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6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8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 vs 城市化:
先有工业化,后有城市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和结果;
从历史看:
——
从“后工业社会”看,
——城市化有了“多样性”的表现,
即 既有以制造业为依托的城市; 又有以 服务业 为主要产业的城市; 也有纯粹的人居城市 。

中国 工业化 vs 城市化:
1949~1978年, 城市化 落后于 工业化; 1978~ 今, 城市化 “超前于” 工业化。
张培刚指出: 一个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农业,不仅是 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和 显著特征。
一个国家,不论已高度工业化到何种程度,如 果不能同时在工业和 农业之间保持某种 适当平衡 (或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持密切联 系),其经济就一定难以持续发展。
(见:《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版,p24)
(2)工业化的实现方式或手段及理念有了变化。


从不顾及资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代价,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从单纯注重“增长”,到强调“发展”,进而关注“可持续发展”。 从单一追求经济目标,到包括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和谐发展 的多元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农业的贡献
农业的 “四大贡献”:
工业化 —— 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信息化 / 知识经济 / 服务经济 —— 是 工业化 推进 和完成的必然结果。 是 “后工业社会” 的标志。 工业化通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 而 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信息化社会 通过信息、知识 和 高端服务进一步 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 信息化/ 知识经济 / 服务经济 是人类经济社会现代化 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 人类经济社会也由此可划分为:“游牧经济”、“农耕文明”、“工业 化社会”和 “后工业化社会” (即 “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知识 经济”etc.)
四十多年后,张先生将工业化重新定义为:
——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机要生产函数连续 发生 由低级到高级 的 突破性 变化的过程。”
这里,增添了两方面新内容: 第一,所谓 由低级到高级,指 不断进步、不可逆转; 第二,所谓 突破性 变化,指 生产力巨大的 或飞跃性变革,它将引起 生产组织 和 经济结构 的变化,最终还将导致整个 经济 和 社会 制度 的变化,以及 价值观 和人的 文化素质 的变化。
原因: ———— 工业(制造业)部门 就业 增长 严重落后于 产值 增长。
〔Q:〕LDCs 如何应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A :】 目前, LDCs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而 DCs 已进入以 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 为特征的 “后工业社会”。 这样,LDCs 将同时面临完成 工业化 和 迎接并应对 信息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 的到来与挑战的双重任务。 为此,LDCs 除了兼顾 工业化 和 信息化,实施与信息化 相结合的工业化战略,将别无选择, 即 ————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工业化” vs “现代化”、 “工业化” vs “信息化”/ “知识经济”/”服务经 济” “工业化” vs “城市化”
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和信息化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是DCs 近代以 来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显著标志。 然而,广大 LDCs自二战结束后也致力于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但 迄今为止,除少数小国和地区进入“ 半工业化” (Semi-industrilization)或者 “新兴工业化” 国家(或地区) ( New industrilization countries or areas )行列外,大部分距离实现工业化 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在产业革命以前,农业的粮食生产决定了人类定居、 以及从事经济活动的区位。 此外,它还决定相关制造业以及商贸经济活动的区位。
只是在产业革命之后,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经济的重新定 向(economic re-orientation),从而使得其他资源 (要素)在经济活动区位决定上占据支配地位。
(3)粮食是人口变动的函数
因此,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大多数 LDCs 不仅面临加快 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同时又面临 信息社会 和知识经济 的新挑战。

“工业化” 与 “现代化” :
第一、“现代化” 的 内涵 比 “工业化” 广泛
工业化—— 主要指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这样一种社会生产 力的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和阶段; 现代化 —— 指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的所有经济和社会的进 步。包括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进步,也包括社会的、政治 的、法律的、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步。
可耕地:占世界 9%
2、原料贡献:
(1)在工业化初期,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供给是工业区位的决 定因素。
(因为,原料以及相关运输成本成本在工业生产成本中 占据着重要地位)。
(2)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及 增长决定了相关工业品的 生产 规模 和 增长。
(3)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往往引起工业品价格的相应变动:
1)工业品需求
〔资料:〕

中共十六大提出 “新型工业化”思路 ——
—— 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发展观”思路 —— —— 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相对开放、全面推进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 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Data:】

世界粮食价格 (2008,1,): 大米 : $ 1000 / 吨; 小麦: $ 400 / 吨; 玉米: $ 200 / 吨

中国2007年从美国进口大豆826万吨(3亿蒲式耳),创历史之最。

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40%。
〔Data:〕 中国:—— 农民人数:占世界40%;
(如: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钢铁等)
这些部门的生产函数首先发生变动,然 后以一种支配方式扩展或影响到其他社会生 产部门。
在张培刚看来,工业化可从多种视角来理解释 和说明: 首先,如果强调 技术 因素,工业化可定义如前, 即 “一系列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次,如果着重 资本 因素,工业化可定义为: —— 生产过程中,资本使用的 “宽 化”(widening) 和 “深化”(deepening)的过程。

