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13)——词类活用 (2)
- 格式:ppt
- 大小:712.50 KB
- 文档页数:57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作动词(1)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驻军策勋十二传(《木兰诗》)策:记功果然鹤也(《幼时记趣》沈复)鹤:变成鹤(2)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不能名其一处(《口技》林嗣环)名:说出(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狼不敢前(《狼》蒲松龄)前:靠前(4)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5)没有动词时一狼洞其中(《狼》蒲松龄)洞:打洞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陶渊明)志:做标记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陶渊明)果:实现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辨析方法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时:按时(2)妇手拍儿声(《口技》林嗣环)手:用手(方式)(3)孔子东游(《两小儿辨日》)东:到东方(处所)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1)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柳宗元)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2)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柳宗元)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三.要按情理推断。
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谓词前的名词是主语或状语者,则需按情理推断。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吧。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下面我先来看第一类: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举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解析】这个句子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不能”的修饰,后带宾语“其一处”,因此可以判断是活用为动词,是“说出”的意思。
(2)【举例】: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中“目”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做谓语。
2、名词做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情况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现代汉语中,名词要做状语,后面必须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加上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以下几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修饰动词“坐” ,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修饰谓语“斩”。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的意思,修饰谓语“游”(4)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是“当面”的意思,修饰谓语“刺”。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的表示的动作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有“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比较少见。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食”,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一般说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各有其分工。
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如“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这种情况,在古今一般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先秦散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比如: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词类活用的主要几种情况:(一)、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举例不限于先秦散文)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肘,本义为“胳膊肘”,此处指“用肘推”)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王,本义是“大王”,此处指“称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军,本义是“军队”,这里指“进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衣冠,本义是“衣、帽”,这里指“穿衣戴帽”)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原义是“锋利的刀口”,这里指“用刀杀”)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本义为“东方”,这里指“向东进军”)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多用作动词(“肘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还有一种辨认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军氾南”,“王关中”)。
作业: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驴不胜怒,蹄之。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曹子手剑而从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五、词类的活用一、何谓“词类活用”如果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或意义,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胜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1、“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
”《陈胜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知《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兼类:固有、固定、经常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注意:判定一个词是否活用,关键是看频率,如果出现的频率少,则是活用,如果经常出现,则是常用。
活用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说法,是站在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待古代汉语的用法,以便于学习。
2、古汉语词类活用较多的原因以静表动衣《庄子·盗跖》:“织而衣。
”穿《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修辞原因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徐宏祖《游天都》:“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代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史记·孙膑》:“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使田忌将而往。
”兼语结构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从事该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鸿门宴》)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