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及成像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5
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及成像原理1、1概述一、等离子电视的发展简史等离子体显示(PlasmaDisplayPanel,简称PDP)是利用气体放电原理实现的一种发光平板显示技术,故又称气体放电显示(GasDischargeDischargeDisplay).按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型等离子体显示(DC-PDP)和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AC-PDP)两大类。
AC-PDP技术于1964年由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两位教授发明.70年代初,美国率先实现了10in512×512线的单色AC-PDP产品的量产,成为所有平板显示技术中最先实现批量生产的技术。
因与阴极射线管(CRT)相比具有显示清晰、无闪烁、无畸变、无X射线辐射、驱动电压低、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耐震动、耐冲击、工作温度范围宽,且适当加固即可满足军工要求等优点。
70年代末日本富士通公司和美国IBM公司分别开发了有MgO保护层的第二代单色AC—PDP产品,使用寿命达到10000小时.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IBM公司采用集成驱动技术和标准接口技术开发了第三代单色AC—PDP产品,使工作寿命突破100000小时。
之后,产品向大显示容量和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实现了对角线达1米以上的大屏幕显示。
1986年美国开发了对角线达1。
5米、显示容量为2048×2048线的大型单色AC-PDP产品。
后又相继推出了低功耗、低成本、高灰度显示(256级)的第四代单色AC-PDP产品。
彩色AC-PDP技术的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才突破彩色化的亮度、寿命、驱动等关键技术。
1993年日本富士通公司首次进行21in640×480像素的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揭开了彩色PDP通向规模生产的序幕。
1994年三菱公司开始20in852×480像素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
首次使真正的16:9宽屏幕壁挂电视进入实用化.1997年日本的三菱、先锋、NEC等公司和荷兰的Philips公司也开始了40in和42in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
等离子电视原理简介:等离子显示屏是由相距几百微米的两块玻璃板,中间排列大量的等离子腔密封组成的。
每个等离子腔都充有惰性气体,通过对其施加电压来产生紫外光,从而激励显示屏上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光。
每个等离子腔体等效于一个像素,其工作机理类似普通日光灯。
由这些像素的明暗和颜色变化,来合成各种灰度和色彩的电视图像。
等离子电视的显示原理图示
对于等离子电视而言,其功耗是随着显示画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画面亮度越大,颜色越鲜艳,功耗就越大;画面亮度越低,颜色越黯淡,功耗也就越低。
这一特性使得等离子电视的实际耗电量会比其由标注的最大功耗所推算出的耗电量要低得多。
液晶电视原理简介:液晶电视成像属于被动成像,它是在两块导电玻璃之间充满液晶材料,在背后有多个灯管,液晶材料在电压作用下,液晶分子出现定向移动,使光透过液晶材料,再经过三色滤色片成像。
液晶电视的显示原理图示
在动态背光控制技术出现之前,液晶电视的背光源的亮度并不会因为显示不同的画面而发生变化,而是由液晶分子的偏转来控制背光源的光线通过的量,从而控制实际显示画面的明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液晶电视的瞬时功率几乎是没有变化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有不少液晶电视都采用了动态背光控制技术,该技术会随着实际显示画面的明暗程度来相应的调节背光源的亮度,这不仅能够有效的节能,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对于黑色的表现力。
等离子电视原理
等离子电视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原理显示图像的新型显示技术。
它由大屏幕的玻璃板、氙气和氮气混合物等组成。
首先,等离子电视屏幕由数百万个微小的电容构成,每个电容由两个玻璃板和介于之间的等离子体层组成。
等离子体层包含了许多电离的气体分子,通常包括氙气和氮气。
这两种气体在屏幕被加电时会变成等离子体。
当等离子体被加上适当的电压时,它们开始发出紫外线光。
这些紫外线光经过屏幕上的红、绿和蓝色荧光物质的激发后,转变成可见的彩色光。
荧光物质覆盖在玻璃板上,并被分成许多像素,每个像素都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当光碰到像素时,它的颜色和亮度根据像素的电压来调整。
