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分型 Microsoft Word
- 格式:doc
- 大小:3.56 KB
- 文档页数:2
A 型:椎体压缩A1:压缩骨折A1.1 终板嵌压A1.2 楔形嵌压.1 上缘楔形嵌压骨折.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A1.3 椎体塌陷A2: 劈裂骨折A2.1 矢状面劈裂骨折A2.2冠状面劈裂骨折A2.3钳夹样骨折A3:爆裂型骨折A3.1 不完全爆裂骨折.1 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A3.2爆裂分离骨折.1 上缘爆裂分离骨折.2 侧方爆裂分离骨折.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A3.3完全分离骨折.1 钳夹分离骨折.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B 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B1 :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B 1 .1伴有间盘的横贯损伤.1 屈曲半脱位.2前方脱位.3屈曲半脱位/ 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有A 型椎体骨折.1 屈曲半脱位伴有A 型椎体骨折.2 前方脱位伴有A 型椎体骨折.3屈曲半脱位/ 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B2: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B2.1 两柱横贯性骨折B2.2伴有间盘损伤.1 损伤通过间盘及椎弓根.2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B2.3伴有A型椎体骨折.1 经椎弓根伴有A 型椎体骨折.2经峡部伴有A 型椎体骨折B3: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B3 . 1过伸半脱位.2伴有后柱损伤B3.2过伸一峡部裂B3.3后方脱位C 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C1:A 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C1.1楔形旋转骨折C1.2劈裂旋转骨折.1 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C1.3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1 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C2:B 型损伤伴有旋转C2.1 B1 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1 屈曲旋转半脱位.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3 单侧脱位.4 向前旋转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5 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或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7 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C2.2 B2 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1两柱横贯性旋转骨折.2单侧屈曲峡部裂伴有间盘损伤.3 单侧屈曲峡部裂+A 型骨折C2.3 B3 损伤伴有旋转(过伸剪切损伤伴有旋转).1旋转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有椎体后方结构的骨折.2单侧过伸峡部裂.3向后旋转脱位C3:剪切旋转样骨折C3.1切皮样骨折C3.2斜行骨折。
附件2:
骨折分类参照表上肢骨折
下肢骨折
脱位合并髋臼后壁大块简单骨折;
肱骨干骨折——AO分型
A 简单骨折
A1 螺旋形简单骨折
A2 斜形简单骨折(≥30°)
A3 横断简单骨折(<30°)
B 楔形骨折
Bl 螺旋楔形骨折
B2 弯曲楔形骨折
B3 碎裂楔形骨折
C 复杂骨折
Cl 螺旋复杂骨折
C2 多段复杂骨折
C3 无规律复杂骨折
尺桡骨干骨折——AO分型
A简单骨折
A1. 尺骨骨折桡骨完整(A13伴桡骨头脱位Monteggia);
A2. 桡骨骨折尺骨完整(A23伴下尺桡关节脱位)
A3. 尺桡骨简单双骨折。
B楔形骨折
B1. 尺骨楔形骨折桡骨完整;
B2. 桡骨楔形骨折尺骨完整;
B3. 一骨楔形骨折,另一骨楔形或简单骨折。
C复杂骨折
C1. 尺骨复杂骨折,桡骨完整;
C2. 桡骨复杂骨折;
C3. 尺桡骨双骨复杂骨折。
胫骨骨折——AO分类法
A.简单骨折
A1 螺旋形;
A2. 斜形(≥30°);
A3 横断(<30°)。
B.楔形骨折
B1 螺旋楔形;
B2 弯曲楔形;
B3 粉碎楔形。
C.复杂骨折
C1 有二个内侧骨块;
C2 多段;
C3 不规则。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类:Ⅰ型:自内向外开放骨折,骨折类型简单、无粉碎;伤口长度<1cm,软组织无挫裂伤。
Ⅱ型:伤口长度>1cm,软组织损伤广泛;呈中度碾挫伤,但未形成软组织瓣,中度污染及中等程度粉碎骨折。
Ⅲ型: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血管、神经)广泛损伤,分三个亚型。
Ⅲa型:不论广泛的软组织挫裂伤程度及伤口大小,骨折处有软组织覆盖。
