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分析与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来医院的86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疼痛护理模式,干预后评价睡眠质量、护理效果、疼痛程度。
结果睡眠质量: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疼痛程度:研究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作用重大,既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又能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关键词:疼痛护理模式;常规护理;创伤骨科;睡眠质量;疼痛程度;护理效果引言骨科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科室,此科室的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且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
目前,骨科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但在围术期内易出现不同的不适感,如:疼痛、睡眠质量下降、不良情绪等,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如不给予骨科术后疼痛患者有效的护理及疼痛控制措施,会影响康复效果。
因此,骨科术后疼痛患者开展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来我院的86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1月,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
纳入标准:(1)参选患者基本资料齐全;(2)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较高;(3)参选患者均符合创伤骨科的临床指征。
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2)患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病变;(3)患者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存在严重障碍;(4)患有严重精神疾病;(5)患者及家属配合度较低。
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25~60岁,平均(42.50±18.09)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26~61岁,平均(43.50±18.07)岁。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骨科疾病是导致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研究,探讨疼痛的原因、疼痛评估方法以及疼痛护理的策略,以期对骨科病人的疼痛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疼痛的原因1. 骨科手术后疼痛骨科手术是治疗骨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手术后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手术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术后疼痛主要源自手术部位的创伤。
疼痛的程度受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2. 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持续性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磨损、骨性增生等导致的关节炎炎症反应。
3. 骨折引起的疼痛骨折是骨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患者往往伴随剧烈的疼痛。
骨折造成了骨骼的断裂,周围组织的受损也会引起局部的疼痛。
4. 其他疼痛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骨科疾病还可能引发其他一些疼痛,如韧带拉伤、肌肉损伤等。
这些疼痛的原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二、疼痛的评估方法对于骨科病人的疼痛评估,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可视化疼痛评分可视化疼痛评分是通过问卷或图表等形式,让患者根据自身感受选择疼痛的程度,常用的评分标准有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NRS(数字疼痛评分)等。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能够让医护人员快速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2. 生理指标评估法生理指标评估法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常用的指标有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这种方法客观全面,但受到患者心理状态、其他疾病等影响较大。
3. 问诊法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再结合患者的表情、语言等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但受到患者个体差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疼痛护理的策略针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应综合考虑病因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护理策略。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引言骨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长期康复护理。
疼痛是骨科病人常见的主诉之一,对于他们来说,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合理的疼痛管理对于骨科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研究,探讨现有的疼痛管理方法及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为骨科病人提供更好的疼痛护理服务。
一、骨科病人的疼痛特点1. 骨科手术后疼痛骨科手术通常包括骨折复位、骨切除、关节置换等,这些手术都可能导致术后剧烈疼痛。
研究表明,术后疼痛是骨科病人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一方面是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生理性疼痛,另一方面可能与手术前的疼痛有关。
2. 长期康复期的疼痛部分骨科病人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如骨折愈合期、关节功能康复期等,这些过程也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
研究发现,长期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康复效果。
