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测量chapter3
- 格式:pdf
- 大小:356.74 KB
- 文档页数:59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第三节探测射线的方法自我小测新人教版选修3-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第三节探测射线的方法自我小测新人教版选修3-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第三节探测射线的方法自我小测新人教版选修3-5的全部内容。
探测射线的方法我夯基 我达标1。
研究放射性的本性时,可以让射线垂直射入磁场,根据射线在磁场中偏转情况来研究它所带的电荷、质量等性质.如图19—3—2所示,P 是放射线源,B 是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a 、b 、c 分别是放射源放出的射在磁场中的三条射线,由它们偏转的情况可知( )图19-3—2A.a 是α射线,b 是β射线,c 是γ射线B.a 是γ射线,b 是α射线,c 是β射线 C 。
a 是α射线,b 是γ射线,c 是β射线 D 。
a 是α射线,b 是γ射线,c 是α射线2.最近几年,原子核科学家在超重元素的探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两个重离子结合成超重元素的反应时,发现生成的超重元素的核X A Z 经过6次α衰变后的产物是Fm 253100.由此可以判定生成的超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是( )A.124、259 B 。
124、265 C 。
112、265 D 。
112、2773.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②红外线的波长比X 射线的波长长;③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④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粒子的强A.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①④4。
光子的能量为hν,动量的大小为cvh ,如果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γ衰变时只发出了一个γ光子,则衰变后的原子核( )A.仍然静止B.沿着与光子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 C 。
《核辐射测量方法》课件一、课件概述本课件旨在介绍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核辐射的性质、测量原理和常用的测量方法,为核辐射防护和核事故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课件内容1. 核辐射的基本概念1.1 辐射1.2 核辐射1.3 辐射剂量2. 核辐射的性质2.1 辐射类型2.2 辐射能量2.3 辐射穿透性3. 核辐射测量原理3.1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2 辐射探测原理3.3 辐射测量仪器4. 核辐射测量方法4.1 放射性核素测量4.1.1 活度测量4.1.2 核素识别4.2 射线辐射测量4.2.1 剂量率测量4.2.2 射线成像4.3 辐射环境监测4.3.1 环境辐射水平监测4.3.2 放射性废物监测5. 核辐射测量技术应用5.1 核能利用5.2 医学诊断与治疗5.3 地质勘探5.4 生物示踪6. 核辐射防护与应急处理6.1 辐射防护原则6.2 辐射防护措施6.3 核事故应急处理三、课件结构1. 课件首页:核辐射测量方法简介2. 章节页面: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性质、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应用、防护与应急处理3. 图片及动画:生动展示核辐射测量过程和防护措施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课件制作要求1. 文字:清晰、简洁、易懂,符合学员阅读习惯2. 图片:选用高质量的图片,具有代表性,便于学员理解3. 动画:生动形象,展示核辐射测量过程和防护措施4. 练习题:具有针对性,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五、课件使用建议1. 结合课程安排,合理安排课件内容的学习顺序2. 充分利用课件中的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提高学习兴趣3. 针对课件中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试,巩固所学知识4. 如有疑问,及时与讲师或其他学员沟通交流,提高学习效果核辐射测量方法是核能利用、医学诊断与治疗、地质勘探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学员能够掌握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性质、测量原理和应用,提高核辐射防护和应急处理能力。
