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练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99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沪教版《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精选(含答案)登幽州台歌》练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古代建筑物名,位于今天津市蓟县境内,是XXX礼贤下士的处所。
2、前:古代指过去的时间。
3、古人:指古代的人们。
4、后:古代指未来的时间。
5、来者:指未来的人们。
6、念:思念、怀念。
7、悠悠:广阔、深远。
8、怆然:悲伤的样子。
9、涕:泪水。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字子瞻,人称“XXX”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深远,同时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从而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古代的感慨,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7、“古人”“来者”指的是过去的人们和未来的人们。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慷慨悲歌,它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明快。
9、本诗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出了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四、XXX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怀。
2、选择“悠悠”,因为它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深远,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悲伤。
3、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孤独、悲伤、无助的氛围。
画面上,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面对着天地,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4、“念天地之悠悠,XXX然而涕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悲伤和无奈。
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深远,让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独自悲叹。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2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幺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赏析及同步习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
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全文翻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经典中考考题及标准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字词解释。
登幽州台歌原文默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代的。
2.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7.望岳原文默写:望岳(杜甫)?。
,。
,。
,。
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原文默写:登飞来峰(王安石),。
,。
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2.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5.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游山西村原文默写:游山西村(陆游),。
,。
一、理解性默写1.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登幽州台歌》课堂训练题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 ,字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朝代) 家。
唐睿宗文明元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后称他为。
诗歌三十八首,诗风质朴深厚,有汉魏风骨。
2.幽州,我国古代之一,现在的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是战国时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3.词语巩固()()怆.然涕.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
5.诗文默写。
,。
,。
6.课堂内容训练。
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的生命悲歌。
从体裁看属于诗。
诗人登楼远眺,,抒发了理想破灭,,的思想感情。
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⑶这首诗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⑷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参考答案: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朝代)文学家。
唐睿宗文明元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后称他为陈拾遗。
诗歌三十八首《感遇诗》,诗风质朴深厚,有汉魏风骨。
2.幽州,我国古十二州之一,现在的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⒊略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
5.略6.课堂内容训练。
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从体裁看属于乐府诗。
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浓郁的思想感情。
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⑶这首诗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作者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⑷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作者在句诗中表现了对像燕昭王那样的君主的倾慕,对现实中未曾遇见贤明的君主的悲伤,表达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也有对当时时世的感伤。
《登幽州台歌》题集及答案一、解释字词1. 请解释以下字词在诗中的含义:- 幽州台- 悠悠- 怆然- 涕二、句子翻译1.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默写填空1. 请根据诗句内容,完成以下默写填空:- __________不见古人,__________不见来者。
- 念__________之悠悠,独__________然而涕下!四、内容理解概括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诗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五、描写手法分析1. 请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2. 诗中的“念天地之悠悠”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七、综合分析1.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慨的。
2. 请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一、解释字词1. 幽州台:古代边防要地,位于今北京市。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
怆然:形容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二、句子翻译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看不见过去的英雄人物,也看不见未来的杰出人才。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天地的广阔无边,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三、默写填空1. 前、后不见、不见天地、怆然四、内容理解概括1.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短暂的感慨。
2. 感慨: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物更迭的无奈与感叹。
五、描写手法分析1. 描写手法:对比、夸张、抒情。
举例:通过对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夸张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悲伤。
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 人物形象: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感慨万千。
环境:广阔的天地之间,历史的长河之中。
2. 情感:孤独、悲伤、感慨。
通过诗句中的“独怆然而涕下”体现。
七、综合分析1. 诗人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抒发了对历史沧桑、人生短暂的感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和“来者”指的是什么人?( )A.像陈子昂一样直言进谏的人B.像武则天一样不听忠言的人C.像燕昭王一样礼遇贤士的人D.像陈子昂一样游山玩水的人3.“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与以下哪个“涕”,意思相同?( )A.痛哭流涕.B.涕.泪交加C.感激涕.零D.泣涕.涟涟4.“幽州台”在战国时期,又名什么?( )A.梳妆台B.黄金台C.元宝台D.断头台5.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来者指的是作者自己。
B.全诗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D.“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E.全诗句式长短结合,前两句短平急促,后两句增加了虚词“之”“而”,音节一样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1.B (文人,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2.C(礼遇贤士的人,正确)3.C(眼泪)4.B(黄金台)5.A D (A. 来者指的是作者自己。
错。
D. 采用间接抒情的,错,直接抒情)试题2: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4分)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2分)【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的判断。
ACD.正确;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
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
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
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
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们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郁闷。
答案:(1)B(2)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与答案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与答案1、请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4、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XXX: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XXX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6、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XXX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古诗《登幽州台歌》练习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B.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C.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D.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愤世嫉俗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2.说说你对此诗主旨理解。
课后练习答案
1.D “愤世嫉俗”改为“孤单悲苦”。
2. 写诗人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le)。
C.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怆然..(不尽)..而涕下(悲伤的样子) B.齐鲁青未了C.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文学家B.《登飞来峰》——王安石——宋——唐宋八大家C.《望岳》——杜甫——唐——浪漫主义诗人D.《已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思想家、文学家4.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
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②符合诗歌的意境。
③不少于60字。
5.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智慧宝库的明珠。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世界文明中蔚为壮观。
为了让学生亲近古诗词,拓展知识面,与文人雅客倾心对话,感受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育才中学将举办以“诗风词韵经典共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许多古诗词名句脍炙人口,至今广为流传,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对联的形式为大家推荐几句吧。
示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壮志凌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矢志不渝(2)思乡是古代诗歌中的永恒主题,写出令你印象最深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并简单进行赏析。
(3)下面是一位同学所写的阅读古诗的感受,请你续写一句话,使其变成一个完整的排比句。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灿烂盛开。
《登幽州台歌》测试题一、单选题(共3道,每道2分)1.“幽州台”在建设初始的时候的用处是( )A.军事用地B.君王议政C.招贤纳士D.娱乐场所答案:C解题思路: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文学常识2.“古人”和“来者”具体指代的是( )A.古代的人,未来的人B.古代的不被重用的官员臣子,未来那些不被重视的官员臣子C.古代的招贤的圣君,后世的求才的贤明君主D.走过去的人,走过来的人答案:C解题思路:“古人”指的是: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指的是: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词语释义3.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借古代诉说今天的形式,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答案:D解题思路:《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本诗借幽州台抒发登台感慨,语调苍劲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二、填空题(共2道,每道2分)4.诗中渲染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的一个字是____。
答案:独解题思路: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
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叹的感染力。
试题难度:知识点:诗文理解5.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____,____。
答案: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解题思路:想到天地的伟大,自己觉得空落留下眼泪。
试题难度:知识点:诗文理解。
登幽州台歌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XXX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感慨古人已逝,未来也未可知,只有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XXX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XXX、XXX、XXX、XXX、XXX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XXX写下这首诗的背景是在696年,契丹XXX、XXX等攻陷营州。
XXX委派XXX率军征讨,XXX在XXX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XXX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XXX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XXX又向XXX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题包括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和简答题。
在理解性默写中,要求学生默写出表达XXX怀才不遇的诗句和表达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在选择题中,要求学生判断有误的一项是“涕”解释为“鼻涕”,正确答案是“涕”解释为“眼泪”。
在简答题中,要求学生简要阐述诗人的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正确的解析如下:这首诗通过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的第三句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而诗的第四句则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登幽州台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1、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