二、现有的疼痛管理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骨科疼痛管理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理疗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等途径缓解疼痛。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骨科疼痛管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心理干预、放松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疼痛感受。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1.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骨科疾病及患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更加重要。
针对对阿片类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镇痛药物;对于长期康复期的患者,结合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可能效果更好。
2. 新技术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新的疼痛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如神经阻滞技术、植入式镇痛装置等,这些技术可能带来新的疼痛管理思路。
3. 综合护理模式对于骨科病人的疼痛管理,综合护理模式将更加受到关注。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骨科病人常常面临严重的疼痛问题,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治疗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护理的第一步。
骨科病人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需要对疼痛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的症状等。
在评估过程中,要听取患者的疼痛描述和感受,了解其疼痛的特点,同时结合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
二、疼痛管理针对骨科病人的疼痛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常用的疼痛管理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和综合性疼痛管理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常用的疼痛管理手段,包括镇痛药、消炎药、肌松药和抗抑郁药等。
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疼痛的类型和强度,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
要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方案。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针灸、艾灸等,可以缓解骨科病人的疼痛。
物理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疼痛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确保治疗效果。
3.心理干预骨科病人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加重疼痛感受。
心理干预对于缓解骨科病人的疼痛至关重要。
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减轻疼痛感受。
4.综合性疼痛管理三、护理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护士在疼痛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士可以通过温暖的语言、轻柔的动作、细心的护理,给予病人温暖和关怀,减轻其疼痛感受。
护士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放松、疼痛定位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帮助病人减轻疼痛感受。
在疼痛护理中,要重视家属的支持和参与。
家属可以陪伴患者、鼓励和安慰患者,缓解其焦虑和恐惧,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疼痛期。
65869 临床医学论文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影响骨科病患手术后疼痛的因素,以及探讨对其护理的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20xx 年3月~20xx年3月的320例骨科病患,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平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病患,对试验组的病患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诊断,针对病患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同时对平行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的护理措施,然后观测并对比平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病患在整个试验结束后其疼痛的缓解情况。
结果:对平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病患在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存在(P>0.05),对两组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后,试验组的缓解率达到了70.5%,平行对照组病患疼痛的缓解率则仅为52.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骨科疼痛严重影响病患的身心健康,其原因有很多种,为病患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类病人的处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会导致病患出现本不该出现的疼痛,给病患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1]。
本研究随机选取20xx年3月~20xx年3月的320例骨科病患,分析研究其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结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现将具体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选取20xx年3月~20xx年3月的320例骨科病患,其中男病患180例,女病患140例,年纪均在21.5~62.5岁之间,平均年纪为(38.5±10.5)岁。
320例骨科疼痛的病患中,有210例是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剩余110例是由较低暴力的损伤导致的。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平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两组病患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存在(P>0.05),可以将其进行对比分析。
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平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一般资料对比1.2 方法本研究中,对所有的病患最先都给予外部不定或者牵引术,经过手术前的准备及检查工作,对其进行开放式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或者采取人工关节的成形手术,手术以后,均采取康复训练。
