陵墓进行保护和管理,避免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
其次,加强对汉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最后,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汉代帝王陵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总之,汉代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瑰宝,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汉到底多富裕?一个废帝墓葬金器就达478件导语:10月9日,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圆满结束。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是中10月9日,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圆满结束。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墓主人海昏侯刘贺的生平极具传奇性,他一生经历了王、帝、平民、侯的跌宕。
他曾被权臣霍光扶上帝位,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但27天后就遭废黜,成为汉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史称“汉废帝”。
经过考古工作者长达5年的发掘,该墓出土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仅金器就达478件。
出土的各类金器纯度99%以上,总重量超过100公斤。
其中有大马蹄金、麟趾金、金饼,尤其是那24块金板,每块重达一公斤左右。
这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有专家估计,这些金器如果上拍,其价格在10亿元之上。
另外,在墓室北部回廊中还集中出土了约200万枚10余吨的五铢钱,重达10余吨。
相当于50公斤黄金,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大约相当于100万元到200万元之巨。
有专家考证,铜钱加金币在当时若是购买粮食,可够近3万人吃一年。
就是这样一个只在位27天的西汉皇帝,死后却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西汉时代的富裕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那么,问题来了,刘贺的这些巨额财富是怎么来的呢?要想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了解一下刘贺的朋友圈。
在西汉的历史上,刘贺可是个人生经历丰富的主儿。
生活常识分享。
前言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以其惊人的创造力为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
但在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和典藏的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解的谜团,很多历史真相并不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对其进行还原。
未解之谜无处不在,它们贯穿在时光隧道的各个角落,历史、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存在众多的疑团。
为了使我们能更多地了解悠悠华夏5000年的文化和历史谜团,就请来阅读一下这本《中国历代疑案解密》,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对我们的祖先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去探究一下华夏文明的源头。
要知道,历史绝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鲜活人物共同组成的。
本书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和探索中国历史,在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从历代帝王、后宫、将相、军事、宗教、科技、艺术等诸多方面入手,更加深入地还原和破译一个个重大的历史谜团,希望能够再现中国历史的精彩与变幻: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明成祖为何屠杀宫女?北朝众帝后出家之谜?董鄂妃是董小宛吗?千年皇陵有怎样的神秘色彩?……虽然有许多史料典籍可供我们参考追溯,但是那些文字并不能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那些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仍受到许多人的关注,甚至让全世界对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了好奇之心,深感中华文明的伟大与神奇。
在秦皇汉武这两个伟大的中国皇帝建立丰功伟业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体验?除了一些名垂千古的帝王将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不可抹杀的历史人物,他们为我们同样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如僧人鉴真、诗人李白、学者纪晓岚等,在他们身上也存有众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破解,还有那些遥远而神秘的青铜玉器和未卜先知的《推背图》,带领我们重新走入那些曾被遗忘的历史角落,去揭开那一层层未被解开的神秘面纱和重重迷雾,也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受到警示、激励和教诲,并努力寻找到未来的希望。
本书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全文进行了分类编排,并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划分,将人们感兴趣的历史疑点和谜团全方面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汉代帝王陵墓-回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帝王陵墓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汉代帝王陵墓的背景、特点、建造过程以及现存的陵墓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
汉代帝王陵墓的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共历经两个皇帝,即刘邦和刘盈。
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下一年便称帝,建立了西汉,直到公元8年刘盈驾崩,西汉才正式灭亡。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汉代帝王陵墓则是体现皇帝地位和功绩的重要象征。
汉代帝王陵墓的特点汉代帝王陵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宏大:汉代帝王陵墓的规模堪称宏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2. 地理位置优越:汉代帝王陵墓大多选址在山水秀美的地方,如西汉景帝陵就坐落在长安城西南的飞马山之上。
3. 严密的防卫措施: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十分注重防卫措施,如设有地势险要的陵门、墓道、城墙等。
4. 建筑工艺精湛: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木结构、残壁、石雕等。
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过程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过程主要包括选址、设计、勘察、施工和装饰等步骤。
首先,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会选择地势险要、山川秀丽的地方作为建陵的地点。
然后,设计师会制定详细的陵墓平面图和立面图,确定陵墓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
接下来是勘察,勘察是为了了解地下水文和土壤情况,为建造陵墓提供基础数据。
然后是施工,汉代陵墓的施工多采用了奠定砖石基础、木结构搭建、石雕等技术,工期较长。
最后是装饰,这一步骤主要体现在墓室内部,如墓室内的壁画、石碑、雕塑等。
现存的汉代帝王陵墓目前,汉代帝王陵墓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即著名的“汉陵”。
汉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是西汉时期陵寝的代表之一。
汉陵占地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包括了陵园、陵墓、陵前广场等。
汉陵建造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间,共历时约54年,是中国古代陵墓建造的巅峰之作。
西汉的帝王陵墓为何几乎全部都被盗挖过导语:西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
汉民族就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由于秦代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西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
汉民族就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由于秦代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应该说是完成于西汉。
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到平帝刘衎,共经历了十一个皇帝。
除文帝和宣帝分别葬于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上外。
其它九个皇帝葬就葬在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
这九座帝陵东自高陵县马家湾乡,西至兴平县南位乡,东西一线排开,绵延百余里。
由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规整。
据《汉旧仪》及《皇览》等书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墓冢修筑于陵园中心,高12丈。
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门,四门设置联剑、伏弩等暗器,以防盗掘。
死者口含蝉形玉石,身着金缕玉衣(用金丝连缀玉片而成的葬服),纳于贵重的梓木棺(称为梓宫)中。
梓宫外随葬车、马、丝绸、金银、玉石、珠宝、米谷、兵器、货泉、器皿等。
然后四周堆垒层层上好的柏木,木头皆向梓宫,即所谓“黄肠题凑”。
文献的这种记载,已有不少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考古工作者曾对汉太上皇陵及宣帝杜陵进行钻探,发现其陵墓各有四条墓道。
对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园进行测量,发现其平面均为正方形,门阙在四面墙垣正中。
由此可知,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为:地下墓室为方形,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
整个陵园布局的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
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稳注重,一派肃穆景象。
揭秘:西汉帝陵为何几乎全部被盗挖过?西汉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未正式发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勤俭的汉景帝为何建奢华陵墓和惨无人道的墓坑
导语: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西汉棉袍对汉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
如此一位节俭的皇帝,为何陵墓却建造得如此奢华呢?
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他们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复苏,当时的社会趋于稳定团结。
汉景帝是一个以德化民、勤俭为政的皇帝,却不知他的陵园--阳陵,为何会那样的奢华气派?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园,位于咸阳塬东端,是咸阳塬上九座西汉帝陵中最东的一座。
景帝与王皇后虽然葬在同一个陵园内,但却葬于不同的墓室之中,如此一来反倒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小陵园。
阳陵陵区面积较广,由汉景帝陵园、王皇后陵园、寝庙等礼制性建筑遗址、南区陪葬坑、北区陪葬坑、北区陪葬墓、东区陪葬墓、阳陵邑遗址以及寺舍建筑遗址、刑徒墓地等组成。
整个陵区是以帝陵陵园为中心的,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结构严谨,可以看出布局较为考究,充分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景帝陵园处在阳陵陵区西部的中间部位,平面是正方形,边长约420米。
陵园四周有围墙围绕,每面围墙中间都设置有阙门,周围有4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