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15
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优良林分应该是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一个群体。
天然林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遗传上较为稳定的种群,我们开展优良林分调查,主要是依照林分的类型,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优良林分群体。
如果在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当中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建成时间短、投产早,能迅速改良生产用种品质;如用作林木品质改良研究,能立即获得所用种源的遗传效果。
因此优良林分的选择对加快扭转种子生产落后状态,满足生产对造林良种的需求,对营造的新一代人工林提高生产率和林分稳定性,发挥生态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优良林分定义在同等立地下,与其他同龄林分相比,在速生、优质、抗性等方面居于前列,通过自然稀疏或疏伐,优良木可占绝对优势,能完全排除劣等木和大部分中等木的林分。
本定义中,林分是指内部结构特征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区段。
优良木是指在林分内生长健壮、干形良好、结实正常,在同龄的林木中树高直径明显大于林分平均值的树木;劣等木是指在林分内生长不良、品质低劣、感染病虫害较重,在同龄的林木中树高直径明显小于林分平均值的树木;在林分中介于优良木和劣等木之间的树木为中等木。
2 优良林分标准2.1 林分标准1)处于结实盛期或进入结实期的林分;2)同龄林或相差2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3)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4)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它经济性状明显优良;5)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0.6;6) 林分中优良母树株数占20%以上;7)无病虫害感染;8)林分为实生起源的天然林或种源清楚的人工林。
2.2 地点条件1)该树种的优良种源区或适宜种源区;2)该树种集中分布区或原定采种区,气候生态与土壤条件与用种区相同或相近;3)地形较平缓、背阴向阳,有利于树木结实和采种;4)交通方便、面积相对集中。
主要造林树种面积在2公顷以上,其它优良针、阔叶林面积在0.5公顷以上,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实采集;5)原则上在国有林场(所、圃)和基础较好的集体林场内选择。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是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一、普查前的准备工作1、普查区域的选取:根据地质、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评估平原地区的林木资源,确定普查区域范围。
2、普查对象的确定:根据普查区域植被类型、林木种群分布、主要植物群落等情况确定普查对象。
3、普查设计的制定:根据普查对象及其数量、普查区域面积、普查方法等条件制定普查设计方案。
4、普查人员的培训: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目的、方法、实地操作技能等方面内容。
二、实地普查方法1、目测法:通过人眼直接观察确定林木种质资源的分布、数量、品种等信息。
此方法适用于林分密度较低的地区。
2、测量法:通过实地测量林木的直径、高度、株径、胸径、冠幅等信息然后计算得出林木的生长情况。
此方法适用于林分密度较高的地区。
3、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历史、地理、植物学等相关文献资料,调查林木的品种、进化、生长等信息。
此方法适用于较为特殊和少见的品种。
4、样方法:按照普查设计方案,在选定的采样点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
采样点的选择应满足随机性、代表性、可比性的原则。
5、样条法:沿着样条线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样本信息。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整理:将现场调查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
2、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法,对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分布图、比例图、数量图等图表。
3、评估报告:对林木种质资源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保护、利用建议。
并将评估结果制作成书面报告。
以上为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普查是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一、前言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我省的林木种质资源不清,一些物种仍处于濒危状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及《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要求,将在全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规范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普查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二、调查的组织形式及目的、任务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由省林业厅统一组织实施。
东部地区(白山、通化、延边、吉林)以市(州)、县(市、区、局)为调查单位;中西部地区(辽源、长春、四平、松原、白城)以市为调查单位。
主要目的是通过全省种质资源普查,掌握我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为制定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别、数量与分布,掌握保护与利用现状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林木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动态,完成对全省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长期规划。
具体包括:1)建立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2)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3)加强育种材料合理保存和利用,开展品种选育;4)制定种苗发展规划;5)建立或更新林木种质资源档案,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监测,评价保存效果,指导和规范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F、向社会公布可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三、调查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步骤(一)调查对象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2)林木良种基地(包括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优树收集区、试验林等);3)植物园、树木园;4)林木品种(包括林木良种、农家品种等);5)引进树种、品种。
(二)调查内容1)天然林木种质资源和人工保存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属种、数量和分布及群体信息、生长情况;2)林木良种基地、试验林等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3)林木品种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4)引进树种、品种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5)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等环境因子。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木资源不仅对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林木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估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普查作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的技术要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普查区划和布点技术1. 定位技术平原地区的面积广阔、地形平坦,是林木种质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进行普查作业时,需要先确定普查区划和布点。
利用GPS、GIS等现代化技术,可以精准地定位普查区域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确保普查作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区域划分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种类繁多,为了便于普查作业的实施和数据的管理,需要将普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一组普查点的布设。