骨科疼痛护理医学论文摘要骨科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和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不尽相同。
骨科疼痛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骨折、关节结构损伤和慢性疼痛等。
针对不同的疼痛原因,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本文将分别探讨骨折、关节结构损伤和慢性疼痛的护理方法。
介绍骨科疼痛是指与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相关的疼痛。
该类疼痛标本兼治、常为病人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
其中,骨折和关节损伤等急性疼痛,会导致病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慢性疼痛则会破坏病人的生命质量,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不同类型的骨科疼痛有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下面将分别探讨骨折、关节损伤和慢性疼痛的护理方法。
骨折的护理方法骨折常常是突发事件,会造成很大的疼痛并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在骨折的护理中,最重要的是要对伤者进行急救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
对于伤者,急救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暂时性止痛:可以使用冰袋来缓解疼痛,一般是10-15分钟为一组,间隔10-15分钟。
在用冰袋时,最好用毛巾等物品包好冰袋,以防袋内冰水滴入受伤部位。
2.固定受伤部位:对于严重骨折,要进行固定处理以避免疼痛加重和伤势恶化。
可以使用湿毛巾或棉纱将软组织压住,防止血肿形成。
3.移动受伤部位:在确保固定稳定的情况下,将受伤的区域缓慢地抬起或安排一个传送器来对其进行运输,务必轻轻缓慢。
关节结构损伤的护理方法关节损伤与骨折相似,通常需要紧急处理。
与骨折不同的是,关节损伤的治疗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物理治疗和康复上,以恢复关节功能。
关节损伤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轻度压缩伤:对于轻度压缩伤,冰敷常被推荐作为缓解疼痛的第一步。
在温水中烫热湿毛巾并用手绞干来缓解疼痛,这样可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
2.严重损伤:对于严重的损伤,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等。
3.康复治疗:在疼痛得到缓解后,可以进行关节活动康复。
这种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关节的灵活性,恢复功能和预防未来受伤。
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摘要】目的掌握骨科领域各种原因所致疼痛,探讨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12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通过分析原因,对症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应用镇痛药、技术性镇痛法等综合性措施,骨科患者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控制,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结论疼痛的护理是骨科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护理内容,及时有效止痛护理可促进病人疾病痊愈,有利于康复。
【关键词】医院;骨科;疼痛;手术后;舒适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3-01多年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对合理控制疼痛未给予足够重视,造成病人不适,焦虑不安,影响休息和睡眠及康复,甚至引起并发症[1-2]。
但是大家忽略了无痛本身就是治疗的目的之一。
自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大会(iasp)上已经达成共识:疼痛是继血压、体温、呼吸、脉搏后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是一种疾病,解除疼痛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这一概念的建立与普及使医护工作者明白和重视疼痛干预的重要性。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多,正确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及时给与相应护理干预,才能有效缓解或减轻患者疼痛状态,所以护理工作在疼痛处理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选取了自2011年1月——12月住院患者200例,男性120例,性80例,年龄17-88岁,脊柱损伤40例,关节置换50例,四肢创伤骨折110例。
其中患者均为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需要疼痛治疗和护理。
1.1.2疼痛的定义现代医学所谓的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1.1.3疼痛的原因:①伤害性的疼痛,伤害性的疼痛主要是由伤害性的刺激所引起,如刀割、棒击等机械性刺激,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可成为伤害性刺激;②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又分中枢性的和外周性,是造成中枢神经或者是外周神经的病理性损伤或者功能障碍所引起的;③心理性的疼痛;④躯体性的疼痛。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究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其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并采取护理措施。
对比护理前后疼痛、焦虑与睡眠质量评分。
结果在护理之后,疼痛、焦虑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
结论对于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术后疼痛;护理疼痛是骨科术后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睡眠、情绪和生活质量,延长康复时间[1]。
而且,也会导致患者医疗负担的加重。
剧烈的疼痛会产生对患者在生理方面的作用,还会对患者情绪、心理形成影响,对于患者预后不利。
因此,应探究患者术后疼痛成因,并有效护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开展骨科手术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为48例,女性为32例。
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是82岁、18岁,年龄均值为(55.85±3.35)岁。
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也都将同意书签署。
1.2方法1.2.1术后疼痛原因生理因素。
骨科患者手术后,对于体位有着严格要求,只有达成正确体位的保持,才可加快患者恢复,预防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发生痔疮等。
每天也要适当的展开辅助活动,以免发生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恢复。
