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品管圈
- 格式:ppt
- 大小:7.41 MB
- 文档页数:52
品管圈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QCC是一种质量改进工具,已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但其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尚未充分研究。
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本文评估了QCC如何提高神经外科护理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QCC可以有效地促进护理团队的合作,提高患者护理过程的标准化,减少错误和并发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结果。
本研究强调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引入QCC的潜在益处,并提出了实施QCC的建议。
关键词:品管圈;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改进;患者安全;团队协作一、引言神经外科护理是医学领域中一项关键的服务,它涵盖了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护理任务,旨在提供患者在神经外科手术和治疗中所需的全面支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演变,神经外科护理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背景下,质量和安全性成为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核心焦点,需要不断提高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提高治疗效果。
二、品管圈的概述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质量改进工具,起源于日本,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它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方法,旨在识别和解决组织内的质量问题,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绩效,以满足患者需求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QCC的核心特征包括:多学科团队的参与、基于数据的问题识别和分析、团队成员的培训和质量改进方法的应用。
通常,QCC团队会定期聚集,共同讨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改进措施。
这种方法强调了集体智慧和协作,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过程。
在医疗领域,QCC已被广泛应用,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结果。
它在医院环境中可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手术室、护理部门和临床实验室。
通过QCC,医疗团队能够快速识别和纠正潜在的问题,降低医疗错误和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三、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神经外科护理管理是医疗领域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专注于为患者提供神经外科手术和治疗所需的高度专业化护理。
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孙亚男
【关键词】颅脑外伤;品管圈活动;手术护理;应用效果
此次研究选取在我院实施颅脑外伤手术的190例患者,探讨品管圈活
动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2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患者手术情况,见表1。
3结论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进行
护理。
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
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95%,对照组护理满
意度为89.4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见,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中可以明显加强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术中实际出血量,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获取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神经外科品管圈结束语
感谢各位神经外科品管圈的成员们,今天的讨论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在这个品管圈中,我们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相信对于我们
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神经外科品控工作的重要性
和挑战。
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展示出了团队合作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
每个人都为自己所做出的贡献感到自豪,也为团队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断提
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拓展
视野。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神经外科品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请允许我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并期待我们下次的品管圈活动。
祝愿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再见!。
品管圈活动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设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品管圈活动),各45例。
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治疗负担,改善预后质量。
【关键词】颅脑外伤;手术;品管圈活动;术后并发症颅脑外伤多由于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作用所致,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手术是临床治疗颅脑外伤的主要方式,但是手术风险较高,护理配合不当易导致预后质量不佳,术后相关并发症增多,进而加重治疗负担,影响临床结局。
因此,有必要创新护理服务,全面提升颅脑外伤手术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90例颅脑外伤患者,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
研究组包括25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22-70岁,均龄(46.5±10.5)岁;对照组包括24例男性和21例女性,年龄23-67岁,均龄(46.9±10.3)岁。
两组基线特征匹配,可比性充分,统计学P值>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全面检查、充分准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术中调整手术体位,妥善固定头部,全程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术后妥善固定导管,安全转送患者回病房。
研究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即(1)创建品管圈,组员包括2名护士、2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为圈长,其中圈长组织讨论会,细化职责,完善护理流程,健全规章制度;主管护师评价护理效果。
(2)计划。
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护理主题,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作为护理目标;然后根据护理目标,结合护理现状制定活动计划。
品管圈在颅脑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颅脑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自2011年2月~2014年1月我院颅脑外科收治的患者141例,对这141例患者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并且对实施品管圈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等情况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结果实施品管圈模式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69.5%,护理技术水平合格率为78.8%。
实施品管圈模式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7.2%,护理技术水平合格率为96.4%。
结论在颅脑外科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能够有效的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品管圈;颅脑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颅脑外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患者所患疾病较为严重,且具有起病急、危险性大等特点,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品管圈在颅脑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以进一步提高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1年2月~2014年1月我院颅脑外科收治的患者141例,其中男性患者71例,年龄在32~67岁,平均年龄为(41.2±1.2)岁。
女性患者70例,年龄在30~65岁,平均年龄为(40.3±1.1)岁。
141例患者的病程在1 d~3个月,平均病程为(24.1±1.1)d。
1.2方法对141例颅脑外科患者采用品管圈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过程如下,①要想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在应用品管圈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的了解品管圈模式的开展方法以及开展中具体的注意事项,坚决避免由于开展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行为的发生,最大程度的确保护理的质量,实现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1]。
品管圈活动实施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中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品管圈活动实施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将我院在2022年1-12月收治的88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给予品管圈活动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1)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27%,与对照组的15.91%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护理期间实施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颅脑外伤手术护理;护理效果颅脑外伤,即指的是头颅部位的外伤,作为一种常见损伤,主要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外力击打等因素所致[1]。
对于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为改善手术预后效果,需在围手术期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因此,本次将我院于2022年1-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分析评价手术护理中品管圈活动干预在其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成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将我院在2022年1-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8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均符合临床有关“颅脑外伤”疾病的诊断标准[2],且均知情签署相关手术医护干预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本次实验者。
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跨度为25-69岁,平均为(45.87±1.21)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10例、高空坠落伤16例、外力击打伤18例。
对照组44例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跨度为26-68岁,平均为(45.83±1.24)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9例、高空坠落伤16例、外力击打伤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