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市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池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池州是中国五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黄山的门户。
此外,池州还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如宝峰湖、九华山、梅山、老泉、九龙山等,这些景点都各具特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池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底蕴,如武功山道教文化、天柱山佛教文化、池州文化和池州民俗文化等。
总之,池州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它的美景、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会让你叹为观止。
- 1 -。
池州池州市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 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 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 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 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别名: 别名: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面积: 面积: 池州 Chizhou 贵池、秋浦 地级市 中国华东 1市辖区,3县 池州市贵池区百牙中路1号 0566 247000 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8271.7平方公里 机场: 机场: 火车站: 火车站: 车牌代码: 车牌代码: 市树: 市树: 市花: 市花: 行政区划代 码: 341700 人口: 人口: 方言: 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著名景点: 著名景点: 158万(2008年) 江淮官话、吴语、赣语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九华山风景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杏花村等 池州九华山机场 池州站等 皖R 樟树 杏花目录 1 1.基本市情1.1 地理 1 1.2 历史 1 1.3 资源 1 1.4 发展 1 1.5 旅游 1 2.行政区划2.1 市辖区 1 2.2 县1 3.历史沿革3.1 境域变迁 1 3.2 建置沿革 1 4.综合经济4.1 综述 1 4.2 园区 1 5.交通运输5.1 综述 1 5.2 水运 1 5.3 公路 1 5.4 铁路 1 5.5 航空 1 6.自然资源6.1 矿产资源 1 6.2 生物资源 1 6.3 野生资源 1 6.4 水利资源 1 6.5 土地资源 1 6.6 旅游资源 7.历史文化 1 8.特色文化8.1 池州傩 1 8.2 文南词 1 8.3 青阳腔 9.历史名人 10.风景名胜10.1 九华山风景区 10.2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3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4 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10.5 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 10.6 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10.7 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 10.8 秋浦河 10.9 杏花村 10.10 九子岩风景区 11.教育概况11.1 综述 11.2 基础教育 11.3 职业教育 11.4 成人教育 11.5 民办教育11.6 高等教育 11.7 师资力量 11.8 主要初、高中学校 12.重点企业 池州市 - 野生动物 池州大渡口至安庆公交专线开通展开1.基本市情 基本市情1.1 地理池州市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 长江,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 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
池州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南接徽杭,北濒长江,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一方古老神奇之地。
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融汇流转,千年文脉、古老戏曲、大愿精神绵延传承,文化厚积,风采勃发,灿然闪耀于大江之滨。
池州历史悠久。
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池州为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置36郡,池州属扬州之鄣郡;西汉元封二年置石城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州,迄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池州山川秀丽。
叠峰翠岭,连绵千里;奇构异形,牯牛天降;清荣峻茂,林木萧森。
悬泉瀑布,飞濑绿潭,碧破万顷。
鲂鲤跃鳞于晨曦,群鹤翻飞于碧空。
古人叹之,谓此地有潇湘之色、琅琊之气、苏扬之风、秦淮之韵。
尤其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天河绿水,钟灵嵯峨,人称“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之美誉。
池州文化灿烂。
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南北时尚”青阳腔,皆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周时代,青铜文化兴盛,汉代至两宋,池州为江南铸币重地。
历史文化滋润,灵山秀水哺育,遂使英才辈出,群贤纷至。
陶渊明、金乔觉、李白、杜牧、苏东坡、王安石、包拯、岳飞、王阳明、姚鼐、弘一、黄宾虹、张大千等历代文坛巨擘、哲人政要、丹青名家,皆曾游历寓居于此,呤哦禅修于斯,或探佛学真味,究理学要义;或纵情放歌,徜徉山水;或挥毫泼墨,存形丹青,留下无计名篇秀作。
历代名家大作,金声玉振,灿若玑珠,酿就“千载诗人地”之美誉;一应仙踪圣迹,文化瑰宝,历经摩娑荡涤,光华愈显,卓然于今。
山水与古迹交融,自然与文化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之灿然风韵昭然于世。
1、池州市区位、面积、人口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池州市情池州建制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距今1400年。
1949年5月,成立专区,隶属皖南行政公署,辖贵池、青阳、大通市(1949年8月改为新设铜陵县辖市)、芜湖县(1951年划出)、繁昌(1950年从芜湖划入)、太平、石埭、至德、东流。
1952年2月,撤销专区,贵池、至德、东流、青阳、铜陵划归安庆,繁昌划归芜湖,太平、石埭划归徽州。
(52年至65年)1965年7月,复设专区(1971年3月改地区),辖贵池、青阳、东至(1959年由至德、东流两县合并)、石台(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改设)、铜陵(1974年3月划归新设铜陵市)、太平(1974年3月由徽州划入)。
1980年1月,撤销地区,贵池、东至划归安庆,石台、太平划归徽州(1987年改为黄山市),青阳划归宣城(1983年又由宣城划归芜湖)。
(80年至88年)1988年6月,复设池州地区,贵池、东至从安庆划入,贵池县改市;石台从黄山划入;青阳从芜湖划入;设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处(正县级)。
2000年6月,撤地建市。
现辖贵池区(贵池市改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
贵池:因梁昭明太子萧统盛赞“水好鱼美”而得名“贵池”。
汉初置石城县(今殷汇镇灌口),属扬州之丹阳郡。
南朝时石城属南陵郡。
梁大同年间,侨立南太原郡于石城县地,不久即废。
陈天嘉元年(560年),改南陵郡为北江州,石城属北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十九年(599年)复析南陵西五乡并石城故地置秋浦县。
以县城临秋浦水得名,治所石城,属宣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池州,秋浦县属池州,贞观元年池州废,县还隶宣州。
永泰元年(765年)复置池州,秋浦县属池州,为池州治。
