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格式:pptx
- 大小:7.40 MB
- 文档页数:35
北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1. 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的“国粹”。
2. 北京抖空竹:是流行于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的抖空竹活动,为传统体育项目。
3. 中和韶乐:是一种宫廷雅乐,用于特定的大型礼仪活动,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
视朝之用,也用于宫廷宴享和祭祀活动。
4. 京西太平鼓:流行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一带的民俗舞蹈,以大鼓和太平鼓为主要道具。
5. 祭孔大典:在北京文庙孔庙举行的专祀孔子的传统仪式。
6. 八段锦: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7. 北京皮影戏:又称“京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
8. 木偶戏: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以木偶为表演媒介。
9. 面人郎: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手工艺品,面人郎的创始人是北京著名面塑艺术家郎绍安。
10. 古琴艺术:中国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表现力。
以上只是部分代表性项目,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了解和保护。
1.皮影戏
•类型:戏曲表演
•说明:皮影戏是一种利用透明的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影子,通过灯光照射在白幕上进行表演的传统艺术形式。
2.北京坐标方向仪制作技艺
•类型:手工技艺
•说明:北京坐标方向仪是一种传统的测绘仪器,具有独特的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京剧
•类型:戏曲表演
•说明: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在北京,京剧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发展历史。
4.老北京糖画
•类型:手工技艺
•说明:老北京糖画是一种用糖浆在硬纸板上绘制各种形状的传统技艺,这些糖画通常栩栩如生,是古老的京城传统之一。
5.皇城相府春酒技艺
•类型:酿酒技艺
•说明:皇城相府春酒是北京的传统名酒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酿造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非遗文化衍生品——兔儿爷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泥塑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生活、节日、习俗和信奉等社会需求而产生。
老北京传统泥塑“兔儿爷”是典型的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起着娱乐和装饰的功能,还有着祈祷祝福、祭祀辟邪等作用和寓意。
兔儿爷的外型主要分为戏曲角色类型和生活场景类型两类,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把兔儿爷泥塑中的主要设计元素挖掘出来,应用到文创中进行创作再设计,并在装饰应用和现代设计中保留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创意文化产品,使老北京传统兔儿爷形象焕发出新的光彩生机。
在此次衍生品设计过程中,笔者以北京泥塑兔儿爷为例,来制作和完成衍生品的设计创作。
关键词:兔儿爷;非遗文化;衍生品1.兔儿爷的历史文化内涵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节时令时节的儿童手工玩具。
在过去,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
这一习俗来源于明代,直至后来“兔儿爷”转变成为少年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有人仿照传统戏曲人物,把“兔儿爷”塑造成身穿金盔金甲的威武将士,有的身骑狮、象,有的背插纸伞或者纸旗,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有的人仿照月宫里的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的人像化、艺术化,乃至神化之后,塑造成各种不同形态的兔儿爷。
明清以后,月宫中的玉兔逐渐从崇拜月亮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
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习俗的生活品性,融合祭祀祭典和娱乐的功能于一体。
现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北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兔儿爷属于北京传统泥彩塑的一种,是北京地区专有的文化符号。
“爷”,在过去其实是老北京对于达官显贵的称呼,而后用于对神灵的尊称,如“马王爷”“灶王爷”。
[1]而在北京人的嘴里,这只“兔儿”也成了“爷”。
它的起源无从考证,但史料中多有中秋拜兔儿爷的记载,据此推断应不晚于明代。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的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源流不断,庄重耐久,历经了几百甚至上千年,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北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京片子京片子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粤剧,在北京地区被称为“南戏”或“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也是中国电影演员中的一支,以其声音表演和唱腔而著称。
京片子是京剧传统唱腔的改编版本,发音是特有的北京口音,其唱腔韵味和以下各项造诣均属精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 幻影舞蹈幻影舞蹈是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发源于北京城中,并继承了百年民间艺术的积淀,由于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简易的展现方式而广泛传播。
幻影舞蹈特别强调身体中心的掌控,手势、肢体动作等细节上的表现特别重要,通过视觉上形成出移动的影子,形成了类似身体改变位置的幻觉。
3. 雍和宫庙会雍和宫庙会是一个汉传佛教庙会,位于北京市的东城区五道巷雍和宫内,始于明朝,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庙会,也是北京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雍和宫庙会在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吸引了许多游客,成为北京市独具特色的民间庙会。
4. 京绣京绣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刺绣艺术,是中国传统刺绣中的一支,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京绣所用的线条,与普通的绣线相比,质地更加细致,颜色更丰富,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品质感。
独特的绣法和细致的手艺让京绣在刺绣艺术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5. 仙鹤门笔会仙鹤门笔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人传统艺术之一,流传于北京市,是一个以书画、文史研究为主的学术组织。
仙鹤门笔会追求“文化博大精深,极致流畅,百艺精通”的文化追求,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象棋象棋是中国传统的策略游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广泛流传于北京市,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
象棋要求玩家用策略和智慧进行博弈,是中国智慧文化的真实体现。
花鼓戏八宝山: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鼓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其中,八宝山花鼓戏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备受推崇和关注。
