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2.65 KB
- 文档页数:2
篆书寿字写法寿字的篆体有上万种写法,上图列举出了最常用的十种写法。
【篆体】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
是对古文字的统称。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
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
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
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篆体分类】大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凤翔县古称雍城,是先秦时期四百多年的都城,有大量的先秦文物)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500字识篆
摘要:
1.引言: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篆书的分类:大篆、小篆
3.识篆的方法和技巧
4.识篆的意义:提升书法鉴赏能力、了解历史文化
5.结论:总结识篆的重要性,鼓励学习篆书
正文:
一、引言
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独特的形状和结构,使得篆书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篆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提升。
本文将从篆书的分类、识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识篆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篆书的分类
篆书主要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大篆,又称为籀文,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主要刻在甲骨、铜器和石鼓上。
小篆,又称为秦篆,由秦朝宰相李斯创制,通行于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统一的文字。
三、识篆的方法和技巧
1.学习基本笔画:篆书的基本笔画有竖、横、撇、捺、折等,掌握这些基本笔画是识篆的基础。
2.熟悉字形结构:篆书的字形结构有独体、合体等,了解不同字形的结构
特点,有助于识篆。
3.了解文字演变:通过学习篆书的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篆书特点,有助于提高识篆能力。
4.多读多练:阅读篆书作品,积累词汇量,通过临摹、创作等方式,不断提高识篆水平。
四、识篆的意义
1.提升书法鉴赏能力:识篆有助于了解篆书的美学价值,提高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
2.了解历史文化:篆书作为古代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识篆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丰富自身知识底蕴。
五、结论
识篆是学习书法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金石文献中所见篆书种类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出土文献,又称一次性文献,因载体不同,可分为甲金、简帛、碑刻及新出土的纸质文籍等。
它未经过更改,准确性较高。
出土文献中很多是以篆书书写,是我们对篆书分类的重要资料。
篆书是中国古代一种历时很长的字体,主要分大篆和小篆两种。
对篆书从各角度进行分类,古已有之。
许慎《说文解字·叙》(1963:315)有大、小篆。
班固《汉书·艺文志》(1955 :18)载篆书、缪篆。
梁庾元威《论书》曰飞白篆、籀文书、缪篆、填篆、龙虎篆、凤鱼篆、麒麟篆、仙人篆、科斗篆、虫篆、云星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等(张彦远1984:47-48)。
梦英《十八体书》记回鸾篆、雕虫篆、薤叶篆、璎珞篆、大篆、柳叶篆、小篆、芝英篆、龙爪篆、悬针篆、籀文、填篆、剪刀篆、科斗篆等(朱长文2012:31-37)。
由于未见实物,多不能使人信服,分类也较为杂乱。
出土文献中很多以篆书书写,而且种类甚多,为我们理清篆书的门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试从载体和形体两个角度对金石文献中的篆书进行分类。
二、从载体上分类1.钟鼎篆钟鼎文是篆书中数量最多的,也最受重视。
汉代就多有出土。
有铭文的,最早始于商代,多为族徽名,有铭文者数量有限。
如《象祖辛鼎》、《小臣缶方鼎》、《戍嗣子鼎》等。
西周时钟鼎文有很大发展,钟鼎上铭文增多,有的长达数百字。
如《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
春秋战国时,诸侯各自为政,钟鼎文发展趋势多元化,铭文字形各异。
钟鼎文最晚持续到汉代,如《文帝九年铙》、《中山内府钫》、《中山内府鋗》、《上林鉴》、《寿成宝鼎》,《新莽铜量铭文》、《新莽衡杆铭文》、《新莽嘉量铭文》等。
2.简牍篆简牍篆就是书写于竹木片上的篆文材料,我们这里所说主要是汉魏以前的写有篆书的简牍。
篆刻艺术的概念篆刻艺术的概念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印章或刻板,以汉字为载体,通过雕刻和印制技法来表现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一、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篆刻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篆刻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篆刻曾经是官方文化和贵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
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民间文化生活的兴盛,使得篆刻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
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篆刻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二、篆刻艺术的基本特征1. 色彩单一:篆刻作品通常只有黑白两色,这是由于篆刻所使用的印章和刻板只能使用单一颜色。
2. 线条简练:篆刻作品的线条简练,形式简洁,具有强烈的笔画感。
3. 内容丰富:篆刻作品通常以文字为主要内容,内容丰富,表现方式多样。
4. 独特性强:篆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
三、篆刻艺术的基本分类1. 篆刻印章:篆刻印章是最常见的篆刻形式。
它以印章为媒介,通过雕刻技法制成。
印章可以用于公章、私章、名章等多种用途。
2. 篆刻书法: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字体。
它源于甲骨文和金文,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篆书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感和艺术价值。
3. 篆刻画:篆刻画是将篆刻与绘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颖艺术形式。
它既具有传统篆刻的线条感和简洁性,又具有绘画的色彩和表现力。