根据地理特征、植被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确保每个区域的普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3. 布点技术在确定好普查区域划分后,需要进行普查点的布设工作。
根据林木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种类特点,选择合适的普查点位,将普查点分布在林木资源密集、稀疏、多样性等不同类型的地区,确保普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二、普查技术和方法1. 实地调查平原地区的林木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为了获取准确的普查数据,需要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走访调查、野外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林木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特征、生长状况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2. 样地建立为了更好地了解林木资源的结构和特点,需要在不同类型的林木群落中建立样地。
确定样地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等方面的调查和记录,为林木资源的普查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
3. 远程感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广泛的林木资源信息。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林地的分布情况、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等重要信息,为林木资源的普查作业提供快捷高效的手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2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 编制说明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2.1 地理信息因子2.1.1坐标系统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
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
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
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3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
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
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2.2.1 地貌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2.2.2 坡向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42.2.3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
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2.4 坡度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3 土壤因子5。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目录1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目的 (1)2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内容 (1)3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准备 (1)4 普查依据标准和主要技术资料 (2)5 划分普查单位 (2)6初列树种名录 (3)7确定普查地块 (3)8 乡土树种调查方法 (3)9 古树名木调查方法 (5)10 外来树种调查方法 (6)11 内业整理 (8)12 普查成果 (9)13 附表 (10)附表1:线路调查表 (12)附表2:地块调查表 (13)附表3:每木调查表 (14)附表4:标准地调查表 (15)附表5:乔木乡土树种统计表 (16)附表6:灌木乡土树种统计表 (17)附表7:古树名木统计表 (18)附表8:外来树种统计表 (19)附表9:珍稀濒危树种统计表 (20)附表10: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量统计表 (21)14 附录 (11)附录1: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主要技术规定 (22)附录2:线路踏查技术规定 (36)附录3:标准地调查技术规定 (38)附录4:标本采集制作技术规定 (41)附录5:照片拍摄技术规定 (47)附录6:树种鉴别技术规定 (48)附录7: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初列树种名录 (49)附录8: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濒危树种名录 (66)附录9: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总结提纲 (69)附录10: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报告提纲 (70)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1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目的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区现有乡土和外来林木种质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面积、生长状况,为今后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建立布局合理的林木良种基地,大力选育、生产、推广林木良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营林质量。
2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内容2.1查清乡土树种的集中分布区、面积、生长状况等。
2.2查清古树名木地点、株数和生长状况等情况。
2.3查清外来树种的适应性和推广面积等。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6.08•【文号】林场发〔2016〕77号•【施行日期】2016.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林场发〔2016〕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林木种质资源是良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规范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我局对2008年施行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见附件),并配套建立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面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根据《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的相关要求,将在2020年完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家底,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尚未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省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为技术依托,抓紧制定普查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人员培训等,尽快开展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体系正在开展和已经完成普查的省区,要尽快将普查数据录入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汇总形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础信息,为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和评价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008年9月2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实施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林场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附件: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2016年6月8日。
优树标准及选择方法优树是优良的育种材料。
采用优树来建立无性系采穗圃或种子园,为造林提供繁殖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高的遗传增益。
因此,优树的选择、测定、利用,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1 术语1)优树:在生产量、树形、抗性或其它性状上显著地优越于周围林木,经过评选确认具体良好表型的优良单株树木。
2)候选树:评选优树时的待选树木。
3)对比树:与候选树生长在同一林分,生长立地和树龄相同或接近,在评选优树时作为比较的仅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树木。