本文将介绍花鼓戏八宝山的详细内容,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历史渊源八宝山花鼓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八宝山一带有一批来自河南、山东等地的戏曲演员,他们经常在村里演出,并将自己的表演特点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鼓戏。
二、表演形式花鼓戏是一种集歌唱、舞蹈、说唱和杂技于一体的戏曲形式,其表演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花鼓戏八宝山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花鼓,台词善于运用八宝山地区的方言和语言特点,表演中充满了地方色彩和幽默感。
在音乐方面,花鼓戏八宝山以民族乐器为主要伴奏,配合演员的表演将音乐和舞蹈进行完美地结合起来,铿锵有力,气势非凡。
三、表演内容花鼓戏八宝山的表演内容主要涵盖八大板块,包括《唢呐之声》、《船过海口》、《乱弹棉花》、《山河美景》、《求荐学》、《康熙爷下南店》、《救危扶困》和《大闹天宫》等。
这些节目不仅包含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还融入了八宝山地区的文化习俗和历史风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四、艺术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八宝山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拥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它融合了戏曲、音乐、影视、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多彩。
在现代社会中,花鼓戏八宝山也经常被用于宣传和推广旅游,成为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五、文化意义花鼓戏八宝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还体现了八宝山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通过深入地表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风貌,发掘和传承八宝山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北京的非遗项目介绍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代表着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北京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传统手工艺1. 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通过透明的皮影在白布幕上进行表演。
北京的皮影戏制作工艺精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制作皮影需要选取优质的牛皮,经过多道工序刻制而成,每一张皮影都是艺人的心血结晶。
北京的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展示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2. 刺绣北京的刺绣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的刺绣之都”。
以北京四绝——景泰蓝、玉雕、内画鼻烟壶、瓷器等刺绣为代表,其技艺精湛,作品形态多样。
刺绣制作过程繁琐,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
北京刺绣的设计元素丰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和故事,也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统表演艺术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的歌剧”。
京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北京是京剧的发源地,几百年来一直是京剧表演的重要舞台。
京剧脸谱的绘制、身段的表演以及唱腔的演唱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剧风格。
京剧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雷锋忆故里《雷锋忆故里》是北京一支非常有名的民间表演队伍,他们以表演雷锋故事和精神为主题,传递社会正能量。
这个表演团队由一群热爱雷锋精神的普通市民组成,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雷锋,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雷锋忆故里》的表演形式多样,除了舞蹈和音乐,还包括小品、快板等形式,将雷锋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传统节日活动1. 春节庙会春节庙会是中国传统的农民集市,也是传统节日活动的一部分。
北京的春节庙会规模宏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和购物。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指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项文化传统和习俗。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习惯、口头传统和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北京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背景和意义。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为了保护和传承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并设立了名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登记和管理。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这些文化传统不被丧失,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包括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传统戏曲表演艺术。
北京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豫剧、评剧等多个剧种都享有盛誉,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传统戏曲不仅讲究表演技巧,还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内涵。
通过对这些戏曲剧目和角色的传承和演绎,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此外,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包括了传统技艺的项目。
例如,老北京的糖画、剪纸、皮影戏等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要求高超的技巧,还需要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糖画艺人在糖糊上快速、准确地勾勒出各种形象;剪纸艺人则以剪刀和纸张,创作出精巧的纸艺品;皮影戏艺人则利用光影效果,通过操纵皮影来演绎传统故事。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富有观赏性,还具有很高的陈列和收藏价值。
除了戏曲和传统技艺外,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包括了许多民俗习惯和节庆活动。
比如,北京的灯谜活动,是每年农历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节庆活动。
人们通过挂灯、猜灯谜等方式,祈求团圆和好运。
这项活动既能够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又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
另外,北京的踢毽子、风筝、跳大绳等游戏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民俗习惯,它们展示了中国人勤劳、聪明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