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精品教学案例_19
- 格式:doc
- 大小:30.10 MB
- 文档页数:9
专题四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内容分析⑴课标要求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并结合政治学科相关知识。
⑶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
⑷教材以外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史料、图片),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设定⑴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和教师上课检查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的史实以及相关的历史概念。
通过分析、比较理解近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和阅读材料等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活动,逐步感知近代大众传媒发展经历的过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力。
注重探究式学习,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教学策略设计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报刊、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等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难点:了解近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⑵教学活动:⑶教学形式:授导型教学和辩论会。
⑷教学方法:授导型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在这之中问题化学习贯穿始终。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创刊于1861年的《某某新报》称“因某某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X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某某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贸易往来频繁,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以此来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D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某某和澳门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书刊创办的目的是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故选B项。
答案:B3.“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报刊具有( )A.权威性B.准确性C.娱乐性D.沟通性解析:从材料中的“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可知,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和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
答案:D4.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某报纸上的商业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分析《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政治文明专题四第三节内容,核心内容讲述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状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大众报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的普及、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二)教学目标确定【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推动报刊业发展的因素。
(2)了解中国影视业的发展概况,横向联系科技革命,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及普及,认识到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实物报刊、电子图片等资料,通过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问题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关史料认识到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历史对于唤醒民众、思想解放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2)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双刃剑”的作用,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通过科技进步推动自身发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2.教学难点: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历史学系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历史学习方法,对于宏观把握知识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结合本节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学生掌握相对较为容易,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学生对于细节知识处理以及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却一定深入思考,不能很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教学方法选择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四、教学过程【导入】你知道吗?材料美国当地时间22日,白宫宣布,将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投资,并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18年4月2日起对自美进口的128项产品加征15%或25%的关税。
预期效果:生:知道师:那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知道的?生:老师说的、下午看新闻知道的、放假回家从网上看到的……(预期效果)师:看来同学们的消息都非常的灵通,把同学们的回答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这几类途径(播放PPT),但是还有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同学们很容易忽视,那就是报纸。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入进行了解,通过“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和“中国的反制措施”这类学生本来就很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学生与课堂知识之间距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带入”课堂当中。
【教学过程】(一)大众报业的发展考考你:在现实生活中你看过或者听说过有哪些种类的报纸?预期效果:学生能够回答出人民日报、安康日报、英语作业报(教室放的有)师:(播放ppt)通过上述图片,请概括现代报纸的特点?你喜欢哪一类报纸?为什么?预期效果:特点:种类多、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学生说不全);喜欢娱乐性报纸:趣味性强师:种类多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所以完全可以用“形形色色”来形容当下报业的繁荣。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师: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师: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设计意图:1.对于贴近生活,学生有一定认知储备类型的话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融入课堂讨论。
2.学生对时政关注一般比较少,但作为青年学生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文科生,所以要做必要引导。
过渡: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推动当下报纸业的进步,中国被称为“报纸的故乡”,历史悠久。
材料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郡下又分若干县。
各郡在首都设有办事机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
“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峰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
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
——百度百科过渡:在整个漫长的古代社会,传媒技术虽不断改进,但没有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到了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以及印刷技术不断进步,传媒技术发生巨大变化。
材料 最早在中国以近代传媒方式介绍西方的还是西方传教士。
随着西方商品逐渐进入中国,西方的文化思想也随之传入,抢占中国市场,总是和征服中国人的心灵、思想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征服思想、心灵的活动主要有三种方式:办学、出书和发行报纸。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材料 “此报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占据大半,余为新闻及新知识……每逢粤省县试、府试与乡试时,由主办梁亚发携往考栅,与宗教书籍一同分送。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人物: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时间:1815年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新闻期刊设问:从材料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生:传教士、文化侵略师:早期报纸的主要创办者是传教士,目的是为了传播宗教,实质是一种文化侵略。
但从侧面也能够看到积极效果——传播了西方文化(宗教也是一种文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已有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够分析出材料中“文化侵略”,但对待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纸应该客观评价,从主观看带有很强的文化侵略性,从客观看对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是高中学生必备能力之一)过渡:随着侵略加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内容也突破了宗教范围,也出现了很多介绍东西方社会、民俗、文化的报纸。
期刊:《申报》人物: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时间: 1872年4月30日——1949年5月27日停刊地位: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广泛的报纸。
(商业性色彩浓厚)【课堂练习】《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①反映社会习俗②传递商业信息③倡导尊重传统④宣传中外时事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过渡:在19世纪中期至后期,在中国办报纸的几乎都是外国人,无非分为两类:传教士和商人,无论是注重宗教宣传还是注重市场盈利,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将中国纳入西方势力范围。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知识分子也积极争取国内传媒话语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报纸。
师:ppt展示期刊:《昭文新报》人物:艾小梅时间: 1873年地位:开创国人办报先例内容:轶闻趣事(逐步具有世俗性)过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面对严重的民族问题,资产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建立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开学馆、办报纸、著书立说等方式宣传思想主张,中国报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见证时代变迁的中国近代“报纸”——发展阶段维新派——维新变法时期革命派——辛亥革命时期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1895年《中外纪闻》1896年《强学报》1896年《时务报》1902年《新民丛报》1905年《民报》1915年《新青年》材料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设问:概括报刊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师:种类多;中国人自办为主;政治性报刊为主;贴近生活;设计意图:该材料比较简单,符合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问题分析能力不足的学情,通过该材料主要让学生对当时报刊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
材料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
(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敬告青年》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展示,突出这一时期报纸的政治思想宣传功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该类报纸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开启民智作用。
从古代“报刊”雏形到近代报刊兴起、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的繁荣,中国报刊业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报刊的发展阶段也鲜明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兴起阶段以介绍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核心内容,发展阶段核心宣传政治主张、社会思想,到了现当代报刊业突出体现了多样性、开放性、娱乐性。
【合作探究】结合近现代中国报纸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历程思考,推动近现代大众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预期效果)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政治运动推动等师:(1)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2)各阶级宣传政治主张的推动;(3)伴随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对各种信息需求剧增;(4)报刊内容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世俗化,逐步被大众所接受;……【合作探究】结合近现代中国报纸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历程思考,报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预期效果)生:传递知识、推动思想解放、丰富生活等师:(1)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开阔人们视野;(2)开启民智,唤醒民众,促进思想解放;(3)提供休闲娱乐,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设计意图:两个合作探究设置突出体现了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与此同时通过线索梳理,使得该类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答案并不固定和唯一,容易“知识性生成”。
过渡:信息传递的途径当中,同学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报刊,这说明报刊有其存在的缺陷,不知道同学们能否找到?生:略师:对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要求;传递信息没有其他方式迅速;内容呈现不生动;(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事业的发展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报刊业不足,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学习了解。
我们从现实生活会发现,传递信息最迅速、对民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当属影视、互联网。
2.电影业的发展师:展示图片(3D、2D)时间代表电影特征1896年“西洋影戏”进口片1905年《定军山》国产第一部(无声)1931年《歌女红牡丹》国产第一部(有声)1934年《渔光曲》国产第一部获国际荣誉新中国成立后《地道战》强调政治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全面繁荣3.电视的发展(三)电视的发展1.20世纪30年代2.1958年,北京电视台3.20世纪90年代……4.今天………设计意图:了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状况,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