唐代中叶,秋浦县属秋浦郡,晚唐属池阳郡。
五代十国吴顺义六年(926年)改名贵池县。
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
宋为池州池阳郡,元为池州路。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属九华府,后属池州府。
清顺治时,属江南左布政史池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隶属安徽省池州府。
池州市志简明读本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本文将为您介绍池州市的概况、历史名人、旅游景点和经济特色。
一、概况池州市是安徽省辖市之一,面积约为8,220平方千米,辖4个县级行政单位。
城市地势较为平坦,多山丘地貌。
池州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池州市境内有池河等重要水系,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历史名人池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唐代文学家杜牧、明代文学家聂隐娘、明代书法家张岱等。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池州市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
三、旅游景点池州市以其独特的风景名胜而闻名于世。
主要景点包括:1. 西递、宏村:这两个古村落是池州市的代表性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欣赏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感受古代中国的风情。
2. 西山:西山是池州市的一座著名风景名胜区,山势雄伟壮观,被誉为“南天柱”。
游客可以在这里登山、观景,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3. 池州古城:池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池州城市的繁华和历史的沉淀。
四、经济特色池州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在经济发展方面独具优势。
主要经济特色包括:1. 农业发展:池州市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此外,池州市还是产茶大市,池州茶以其独特的品质被广泛认可。
2. 工业发展:池州市也致力于发展工业,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等为主要产业。
近年来,池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 旅游业发展:池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撑池州市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特色的古村落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池州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池州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经济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省池州市位于中国东部,地处皖南山区,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池州市总面积11,818平方千米,辖6个县区和1个开发区,人口约300万。
池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池州市内有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明代文学家徐渭等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另外还有池州学派的发源地—浙源,以及徽派建筑、徽派文化等多种文化遗产和景点。
池州市境内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被誉为“地球花园”,其中以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堂寨、古泉石林等景区最为著名。
池州市的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时节清爽宜人,夏季凉爽怡人,冬季则寒冷干燥。
池州市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有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
总的来说,池州市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城市,是一个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 1 -。
第二章区域概况地理位置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主城区位于池州市北部,北隔长江与安庆市相望;其中东北的江口区属于江口镇的一部分,东邻梅龙镇;主城中信片区东隔白沙毗邻马衙镇,西隔秋浦河与高岭镇、乌沙镇相邻;火车站地区的城南片区属于里山镇的一部分,西南靠近涓桥镇;贵铜公路从东北向进城,318国道在城区南部包绕而过;图2-1 池州地理位置示意图气象条件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物生长期长;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年均日照时数:1730~210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年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8;7℃;极端最低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平均年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最短189天;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大多数年份超过1000mm;地形地貌池州市地貌变化较大,分为丘陵与圩区两种地貌类型;主城中心片区的西侧与城南片区均为堆积港岗地,秋浦河水系呈脉络状延伸其间,地形较破碎,中心片区东侧白洋河以西地区地形相对完整,有微坡起伏,白洋河以东主要为圩区;东部经济园片区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雨50米,相对高差小于10米,建设条件良好,水利条件优越;水文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以地表水资源为主;(1)地表水该市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长江过境径流量、区域内各支流径流量、湖泊和水库四部分组成;•河川径流该市多年平均径流深500~1000mm;东南部高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径流系数在60%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1000mm以上;沿江圩区及丘陵径流系数45%,500~800mm;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干旱年径流深为300~500mm,78年大旱径流深平均为400mm;丰水年径流深可达900~1400mm;经流年内分配极不平均,4~7月份汛期径流500~600mm;占全年的50~70%,而8~9月份为高温耕水期,径流深只有50~170mm,占全年的10%左右,供需卖盾尖锐,易形成秋旱;特别是山区,遇旱河水断流,又无地下水可取,旱情更为严重;圩区在汛期受江水和内河水顶托,圩内积水无法自排,易形成内涝;该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人均5273m3,亩均573m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境内河流较多,十大河流横跨三大水系,直接入江的河流6条,流入青戈江的河流3条,流入鄱阳湖的河流1条;流域面积8542km2,河道总长;七条主要河流龙泉、尧渡、黄盆、秋浦、白洋、九华、青通集水面积7389km2,占该市总面积的%;除龙泉河流入江西鄱阳湖外,其余均流入长江;•湖泊、水库池州境内湖泊较多,全市共有中型湖泊2个升金湖、太泊湖,其中太泊湖与江西彭泽县共有,小型湖泊6个白沙湖、天生湖、西岔湖、马料湖、十八索湖、庆丰圩;多年平均水面面积;库容亿m3,已围垦面积;全市共兴建水库378座,蓄水塘坝885座,总蓄水量约亿m3;众多的湖泊、水库及塘坝为该市远江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目前池州市已建设完成城区水系整治工程,城区内水系已全部联通;•长江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市160km,梅埂站多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