四、篆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1. 文化传承: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字和图案的雕刻和印制,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2. 艺术审美:篆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以简洁、凝练、深邃的线条,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3. 社会功能:篆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公章、私章、名章等多种用途,并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小篆风格分类标准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小篆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分类标准,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一、刻法风格刻法风格是小篆的基本分类标准,根据刻写小篆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六类:铁刻、石刻、竹刻、木刻、金属刻和白描。
1. 铁刻:铁刻是用铁钉或铁锤在金属、玉石等硬质材料表面刻写小篆的方法,是小篆刻写历史上的一种传统方法。
铁刻的特点是笔画粗犷有力,神韵凝重,表现出一种刚毅的美感。
3. 竹刻:竹刻是用刀在竹子上刻写小篆的方法,是小篆刻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
竹刻的特点是笔画潇洒生动,线条自然流畅,表现出一种清新灵动的美感。
二、书写风格书写风格是小篆的另一种分类标准,根据小篆文字的书写形态,可以分为八类:规范体、草书、行书、隶书、刻书、篆书、礼书和鹿鸣体。
1. 规范体:规范体又称正式体,是小篆的最基本的字体书写形态,其字形端庄规整,字形大小一致,线条匀称平直,展现出一种庄重的美感。
2. 草书:草书是小篆的一种流行书法风格,草书的字形书写自由奔放,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一种潇洒飞逸的美感。
4. 隶书:隶书是小篆演变后的一种字体书写形态,具有笔画秀丽、清晰、精细的特点,表现出一种高贵大气的美感。
6. 篆书:篆书是小篆的一种写法字体,具有线条刚毅、结构顶杠、紧凑浑厚、力度沉稳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庄重雄健的美感。
7. 礼书:礼书是一种小篆的特殊写法,它是为了书写祭祀礼仪时使用的,字形庄重肃穆,笔画刚劲有力,展现出一种神圣庄重的美感。
8. 鹿鸣体:鹿鸣体是小篆演化而来的一种字体书写方式,笔画秀逸细腻,线条柔和圆润,展现出一种优雅清新的美感。
如何区分大篆和小篆一、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汉字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 ,六国古文之别。
分类:金文:金文《史颂鼎》拓片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金文是铭刻在古代一切铜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有些区别,出土的各种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并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变化。
籀文: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
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详见《史籀篇》。
亦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
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宣王打猎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目前可见,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二、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
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来历: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篆书的8种分类
篆书的分类主要基于历史发展和书写风格,主要包括以下8种:
1. 甲骨文:这是一种瘦劲有力、清奇秀逸的文字,显示了尚质的风度。
它的特点是用笔以直笔、方笔为主,转折多用圆笔。
同一字有多种不同的写法,章法上随字异形,错落自然,并且有合文。
2. 大篆:这是古文、籀文、金文、《石鼓文》的总称。
大篆的特点是以圆笔为主,线条粗细长短不一,字形大小方圆各异,结构疏密虚实有别,章法错落不齐,变化各异。
3. 小篆:其特点是笔法圆笔使转,中锋运笔。
结构上形体长方,字取纵势,横平竖直,布白均匀,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4. 玉筋篆:笔画丰腴如玉筋的篆书,亦称为玉箸篆。
清代陈灃在《摹印述》中定义:“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筋’,篆书正宗也。
”
5. 铁线篆:一种工整精细、圆健挺拔的篆书字体。
其特点是用笔起止均以中锋为主,粗细较均匀,线条可长可短,可正可斜。
结构章法亦严谨而富于变化。
6. 清篆:清代的篆书风格,与前代有所不同。
其特点是线条更加流畅、粗细更加自然、结构更加严谨。
7. 汉篆:汉代的篆书风格,与秦篆有所不同。
其特点是线条更加粗犷、结构更加开张、气势更加磅礴。
8. 秦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制定了一种统一文字的书写方式——小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分类还需要结合学术研究成果来决定。
书法作品题材分类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题材丰富多样。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书法作品分为多种类型。
一、根据书写内容分类1. 诗词类:以古代或现代诗词为书写内容,如《静夜思》、《赤壁赋》等。
2. 散文类:以古代或现代散文为书写内容,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
3. 格言警句类:以格言、警句、成语等为书写内容,如“学海无涯”、“志在千里”等。
4. 佛经道教类:以佛经、道教经典为书写内容,如《心经》、《道德经》等。
5. 碑文类:以碑文、墓志铭等为书写内容,如《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等。
二、根据风格分类1. 楷书类:以楷书字体书写,结构严谨,笔画清晰,如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作品。
2. 行书类:以行书字体书写,笔画流畅,气势连贯,如王羲之、米芾的行书作品。
3. 草书类:以草书字体书写,笔画连绵不断,气势磅礴,如张旭、怀素的草书作品。
4. 隶书类:以隶书字体书写,笔画扁平,结构严谨,如《曹全碑》、《乙瑛碑》等。
5. 篆书类:以篆书字体书写,笔画圆润,结构匀称,如《石鼓文》、《散氏盘》等。
三、根据用途分类1. 书法作品欣赏:以艺术欣赏为主要目的,如展览馆、博物馆中的书法作品。
2. 书法作品收藏:以收藏为主要目的,如私人收藏、企业收藏等。
3. 书法作品礼品:以礼品赠送为主要目的,如送给亲朋好友、合作伙伴等的书法作品。
4. 书法作品宣传:以宣传为主要目的,如广告、宣传册中的书法作品。
5. 书法作品教育: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如学校、培训机构中的书法课程和教材中的书法作品。
总之,书法作品的题材分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无论是从书写内容、风格还是用途方面进行分类,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篆书的分类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方式。
它是在殷商时期开始出现,到秦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篆书的分类也逐渐发展完善。
本文将围绕篆书的分类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篆书艺术。
一、金文篆书金文篆书是篆书的最早形式,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商代。
