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途径
- 格式:ppt
- 大小:665.50 KB
- 文档页数:4
西欧早期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此发生剧烈的两级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之一。
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
到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人积累财富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
随着商人侵入手工业领域,小生产者沦为商人、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一旦无力还债,就连同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关系。
(2)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新型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利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利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最为典型。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4、15世纪,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处于萌芽阶段。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之资本积累一、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乂是扩人再牛产的重要源泉。
具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冇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木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
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人;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人,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木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虽:,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Z间的差额。
4 .预付资本的大小。
三、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冃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也是由竟争规律决定的。
谁要在竟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
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耍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四、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1•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人量的人身自由且失去主产资料而乂无足够空活资料的劳动者;•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的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屋货币财富。
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木的原始积累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方式、来源、实质及其历史价值的评价:•方式一暴力掠夺的方式;•来源一国内盘剥小生产者和农民、国外殖民贸易、奴隶和毒品贸易;•实质一以暴力手段强行迫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第4章资本积累一、单选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扩大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C.剩余价值生产D.生产关系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集中B.资本积累C.剩余价值D.资本家省吃俭用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集中B.资本积累C.劳动生产率提高D.劳动人数增加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剩余价值资本化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C.剥夺生产者D.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二、多选题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D.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B.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C.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D.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A.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B.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D.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A.流动过剩人口B.停滞过剩人口C.潜在过剩人口D.自然过剩人口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D.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7.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ABCA.资产阶级财富积累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贫困积累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平均分配社会财富三、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资本积累4.资本有机构成5.资本积聚6. 相对过剩人口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8.工人阶级贫困化四、分析判断1.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绝对地超过了物质资料的增长所造成的。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第4章资本积累一、单选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扩大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C。
剩余价值生产D。
生产关系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集中B。
资本积累C。
剩余价值D。
资本家省吃俭用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
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C。
劳动生产率提高 D.劳动人数增加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剩余价值资本化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C。
剥夺生产者D。
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A。
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B。
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二、多选题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
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C。
资本集中D。
资本积聚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D。
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B。
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C。
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D。
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A。
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B。
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D。
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A。
流动过剩人口 B.停滞过剩人口C.潜在过剩人口D。
自然过剩人口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B。
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C。
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D。
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7.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ABCA.资产阶级财富积累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贫困积累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平均分配社会财富三、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资本积累4.资本有机构成5.资本积聚6。
◆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世纪末15世纪初)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1.小商品经济分化产生出资本的萌芽2.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形成资本的萌芽资本的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表现:1.产生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2.大量货币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英国圈地运动)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宝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体现生产力的水平)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涉及到生产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源于人的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是抽象财富,源于人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是从⼩商品经济分化出来;⼆是从商⼈和⾼利贷者转化⽽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①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产者与⽣产资料相分离,劳动⼒成为商品;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中的历史过程。
②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是⽤暴⼒⼿段剥夺农民的⼟地;⼆是⽤暴⼒⼿段掠夺货币财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1、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有两个:⼀是社会分⼯的出现;⼆是⽣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
2、商品的⼆因素和⽣产商品的劳动⼆重性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现⼀定的社会⽣产关系,也就是⼈与⼈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②使⽤价值是指商品的有⽤性。
使⽤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第⼀,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第⼆,交换价值表现为⼀种使⽤价值同另⼀种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是本质,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劳动⼆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产商品的使⽤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同⼀劳动过程中表现在两个不同的⽅⾯,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①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商品的价值量是部门内部⽣产同类商品的⽣产者在竞争中实现的。
②商品价值量和劳动⽣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劳动的⽣产率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成反⽐,和使⽤价值量的变化成正⽐。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一、前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迭(一)原始社会经济制度1.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经济制度。
2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3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4 .旧石器时代,最伟大的一个进步就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5 .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6 .原始社会末期,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生产力又更上一层楼,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的发展,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产生。
7 .对立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二)奴隶社会经济制度1.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主要两个对立阶级)2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确立了奴隶制度,形成了奴隶社会。
3 .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
4 ,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5 ,如何看待奴隶社会经济制度。
6 .在奴隶制度下,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7 .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经济制度1.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一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一农民。
2 .地主通过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剥削。
3 .封建社会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4 ,地主通过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民。
5 ,农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西欧与中国)6 .封建社会有两个基本的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
还存在城市手工业者,他们组成行会组织。
7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和封建行会组织的排他性和保守性,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二、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封资本主义生关系的出现必须在经济上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必需的货币财富两个条件=一句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是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产生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
为资本家进行积累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3.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交换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价值实体D.创造使用价值4.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
A.价值构成的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C.资本构成的D.金钱构成的5.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C.能够满足交换双方不同的需求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7.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8.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不变B.缩短C.增加D.不确定9.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A.商品数量增加B.商品数量不变C.商品数量减少D.二者无关联1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