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室内考种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20
植保论稻:剖析影响水稻产量内部因素及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遗传,水稻是个感温,感光,遗传性非常强的植物。
种植的品种也必须遗传他的父系和母系的某些特征,所以一个品种的产量内部因素第一个就要看他的父系和母系是不是高产品种。
一、影响高产内部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分蘖能力,分蘖穗的产量大于主茎穗的产量,这是绝大多数水稻的特征。
插秧时设计单位平方米应有的有效棵数本田中是否能够达到,很大程度上是水稻品种自身因素决定。
第二穗大粒密,支梗发育完全,支梗粒排列紧密。
第三千粒重,千粒重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相差一个千粒重大概相差400斤粮食的生产。
第四倒伏问题,水稻如果不抗倒伏,产量直接下降。
抗倒伏一定是水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内部因素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
第五水稻株型,‘剑叶上举,植株清秀’这八个字阐述了高产水稻品种的基本形态,剑叶上举说明叶片与主茎夹角合理,剑叶上举也说明水稻品种的基本绿叶面积够用,能够帮助水稻品种充分的合成干物质。
植株清秀说明水稻的茎干挺实,茎干纤维化程度高,韧性强。
第六水稻耐高低温程度。
高温造成空粒增多、低温导致抽穗困难等,天气也是水稻结实率影响最重要的一点。
二、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水稻产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
即:每亩产量=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
由影响高产内部因素看出:(1)选择一个高产品种是第一关键因素。
(2)每亩穗数与单穗重(即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的乘积越大,则产量愈高,但实际上每亩穗数都有一个适宜范围,因而注重水稻分蘖期管理以达到合适的有效穗数。
(3)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每亩实粒数与粒重。
同一品种的粒重比较稳定,所以实粒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而颖花数与结实率又影响实粒数的多少。
综上(2)(3)得出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都能不同程度的增产,要是这几个方面都重视起来,增产更为显著。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篇一:拖累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利空因素分蘖期的管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分蘖期的阻碍管理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分别在相同生育时期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决定着水稻的高低。
农作物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两个因素分别在不同生育风险因素时期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是由主茎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
主茎数取决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
逼不得已单位面积穗数的国土面积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
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的成穗率。
一般分蘖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
所以积极促进前期抽穗,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水稻分蘖期的影响风险因素因素和管理要点番木瓜水稻分蘖实质上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幼苗多发生在基部节间极短的分蘖节上,主茎上所的分枝称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的分枝称二级分蘖,依此类推。
水稻大葱的发生是有规律的。
正常情况从第一完成叶的丁叶腋伸出分蘖。
但是,特殊情况下也有分蘖不轨迹现象,如健壮秧苗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细弱秧苗出现蘖位较低、分蘖晚或不分蘖等情况。
一、影响分蘖的因素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一直处于分蘖梢大都处于休眠状态。
瘤果以后生长中心转移,走向市场上部节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
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分蘖爆发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热量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终止生长发育。
3.分蘖遭遇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到自然光强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水稻栽培影响因素与高产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我国,水稻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水稻的栽培影响因素和高产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水稻的栽培影响因素和高产技术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对水稻的生产有所帮助。
一、水稻栽培影响因素1. 气候条件水稻是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的作物,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润的气候都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
光照充足和气温适中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而湿润的气候条件则有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
气候条件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稻喜欢生长在肥沃的、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中。
土壤的排水性和通气性也对水稻的生长有影响,好的排水性和通气性可以减少水稻的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保障。
3. 种植方式水稻的种植方式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一般有水稻直播和稻田种植两种方式,而稻田种植分为湿地种植和旱地种植两种方式。
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生长周期,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4. 病虫害防治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稻瘟病、稻飞虱、稻蝗等。
及时发现并有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可以减少水稻的减产和死亡现象,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5. 灌溉管理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灌溉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证水稻的生长需要,保持稻田土壤的湿润度,并减少水稻的倒伏现象。
6. 施肥管理适当的施肥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水稻生长需要的养分较多,合理施肥可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率,增加水稻的产量。