一、名词解释1.核素: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平均寿命长的足以已被观察的一类原子2.碰撞阻止本领: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在所经过的单位路程上,由于电离和激发而损失的平均能量3.平均电离能:射线在气体中每形成一个离子对所消耗的的平均能量4.粒子注量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粒子注量的增量5.能注量:在空间某一点处,射入以该点为中心的小球体内的所有的粒子能量总和除以该球的截面积6.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粒子在质量为dm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总和7.吸收剂量:单位质量受照物质所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8.剂量当量:某点处的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加权求和9.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亦即中子数不同的一组核素10.放射性活度:指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时间dt内发生自发核跃迁的期望值11.照射量:X=dq/dm,以X射线或γ射线产出电离本领而做出的一种量度12.剂量当量指数: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的极限值13.射气系数:描述某一时间间隔内,从矿物或者岩石中放出的射气量与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射气总量之比14.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质量数和相同原子序数而半衰期有明显差别的核素15.轨道电子俘获:指原子核俘获了一个轨道电子,使原子核内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中微子的过程16.平均寿命: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17.电离能量损耗率: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所经过的单位路程上,由于电离和激发而损失的平均能量18.衰变常数:原子核在某一特定状态下,经历核自发跃迁的概率19.平衡含量铀:达到放射性平衡时的铀含量20.分辨时间: 两个相邻脉冲之间最短时间间隔21.康普顿边:发生康普顿散射时,当康普顿散射角为一百八十度时所形成的边22.康普顿坪:当康普顿散射角为零到一百八十度时所形成的平台23.累计效应:指y光子在介质中通过多次相互作用所引起的y光子能量吸收24.边缘效应: 次级电子产生靠近晶体边缘,他可能益处晶体以致部分动能损失在晶体外,所引起的脉冲幅度减小25.和峰效应: 两哥y光子同时被探测器晶体吸收产生幅度更大的脉冲,其对应能量为两个光子能量之和26.双逃逸峰:指两个湮没光子不再进行相互作用就从探测器逃出去27.响应函数: 探测器输出的脉冲幅度与入射γ射线能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28.能量分辨率: 表征γ射线谱仪对能量相近的γ射线分辨本领的参数29.探测效率:表征γ射线照射量率与探测器输出脉冲1.峰总比:全能峰的脉冲数与全谱下的脉冲数之比30.峰康比:全能峰中心道最大计数与康普顿坪内平均计数之比31.峰总比:全能峰内的脉冲数与全谱下的脉冲数之比32.入射本征效率:指全谱下总脉冲数与射到晶体上的y光子数之比33.本征峰效率:全能峰内脉冲数与射到晶体上y光子数之比34.源探测效率:全谱下总计数率与放射源的y光子发射率之比35.源峰探测效率:全能峰内脉冲数与放射源y光子发射率之比36.光电吸收系数:光子发生光电效应吸收几率37.光电截面:一个入射光子单位面积上的一个靶原子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38.原子核基态原子核最低能量状态39.铀镭平衡常数 :矿石中铀镭平衡状态时质量比值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β衰变放出的β粒子的能谱,为什么是连续谱。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验三辐射测量与防护实验指导书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二○○八年十二月辐射测量与防护实验要求实验项目数:2个适应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类课程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总学分:2学分实验总学时:2学时一、实验基础辐射测量与防护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原子核物理”和“反应堆物理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后开设的专业实验。
通过该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辐射和防护的原理,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手段。
实验设有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二、实验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1、辐射谱线测量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样品,自主拟订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完成辐射谱线测量并分析测试结果。
2、辐射防护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人为地加入辐射防护措施,测量屏蔽后的辐射,分析防护原理。