商代时期主要使用甲骨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甲骨文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少。
到了西周时期,篆书的形式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篆书的使用场合比较少,所以篆书的样式也比较单一。
直到春秋时期,篆书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金文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粗大,线条简练,每个字的结构比较紧凑,字形比较方正。
金文篆书的字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行间间距较小,字形之间常常存在重叠和交错。
金文篆书是篆书的雏形,它在篆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小篆书小篆书是篆书的正式形式,它出现于秦朝时期。
秦朝时期,为了方便统治,秦始皇下令制定了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小篆书。
小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细腻,线条流畅,每个字的结构比较松散,字形比较圆润。
小篆书的字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行间间距较大,字形之间不存在重叠和交错。
小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规范的一种书体,它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小篆书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后来的篆刻和印章制作提供了基础和标准。
三、隶书隶书是篆书的一种演变形式,它出现于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了官方文书的书写方式,因此也被称为“隶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粗细相间,线条流畅,字形比较规整,行间间距较大,字形之间不存在重叠和交错。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工整的一种书体,它的规整性和整齐度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隶书的规整性和整齐度,为后来的印章制作提供了基础和标准。
四、篆刻篆刻是将篆书艺术运用到印章制作中的一种方式。
篆刻的特点是字形紧凑,笔画精细,线条流畅,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神秘的美感。
篆刻的字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行间间距较小,字形之间常常存在重叠和交错。
篆刻是中国书法中最为精细、最为考究的一种书体,它的精致和考究程度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中山篆千字文高清一、什么是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是汉字演变历程中的一种重要阶段。
篆书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于秦朝形成了独特的篆书风格。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遒劲有力,结构精细复杂,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
篆书有两种常见的分类方式:一是根据书写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篆刻和篆书;二是根据笔画的粗细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大篆、小篆和隶书。
二、中山篆千字文的历史中山篆千字文是一部以篆书方式书写的千字文,由中山陈善所作。
陈善,字雄,是明代中期的书法家、篆刻家和收藏家,他以篆书技艺娴熟而闻名于世。
中山篆千字文是陈善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于明朝万历年间完成。
该作品以篆书形式书写,取材自《千字文》这一经典文献,用一千个汉字展示了篆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三、中山篆千字文的特点中山篆千字文的主要特点如下:1. 篆书风格浓厚中山篆千字文充分展示了篆书的独特风格,字体遒劲有力,笔画铿锵有力,线条流畅而饱满。
篆书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人一种古拙庄重的感觉。
2. 严整对称的布局中山篆千字文在布局上严整对称,每个字的大小和位置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美感。
布局的精准和对称性使得作品更加稳定和均衡,增强了观赏性。
3. 用字独特精妙中山篆千字文的用字非常独特,陈善以巧妙的组合方式将篆书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他善于利用篆刻中的神韵和意境来表达文字的含义,使每个字都饱含深意。
4. 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山篆千字文作为一部古代篆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和欣赏该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篆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中山篆千字文的艺术价值中山篆千字文作为一部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篆书的独特魅力,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篆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篆书的独特性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艺术风格,在世界书法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篆书艺术十讲第一讲:篆书的起源和发展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书最早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经过战国时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篆书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讲:篆书的基本构造和特点篆书的基本构造主要包括字形、笔画和结构。
字形是篆书的基本单位,而笔画则是书写字形的基本要素。
篆书的特点是字形古朴、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篆书的结构则是指字形的组织方式和布局规律,它体现了篆书的整体美感和艺术构思。
第三讲:篆书的分类和流派篆书可以分为大篆、小篆、隶书等不同的流派。
其中,大篆是篆书的最早形式,小篆则是汉字的标准字形,而隶书则是篆书向楷书过渡的产物。
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对不同流派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篆书的艺术之美。
第四讲:篆书的技法和创作方法篆书的技法主要包括用笔、结构和构图等方面。
其中,用笔是篆书创作的基本功,它要求用笔稳健有力,线条流畅有韵律感。
结构则是篆书创作的关键,它要求字形的布局合理,整体形象协调统一。
构图则是篆书创作的重要环节,它要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注重整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第五讲:篆书和文化传承篆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篆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表达方式。