一、传统工业化概念 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尽管关于工业化的 定义有着诸多表达。但普遍存在 两个缺陷:
其一,是将工业化的 表现(或 结果)当 作工业化的 本质; 其二,是 将工业化仅仅理解为 工业(即 制造业)的机械化 和 现代化,而将 农业 的 现代化排斥在工业化之外。
【例如】 印度经济学家(S. Y. Thaker)认为: 工业化是 一国国民经济 脱离 农业的结构性转 变,——农业在 国民收入 和 就业 中的比重下降、 制造业 和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某权威经济学辞典写道: 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来自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 国民收入份额,以及就业份额普遍上升 的过程。 ( 可悲的是,战后相当长时期里,上述看法成为主流。)
二、工业化概念的正确理解
工业化—— 指一系列 基要生产函数连续 发生变化的过程。
(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基要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 ) —— 指国民经济中具有 战略意义 的 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

粮食
(一)产品 贡献
原料 (二)要素 贡献(Ld、Lr、K,…) (三) 市场 贡献 ) (四)外汇 贡献
(一)产品贡献(Product contribution)
1、粮食贡献 (1)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农业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粮食供给的主要 来源。
(2)粮食曾经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重 要因素。
中共十七大提出

”何谓“科学发展观”? ——
〔Q:〕 “新型工业化”是否改变了工业化的任务? 新型工业化“新”在何处?
〔提示:〕
(1)工业化的内容和特征没有改变。



经由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福利水平。 产出和就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
(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在信息化时代,在工业化推进的同时,需加快信息化的建 设及其手段的运用。)

长期看, 第三种类型 可能转变为 第二类型, 第二、三种类型 可能转变为 第一种类新型。
( 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版,p 202)
从历史看, 英国 ——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早就是世界各国最低者之一。 但在英国工业化中,如没有其殖民地 印度 提供 棉花、没有其自治领地的 澳大利亚 提供 羊毛、没 有其领邦的 丹麦 提供 畜产品,从而使英国的工业 原料 和 食品 需求有了保障;同时,又通过国际贸 易使英国工业品获得广阔的 国际市场,那么,英国 就难以成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人口增长和人口迁 徙,往往导致粮食需求显著增长。
然而,尽管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不高, 但在人均收入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准之前, 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将是逐步增加的。
【Data:】 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
主粮 八 四 肉类 一 三 蔬菜/水果 一 三
30年前 30年后
(—— 资料来源: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2010,1,7.)

各要素生产率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例如,
(a) 、土地贡献:要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 水平相应提高(即 提高 土地生产率);
【Data:】
(2)强调 农业 与 工业的共同 进步和现代化。
张培刚指出:工业化的内涵及其丰富和广泛, 它不仅包括 工业(制造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而且包括 农业 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业的进步和现代化 是工业化中内在 的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版,p236】
根据上述理解,工业化国家可以是以下三种类型: 制造业 为主的; 制造业 与 农业 两者间保持适当平衡的; 农业 为主的
工业品价格
农业品价格
;
2)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价格
工业品价格
两种产品价格下降时,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往往较大; 两种产品价格上升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往往较小。
【思考:】

为什么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往往不利于农 业和农民?
(二)“要素贡献” ( Factor contribution)
在不影响自身发展情况下,农业作出要素贡献必须满 足以下前提/条件:———
第二、现代化的 时间 比 “工业化” 久远
工业化 —— 是人类历史告别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特定阶段, 也是人类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现代化 ——的历程是无止境的。现代化是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人类 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长河。

“工业化” vs “信息化”( “知识经济 ” / “服务经济”) :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发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一节 工业化定义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


第二节 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 及其 变动趋势 第四节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第一节 工业化定义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表明:所有发达的 或富裕的国家,几乎都是工业化国家,所有不发达的 或 贫穷的国家,都是农业国家。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工业化” 是 “文明”、“开 化”、“先进” 、“发达” 和 “富裕” 的同义语;“农 业” 则成为 “不开化”、“不文明”、 “不发达”,以 及 “落后” 和 “贫穷” 的代名词。 然而,这仅仅是事物的表象,要把握其背后的本质的联 系,必须对人类经济进步的历史,特别是 产业革命 以来 的经济变迁史进行深入考察,对工业化理论加以系统回顾 和反思。
再次,如果着重 劳动 因素,工业化可定 义为: —— 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 的过程。
而所有上述特征均表明一件事: —— 社会经济的 巨大进步 和 飞跃。
该定义的 特点 是: (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 和 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即 人类生产从 手工劳动 向 机械化生产 转变, 从而可用较少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