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复习边塞诗》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2、边塞军旅诗景:人统治者:将士:友人:边塞诗(词)的艺术风格:①豪放旷达。
②雄奇壮美。
③豪壮悲慨。
④委婉清丽。
意境特点:雄健雄浑雄壮浑厚悲凉苍凉苍劲萧瑟奇寒奇丽辽阔壮阔【边练边悟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全国卷Ⅰ)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边练边悟2】望蓟门祖咏〔唐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
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4.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学案》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边塞诗通常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3.了解边塞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寓情于景。
一、典型试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12年湖南卷)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04年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全国卷)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边塞诗复习导学案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预习目标在“温故”中了解边塞诗的主要表现方法和情感。
预习方法1、结合导学案复习《唐诗宋词》,自主梳理、建构本课知识体系。
2、完成预习内容,并理清存在的问题。
预习内容1、结合《唐诗宋词》模块,请结合下列表格,写出你所掌握的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结合你所接触的边塞诗,完成下面几个小题:(1)边塞诗常有哪些标志性词语?(2)边塞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解读方法。
2、掌握边塞诗的主要考查题型和解题思路。
学习重点掌握从题材入手理解诗歌的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交流“预习案”的思考问题,二、知识梳理及训练梳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1)感情类型(2)主要手法(3)鉴赏方法二、高考体验1、(20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2、(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三、课堂演练1、(20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巩固案【日作业】一、必做题:(10分钟)1、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解读,并迁移高考,解答相关高考题目:(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疆场看征云——边塞诗词一、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点及鉴赏技巧.2、领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课要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唱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情况与男儿的激情壮志。
边塞诗兴隆于唐朝,与田园诗恰成比较。
其流行的原由,因为唐朝国力强盛,不停拓展领土,好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宦途失落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门路。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各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一样的视线,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此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有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存心象与境界: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光景: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境界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朝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但这样,一般的边塞诗在说起周边少量民族时,也常常沿袭汉代的称呼,把开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领袖称为单于、左贤。
在歌颂战地英豪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叫英豪精神的回归。
这类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述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暴风、酷热、寒冷、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斗、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守兵、胡儿。
地理地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异域风光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等。
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意象、类型。
2、诵读、探究、感受边塞诗人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艺术手法和解题方法。
三、知识概念:(1)概念: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题材主要有: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2)思想: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3)特点及常用意象: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常用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4)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边塞诗【学习目标】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概念标志及代表诗人(一)、概念——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塞外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二)、标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三)、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二、边塞诗常见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或雄壮悲慨,或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器及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六、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从军行》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7边塞征战诗【特征】一、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二、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三、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例1]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很多人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但清人施补华评论后两句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你认为呢?参考答案:①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
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
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②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
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二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说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例2] 凉州词(唐·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借代)2、本诗运用了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对比,视觉与听觉的相互映衬;实景描绘和虚幻想象的结合。
边塞诗【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伤;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朝廷无能的悲慨。
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羌笛,羌管;从地名和民族名看: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
小结:边塞风光——奇丽壮阔,苦寒恶劣,苍凉雄浑……四、边塞诗的常见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⑴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⑵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⑶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五、边塞诗的常见手法: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艺术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六、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2)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4)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赏析示例一】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补充注释】①画角:古乐器名。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
因外加彩绘,故名。
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
【赏析】此词为容若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起句抒古今兴亡之感,同情人民罹战祸之悲惨,与“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襟抱,气概豪雄,仿佛苏辛。
“画角”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高亢的号角声,牧马频繁地来往,极言出巡的辛苦,内心亦实有难言之隐。
“满目”二句,就直接写出丹枫吹老,无人可语,一片真情,动人心弦。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下阙“从前”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幽怨无数”,更深一层,既包括征人在外怀念闺中思妇,也写到闺中思妇怀念战场上征人的死活存亡。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
末两句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笔调,写自己的幽怨。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用四个“深”字,说明对夕照也生愁,对秋雨也生愁,这种无数幽怨,正如李后主所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赏析示例二】军城早秋——(唐)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赏析示例三】出关①——(清)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 ),旌旗。
赏析: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
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
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