通过篆书的创作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讲:篆书与当代艺术篆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和创新是篆书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当代社会中,篆书不再局限于纸上书写,而是与绘画、雕塑、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篆刻艺术和篆书艺术展览。
通过篆书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篆书的艺术魅力。
第七讲:篆书的欣赏与鉴赏篆书的欣赏和鉴赏是篆书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论考作者:蔡卡宁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9期摘要:吴熙载是清代一位优秀的篆刻家和书画家,师从邓石如、包世臣,后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创新,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高潮,在明清时期篆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吴熙载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
本文兼及清代篆书之流变,探讨和分析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篆刻特点。
关键词: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清代篆书流变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46-04一、清代篆书继承和流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在《说文解字叙》中就曾记载:“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由丞相李斯负责统一国内文字,形成了“小篆”,秦朝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而大篆与小篆合称为篆书。
到了汉朝,篆书依然保留着实用性,在一些典重场合,篆书依旧是首选文字,如诏书、官印、碑额等都是使用篆书的。
在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也曾记载到:“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但是篆书由于结构复杂,渐渐地由实用价值转向了艺术价值,隶书逐渐替代了篆书的实用地位。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各文化的兼容并存,中国的文化、经济等都进入了鼎盛时期,书法艺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唐朝设有六学,其中就包含有学习篆书,但是在唐朝初期,篆书依旧只存在于碑额、匾额等处,其实用价值越低,艺术价值就更高。
到了唐中期,一些书法家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阳冰。
由于李阳冰极其擅长篆书,尤其擅长小篆,因此被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他的代表作有《城隍庙记》《般若台题记》《舜庙碑》等等,但是也依旧挽回不了篆书的颓势。
浅议篆书的起源及演变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中国书法有五种大的分类,篆书是最复杂的,其历史已经有了3000年。
篆书因样貌像人的肢体,并没有多少人可以看懂。
又分为大篆和小篆。
这种古老的书体值得我们研究篆书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一、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二、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
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
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篆书的演变(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
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
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
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
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篆书的分类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书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根据书法史学家和研究者们的分类方法,篆书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首先,按照书写工具的不同,篆书可以分为刻划篆和书写篆两种类型。
刻划篆是通过刻划刀在石头上刻出来的,形成了刻划篆的形体。
而书写篆则是通过毛笔在纸上书写而成。
其次,篆书可以根据书写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比如,有甲骨篆、金文篆、秦篆、汉篆、隶书篆等等,每一种篆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此外,根据篆书的使用范围和目的,篆书也可以分为御书、封印、铭刻、匾额等多种类型。
其中,御书是指用篆书写成的皇家文件,封印是指用篆书写成的印章,铭刻则是指用篆书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而匾额则是指用篆书写成的匾额。
最后,篆书还可以按照书写技巧和风格进行分类。
比如,有篆隶、篆草、篆真、篆隶结合体、篆楷结合体等多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也为篆书艺术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是篆书的分类,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和特点,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篆书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形式。
篆书的分类
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伙。
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着《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
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的古代体之一。
它的名字见于汉代着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
(籀书)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
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
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
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
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
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
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
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
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