Ⅲb型:广泛软组织挫裂伤或/和软组织缺损,骨膜撕脱及骨裸露,严重污染。
Ⅲc 型:上述情况伴有需修复的血管损伤。
闭合骨折的软组织损伤0级:轻微软组织损伤,间接暴力,简单的骨折形式。
例如:滑雪者的胫骨螺旋骨折。
Ⅰ级:来自内部压力引起的表浅擦伤或挫伤。
轻度到中度的骨折畸形。
例如:伴有超过内踝的软组织损伤的踝关节旋前型骨折脱位。
Ⅱ级:与局部皮肤或肌肉挫伤相连的深部污染性擦伤。
轻度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严重的骨折畸形。
例如:胫骨的节段性“缓冲器样”骨折。
Ⅲ级:广泛的皮肤挫伤或挤压伤,肌肉组织损伤可很严重,皮肤剥离,常因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症而行减压术。
伴有大血管损伤,严重或粉碎的骨折畸形。
下肢骨折骨盆骨折的分型Tile分型Tile基于骨盆垂直面的稳定性、后方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外力作用方向将骨盆骨折分为A、B、C三型,按顺序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增加。
每型又分为3个亚型,每个亚型又可以进一步分型。
Tile分型对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有决定性指导意义。
1. A型稳定的骨盆环损伤,骨折轻度移位。
A1:骨盆边缘骨折,不累及骨盆环,撕脱伤;A2:骨盆环有骨折或有轻度移位;A3:不累及骨盆环,骶骨或尾骨骨折,无移位。
2. B型旋转不稳、垂直稳定的骨盆环损伤,损伤的骨盆后侧张力带和骨盆底仍保持完整无损伤,髋骨可发生旋转不稳定。
B1:外旋损伤,翻书样损伤;B2:骨盆侧方挤压损伤或髋骨内旋损伤,内旋不稳定,侧方挤压伤;关书样损伤。
B3:双侧B型损伤。
3. C型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后侧骶髂部稳定结构完全损伤,骶棘和骶结节韧带完全撕裂,前侧产生耻骨联合分离,或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骨盆产生旋转和垂直方向不稳定,一侧骨盆可向上移位。
骨折评分标准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骨折评分标准,以便医务人员在处理骨折病例时能够有一个参考指南。
本评分标准基于多个因素进行评估,包括骨折的类型、部位、稳定性和严重程度等。
骨折类型
在评估骨折时,首先需要确定骨折的类型。
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
- 开放性骨折:骨折导致骨骼外露,易受感染,严重程度高。
- 闭合性骨折:皮肤没有被打破,相对较少感染的风险。
骨折部位
其次,评估骨折的部位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常见骨折部位包括:
- 上肢骨折:包括手、腕、前臂、上臂和肩膀等骨折。
- 下肢骨折:包括髋、大腿、小腿和足等骨折。
骨折稳定性
骨折的稳定性对于决定治疗方式和持续时间至关重要。
常见的骨折稳定性评估方法包括:
- 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没有明显移动,并且骨折段之间保持接触。
-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存在明显移动,需要额外的支撑或手术干预来稳定骨折部位。
骨折严重程度
最后,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对于确定治疗计划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骨折严重程度评估包括:
- 轻度骨折:骨折存在,但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较小。
- 中度骨折:骨折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 重度骨折: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结论
骨折评分标准通过综合考虑骨折类型、部位、稳定性和严重程度等因素,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种评估和处理骨折病例的指南。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这些评分标准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康复和恢复正常生活。
*实用文库汇编之骨折分类*
1、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断端直接或与外界相通,如合并膀胱或尿道破裂的骨盆耻骨骨折,合并直肠破裂的骶尾骨骨折等。
2、根据骨折断裂的程度分类:(1)、不完全性骨折:骨折连续性未完全破坏,或骨小梁仅一部分发生连续性中断,也称微骨折。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可连续性全部破坏,包括骨外膜完全破裂者。
3、根据手法复位外固定后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复位固定后不易于移位的骨折,如横断骨折、有锯齿状的短斜骨折。
(2)、不稳定骨折:外固定后骨折断端仍然容易再移位。
如骨折断面呈螺旋形、斜形、粉碎性、或一骨多折及周围肌肉丰厚的股骨干骨折都属此种类型。
4、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通过拍X线照片,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为