二、水稻高产技术1. 选优良种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肥力条件的优良水稻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第一步。
优良的水稻种子具有抗病虫害能力、高产性、适应性强等优点,可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水稻考种技术,了解水稻的品种特性,为水稻育种、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状态、形态指标、产量构成因素等,对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地点:XXX农场水稻试验田2. 实验品种:XXX水稻品种(共10个)3. 实验工具:测量尺、天平、剪刀、记录本、水稻考种分析软件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1)对实验品种进行编号,记录品种名称、播种时间、移栽时间等基本信息。
(2)设置重复,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实验过程(1)观察水稻的生长状态,记录植株高度、叶色、分蘖数、抗病性等指标。
(2)测量水稻的形态指标,包括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
(3)调查产量构成因素,包括每穗粒数、实粒数、空瘪粒、结实率等。
(4)利用水稻考种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实验结果分析(1)对每个品种的生长状态、形态指标、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2)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品种。
四、实验结果1. 生长状态(1)品种A:植株生长旺盛,分蘖数适中,抗病性较好。
(2)品种B:植株生长较弱,分蘖数较多,抗病性较差。
(3)品种C:植株生长适中,分蘖数适中,抗病性较好。
2. 形态指标(1)株高:品种A、C的株高较高,品种B的株高较低。
(2)穗长:品种A、C的穗长较长,品种B的穗长较短。
(3)穗粒数:品种A、C的穗粒数较多,品种B的穗粒数较少。
(4)穗粒重:品种A、C的穗粒重较高,品种B的穗粒重较低。
(5)千粒重:品种A、C的千粒重较高,品种B的千粒重较低。
3. 产量构成因素(1)每穗粒数:品种A、C的每穗粒数较多,品种B的每穗粒数较少。
(2)实粒数:品种A、C的实粒数较多,品种B的实粒数较少。
(3)空瘪粒:品种A、C的空瘪粒较少,品种B的空瘪粒较多。
(4)结实率:品种A、C的结实率较高,品种B的结实率较低。
五、实验结论1. 品种A、C具有较高的产量和优良品质,适合大面积推广。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水稻产量是由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因素构成的。
单位面积产量计算公式是:每公顷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克)稻谷产量(千克/公顷)=1000×1000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既是各器官形成的过程,又是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的过程。
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各器官协调而合理的发展;取决于物质的最大积累和合理分配。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1.穗数的形成在产量构成的诸因素中,穗数是最先形成的,是形成其他三因素的基础。
从播种至幼穗分化前的整个营养生长期对穗数都有影响。
但决定的时期是分蘖始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这一时期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对增穗有显著效果。
一般过了有效分蘖终止期后,各种增穗措施不但效果不明显,反而对高产群体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
单位面积内的穗数由主穗和分蘖穗两部分组成。
主穗由栽插的基本苗(主苗)发育而成,分蘖穗由有效分蘖发育而成。
因此适当插足基本苗和提高单株分蘖成穗率均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穗数。
但主穗和分蘖穗的比例,应依具体情况而定,就分蘖力强,穗型较大的杂交稻来说,应以分蘖穗为主。
分蘖的比例可占穗数70%左右,常规稻如分蘖力较强或生育期较长,或培育的秧苗素质好、带蘖多,或土壤肥力高,分蘖穗的比例也可占总穗数50%-70%来安排;反之如品种的分蘖力弱或生育期短,或者在迟播迟插、肥力较低的条件下,则应以主穗为主,栽插的基本苗应占总穗数70%以上。
2.每穗颖花数的形成每穗最终成长的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与退化颖花数之差决定的。
因此,积极促进颖花分化,或尽量减少颖花退化,均可使每穗颖花数增加。
但这两条增花途径在生产上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所采取的品种等具体情况而定。
如采用的是生育期较长,穗型较大,剑叶不披的品种,则可以采取促、保结合的办法,即一方面积极促进颖花分化,另一方面又尽力减少颖花退化;相反,如采用的品种生育期较短,穗型不很大,或穗型虽大,但剑叶易披垂,或栽插的基本苗多,在这些情况下,增花的重点均应放在尽量减少颖花退化上,不宜在促进颖花分化上下过多功夫。
我国水稻高产影响因素的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水稻高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土壤、种植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本文将对我国水稻高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气候条件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宜水稻生长,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一般较高。
而在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一般水稻产量较低。
气候条件是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土壤因素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肥力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土壤肥力不足,水稻的产量必然会受到限制。
土壤的施肥和土壤改良对于水稻高产非常重要。
除了土壤的肥力外,土壤的适宜性也是影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土壤类型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稻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
三、种植管理因素种植管理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种子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首先是种子选择,选择优质的种子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田间管理,包括水稻的灌溉、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病虫害是水稻生长中常见的问题,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对于水稻高产是非常重要的。
四、品种选育因素水稻的品种选育对于水稻高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种植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品种选育方面,优质、高产、抗病虫的水稻品种是当前水稻选育的重点。
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种植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摘要系统分析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健全农技队伍、继续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从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解决途径随着水稻高产新品种(杂交新组合)的育成推广和栽培新技术的实施,水稻单产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就杭嘉湖地区晚稻产量而言,20世纪90年代单产6 750~7 500kg/hm2,21世纪以来的7a,单产水平已跃升7 875~9 000kg/hm2。
