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再生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2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自然资源的含义: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2、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2)解决措施:①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②开发新材料、新能源;③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④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3.土地资源的优势: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4.后备耕地不足:我国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地区分布不均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存在的问题:我国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3、基本国策: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在农耕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第三节 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兴建水库。
自然界哪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以铁矿为例,铁元素聚集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多形成于距今26~30亿年的太古时代。
远古时代时期,成矿期均以亿年计算。
与此相反,人类开采、消耗矿物却十分快速,一个矿区开采期仅为百年、数十年,以至几年,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另外,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对某种野生动物来说,一旦它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灭绝,恐龙就是这样从地球上消失的。
据统计,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一、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这类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历史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二、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情况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
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对某种野生动物来说,一旦它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灭绝,恐龙就是这样从地球上消失的。
据统计,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我们怎样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坚持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企业利益与群众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的关系。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对照法律、法规,分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处理意见,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各种违法行为依法给予纠正和处理。
要有效规范相关部门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解决管理者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工作。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立长效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加强协调,强化部门对矿山企业的综合管理。
探索新的小矿管理经验和办法,依靠大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开发路子。
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矿山,坚决不开;严厉打击破坏矿山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三(4)班刘欣洋。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教学目标:1.了解石油和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知识,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2.认识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的影响,了解我国面临的形势3.认识煤炭开采中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应对的措施4.能通过图表和信息,分析评价保护非可再生资源的措施的优劣学法指导:主要内容:石油耗竭与应对措施;采矿中的环境保护;煤炭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重点:1.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与应对措施 2.煤炭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难点: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应对措施,涉及技术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等。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一)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我们正在利用的石油资源,在历史上曾经代替了哪些资源?阅读教材p27-28,分析石油资源枯竭原因:问题探究1:下图中有一个特殊年份,试描述该年份前后我国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变化状况材料一: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石油库存量只能维持 20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100多天的库存水平。
材料二:我国目前进口石油的结构是:56%来自中东,14%来自亚太地区,23.5%来自非洲,6.5%来自其他地区。
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结合材料一、二,分析。
1、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系统的目的是什么?2、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主要考虑什么区位因素?例1:2006年1月23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两国达成在海南建大型储油基地的合作协议,这一合作协议可为中国提供1亿吨的石油储备能力。
简要分析海南将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
总结:面对石油危机,应如何应对?3、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1)、石油运输过程中(2)、石油加工过程中(3)、石油过程使用中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以煤炭为例)(一)采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1、地下开采中的问题以及措施2、露天开采中的问题以及措施问题探究2:(二)、煤炭运输、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及措施例2:读“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很多地区都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什么?(2)露天煤矿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有哪些?(3)露天矿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是什么?(4)复垦对该区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巩固练习: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资源的紧缺性逐渐凸显。
在工业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越来越多的需求,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导致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非可再生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黄金、白银等,它们的使用一旦过度,不但会破坏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非可再生资源浪费的危害1.破坏自然环境许多非可再生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排放和污染,尤其是能源资源。
比如,石油、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会导致大气污染,产生雾霾和酸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而且,开采煤炭的地下开采过程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导致煤炭矿井地面塌陷,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威胁。
2.能源资源枯竭由于非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长期过度开采和使用,就会导致资源枯竭。
这些资源的主要贡献者是能源和矿产资源。
当资源减少,供应量降低,价格上涨,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3.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比如,大量的城市扩张和建设,从林木生长的森林地带到农田水利的消耗巨大。
这不仅会形成宏观景观脆弱的社会矛盾,也会带来生态失调、劣质环境的威胁。
4.增加资源和能源的成本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
这是由于为了获取逐渐减少的资源,人们被迫探索更加困难或者更昂贵的资源地点,同时采取更加复杂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额外成本增加了对社会的负担。
非可再生资源减少教学案例制作为了缓解非可再生资源的危害和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施策,采取有效的教学案例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节约能源的教学案例为了向学生普及节能知识,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案例,如制作节约能源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了解能源的来源和用途,学习使用节能电器和灯具。
2.资源回收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和学校的垃圾分类教学来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在校外进行资源回收的宣传和活动,提高学生对资源回收的认识和意识。
自然界哪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以铁矿为例,铁元素聚集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多形成于距今26~30亿年的太古时代。
远古时代时期,成矿期均以亿年计算。
与此相反,人类开采、消耗矿物却十分快速,一个矿区开采期仅为百年、数十年,以至几年,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另外,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对某种野生动物来说,一旦它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灭绝,恐龙就是这样从地球上消失的。
据统计,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教学案例讲解:非可再生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非可再生资源是指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那些无法在短时间内自然再生的资源,例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黄金、铜等。
这些资源是我国现代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材料,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资源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非可再生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一、非可再生资源经济非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在短时间内自然再生,因此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实现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利用,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非可再生资源节约机制。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例如“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限制煤炭开采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非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需要围绕这些资源开发出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以确保经济社会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应该同时注重保护非可再生资源和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技术进步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增加经济的自给能力,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实现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害下一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下,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掌握非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方法。
要建立非可再生资源的有效管理制度。
政府和企业应该将非可再生资源的供应与需求进行平衡,逐步建立和完善非可再生资源的跨部门管理机制。
例如,针对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可以制定配额限制,打非法盗采盗用行为,注重开展环境税收等保护措施,从而达到资源节约、避免浪费和开发的长期性目标。
世界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对地球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简要概述世界自然资源的分类、开发和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世界自然资源分类世界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1.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资源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恢复和再生,但过度开发和利用也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2.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
这些资源形成周期极长,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随着人类的开采,储量日益减少。
二、世界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1.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部分资源已出现供应过剩局面,但整体上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对全球能源结构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因此,寻求替代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
3.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严重。
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对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生物资源利用方式多样,但仍面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等挑战。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具有直接影响。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等问题。
6.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海洋资源利用逐渐向深海、远洋拓展,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依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