在手术中,因所运用器械大多为金属类制品,在接触皮下组织等时,患者感知到的疼痛会变重,无法忍受。
环境因素。
在恢复治疗中,病房物品放置、环境、噪声、灯光等,都会对患者产生作用。
心理因素。
年龄相对较大或者是社会经历较少的患者,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此类患者在手术之后会担忧自己能不能恢复健康。
而且,在疼痛的作用下,患者极为容易发生焦虑、恐慌等情绪,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直接作用,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1.2.2护理措施护理评估。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开展对患者的疼痛评估,对于完成手术的患者开展全方面评估工作。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骨科疼痛是指由于骨折、关节疾病、肌肉损伤等导致的疼痛症状。
骨科病人常常面临严重的疼痛,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策略,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一、骨科病人的疼痛特点1. 长期性:骨科疾病常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期,因此病人长期面临疼痛问题。
2. 强度大:骨科疼痛通常具有较大的疼痛强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3. 多样性:骨科疼痛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钝痛、刺痛、灼烧感等,给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骨科疼痛的原因骨科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骨折、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局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从而引起疼痛症状。
1. 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于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包括骨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康复医生、护士等的合作。
多学科的综合治疗能够更好地理解疼痛的病因和机制,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疼痛评估:在疼痛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疼痛的强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骨科疼痛的常见治疗方式,包括镇痛药、抗炎药等。
根据疼痛的特点和病人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对于骨科病人的疼痛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按摩、理疗、康复训练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促进康复。
5. 心理护理:长期的骨科疼痛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疼痛。
6. 家庭护理: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并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家庭护理同样重要。
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以及专业医护人员对家庭护理的指导。
四、疼痛护理的效果评估五、结语骨科疼痛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对于这类患者的疼痛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骨科病人疼痛护理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提高骨科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效果研究目的:研究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及评价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疼痛。
方法:对医院一定数量的骨科术后疼痛病人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大部分病人对护理比较满意,认为护理人员帮助其了解了一定的护理知识,缓解了疼痛症状。
几例病人使用少量止痛药进行止痛,大部分人没有使用止痛药。
手术后,病人的疼痛症状不断减轻。
结论:通过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骨科病人的疼痛症状可以得到显著减轻。
标签:骨科;疼痛;护理;效果研究疼痛时骨科术后病人最常见也最难以克服的症状,因此缓解病人的疼痛十分重要,对病人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就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中对骨科病人进行调查,探讨对骨科病人护理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希望可以产生一些帮助。
1 研究对象对医院一年内的骨科手术病人进行调查,平均年龄在12-70岁。
骨折类型有单纯上肢骨折、单纯下肢骨折、脊髓脊柱疾病等情况。
2 研究方法2.1设计调查表设计相关调查表,对病人术后是否使用止痛药以及护理方法是否缓解了病人的疼痛症状进行调查,将调查问卷进行回收。
2.2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医务护理人员应积极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主观感受,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仔细观察,对病人能够正确表达疼痛进行指导。
此外,要做好对病人术前术后的教育,对缓解疼痛的措施进行指导以及合理使用止痛药进行镇痛。
2.3对病人心理进行护理心理因素对病人的术后疼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因素多加重视,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多对病人进行鼓励,为病人提供更加细心、周到的服务,多与病人进行交流,对病人的困惑进行解答。
2.4对病人疼痛部位进行护理帮助病人调整舒适的体位,是病人能够更好的进行休息。
按摩患肢附近是肌肉,对敷料进行及时更换,对病人进行深呼吸指导,帮助病人减轻疼痛感。
对病人膀胱进行检查,提醒病人进行排尿,如果病人排尿困难,护理人员要及时采用适当方法诱导病人排尿或进行导尿。
骨科疼痛护理医学论文一、资料与方法20XX年4月-20XX年10月(某医院)住院骨科患者290例中选择:男,210例,最大的69岁,最小的4岁,女8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2岁。
在对这290骨科疼痛病人护理中,从一般护理,专科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进行干预,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对症治疗1.药物镇痛对疼痛较剧烈或用其他护理手段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用镇痛药物止痛。
轻度疼痛: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炎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待因、可待因、布桂嗪,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派替啶。