m3,平均流量28540m3/s,最小日平均枯水量6300m3/s;(2)地下水池州市的地下水储量尚未探明,据现有成井水质化验结果,水中含砷量较高;池州水生动植物资源水生植物资源池州市地处亚热湿润气候,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其中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中华水韭Isoetessinensis一种,属安徽省重点保护的有莼菜Braseniaschreberi、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莲Nelumbonucifera、野菱Trapaincisa四种;常见的单子叶植物有竹叶眼子菜、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菹草Potamogetoncrispus、苦草Vallisineriaspiralis、水鳖Hydrocharisdubia、浮萍等;双子叶植物相对较少,主要为莲、芡实Euryaleferox、细果野菱Trapamaximowiczii、菱Trapajaponica等;蕨类植物以苹Marsileaquadrifolia、槐叶苹Salvinianatans、满江红Azollaimbricata为主,除中华水韭只分布于日本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其余都是世界广布种,其中水蕨广布热带和亚热带,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分布于东南亚、印度东部和中南美洲,苹、槐叶苹、满江红都广布全球;苔藓类有叉钱苔Ricciafluitans、浮苔Ricciocarpus、柔枝水藓Fontinalishypnoides三种,都是世界广布种,其中浮苔常与紫萍混生;种类组成中,仅有一属为水生的科较多,如金鱼藻科、水马齿科、香蒲科、黑三棱科、角果藻科、水麦冬科、花蔺科等;苔藓与蕨类水生植物的每一属都分属一科;还有一些科仅有少数种为水生,如胡麻科、毛茛科等;因此,水生植物的种类既简单,彼此亲缘关系又较远;表1 池州市主城区现有水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类别名称类别名称挺水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滨水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旱柳Salix matsudana香蒲Typha orientali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乌桕Sapium sebiferum茭白Zizania latifalia Griseb.Stapf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莎草Cyperus microiri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灯心草Juncus effustts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丝绵木Euonymus bungeanus蓼Polygonum caespitosum Bl.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浮叶植物睡莲Nymphaea alb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菱Trapa Bicornis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芡实Euryale ferax DC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水花生Alligator Altermanthera Herb银杏Ginkgo biloba L.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W. C. Cheng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绿萍Azolla imbricata Roxb.Nakai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une 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L.Schleid.Lemnapolyrhiza L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槐叶萍Salvinia natansL.All.水杨梅Geum aleppicum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楼梯草Elatostema involucr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Zucc.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据调查,池州市城区的水生植物种类总体偏少,其中景观水生植物使用率偏高的有观花类的黄菖蒲,荷花、千屈菜、睡莲、荇菜、芦苇等,观叶类的菖蒲、香蒲、茭白,莎草、水蜈蚣、灯心草、芡实、水花生、菱,还有浮萍、紫萍、槐叶萍等小型浮叶植物以及金鱼藻、黑藻、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池州市水生维管束植物包括部分常见沼生、湿生植物共有一百多种,主要有凤眼莲、浮萍、芦苇、两栖寥、金鱼藻、栖草、水蓼、大马蓼等;高等水生动物池州市主要鱼类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草鱼、青鱼、刀鲚、巴西鲷、餐鲦、翘嘴红鲌、蒙古红鲌、胡子鲶、黄鳝、泥鳅、中华鲟等110种;还有鳖、巴西龟、鳄龟等爬行类动物,还有青虾、草虾、螃蟹等甲壳类动物;。
池州概况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
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
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
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
池州市市情简介
池州市位于皖西南,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全市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自唐武德四年设州址府以来,距今已有1385年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池州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有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区齐山——秋浦仙境,神奇的地下溶洞群及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名胜古迹。
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距今示范区。
全市森林覆盖绿57%,生态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池州地处皖江经济带。
长江流经池州162公里,池州港是皖江五大港口之一,岸线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40余种。
其中铅、锑、锌、锰等有色金属矿藏储量居全省首位。
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优,全市石灰石储量250亿吨,白云石10亿吨,方解石5亿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开放,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经济与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亿元,增长13.3%。
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3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增长1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1亿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进入“十一五”,池州立足于加快追赶、立足于务实基础、立足于彰显特色,确立以追赶全是恒和沿江城市平均水平为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上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工业突破的工作主调,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池州建成皖江经济带上具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快速发展的地区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