每个像素的电压可以通过控制电场被改变,从而改变像素的颜色和亮度。
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图像和视频。
等离子电视的优点是其高对比度、宽视角、高刷新率和响应速度快。
它们能够产生鲜艳的色彩和清晰的图像,适合用于高清电影和游戏。
然而,等离子电视也有其缺点,比如能耗较高、屏幕容易烧屏,并且较重。
总的来说,等离子电视利用等离子体原理将电流转化为可见光,通过控制像素的电压来显示图像和视频。
它们在大屏幕显示和高品质图像方面有优势,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来解决其劣势。
等离子显示器的特点
等离子显示器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它采用了与传统液晶显示器不同的原理和技术。
下面将介绍等离子显示器的特点。
可以呈现出更生动的色彩
等离子显示器主要采用了气态放电原理,这种原理可以在屏幕上产生较高强度的蓝、绿、红三种颜色的激光,通过像素点的控制,可以呈现出更生动、更真实的色彩,相比传统液晶显示器来说,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色彩还原更真实。
视角范围更广
等离子显示器采用了玻璃板加膜技术,在屏幕两层玻璃板之间施加特殊膜,使得其显示图像更加清晰明亮,同时增加了可视角度,即在较大的范围内仍能正常显示。
这一点相比传统液晶显示器来说,它的视角范围更广。
反应速度更快
等离子显示器可以在微秒内完成像素点的刷新,这使得它在显示动态图像时更为出色。
传统液晶显示器的反应速度比较慢,会出现屏幕残影,而等离子显示器的反应速度可达到200Hz以上,几乎不存在残影现象。
可以消毒
等离子显示器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涂层材料,可以实现屏幕表面的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屏幕表面的病菌。
这一点在公共场所和医院等地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显示效果稳定
等离子显示器工作稳定,可以长时间运行,且耗电低。
它的屏幕寿命长,可以使用密集排列的像素点来制造高分辨率屏幕。
总体来说,等离子显示器具备着色彩还原好,视角范围广,反应速度快,具备消毒等特点。
虽然现在等离子显示器不如LED和OLED业绩好,但在某些领域,等离子显示器还是有它独特的应用优势。
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的区别等离子电视(PDP)和液晶电视(LCD)都属于平板电视,它们就像双胞胎,虽然表面上十分相像,但本质上却有很大差别。
其中两者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的面板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成像原理大不一样。
等离子电视是依靠高电压来激活显像单元中的特殊气体,使它产生紫外线来激发磷光物质发光。
而LCD电视则是通过电流来改变液晶面板上的薄膜型晶体管内晶体的结构,使它显像。
除此以外,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也有各自的特点,如等离子电视在同等尺寸下比液晶电视便宜,而液晶电视在节电性能与显示分辨率方面具有优势。
等离子电视的全称是Plasma Display Panel,PDP,它是在两张超薄的玻璃板之间注入混合气体,并施加电压利用荧光粉发光成像的设备。
等离子电视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日光灯很相似,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屏幕上每一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屏幕以玻璃作为基板,基板间隔一定距离,四周经气密性封接形成一个个放电空间。
放电空间内充入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
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面上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激励电极。
当向电极上加入电压,放电空间内的混合气体便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
气体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荧光屏,荧光屏发射出可见光,显现出图像。
当使用涂有三原色(也称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屏时,紫外线激发荧光屏,荧光屏发出的光则呈红、绿、蓝三原色。
当每一原色单元实现256级灰度后再进行混色,便实现彩色显示。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有粘性的液体,后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种白浊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这种物质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由此而取名为Liquid Crystal即液晶。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称之为TN-LCD(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