2.技术性镇痛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
三、护理1.一般护理在骨科伤病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1)急性疼痛,见于创伤或病后,如骨折、手术后疼痛;(2)慢性恶性疼痛,发生于恶性肿瘤或其他进行性疾病,如骨肉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慢性非恶性疼痛见于非进行性的组织损伤或伤病已治愈的病人,如肩背部痛、增生性关节炎等。
护理前应准确了解患者疼痛原因并正确评估其程度,针对性的使用热疗冰敷,温泉浴,徽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
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特别对于幼儿及老年人、应细心观察其表现,如患者采取的姿势与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出汗、肌肉紧张度等,以了解疼痛程度及护理对其疼痛的舒缓作用。
2.专科护理疼痛作为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尤其是接受手术后的骨科患者,痛感更是明显和剧烈,他们手术大都伤及肌肉、肌腔、关节、骨膜等感受器。
疼痛的性质为深部痛,是一种酸胀、定位比较弥散的疼痛。
专科护理上,应帮助病人保持患肢在合适的体位,应用牵引的原理帮助病人移动患肢,减轻疼痛,让病人配合治疗。
对于术后有绷带、石膏固定的病人,应首先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肢端有无肿胀,石膏内有无压疮形成等特别情况而引起的疼痛,及时调节节肢体位置,必要时开窗检查,不可轻易应用止痛药物,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对于体位不当过劳而引起的疼痛,可帮助病人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止痛。
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摘要】骨科患者术前的疼痛已经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绪。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反应,100%的骨科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骨科术后疼痛可造成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并诱发诸多并发症,若对疼痛控制不理想,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还会增加其精神痛苦,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不利,因此临床需提高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视力度。
根据术后疼痛评估进行护理干预,建议对疼痛进行个案管理,要与患者密切沟通,对患者情况进行客观正确评估,使患者正确面对疼痛,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对术后疼痛护理做到尽心尽责;对于疼痛的护理措施也要尽量多元化多方式减轻患者病痛,不仅缩短了病程,更加提高了医疗和护理质量,重视疼痛管理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也是人性化护理的体现。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通常需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1】。
手术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具有治愈率高的特点,但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因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反应或因为敷料包扎引起肢体肿胀或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康复均有直接的影响【2】。
骨科术后疼痛可造成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并诱发诸多并发症,若对疼痛控制不理想,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还会增加其精神痛苦,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不利,因此临床需提高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视力度【3】。
1骨科术后疼痛的原因术后疼痛指的是身体上与情绪上出现的创伤感,同时身体组织合并潜在或实际损伤,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均属于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指标【1】。
骨科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可在术后1d内产生强烈疼痛感,术后疼痛可维持3~4d,少数患者能够持续6~12d。
手术后疼痛受个体因素影响,如心理因素、年龄因素和受教育程度。
个体因素错综复杂,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环境下的疼痛程度也有不同,所以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96306 临床医学论文骨科术后疼痛患者的舒适护理浅析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术后病人普遍存在疼痛。
术后24 h内病人疼痛较剧烈,及时采用止痛措施,可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闷、急促等,因此术后缓解疼痛是治疗护理的重点。
通过对40例骨科术后疼痛病人运用舒适护理方式缓解其术后疼痛。
40例骨科手术后疼痛病人均有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改善。
舒适护理在骨科手术后疼痛病人的运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内涵。
1 临床资料本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6~52,平均35;颈椎骨折8,腰椎间盘突出症9,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3,2.舒适护理2.1础舒适护理:①舒适晨间护理:早晨起床时播放一些节奏舒缓、令人心情舒畅的轻音乐,可以使患者感觉美好的一天即将开始。
为术后疼痛患者护理查房时,可介绍一下当天的治疗及护理项目,听取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意见。
②舒适晚间护理:晚上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及护理。
夜间尽可能关灯或开地灯,巡视患者时如用手电筒,不能直接照射患者的头部,应用墙壁反射光观察,这样不会影响患者休息。
③舒适的体位:术中采用腰麻或全麻的患者,术后为防止误吸应去枕平卧6 h,长时间卧床可引起肌肉关节疲乏、疼痛,为减少患者不舒适感,做到勤观察,消除引起疼痛的诱因,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同时,为患者安置舒适体位。
2.2舒适环境的管理有研究表明,舒适环境的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对住院病人来说,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环境舒适度,适当的感觉刺激,对健康是有益的。
创造一个整体、舒适、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安心养病,根据气温来调节病人的冷暖,必要时加盖毛毯或凉被。