三、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
为规范实验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实验课程要求如下:1、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一周以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写出实验方案和实验实施步骤。
实验课时交实验指导教师审阅,合乎要求者方可准予实验;2、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严格登记参加实验学生名单,在安排的实验课程表时间内不来者视为缺席,给予一次补做机会;3、凡未完成实验课程者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目录辐射测量与防护实验要求 (1)目录 (3)实验一辐射测量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装置 (4)3. 实验原理和方法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方法 (5)3.2.1 标准源效率刻度 (5)3.2.2 实验样品测量 (6)4. 实验步骤 (6)5. 实验数据处理 (7)实验二、辐射防护实验 (8)1. 实验目的 (8)2. 实验装置 (8)3. 实验原理和方法 (8)3.1 实验原理 (8)3.2 实验方法 (8)3.2.1 无屏蔽情况下样品α和β粒子活度测量 (8)3.2.2屏蔽情况下样品α和β粒子活度测量 (8)4. 实验步骤 (8)5. 实验数据处理 (9)附:BH1216 II型单路低本底αβ测量仪 (10)1 概述 (10)1.1 用途与特点 (10)1.2 系统组成 (10)1.3 主要技术性能 (11)1.4使用环境、工作方法、尺寸和重量 (11)2 工作原理 (12)2.1 仪器探测器工作原理 (12)2.2 仪器电路工作原理 (12)3 仪器操作方法 (13)3.1 α、β和本底的测量 (13)3.1.1α效率测量 (13)3.1.2 β工作源效率测量 (14)3.1.3 本底测量 (14)3.1.4 α、β交叉性能(串道比) (15)3.2水样品和标准源的制作 (15)3.2.1 原理 (15)3.2.2 主要仪器设备 (15)3.2.3 水样采集 (15)3.2.4 水样品处理 (16)3.2.5 α标准源、β标准源、水样品的准备 (16)3.2.6 测量 (16)4 测量软件使用说明 (17)4.1 操作程序描述 (17)4.2 程序功能 (18)4.2.1 α工作源效率测量 (18)4.2.2 β工作源效率测量 (19)4.2.3 本底测量 (20)4.2.4 α工作源效率稳定性测量 (20)4.2.5 β工作源效率稳定性测量 (21)4.2.6 α、β本底长期稳定性测量 (21)4.2.7 α标准源效率刻度 (22)4.2.8 β标准源效率刻度 (22)4.2.9 一般样品中总α,总β活度测量 (23)4.2.10 水样品中总α,总β活度测量 (23)4.2.11 生物样品中总α,总β活度测量 (25)1.2.12 气体样品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测量 (26)1.2.13 环境样品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测量 (28)4.3 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29)1.3.1 最佳测量时间选择 (29)1.3.2 β源半衰期校正 (30)1.3.3 关于重新计算 (31)实验一辐射测量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α、β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核辐射探测作业答案>>第一章作业答案 α在铝中的射程3344223.2100.318 3.2100.31840.001572.7R E q αα--=⨯⨯=⨯⨯=4 1.824 1.8213.210()10 3.210()100.001119.39.3P P E R q --=⨯⨯⨯⨯=⨯⨯=3.从重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和在物质中的平均速度公式,估算4MeV 的非相对论α粒子在硅中慢化到速度等于零(假定慢化是匀速的)所需的阻止时间(4MeV α粒子在硅中的射程为17.8㎝)。
解:依题意慢化是均减速的,有均减速运动公式:{02012t v v ats v t at =-=- {002v t av a s==2st v = 依题已知:17.8s R cm α== 由2212E E m v v m αααααα=⇒= 可得:82.5610t s -=⨯这里 2727132271044 1.6610() 6.646510()44 1.60101.38910()m u kg kg E MeV Jv v m s ααα------==⨯⨯=⨯==⨯⨯==⨯4.10MeV 的氘核与1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它们的辐射损失率之比是多少?2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辐射损失率和电离损失率之比是多少?解:由22rad dE z Edx m⎛⎫∝ ⎪⎝⎭()()()()22228222222424221109.10953410 2.958110 1.674954310 1.672648510d d n p dradd e e e n p e erade z E dE m m m m dx dE z E m m m dx m --⨯⎛⎫ ⎪⨯+⎝⎭⇒=====⨯⎛⎫+⨯+⨯ ⎪⎝⎭()()22200.511821681.9022.0571********.511817.6e e rad e iondE E m c z dx dE m c dx ⎛⎫⎪++⨯⎝⎭≈===⨯⎛⎫⎪⎝⎭ 5.能量为13.7MeV 的α粒子射到铝箔上,试问铝箔的厚度多大时穿过铝箔的α粒子的能量等于7.0MeV? 解:13.7MeV 的α粒子在铝箔中的射程1R α,7.0MeV α粒子在铝箔中的射程2R α之差即为穿过铝箔的厚度d由432o 412123342233.210R 0.3183.210)3.21013.70.3187)2.77.3910o o o AlR R E d R R R R cm ααααααααρ----=⨯⨯==-=⨯-=⨯⨯-⨯=⨯和6.当电子在铝中的辐射损失是全部能量损失的1/4时,试估计电子的动能。