尽管是单色显示,它仍被推广到了电子表、计算器等领域。
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优势、PDP拼接应用一、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及技术优势1、等离子电视工作原理PDP全称是Plasma Display Panel,中文译为“等离子显示”。
它是一种利用惰性气体电离放电发光的显示装置。
同LCD液晶电视一样,PDP也属于矩阵模式显示设备,面板由一个个规则排列的像素单元构成,每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内部充有氖、氙混合气体的等离子管密封小室作为发光元件。
当向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小室中的气体就会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并产生紫外光,进而激发前面板内表面涂有的红、绿、蓝(RGB)三基色荧光粉发出相应颜色的可见光。
经过这些像素不同明暗和颜色变化的组合,从而产生各种灰度和色彩的图像。
与CRT显像管的发光形式类似,PDP属于主动型发光显示设备。
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的成像原理截然不同,液晶是通过一个大的背光灯照亮画面,而等离子则是每个像素都在发着光。
有人说等离子屏幕上布满了等离子电枪,每个像素都是一把可以打亮的枪。
但其实等离子屏幕中的每个像素都是由3个玻璃气室组成的,依此类推通过大量的玻璃气室室组组成了一个平板。
在每个玻璃气室当中都含有惰性气体,一个像素由3个气室组成,然后这个像素的3个气室会分别涂有红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和蓝色荧光粉。
然后通过电极导线在驱动电路的控制下对每个气室放电,在气室中的惰性气体中放电导致离子体发射出紫外线,紫外线再激发荧光粉发光,这就达到了等离子成像。
等离子的亮度与导线放电频率有关,通过驱动电路的控制,放电频率越快,亮度就越大。
这就是等离子电视完整的成像方法,因为是通过高温放电来达到成像,所以每个气室像素必须有一定间距,这也就是为什么等离子电视的分辨率无法做的很高的原因了。
CRT电视是公认的目前色彩最出色的电视,如果将色和种分配给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话,那么液晶就是色,等离子就是种。
2、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独特的发光原理和优异的构造具有诸多优点,等离子电视是最为理想的大屏幕显示设备。
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及成像原理1、1 概述一、等离子电视的发展简史等离子体显示(Plasma Display Panel,简称PDP)是利用气体放电原理实现的一种发光平板显示技术,故又称气体放电显示( GasDischarge Discharge Display)。
按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型等离子体显示(DC-PDP)和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AC-PDP)两大类。
AC-PDP技术于1964年由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两位教授发明。
70年代初,美国率先实现了10in512×512线的单色AC-PDP产品的量产,成为所有平板显示技术中最先实现批量生产的技术。
因与阴极射线管(CRT)相比具有显示清晰、无闪烁、无畸变、无X射线辐射、驱动电压低、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耐震动、耐冲击、工作温度范围宽,且适当加固即可满足军工要求等优点。
70年代末日本富士通公司和美国IBM公司分别开发了有MgO 保护层的第二代单色AC-PDP产品,使用寿命达到10000小时。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IBM 公司采用集成驱动技术和标准接口技术开发了第三代单色AC-PDP产品,使工作寿命突破100000小时。
之后,产品向大显示容量和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实现了对角线达1米以上的大屏幕显示。
1986年美国开发了对角线达1.5米、显示容量为2048×2048线的大型单色AC-PDP产品。
后又相继推出了低功耗、低成本、高灰度显示(256级)的第四代单色AC-PDP产品。
彩色AC-PDP技术的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才突破彩色化的亮度、寿命、驱动等关键技术。
1993年日本富士通公司首次进行21in640×480像素的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揭开了彩色PDP通向规模生产的序幕。
1994年三菱公司开始20in852×480像素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
首次使真正的16:9宽屏幕壁挂电视进入实用化。