尽可能安排同性病人住在同一个病房,病房内温度、湿度要适宜。
保持病人床单位的清洁、整齐。
减少探病人员,避免病房噪音。
2.3 止痛措施的运用药物止痛仍是目前解除术后病人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里除了要正确运用镇痛药物以外,为了使疼痛病人取得最佳的镇痛效果,应摒弃传统的“按需给药”改为根据药物半衰期的“按时给药”,使药物浓度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科病人疼痛护理一直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科病人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常常伴随着疼痛症状。
疼痛不仅会造成患者身心健康问题,还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甚至可能引发并发症。
进行对骨科病人疼痛护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骨科病人疼痛护理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骨科疼痛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机制,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改进。
疼痛护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深入研究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进程。
开展对骨科病人疼痛护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研究目的骨科病人在手术、损伤或疾病后常常会出现疼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康复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方法及其效果,以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方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了解骨科病人疼痛的特点、影响疼痛感知的因素和常见的疼痛评估工具,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推动疼痛护理的进步,为骨科病人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护理和治疗方案。
通过总结疼痛护理在骨科病人中的作用和效果,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也旨在为相关疼痛管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学术交流和共同进步。
2. 正文2.1 骨科病人疼痛的特点骨科病人的疼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骨科病人疼痛多为局部性疼痛,通常出现在受伤部位或手术部位周围,疼痛感常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
骨科病人疼痛的程度往往较剧烈,尤其是在手术后或骨折等严重损伤的情况下,疼痛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科病人疼痛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肿胀、发红、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感。
骨科疼痛还可能引起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骨科腰腿疼痛护理论文摘要:目的评价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在骨科腰腿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取本院骨科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腰腿疼痛患者80例开展研究,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基于此,实验组增加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对比疼痛评分。
结果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疼痛护理路径;骨科腰腿疼痛;应用效果腰腿疼痛属于临床常见病,腰部疼痛包括间盘源性疾痛、风湿性疼痛、劳损性疼痛等;腿部疼痛包括关节炎、血管性疾病、腰间盘突出症、风湿性疾病等[1-2]。
引起腰腿疼痛原因较多,少数患者为急性外伤引起,多数因慢性劳损、增生等所致,病变部位常以软组织较多,骨关节病变次之等。
腰腿疼痛虽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如治疗不及时,会随着病情的进展,使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5]。
故在腰腿疼痛临床治疗中,应配合科学有效的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改善患者疼痛感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评价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在骨科腰腿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
抽取80例本院骨科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腰腿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
对照组40例患者包括女22例、男18例;年龄23-78岁,平均(44.88±10.25)岁。
实验组40例患者包括女21例、男19例;年龄24-77岁,平均(44.28±10.20)岁。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无意义(P>0.05)。
本院伦理会已批准本次研究[6-7]。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相关检查,病情明确后,均给予针对治疗,同时,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即病情管理、治疗管理、口头健康教育等。
基于此,实验组增加快速康复护理结合疼痛护理路径:快速康复护理:组建护理小组,小组成立后,对组员进行培训,讲解腰腿疼痛护理措施,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入院后,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讲解治疗优点、快速康复护理作用及意义,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观察心理状态,如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主动与其交流,及时给予人性化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8-10]。
学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效果评价姓名班级层次入学时间指导教师201 年月日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效果评价**级**年制护理**班 **** 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及评价方法,减轻病人疼痛。
方法对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骨科收治的120倒手术后疼痛病人分2组进行不同的护理与问卷调查,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实验组58例病人认为护理人员对其很好地介绍了疼痛相关知识,帮助其缓解了疼痛症状,病人满意度97%;术后仅有2例病人因疼痛剧烈而使用止痛药3d以上,9例病人少量使用止痛药镇痛治疗,其余病人均未使用止痛药物。
