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91.74 KB
- 文档页数:5
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这个问题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繁忙的生活节奏密切相关。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案。
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物质享受过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大幅改善,青少年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
然而,这种物质过剩往往使得他们对于所拥有的东西变得漠不关心,缺乏感恩的意识。
他们习惯了物质的丰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忽视了自己所享受到的福利来自于家庭的辛勤努力和社会的支持。
另一个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信息超载。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如网络、社交媒体等。
青少年常常陷入信息的海洋中,从中获取到大量的新闻、消息和社会信息。
然而,大量的信息传递往往使他们变得冷漠和麻木,无法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各种有价值的事物,并形成感恩的情感。
此外,一些负面信息,如社会不公、贫困等也会让一些青少年产生对社会的怨恨和不满,进而淡化感恩的意识。
教育方面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教育。
学校和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情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他人的帮助与关怀,培养其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解决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应该成为培养感恩意识的第一课堂。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心,并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了解到家庭的努力和付出。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感恩教育,包括设立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等。
教育机构也可以邀请慈善组织的志愿者来学校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价值。
此外,社会也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并从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总的来说,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得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感恩,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摘要: 90后的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
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即是说一个人只有知本、固本、不忘本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建树完整的人格。
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在西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感恩节,这一天,大家都要赶回家与父母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感恩教育始终存在。
一、“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基本道德素质。
现实是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在日渐被部分学生所遗忘。
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自私冷漠、狂妄自大的人格特征,很多学生淡漠感情,精神空虚,“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意识的缺失使部分学生在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当今社会一些学生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在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浅议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
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
这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一、当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体现1、亲情意识淡漠,对父母缺乏感恩。
表现为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不理会父母的辛苦劳动,埋怨父母无能,更有甚者还大骂父母,稍不如意,即离家出走等。
2、师生情感意识淡漠,对老师缺乏感恩。
部分学生对老师缺乏必要的礼貌和尊重。
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玩手机;在路上遇见路上刻意躲避,或者见面时也不打招呼;更有甚者竟对路上的批评教育出言顶撞或殴打路上等。
3、自我意识膨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缺乏感恩。
许多学生在享受着别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同时,却只知索取而不知付出,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只被谅解而不懂得宽容,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关心和感谢他人。
4、社会角色意识淡漠,对社会缺乏感恩,不施恩人。
如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帮助毫无谢意,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袖手旁观,对不义之举不能见义勇为等。
5、节约、环保意识淡漠,对自然、环境缺乏感恩。
许多学生没有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乱丢乱扔,攀折树木,践踏花草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当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1、家庭教育的偏差是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许多孩子的父母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
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
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摘要]感恩教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会感恩有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今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的背后有其各方面的原因,针对问题展开对策,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119-02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英国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
”在中国也存在着“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原来越多,感恩的范畴也越来越大,感恩教育也由此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一)缺乏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悯之心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懂得珍惜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二是狭隘地只晓得对父母的感恩。
如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索取生活费,少有学生经常能够对父母表示关心,嘘寒问暖,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甚至还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不断地以自己幼稚的行为触碰着父母爱的底线。
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
后者中,部分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父母辛苦赚钱,才得以供自己读书,而其他人都与自己无关,无形之中便形成了一种十分狭隘的感恩观,这种感恩看似孝顺,事实上比前者危害更大,更容易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 (二)对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别看现在的学生有21、22岁,内心却非常不成熟,他们私下里对老师更是直呼其名,用非常恶毒的言语攻击授课、辅导老师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同学的瞩目,不惜用这种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造成人性的缺失(当然在这里也不得不让当前一些大学里的授课老师自我反省)。
感恩教育缺失的后果及实施策略标签:幼儿;感恩教育;重要性;后果;措施感恩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让幼儿懂得“知恩报恩”,知道感谢回馈,这对于幼儿优良品质的养成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