但在新品种的推广中,同区域、同品种,因种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单产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1.1自然因素土、水、光、温、气是水稻生长中基本的生态环境因素。
发生灾害性气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范围上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
例如:水稻生长期间三个生育敏感阶段受灾后的症状及危害性表现:①播种至育秧阶段的暴雨、低温、干旱,会发生烂种烂芽、青稞死苗,影响种植计划;如果补播又延误生产季节,导致晚稻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产量基础差。
②孕穗至扬花阶段的低温阴雨、高温,造成空壳率增加,产量水平下降。
③灌浆至成熟阶段的暴风雨、秋旱和寒潮秋霜,有可能发生倒伏、青枯卷叶、灌浆不足,品质下降某阶段的突发性病虫害,有可能造成减产或绝收。
1.2人为因素种子选用、肥料配比、播种时间、移栽密度和对自然因素中土、水、光、温、气的科学调节以及病虫灾害发生的防治,均由人为控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如2005年10月上中旬江、浙、沪稻区,晚稻五代褐稻虱大暴发造成了大面积减产,幅度至少在10%以上,还出现了部分绝收的田块。
在这些绝收的田块中,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征状:一种是防治不力造成虫灾后的绝收;另一种是防治过程用药过量造成药害后的绝收。
究其原因:客观上受前期连续2次台风的影响,主观上因思想麻痹大意,对稻虱的危害缺乏正确的估计和科学的防治策略。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篇一:水稻栽培专题报告水稻栽培专题报告水稻主要经济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在生产实习中,我们常常盲目地追求密度,导致水稻穗数过多,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反而下降,造成了减产。
在穗数少时,每穗粒数虽多,但因穗数不足,总粒数也相应减少,产量也不高。
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使三个因素得到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
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好良种选用、播期安排、合理密植、科学排灌、合理施肥、科学调控有效分蘖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技术环节,才能使水稻获得较高的产量。
一、培育壮秧1、种子处理:俗话说苗好七成粮,水稻要想高产第一步必须育好苗、育壮苗。
育好苗的基础环节就是抓好种子工作。
种子处理主要是抓住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技术环节,这些技术措施看似简单,但是直接影响到水稻秧苗素质的好坏,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一步晒种: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天,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增强内部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活力和芽势,利于吸水并保证发芽整齐。
第二步选种:浸种前将晒过的种子用比重为1.13的盐水或硫酸铵选种,去除空秕粒和杂物,提高种子净度,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
第三步浸种消毒:种子消毒是防止由种子传染的水稻恶苗病、苗瘟病的主要措施。
将选好的种子放在大的容器中浸泡,放入消毒药剂,拌种衣剂的不需要翻动,也不需要再加消毒药剂。
其他的每天翻动一次。
浸种的温度最好是12~14℃,时间在8天左右且积温保持在80~100℃,浸好的种子应该稻壳颜色变深,呈半透明状,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稻粒易掐断。
但由于我们的条件有限,在催芽之前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种子消毒,不过由于用的是较好的水稻y两优087品种,因此在选种上并未造成严重的影响。
2、催芽:将充分吸胀水分的种子进行催芽,遵循高温(温度保持在30~32℃之间)破胸、适温长芽、降温炼芽的原则,当芽长到两毫米时即可进行播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选用恒温箱使种子在35℃保持恒温,保证顺利破胸。
我国水稻高产影响因素的研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高产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实际生产中,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气候因素、土地因素、肥料因素以及农艺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生长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温、充足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和适度的湿度等气候条件。
因此,合理利用好气候资源成为提高水稻高产的关键。
1.高温高温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气候因素,水稻在高温条件下生长迅速能够扎实根系,增强植株稳定程度,促进光合作用加强,提高糖分积累。
合理利用高温因素,可以延长水稻生长时间,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2.充足的阳光充足的阳光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宜光照条件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有力提高,能够促进光合物质的合成,增强根系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疏松苗床,使水稻幼苗更好地吸收光照,从而有效提高产量。
3.充足的水分水分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气候因素之一,合理利用好水资源对保证水稻高产至关重要。
水稻特别喜欢水,是一种喜湿植物。
因此,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而缺水则会显著降低水稻的产量。
实际生产中必须保证田间的灌溉水量充足,防止缺水导致成分糠萎。
4.适度的湿度适度的湿度是水稻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适宜的湿度下,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产量。
然而,长时间的高湿度对水稻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造成锈病、褐飞虱等病害,导致产量降低。
二、土地因素1.土地类型土壤类型是农田生产中土地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类型相对影响水稻产量的程度非常大,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地类型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酸性土壤、盐碱化土壤、砂质土壤等,都对水稻的生长不利。
因此,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地类型对保证水稻高产至关重要。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水稻生长有重要影响,种植水稻需要有足够的根系发育和吸取养分的能力才能达到高产。
水稻栽培影响因素与高产技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水稻的生产和消费已经历史悠久,并且产量稳步增长,成为了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
水稻栽培的高产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水稻的生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肥、气候、土壤和病虫害等因素。
其中,水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水稻需要温暖而潮湿的生长环境,在旱季需要灌水,雨季需要排水,保持土壤湿润。
同时,在水稻各个生长时期,水的供应量和种类也不同。
如在播种期和幼苗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在分蘖生长期和拔节生长期,则需要适量控制水分,保证肥料充足,促进茎、叶、穗等器官发育。