等离子电视的技术特点及成像原理1、1 概述一、等离子电视的发展简史等离子体显示(Plasma Display Panel,简称PDP)是利用气体放电原理实现的一种发光平板显示技术,故又称气体放电显示( GasDischarge Discharge Display)。
按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型等离子体显示(DC-PDP)和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AC-PDP)两大类。
AC-PDP技术于1964年由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两位教授发明。
70年代初,美国率先实现了10in512×512线的单色AC-PDP产品的量产,成为所有平板显示技术中最先实现批量生产的技术。
因与阴极射线管(CRT)相比具有显示清晰、无闪烁、无畸变、无X射线辐射、驱动电压低、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耐震动、耐冲击、工作温度范围宽,且适当加固即可满足军工要求等优点。
70年代末日本富士通公司和美国IBM公司分别开发了有MgO 保护层的第二代单色AC-PDP产品,使用寿命达到10000小时。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IBM 公司采用集成驱动技术和标准接口技术开发了第三代单色AC-PDP产品,使工作寿命突破100000小时。
之后,产品向大显示容量和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实现了对角线达1米以上的大屏幕显示。
1986年美国开发了对角线达1.5米、显示容量为2048×2048线的大型单色AC-PDP产品。
后又相继推出了低功耗、低成本、高灰度显示(256级)的第四代单色AC-PDP产品。
彩色AC-PDP技术的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才突破彩色化的亮度、寿命、驱动等关键技术。
1993年日本富士通公司首次进行21in640×480像素的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揭开了彩色PDP通向规模生产的序幕。
1994年三菱公司开始20in852×480像素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
首次使真正的16:9宽屏幕壁挂电视进入实用化。
1997年日本的三菱、先锋、NEC等公司和荷兰的Philips公司也开始了40in和42in彩色A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
DC-PDP技术于1968年由荷兰发明。
70年代初美国发明了自扫描式(SelfScan)的DC -PDP产品。
但都因工艺复杂等原因未能实现真正的批量生产。
80年代初日本松下公司利用全丝网印刷技术开发了结构简单的DC-PDP产品,并率先实现了批量生产。
80年代中各公司又开发了全集成化和标准接口的第二代单色DC-PDP产品。
1986年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的显示屏就是使用了10in640×480线的单色DC-PDP。
此后单色DC-PDP产品几乎占据所有便携式计算机市场,年产量达100万台。
80年代后日本开发了超薄型轻量化的第三代单色DC-PDP产品。
90年代初日本又开发了无需充汞的第四代DC-PDP产品。
彩色DC-PDP技术的研发开始于80年代初。
80年代末日本NHK公司发明了脉冲存储式DC-PDP技术。
90年代初突破了彩色化的关键技术。
1993年NHK公司率先开发了40in 彩色DC-PDP样品。
1994年松下公司首先实现了字符式多色D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1995年又开始进行26in彩色DC-PDP产品的批量生产。
二、创维等离子电视的技术及功能特点:1、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自主开发相当于进口品牌的控制技术,稳定性、综合性能等同进口品牌。
2、屏幕宽、高比例为4:3,显示电视、电脑、游戏机、摄录机的图像不变形,符合中国的国情。
3、屏幕超薄,占地空间小,为您营造更多的生活空间,首创国内最薄的“壁挂”电视,厚度仅有78mm。
4、重量轻,突破常规彩电的笨重,仅有33kg重。
5、宽视角,160度的超大可视角度。
6、屏幕大,创维40寸等离子显示面积比进口品牌42寸的还要大。
7、色彩艳丽,高达16.77兆种颜色的显示图像。
8、支持多种制式的信号输入。
9、低功耗,仅为300W。
10、可作为多媒体信息显示终端。
11、健康之选——无闪烁、无辐射,创造“健康电视”新概念。
12、寿命长——长达十年的使用寿命(平均每天使用4小时)。
1、2 等离子电视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一、诠释等离子等离子是什么?等离子实际就是一种自由电子,是自由离子和原子的组合形态,茫茫宇宙中的星球内和星球之间辽阔无际的空间中充斥等离子,它占可见物质的99%以上,不可见物质几乎都是等离子。
施加一定的能量使得电子从原子中逸出,能量可以是热能、电能或光能,如果失去足够的维持能量,等离子就会重新复合成中型的气体。
二、PDP的发光原理单色PDP是利用气体产生放电(形成等离子体)而直接发射可见光来实现显示的,其显示颜色一般为放电气体的特征色,如橙色。
彩色PDP相同于荧光灯原理,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转而激发光至荧光粉上间接发射可见光来实现显示的,使用三基色荧光粉就可以实现多色或全色显示。