4)精选树:通过子代测定证实是遗传型优良、配合力良好的优树。
2 优树标准2.1 用材树种优树标准2.1.1生长指标单株材积的大小,直接反映在树高和直径的生长量上,而直径对材积的影响最大,但由于树高受遗传因素控制效应较直径大,所以在选优时较注重树高性状的选择。
对树高特别大的个体。
材积比对比树大30%便可入选。
另外,在群体中,由于冠幅的大小影响了单位面积株数,乃至影响了单位面积和蓄积,因此,与冠幅有关系的有关性状如分枝角度、侧枝粗细等也作为选择评定指标。
2.1.2 形质指标1)冠型:树冠匀称,冠幅较窄,顶端优势强,最好是尖塔形、圆锥形或长卵形;2)干枝与树枝:主干单一,干形圆满通直,分枝细,枝下高不小于树干总长的1/3,树木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3)树皮与木材纹理:树皮较薄,纹理通直,出材率高;4)木材品质:木材容量、管胞长、早晚材比例、心材比值与色泽等都影响木材利用价值,应按选择目标制定相应的标准。
5)开花结实:尽可能选择见到开花、结实的单株。
2.2 经济树种优树标准经济树种利用对象主要是果实、种子、树皮、内含物或分泌物。
选择经济树种优树应主要把目的树种产品产量、品质和抗性等三方面的性状作为选择的指标,并制定其标准。
1)树体发育好,树冠开放、树形匀称,发育正常,结实空间较大,生长良好;2)产量高,发枝力强,果枝较粗且多,座果率高,丰产稳产;3)产品品质好,有效成分含量高,果实(种子)壳(皮)薄,易脱粒,出籽率高,含油量高;4)抗性强,适应性广,果实耐储藏;5)具有某些特殊的优良性状或某些可利用的性状,较现有栽培品种明显优良,如产脂量大,特别早熟等等。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 编制说明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2.1 地理信息因子2.1.1坐标系统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
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
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
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
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
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2.2.1 地貌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2.2.2 坡向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2.3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
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2.4 坡度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3 土壤因子2.3.1土壤名称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确定,记载调查点的土类。
土类名称代码表2.3.2 土壤及腐殖质厚度土壤厚度:记载土壤的A+B层厚度,当有BC过渡层时,应为A+B+BC/2的厚度。
腐殖质厚度:记载土壤的A层厚度,当有AB层时,应为A+AB/2的厚度。
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等级及代码表2.4林分调查因子2.4.1最小区划面积及调查统计单位以公顷为调查和统计单位,一般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树种的最小区划面积1hm2,珍稀、濒危树种和古树名木最小区划面积0.1hm2,其它树种和品种最小区划面积0.5hm2。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是指对森林中各种树种的种质资源
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价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调查对象:对森林中各种主要树种和濒危树种的种质资源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考察、标本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其中实验室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等。
3.数据收集与处理: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包括样本收集、物种鉴定、遗传分析、数据统计等。
4.评价标准:根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各种树种的遗传多样性、适应性、生长性状等进行评价,为科学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是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工具
和方法,对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 -。
附件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对象、内容、方法、成果和工作程序以及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及普查数据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4072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和方法GB/T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3总则3.1普查对象、内容与方法3.1.1普查对象普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a)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遗传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林(圃)、种子库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b)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c)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在造林工程、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经济林果园等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
d)古树名木。
3.1.2普查内容a)查清区域内乔木、灌木、竹类和藤本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
b)调查树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保存状况等。
3.1.3普查方法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踏查、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
3.2成果形式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主要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林木种质资源名录、影像、凭证标本,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调查过程中收集和编制的各类文字技术资料及图件档案等。
3.3普查工作程序普查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a)普查准备:明确普查目的目标,制定普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准备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物资等,培训技术人员。
b)外业调查:对行政区域内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古树名木等分别开展外业调查、登记。
c)内业整理:普查数据的整理、录入,标本鉴定、图件绘编。
d)成果总结:编制普查成果报告,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e)审核验收,存档。
4普查准备4.1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普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调查时间、范围、进度安排、经费安排等。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方案一、调查目的本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是我省第一次系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按照省林业局的工作部署,查清我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是为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县现在和将来的林木遗传改良提供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指在我县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
调查的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包括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调查的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
调查的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县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调查的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组织领导(一)成立领导小组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由县林业局统一领导,调查以各镇办为单位进行。