实验组在术后3d、术后1周视觉模糊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偏低,且不同时间的视觉模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增加,病人的疼痛状况明显减轻。
结论通过综合性的有效的护理,骨科病人术后疼痛可得到显著减轻。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康复目录 (4) (4) (4) (5) (5) (5) (6) (6) (6) (7)前言骨科术后疼痛是骨科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对骨科病人进行术后护理对于缓解病人疼痛十分重要。
因此本文对本院120例骨科术后疼痛病人进行调查,并探讨临床护理的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本院2009年6月-2010年1月、2010年2月-2010年9月骨科各收治手术病人60例,共120例,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岁。
骨折类型为:单纯上肢骨折31例,单纯下肢骨折64例,上下肢合并骨折15例,脊髓脊柱疾病10例。
方法调查表的设计与应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
从病人术后是否应用过止痛药、多种护理方法对病人术后疼痛是否有效2个方面对2组病人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回收率100%。
护理措施对照组常规的疼痛护理,如支持护理与药物治疗的护理。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04-01【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骨科病人疼痛症状的作用。
方法通过对我院80例骨科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观察他们的恢复情况。
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数周后病人的疼痛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结论有效缓解骨科病人的疼痛,对做好骨科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
而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骨科患者疼痛加快患者康复的作用。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骨科患者疼痛产生的原因(1)创伤(包括手术)疼痛由创伤的刺激引起,并因刺激的种类、强度及创伤的范围、程度不同而不同;(2)由于急性缺血,伤肢迅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血液循环及时改善后疼痛可迅速缓解;(3)神经性疼痛局限于某一神经分布区域内,呈放射状,初起时疼痛为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4)在截肢术后短时间内患者仍会感觉到截肢端有持续性疼痛;(5)并发炎症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不同,炎症的特点也不同。
化脓性感染患者的疼痛由炎症刺激引起,随着炎症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严重时局部出现持续性疼痛。
气性坏疽患者自觉伤肢沉重或疼痛,随着感染加重,疼痛也持续加重,一般止痛剂无效。
一般资料选择 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骨创伤病人 80例,男45例,女35 例;年龄7~65 岁,平均 38.7 岁。
病种:上肢骨折30例,下肢骨折25例,皮肤撕脱并骨折15例,疤痕挛缩3例,截肢7例。
此组患者通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大多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加重者仅8例,占本组10%。
方法对80例骨科疼痛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调查询问他们的疼痛情况,并做详细记录。
护理措施1 疼痛的评估:疼痛的评估对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是否达到止疼的目的有重要意义。
观察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节律性和强度,观察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发作时的伴随症状,病人对疼痛的态度,病人对疼痛的处理及处理的结果。
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探究骨科病人疼痛护理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选取160例本医院骨科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骨科疼痛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其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为(4.21±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3154;护理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X2=9.1245,(P<0.05)。
结论:骨科患者采取疼痛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疼痛护理管理措施可以在骨科临床应用开来。
关键词:骨科患者;疼痛;护理措施;实施效果骨科疼痛是许多骨科患者所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尤其是骨折、创伤、关节炎和手术后等情况下。
疼痛的存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造成显著的不适和影响。
因此,针对骨科病人的疼痛护理管理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16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骨科病人疼痛护理措施及其效果。
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60例本医院骨科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男女比例40:40,最小年龄21岁,最大75岁,平均(46.11±3.04)岁;观察组男女比例41:39,最小年龄20岁,最大76岁,平均(47.12±3.4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骨科疼痛护理措施。
骨科疼痛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减轻疼痛、促进康复和提升生活质量。
一是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疼痛管理药物,如非处方的止痛药、消炎药,或处方的镇痛剂。
注意按照医嘱使用,禁止自行使用或长期过量用药。
二是在急性或炎症性骨科疼痛的早期,可采用冷敷方法,如冰袋或冷湿毛巾,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在慢性疼痛或肌肉痉挛时,可以尝试热敷,如热水袋或热湿毛巾,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三是在疼痛期间,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受伤。