但是,无论单色还是彩色PDP,其主要工作原理都是基于惰性气体在一定电压作用下的气体放电现象。
单色PDP中放电气体常用Ne-Ar混合气体。
产生放电时,气体内部最主要的反应是Ne原子的电离反应。
由于受外部条件或引火单元激发,气体内部已存少量的带电粒子,其中电子被极间电场加速并达到一定动能时碰到Ne原子,使其电离导致自由电子增值,如此继续形成电离雪崩效应。
在Ne气体中加入极少量Ar气体只是利用Ne 和Ar之间的一种电离反应来提高混合气体的电离截面,以加速电离雪崩。
伴随这种气体电离雪崩过程,电子加速后与Ne原子碰撞也会使Ne被激发至更高能级但又不稳定的激发态Ne。
这种激发态(10-8S)的跃迁就产生显示所需的发光,辐射峰值波长为585.2nm,所以单色的显示色一般为Ne气体的特征色,即橙红色。
对彩色PDP而言,常用的放电气体为Ne-Xe 或He-Xe混合气体。
其放电过程与上面所述的Ne-Ar混合气体相似,只是在伴随气体的电离雪崩过程中,电子被加速后也会与Xe 离子碰撞形成Xe的激发态Xe。
这种激发态最终跃迁至Xe的基态时,也就产生了147nm 波长的真空紫外线,用此激发荧光粉产生出三基色可见光,即可以进行彩色显示。
三、限流技术与PDP的分类PDP中气体放电一股工作在伏安特性曲线的正常辉光区,因为该区放电稳定,功耗较低。
为达到稳定放电,避免进入大电流的弧光放电区而烧坏显示器件,PDP中的放电电流必须进行一定的限制。
目前实用的限流技术有两种,即电阻限流技术和电容限流技术。
利用电阻限流则形成直流型等离子体显示技术(DC-PDP);利用电容限流则形成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技术(AC-PDP)。
前者放电气体与电极直接接触,电极外部串联电阻作限流之用,发光位于阴极表面,且为与电压波形一致的连续发光。
后者放电气体与电极由透明介质层相隔离,隔离层为串联电容作限流之用,放电因受该电容的隔直作用需用交流脉冲电压驱动,为此无固定阴极和阳极之分,发光位于两电极表面,其为交替呈脉冲式发光。
此外,另有一类称作AC/DC混合型PDP技术,其本质只是利用AC放电作引火的DC-PDP 或利用DC放电作选址的AC-PDP。
四、PDP的主要特点与其他平板显示技术相比,PDP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易于实现大屏幕显示;(2)全彩色显示(利用红、绿、篮三基色可实现256级灰度);(3)伏安曲线非线性性强,阀值特性好;(4)具有固有存储特性(显示占空比为1,可实现高亮度);(5)对比度高(彩色PDP产品已实现300:1);(6)视角大(160度,为所有显示技术中最大的);(7)色纯度极好(相同于CRT);(8)寿命长(单色PDP产品已达10×104h以上,彩色PDP产品已实现3×104h以上);(9)器件结构及制作工艺简单,易于批量生产(投资成本小于TFT—LCD,投资回报率相同于CRT);(10)环境性能优异。
五、彩色PDP技术图1-2—1彩色PDP技术按工作方式不同也分AC型和DC型两大类,但无论何种方式和结构,彩色PDP都是由数十万至数百万个如图1-2—1所示的气体放电单元组成。
这些放电单元是在两块玻璃基板之间用许多障壁将放电空间分隔而成的。
每个显示单元都设有一组电极,并按一定排列形式涂敷有红(R)、绿(G)、蓝(B)荧光粉。
放电单元内充入一定压力的惰性气体。
当在被选单元的电极上加上一定电压时,其中的气体即产生放电,放电时所发射的紫外线激发该单元的荧光粉发光,按一定方式进行控制,完成三基色的空间混色,即可实现彩色显示。
现在,用于研究开发彩色PDP技术,并达到实用化产品的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表面放电式AC-PDP、对向放电式AC-PDP、脉冲存储式DC-PDP。
表面放电式AC-PDP是目前彩色PDP研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主流技术,下面进行重点介绍。
图1-1—2表面放电式AC-PDP器件的典型结构如图1-1—2所示。
前基板上用透明导电层制作一组平行并由X电极和Y电极组成一对显示电极,为降低透明电极的电阻,在其上面制作一层金属电极如Cr-Cu-Cr,又称汇流电极。
如同单色AC-PDP器件一样,电极上覆盖透明介质层和MgO保护层。
后基板上先制作一组平行的选址电极,其上覆盖一层白色介质层,作反射之用。
在白色介质层上制作一组与选址电极平行的条状障壁,其高度约100um、宽度约50um。
条状障壁既作两基板之间的隔子,又作防止光串和电串之用。
之后在障壁的两边和白色介质层上分别依次覆盖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
四周用低熔点玻璃封接,排气后充入Ne-Xe或He-Xe混合气体即成显示器件。
选址电极与显示电极的每一对X和Y电极正交即为一个放电显示单元,每三个连续排列的红、绿、蓝三色显示单元组成一个彩色显示像素。
显示单元的维持放电是在其对应且为同一前板上X和Y显示电极间进行的,故称表面放电式,后基板的选址电极仅作显示单元的选址之用。
该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显示发光为反射式,可大大提高像素的亮度。
气体放电为表面式而远离荧光粉,降低了放电电离子对荧光粉的轰击,提高了工作的寿命。
表面放电式AC-PDP动态工作时一般采用选址期与维持期分开的驱动方法(ADS 技术),同时为了达到全色灰度显示(即每个显示单元实现256级灰度)采用每帧显示由6到8 个子帧组成的子帧驱动技术,子帧的维持时间以相对亮度比1:2:4:8:16:32:64:128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