※〈第一•课:绪论〉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与核辐射相关的基本概念、内涵,核辐射测量的发展史、放射性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核辐射测量的发展史;放射性的发展史;核辐射的定义与分类;天然核辐射的来源;原了与原了核结构(绪论、第一章第1节)教学方法与过程:1) 0・45分:发展史采用记年顺序讲解。
重点讲解对放射性、核辐射测量方法的建立、应用等产生重大影响、重要贡献的人和事。
2)45-70分:核辐射的来源与分类3)70-90分:通过图形讲解原子与原子核结构,及其基本概念。
参考书:放射性勘查方法(章哗等编,原子能岀版社),原子核物理(卢希庭编,原子能出版社),核技术勘查(吴慧山等编,原子能出版社)探<第二课:核衰变与天然放射性衰变系列〉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核衰变有关的基木概念,核衰变的基木规律,天然放射性衰变系列。
教学内容:核衰变定义、主要衰变类型,铀、牡、钢铀放射性系列,钾一40衰变纲图。
教学方法与过程:区 0・5分:概括性地重复讲解上一次课的基本概念、理论与重要结论,并引出本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矽5・45分:核衰变定义、a、B、Y衰变的物理实质。
区45-70分:铀放射性系列。
& 70-90分:饪、钢铀放射性系列。
采用板书方法演示核素的衰变纲图,铀、社系放射性系列衰变图。
作业题:画出铀系列衰变图。
B衰变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为什么B射线能量是连续谱?参考书:放射性勘查方法(章晔等编,原子能出版社),原子核物理(卢希庭编, 原子能出版社),核技术勘查(吴慧山等编,原子能出版社)探V第三课:天然放射性射线谱特征〉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不成系列核素的衰变,天然放射性a、B、Y射线谱及其特征。
核衰变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与过程:倉0・10分:概括性地重复讲解上一次课的基本概念、理论与重要结论,并引出木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 10-45分:不成系列核素的衰变。
逐45-75分:天然放射性a、B、Y射线谱及其特征。
用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辨识未知源实验报告班级: 姓名: 学号:一. 实验目的1、了解闪烁谱仪的工作原理,学习调整闪烁谱仪的实验技术。
2、掌握测谱技术及分析简单γ能谱的方法。
3、掌握谱仪能量分辨率及能量线性的测量方法。
4、学习谱仪应用的实例——辨别未知源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1、熟悉线性放大器与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以及计算机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使用,调整谱仪至正常工作状态。
2、选择合适实验条件,用单道测量137Cs 的γ能谱,确定单道系统的能量分辨率。
3、利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测量137Cs 源及60Co 源的全谱;刻度谱仪能量线性,确定能量分辨率、峰康比;对137Cs 的γ能谱进行谱形分析并与理论比较。
4、测量未知源的γ能谱,确定峰位的能量,进而辨别未知源。
5、 比较NaI 和BGO 两种不同闪烁体的性能。
三. 实验原理1、NaI(T1)单晶γ谱仪简介NaI(T1)单晶闪烁谱仪由一块NaI(T1)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射极输出器和高压电源以及线性脉冲放大器、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或多道分析器)定标器等电子学设备组成,示意图见图3-1。
γ射线入射闪烁体内,产生次级电子,使闪烁体内原子电离、激发后产生荧光。
这些光图3-1 Nal(T1)闪烁谱仪装置示意源信号被传输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经光阴极的光电转换和倍增极的电子倍增作用而转换成电脉冲信号,它的幅度正比于该次级电子能量,再由所连接的电子学设备接受放大、分析和记录。
NaI(T1)单晶γ谱仪测量γ射线的过程由图3-2示说明。
图3-2 γ射线和闪烁体交互作用至光电倍增管阳极形成电流脉冲的示意图这种谱仪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高、分辨时间短、价格相对便宜。
可用来测量射线的通量密度,也可用来对辐射进行能量分析,在核物理研究及核技术应用的各领域中广泛使用。
2、单能γ谱的谱形分析方法谱仪测得的是脉冲数按幅度的分布,即脉冲幅度谱,简称脉冲谱,一般提到谱仪测得γ谱均系指此脉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