除了水,肥料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量施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肥料施用方面,除了要控制数量之外,还要注重搭配和施用时机。
避免单一肥料过量施用,同时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提高吸收利用率。
在施肥时机方面,要结合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尽量在播种前或成苗后施肥,以避免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水稻栽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气候。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在水稻生长时期,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在旱季和冬季,气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光照强度也是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水稻结实成熟期,干燥和高温的天气或降雨过多都会导致花粉失活或产生不适应的法力,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除了以上因素,土壤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肥力、结构、排水和通气等条件都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有影响。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土壤,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防止污染和侵蚀。
合理施肥和精细管理可以提高水稻根系发育,增加吸收营养的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实施高产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高产技术包括育种改良、优化施肥、精准灌水、科学管理等方面。
水稻高产创建调控技术试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其调控措施本试验通过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四大要素进行定量调控和管理,合理构建水稻高产群体,确保水稻产量构成要素达到“平方米25穴、每穴25穗、每穗90粒和千粒重25g”的高产群体指标,并将各项技术措施综合集成组装,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
通过高产攻关技术的实施,参试的各品种水稻产量均达到800kg /亩以上。
前言为了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示范和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xx年鸭绿河农场科技园区综合利用各种栽培措施,实施水稻高产攻关技术,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四大要素进行定量调控和管理,合理构建水稻高产群体,确保水稻产量构成要素达到“平方米25穴、每穴25穗、每穗90粒和千粒重25g"的高产群体指标,并将各项技术措施综合集成组装,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
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栽培措施1.1选择优质品种试验品种:空育131;龙粳25;龙粳261.2试验设计大区试验,不设重复,共3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2。
1.3种子处理、育秧及播种攻关田在“两秋、三常年”的基础上全部采用高台钢骨架大棚育秧。
用该种方法育出的秧苗素质高,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壮苗标准。
并采用钵盘育苗,播前浇透水,压实。
种子处理:种子经过清选后进行盐水比重选种,盐水比重1.13,选后用清水投洗2-3次。
用施保克25m1+0.15%天然芸苔素20ml/100kg种子条件下浸种。
浸种后放入催芽器进行催芽。
播种:4月15日播种,采用人工定量播种器进行播种,每孔3—4粒播后覆土压实,覆地膜。
1.3插秧5月17日进行插秧,人工摆栽规格为插秧规格30*12cm,每穴5-7株。
1.4施肥技术根据品种自身特性结合叶龄跟踪模式进行管理,控N增P、K,分基肥、返青肥、穗肥、粒肥进行施用,施肥总量为45k∥亩,尿素13kg/亩,磷酸二铵10k/亩,硫酸钾12kg/亩,生物硅肥10kg/亩。
我国水稻高产影响因素的研究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许多学者和农业专家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土壤、气候、水资源、种质资源和农业措施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水稻高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土壤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我国的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地肥力恢复周期较长,土质石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土壤改良技术和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来改善土壤肥力。
在施肥技术方面,可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元素,并结合水稻的生长阶段进行施肥,以提高施肥效果和节约施肥成本。
还可以采用有机物覆盖和秸秆还田等方法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气候气候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光照和湿度等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在我国,气候条件的差异较大,不同的地区适合种植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也存在差异。
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水稻的适应性,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并结合气象预测等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还需要研究水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以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
三、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水稻而言更是如此。
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
研究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方式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精准灌溉技术,结合土壤含水量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灌溉,减少水分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和改善灌溉设施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需求。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
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
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是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
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
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
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
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
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10月底11月初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