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以提高疼痛护理的质量。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78例骨科患者疼痛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患者加强疼痛教育,提高对疼痛的认识,正确评估疼痛,及时采取止痛措施,评估疼痛治疗效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予相应处理。
结果 78例患者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对骨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止痛和护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
减轻了对患者的有害影响,对疾病的恢复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围手术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98-02
一般而言,疼痛随体位改变而出现或消失多是组织的机械感受器受到刺激所致;疼痛不随休息或姿势变化而变化提示非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神经根受压、急性滑囊炎、肿瘤等严重疾病夜间可持续疼痛。
退行性关节病倾向于晨起关节僵硬;正在炎症过程中的患者多表现出晨间疼痛。
通过了解活动对疼痛的影响还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多大的活动量就可以诱发疼痛出现,这对于下一步运用手法进行疼痛的激发试验时确定施加外力的量非常重要。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78例骨科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78例骨科患者,其中男46
例,女32例,年龄22-65岁,平均36.8岁。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表情痛苦、神情紧张、烦躁、焦虑,不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及护理治疗。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记录,根据疼痛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①主动、耐心与病人交谈,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增加安全感,减少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以减轻痛苦。
②倾听病人诉说,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节律性和程度。
观察病人疼痛时的反应和伴随症状,病人自己对疼痛的态度。
③认真做好病因治疗、药物及技术性镇痛护理并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
④引导病人放松,使其从精神和身体的紧张中解脱出来,如放松术、催眠、暗示、想象等。
⑤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如看报纸、聊天、下棋等,条件允许时可坐轮椅或扶持到室外散步等。
⑥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肢体移动。
如需移动病人,应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并告之如何配合,对损伤部位行托扶保护。
2.2 术前护理骨折病人要先固定骨折处,后搬动;头颈及躯干损伤的病员搬动时,应保持头颈与躯干成一直线,防止脊柱屈曲及扭转;如有休克,应先抗休克后再处理骨折;对合并复合伤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急症病人应立即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3 术后护理骨科病人手术大都伤及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等感受器,疼痛的性质为深部痛,是一种酸胀、定位比较弥散的疼
痛。
①对于创伤性大的截肢术,疼痛较剧烈,一般给予较强的止痛药物,如肌肉注射哌替啶。
这类病人一时不能面对现实,有严重的焦虑、紧张、恐惧和不安,疼痛会更强烈持久,护士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安慰、鼓励病人,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疼痛阈值。
截肢病人常有幻肢痛,应耐心向病人解释幻肢痛发生的原因,需持续时间1-3个月才可消失,使病人有心理准备。
②行血管吻合术、断肢再植术的病人,由于疼痛会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影响血液供应,妨碍组织修复,应及时给予止痛剂,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积极配合治疗。
③夹板、石膏固定的病人,当病人主诉疼痛时应首先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肢端有无肿胀、石膏内有无组织受压。
应及时调节肢体位置,必要时开窗检查,不可轻易应用止痛药物,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肢体坏死;如果是体位不当而引起的疼痛,可帮助病人更换体位。
正常情况下,术后3-5天疼痛可逐渐减轻;如不减轻或加重,体温不降或升高,则考虑伤口感染,应检查伤口愈合情况,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④创伤性小的手术病人,口服止痛药物即可,并指导病人采取全身放松法、自我催眠法、按摩、听音乐、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疼痛。
2.4 疼痛护理效果评价经常询问病人疼痛缓解情况,观察睡眠是否改善,保护性体位有无解除,烦躁、心慌、出汗等症状有无减轻或消失。
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应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情况发生。
3 结果
78例患者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在疼痛难以忍耐时才可以实施镇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连续使用即可成瘾或影响呼吸,甚至会影响伤el愈合。
当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患者及医务工作者都普遍对药物成瘾性产生恐惧,从而不重视疼痛的治疗,是直接影响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
因此,护士首先应改变止痛观念,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不要将某些患者因疼痛而要求用麻醉药或因疼痛加剧要求加大药物用量当作成瘾。
在明确诊断条件下,护士应遵医嘱采取止痛措施,评价镇痛效果,并注意各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剧烈疼痛会加重患者休克,对于诊断明确并经积极处理的患者,在保证呼吸、循环平稳的情况下适当应用止痛药物。
对骨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止痛和护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
减轻了对患者的有害影响,对疾病的恢复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华果,白玉,司文腾.全程无痛护理管理体系构建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5-126.
[2] 王红.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115-116.
[3] 饶海芳.280例骨科患者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
理论与实践,20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