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及防治措施研究(1)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减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岩土工程前期调查和勘察:在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前,对工程地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2.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前期勘察后,要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规划和设计岩土工程,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建设,或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水位监测、应力监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地下水的关系密切,因此,合理的排水系统建设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采取合适的排水方式,通过引导和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5.加强护坡和加固技术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用相应的工程技术进行加固和防护,如使用护坡技术、加固土体或地质构造等。
这些技术可以增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6.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调动救援力量,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7.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需要从前期调查和勘察、规划和设计、监测系统建设、排水系统建设、护坡和加固技术建设、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和治理,减少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认识、预测与评估以及灾害防治对策等方面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
地质灾害本质上是由于自然力作用下地质体强度、稳定性或者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使得地球工程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
为了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演化规律,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我们需要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发生规律。
比如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而导致的,而滑坡则是由于山体坡面斜度超过一定范围,土质松散、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可以为预防和减缓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与评估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地质灾害的预测与评估是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和特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判断。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质体应力状态等因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
预测与评估的结果可以为灾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是对策方案的制定,包括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估和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
其次是施工技术的优化,通过优化地基处理、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等,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灾害的损失,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科学预测和评估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并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提高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岩土工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土壤和岩石进行工程开挖、填筑和处理的一门学科。
它与地质灾害防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在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城市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城市岩土工程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防治方法和相关技术。
首先,城市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城市中常常存在着各种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极大,泥石流能够迅速冲毁建筑物和道路,滑坡会导致大片土壤滑坡等。
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岩土工程处理,才能够实现对这些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其次,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与岩土工程密切相关。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主要包括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监测等环节。
首先,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它可以提供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特征和发生规律等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后,工程设计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址、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以提高建筑物和工程的抗灾能力。
工程施工阶段需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地质灾害的监测是为了及时发现和预警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此外,城市岩土工程还需要依靠相关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
例如,地面振动监测技术可以用于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警,避免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岩土力学和地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然而,要实现地质灾害的全面防治,仅仅依靠城市岩土工程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公众自救互救的能力。
98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曾凡海(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七队,湖南 衡阳 421000)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
岩土工程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岩土的需求量自然极大,对岩土的开采不留余力会导致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要重视因岩土开采而产生的边坡地质灾害,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以降低边坡地质灾害风险。
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也逐年递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地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边坡地质灾害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基于这种情况,对边坡地质灾害进行有效地防治是我国现阶段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岩土工程作为建筑前期地质勘探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边坡灾害;防治和预防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3-0098-2 收稿日期:2020-12作者简介: 曾凡海,男,生于1990年,汉族,湖南隆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工环。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始终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不可能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而现下国家的政策就是开发与保护并行,不会停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会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同时还会人为的调整和保护,防止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损害。
在岩土工程的建设中,要对自然生态实施保护就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以便相关部门预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及时地进行灾害预控。
在实施岩土工程过程中,对边坡治理意义重大。
很多水利工程中水库溢洪道、大坝岸坡以及隧洞口等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留下边坡。
如果不能对这些边坡予以科学治理,不仅会浪费一定的土地资源,而且也会给岩土工程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岩土工程施工结束后,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对边坡予以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岩土工程的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应当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手段。
本文笔者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防治措施0前言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其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弄清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概念,分析地质灾害类型和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坚持正确原则,就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成因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地质灾害,这一类属于自然地质灾害,这种灾害从始至终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态存在,它的变化和转移一般不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具有自然性的特征,这类地质灾害也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又被称之为第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地球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被大量建设开发开采等活动所破坏,从而造成的一系列灾害就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它的产生与地质本身基大体上没有关系,但与人为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大多数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发展的,即随着自然地质演化和气候变化,岩体由最原始的稳定状态逐步变得不稳定,因为这种原因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上都会进行数百甚至上千年,但是人为因素的诱发的自然演化周期将大幅度缩短,换言之,其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的时间减少,这样便会导致地质灾害突发,每次地质灾害的突发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等严重损失,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危害级数极高的一种灾难性事故。
2常见类型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形变四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沿坡体的软弱面小面积或大面积的下滑移动的现象,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因素都会引发滑坡现象,有些地带更容易发生滑坡,比如地势高差悬殊的峡谷地区、强降雨的地区、铁路公路的边坡以及地震带等等。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岩土工程中,由于地质原因导致的各种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地面塌陷、地下水涌流等。
对于岩土工程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工程的破坏,给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措施十分重要。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1.地质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的详细调查,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依据。
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等,可以提高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抗滑和防渗技术:滑坡是岩土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采用抗滑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滑坡的发生。
常见的抗滑技术包括:增加岩土体的抗滑稳定性,如加固坡面、设置锚固等;利用抗滑结构,如桩墙、挡土墙等;控制地下水位,减小坡面的含水量,从而降低滑坡的风险。
3.防爆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由于蓄积的瓦斯或火药等可燃气体的存在,可能导致爆炸事故。
防爆技术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防爆技术包括:控制可燃气体的生成和积聚,如通风、排气等;选择适当的爆破方式和工具,以降低爆炸的风险;合理使用防爆设备和防护措施,如防爆灯、防静电装置等。
4.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地下水涌流会导致岩土工程中的坍塌和涌水等问题。
采用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灾的发生。
常见的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包括: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设置排水系统、注浆、减水等;加固和加密岩土体,提高其抗渗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方法,以降低渗水的风险。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控制水平。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测体系,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2.加强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监管和防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关于矿山岩土工程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安旭伟(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六队,甘肃 平凉 744000)摘 要:我国部分矿山因过度开采引发地质灾害问题较为严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极大。
文章主要围绕矿山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地质情况、常见的地质灾害、岩土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矿山岩土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全方位地推动矿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岩土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4-0185-2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min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AN Xu-wei(No.146 team of Gansu Coalfield Geology Bureau,Pingliang 744000,China)Abstrac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oblem caused by over mining in some mines in China is more serious, and the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grea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geological situation,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geotechnical disaster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min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comprehensively pus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enterprises.Keywords: Min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technology;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矿山岩土工程顺利开展,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及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杨杰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6期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工程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改变区域的地形地貌。
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大都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地质灾害不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给环境的整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疏于管理的工程建设活动对整体发展环境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我们必须做好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要积极采取措施费各类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科学防治,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2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3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
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
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3.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3.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3.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5地裂缝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
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
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
后者又称地震裂缝。
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3.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
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4.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
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
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
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
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4.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
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
因此,需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严重性的认识,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预防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
不要胡乱开采矿藏、大量抽取地下水、对坡脚进行切割,坚决杜绝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
参考文献:
[1] 王宁涛,彭轲,黎清华,赵信文,黎义勇,何军.基于RS和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地学前缘.
[2] 易静,徐永进,杨世琦,刘灿.区县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与应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3] 蔡军.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在滑坡动态监测中应用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孟庆华,孙炜锋,王涛.陕西凤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02)
[5] 刘磊,施龙青,孙红华,王敏,孙琪,邱梅,刘虎.矿山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05)
[6] 陈洪凯,唐红梅,朱绣竹,何晓英,唐兰.山区公路泥石流水毁灾害研究现状与趋势[J]. 重庆
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