(1)、裂缝骨折:象瓷器上的裂缝,常发生在颅骨、肩胛骨等扁骨处。
(2)、青枝骨折:多发生于儿童。
由于儿童骨质较软韧不易完全断裂,骨折时骨质出现皱折或成角畸形,因其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相似,而称为青枝骨折。
以上两种骨折同属不完全性骨折(3)、横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4)、斜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5)、螺旋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多由于扭转性伤力所引起。
教学提纲:1.股骨粗隆下骨折病理2.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分型3.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是指自股骨小粗隆至股骨干中段与近端交界处—即骨髓腔最狭窄处之间部位的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发生率约占髓部骨折的10%—34%。
其年龄分布有两组:20岁—40岁及60岁以上。
老年组骨折多由低能量创伤所致。
年青组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常合并其它骨折和损伤。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死亡率各作者报道不同,从8.3%—20.9%。
由于股骨粗隆下生理应力分布特点,手术治疗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失用率。
骨折发生后,在肌肉的牵拉下,股骨干发生短缩,外旋畸形,股骨头颈外展,后倾。
因此,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要恢复股骨干的内收短缩,外旋,纠正股骨头颈外展及后倾外旋,恢复髋关节内收肌的张力,从而恢复机体功能。
因此,对于股骨粗隆下部位生物力学特点的了解,对于骨折类型的分析,以及各类内固定物的应用及适应症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生物力学特点:股骨粗隆下部分在负重的情况下除承受轴向负荷外,还受到来自偏心位臵的股骨头颈所传导的弯曲应力。
在弯曲应力作用下,股骨粗隆下内侧承受压力而外侧承受张力,压力大于张力。
Koch等人的实验显示:在负重情况下在股骨小粗隆远端1—3cm部分,内侧承受1200磅/英寸’的压力。
外侧承受的张力比压力约小20%。
这种应力分布的不均衡状态直接影响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以及内固定物上所承受的负荷。
如果骨折端内侧粉碎或缺损,复位后稳定程度下降,内固定物所承受的弯曲负荷加大,常会造成骨折不愈合并导致内固定物断裂。
因此,在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内侧骨皮质的完整性。
在骨折端内侧粉碎缺损情况下,应考虑一期植骨,尽快恢复内侧的完整。
因此,对于股骨粗隆下部位应力分布的认识,结合骨折类型的分析,直接影响内固定物的选择,术中及术后处理。
其基本原则是获得骨折复位及固定的稳定。
影响骨折复位及固定稳定性有三个主要因素: 1.骨折粉碎程度、 2.骨折部位、3.骨折类型。
桡骨远端骨折
AO分类法:(是将尺桡骨下端均包含在内)
A型:关节外骨折
A1型为尺骨骨折,桡骨完整。
A2型为桡骨简单骨折或镶嵌插骨折。
若伴有背侧旋转,即为Colles骨折。
A3型为桡骨粉碎骨折,可以是楔形、嵌插、复杂粉碎骨折。
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
B1型为桡骨矢状面部分关节内骨折
B2型为桡骨背侧缘部分关节内骨折,即Barton骨折,伴腕关节向背侧移位。
B3型为桡骨掌侧缘部分关节内骨折,即反Barton骨折,伴有腕关节向掌侧脱位。
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
C1型为桡骨干骺端及关节内简单骨折。
C2型为桡骨干骺端粉碎骨折,关节内简单骨折。
C3型为桡骨关节面粉碎骨折,伴有干骺端简单骨折或粉碎骨折。
尺桡骨骨折
1.尺桡骨干骨折
AO分类法:
A型:简单骨折
A1型为单纯尺骨骨折,桡骨完整。
A2型为单纯桡骨骨折,尺骨完整。
A3型为尺桡骨干双骨折。
以上每一亚型又根据不同情况各分为3组,
其中 A1型合并桡骨头脱位为A1③组。
即孟氏骨折。
A2型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为A2③组。
B型:楔形骨折
B1型为尺骨楔形,桡骨完整。
B2型为桡骨楔形,尺骨完整。
B3型为尺或桡骨中一骨为楔形,另一骨为简单骨折或楔形骨折。
其中,与A组一样,每一组又各分为3组。
C型:复杂骨折
C1型为尺骨复杂骨折,桡骨完整。
C2型为桡骨复杂骨折,尺骨完整。
C3型为尺、桡骨干均为复杂骨折。
与A、B组一样,每一组又各分为3组。
孟氏骨折分型:
1.伸直型典型移位是尺骨近端三分之一骨折,并向掌侧成角,桡骨头向掌侧脱位。
2.屈曲型典型移位是桡骨头向后脱位,尺骨近端三分之一骨折向背侧成角。
3.内收型多见于儿童,桡骨头向前外侧脱位,尺骨干骺端骨折,可表现为横行、纵行骨折并向桡侧成角。
4.特殊型特点是尺桡骨近端发生双骨折,同时合并桡骨头向前、外侧脱位。
多为肘后直接暴力打击所致。
股骨干骨折移位:
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上、向内、向后移位。
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移位,有压迫或损伤腘动、静脉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