县林业局成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
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局财务室、营林站、果树站、林政站、国有林场苗圃管理办公室、森保护站相关人员组成。
各镇办要成立调查领导小组,负责本镇办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
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并确定林业站长靠上具体抓此项工作。
(二)建立调查队伍县调查队伍由县林业局熟悉林木种苗工作的人员组成,以能够识别树种、品种,熟悉种质资源调查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相关站室配合。
主要做好全县种质资源调查的技术指导。
乌马河林业局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一、普查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关于省林业厅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库,种植资源库保护区的规定,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我局范围内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搞好普查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方面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二、普查目的和意义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多样性的载体,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制约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质量、环境质量、生态建设质量以及生物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也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
森工国有林区种质资源丰富,但林木种质资源家底不清,选择范围小,局限性大,严重制约了森工国有林区林业生产的发展,只有通过普查,才能了解掌握森工国有林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重要树种遗传多样性及其维护的现状,普查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建立乌马河局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提高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策略,基因库体系建设方案和技术,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为乌马河局林木良种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为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遗传种质材料。
三、普查组织领导(一)成立领导小组我局专门成立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局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
普查领导工作小组组成:组长:李光(林业局局长)副组长:王春(林业局副局长)朱景堂(林业局副局长)成员:岳宝(生产营林科科长)孙林义(财务科科长)孙有(森调队队长)李培峰(资源局局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岳宝同志担任。
办公室设在林木种子站。
(二)普查队伍组织由林业局林木种子站牵头,森调队、各林场所配合,在专家技术组的指导下进行本基地范围内母树林,珍惜濒危及乡土特殊种质的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四、普查范围和任务乌马河局范围内分布的林木种质资源1、母树林内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调查母树林的树种的分布情况。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是指对平原地区森林中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记录和评估的工作。
这项工作旨在收集平原地区森林中各种林木的资源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林木种质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1. 选择普查样地:根据平原地区的森林类型和林木分布情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地。
样地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平原地区的不同森林类型和林木种类。
2. 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记录:对样地内的林木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记录包括林木的科、属、种名,树高、胸径、冠幅等主要生长指标,以及林木的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等。
3. 林木种质资源的评价:根据林木的生长情况、数量变化以及林木的经济、生态价值等因素,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评价。
评价包括林木的生长势、木材质量、抗逆性等方面的评估。
4. 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
将数据呈现为图表、报告等形式,方便后续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
5. 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有效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议。
这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林木培育方案、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优良种质资源等措施,以促进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是保护和管理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促进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GB 2772-1999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前林木种子检验是为育苗、造林提供有关种子质量确切信息的一项重要工作。
年代后期,根据当时林业生产的需要,主要参照国际种子检验协会( 年《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结合我国林木种子生产实际,经过多年试验,制定了《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发布实施后,各级林业部门都相继建立了种子检验机构并开展此项工作。
通过检验,使生产用种质量有了保证,对营造速生丰产林、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林木种子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为使修订后的标准与国际接轨,根据年《国际种子检验规程))正文及其附件的内容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与编写规则上与该国际规程等效。
在对进行修订时,着重与国际规程规定一致。
依据其内容,将该标准《林木种子检验方法》更名为《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在本规程中引用了射线测定和质量检验证书两章的内容;其他各章,则在原标准内容结构基础上作了引用。
如在抽样章,引用了仪器、送检样品的最低重量和抽样方法等内容;在净度分析章,引用了定义、仪器、两个半试样等内容;在发芽测定章,引用定义的内容,发芽标准由芽提高到幼苗,使检验的发芽结果更贴近田间发芽实际,同时介绍了幼苗的基本结构,规定了正常苗和不正常苗的标准及称量发芽测定法,原标准发芽测定技术规定有个树种,此次修订时调减个树种,另新增加个树种,共计个树种。
新增加树种中,既有乔木,也有灌木,既有用材林树种,也有经济林木,既有荒山造林环境保护树种,又有绿化美化树种;生活力测定章,引用了应用范围、原理的内容,增加了个属种种子的测定技术条件,比原标准生活力测定增加了个树种;原种子病虫害感染程度测定更名为种子健康状况测定,该章增加了定义、原则和程序等内容;在含水率测定章,引用了定义、原则、仪器和程序等内容;在重量测定章,引用了原则和仪器等内容。
在优良度测定章,参照上述各章引用的内容结构,增加了定义、原则、测定用工具和程序等内容,同时删去原标准中的挤压法,鉴定优良度的树种由个增加至。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发展的迅速推进,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并合理利用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普查是必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1、调查实地环境在进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实地环境情况,包括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建立数据收集体系。
这些信息对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可以采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如飞行器、卫星等,也可以通过地图和其他相关文献等信息进行搜集。