一、当前社会感恩教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1. 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匮乏。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独三代”的到来,父母和长辈有了更宽余的时间和经济基础,将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的身上,生活的一切重心和目标都围绕下一代。
久而久之,骄横、霸道、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生活中多是索取、攀比,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意识比较匮乏。
2. 教育点的侧重,造成感恩意识淡薄。
现在的家长关心的主要是孩子的分数及特长的培养,对孩子的良好情感、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较为忽视。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就是学习,就是考高分,其余都由家长包办,结果培养出来的仅仅是“考试高手”,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感恩更是无从谈起。
类似“机场弑母的留学生”的事件逐渐发生,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就无法对社会、家庭担责、奉献。
所以教导孩子负责,懂得感恩是非常重要,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二、如何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1. 利用节日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包括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劳动节、世界残疾人日等独特时机,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开展感恩活动,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感受并学会感恩。
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进行“孝”的教育,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做家务等,使幼儿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长辈的辛勤劳动;在世界残疾人日、国际聋人日、国际盲人日等,通过实践和扮演,使幼儿尝试残疾人的不便,让他们懂得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在劳动节、学雷锋纪念日,带领幼儿帮助清洁工人工作,了解和感受清洁工人的辛苦。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作者:刘锦屏汪亚男来源:《教师·中》2015年第05期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非常薄弱,有的甚至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了虐待动物、自残、自杀等行为。
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人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对策感恩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功利心增强的同时,感恩意识却逐渐淡薄、甚至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三观”,导致各种错误行为以及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我教育等途径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学会感恩、进而施恩于人。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表现(一)浪费资源严重大学生对金钱、粮食等资源的浪费是普遍存在的,浪费的基础都来源于父母的辛勤劳动,对父母的付出不知感恩回报;有的大学生在学校、风景区等地方破坏公共财物、损害植物等行为也是缺乏感恩的表现等等。
(二)过度消费攀比大学生互相攀比的行为普遍存在,例经常购买一些不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的物品、追求名牌只为了与同学相比能更胜一筹等,很少考虑父母挣钱的艰辛,只会当“伸手族”,不懂得体谅父母,一味地苛求。
(三)虐待报复倾向一些大学生由于缺失感恩意识导致心灵扭曲,产生了报复他人与虐待动物的行为,例清华大学学生向黑熊泼硫酸、复旦大学研究生在饮水机中投毒均是缺失感恩意识的表现。
他们对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不知感恩,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嫉妒与报复,用极端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恨,结果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四)自我中心主义缺失感恩意识的大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做事完全从自我出发,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不利于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展开,更会拉大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的成因及对策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自古即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说,更有大恩不言谢之举,如姬盗虎符,要离刺庆忌,专诸诛王僚,都是以生命答谢他人的知遇之恩。
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施恩与感恩这人世间可贵的情感,在众多青少年的心中已经渐渐淡薄了,请看:2004年11 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拆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某地一中学生,对来校看望她的父亲拒绝相认,原因是父亲穿着破烂,提着蛇皮袋,认为这样的父亲让别人知道会被人笑话,会倒自已的架子。
这样的事件,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如今屡见不鲜。
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说明,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已被不少的麻木和浮燥的现代人渐渐疏远和淡漠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重点转向了物质追求。
人们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内心滋生了不讲诚信、自私自利等不良因子: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互相欺骗的成份远远超出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成份。
“现在的人,谁都不能随便相信谁”、“别人靠得住,猪都会爬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父母教育孩子说:“在外不要随便和陌生人搭话,”老师教育学生说:“上学放学的路上要小心”,无形之中,让我们感觉社会环境太险恶了。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有一位叫林可妮的中学生,读了课文《乌塔》一文,写了一篇《为什么我们不是乌塔》的文章,文中说道:乌塔这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可作为一名中国14 岁的姑娘,要独自外出旅游,是无论如何都不现实的。
其中最大的不现实就在于陌生环境所带来的危险:东西要防着被偷,自己更要防着被拐卖......一句话,中国社会“险象环生”,我们怎敢象乌塔一样独自出远门?无情的现实,让人们害怕太多的意外,使人心生多疑、恐惧,变得冷酷、无情,俗话说,“险恶的环境培养不出高尚的人。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作者:陈昌兴, 刘利才, Chen Changxing, Liu Licai
作者单位:陈昌兴,Chen Changxing(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刘利才,Liu Licai(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6)
被引用次数:8次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 2005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 2006(01)
3.陈瑛克己复礼与公民道德教育[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2)
4.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 2000
5."义无反顾"理念的远去 2006
6.朱小蔓情感德育论 200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1.刘秋生.赖玉琇高职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期刊论文]-老区建设 2010(8)
2.潘志祥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误区与对策[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33)
3.杜海平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12)
4.朱炎.焦秀君论大学生的感恩修养[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7)
5.陈方华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18)
6.李群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7)
7.洪娟浅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期刊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3)
8.陈丹青.牟映雪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对五位中小学生的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0)
9.王海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7(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hshkx200606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