2、采样选择与标本制备在实地环境调查结束后,需要对不同地段进行采样。
采样需采取随机化原则,在样地中选择有代表性、样本数量充足的样本。
样本采集的原则是充分保存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保证样本充分相似。
采集好样本之后,需要对样本进行标本制备。
标本制备的目的是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原始状况,方便以后的研究和利用。
标本制备需要遵循规范化操作,确保样本保存的质量。
3、数据收集与整理对于采集到的样本,需要对样本进行系统分类、测量和数据记录,将数据录入信息系统中。
样本数据的整理和记录做到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数据的统一和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管理。
4、多元分析与综合研究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中,需要对样本进行多元分析和综合研究。
通过数据分析,对样本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所体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征。
综合研究则是将采集得到的样本进行数据整合,从整个区域来分析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分类组成等相关情况。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1 编制说明
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
2.1 地理信息因子
2.1.1坐标系统
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
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
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
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
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
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
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
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
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
2.2.1 地貌
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
2.2.2 坡向
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3 坡位
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
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4 坡度
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3 土壤因子
2.3.1土壤名称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确定,记载调查点的土类。
土类名称代码表
2.3.2 土壤及腐殖质厚度
土壤厚度:记载土壤的A+B层厚度,当有BC过渡层时,应为A+B+BC/2的厚度。
腐殖质厚度:记载土壤的A层厚度,当有AB层时,应为A+AB/2的厚度。
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等级及代码表
2.4林分调查因子
2.4.1最小区划面积及调查统计单位
以公顷为调查和统计单位,一般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树种的最小区划面积1hm2,珍稀、濒危树种和古树名木最小区划面积0.1hm2,其它树种和品种最小区划面积0.5hm2。
2.4.2 权属
调查记载种质资源树种的土地权属林木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
土地及林木权属代码表
2.4.3 起源
起源分天然和人工两大类。
1)天然林:指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包括冠下造林和“人天混林分)或萌生形成的林分;
2)人工林:指通过植苗(包括植苗、分殖、扦插)、直播(穴播或条播)、飞播(包括飞播或模拟飞播造林)方式形成的林分,包括人工林采伐后萌芽形成的林分。
起源代码表
2.4.4 林种
吉林省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根据经营目标将森林分为2类、5个林种、23个亚林种,具体见下表。
本次普查填写亚林种。
林种分类系统及代码表
2.4.5 调查树种、优势树种与树种组成
2.4.5.1 调查树种
指本次普查《初列树种名录》规定的树种及新发现的树种、品种。
2.4.5.2 优势树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实测标准地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株数占总株数最多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2.4.5.3 树种组成
乔木林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
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层的树种组成。
2.4.6 龄级、龄组
有林地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
各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标准见下表。
优势树种(组)龄组划分表
注:飞播造林同人工林。
龄组代码表
2.4.7 郁闭度和覆盖度
1)郁闭度:标准地内乔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标准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测方法调查,记载到小数点后二位。
2)覆盖度:标准地内灌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标准地面积的比例,采用样方实测或目测方法调查,记载到小数点后二位。
郁闭度和覆盖度等级:郁闭度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覆盖度划分为密、中、疏三个等级。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5 生境调查因子
2.5.1 森林结构
2.5.1.1 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划分为3类,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群落结构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5.1.2林层结构
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复层林的划分条件是:
1)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不少于30m3;
2)主林层、次林层均高相差20%以上;
3)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4)主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30,次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20。
林层结构代码表
2.5.2 生长情况
根据林分生长情况,划分为3级,按好、中、差填写。
生长情况代码表
2.5.3 结实情况
根据树木结实情况,按多、中、少、无填写。
结实情况代码表
2.5.4 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等级根据幼苗各高度级的天然更新株数确定。
确定等级时,高度级的株数不够等级标准时,株数可加到下一级高度合并确定。
天然更新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单位:株/hm2
2.5.5病虫害情况
根据病虫危害情况,按重度、中度、轻度、无填写。
病虫危害情况代码表
2.5.6 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对林分的影响,参照规划设计调查的自然度划分为5级,具体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自然度划分标准与代码表
2.6 树木调查因子
2.6.1胸径
指距地面1.3m处树木的树干直径,用厘米表示,记载量测真值。
当有坡度时,
应在坡上部量测。
2.6.2 起测径阶
标准地样木检尺的起测径阶为5.0cm。
2.6.3 冠幅
指样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6.4 丛高
为灌木树种的实测高度,以米为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6.5 树种代码
树种代码按《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初列树种名录》中树种序号为树种统计代码。
3 其它标准
3.1引种效果鉴定等级
引进树种的抗性及引种效果要作出综合评价。
鉴定分5级,各级标准及代码如下。
引种效果鉴定等级及代码表
3.2经济林生产期
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
经济林生产期划分标准表单位:a
3.3吉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代码
本次普查使用的吉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代码见下表。
吉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代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