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2节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 上学期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9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任教学科:通用技术任教年级:高二任教老师:课题:稳固结构的探析学科通用技术探析结构强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章 节 第一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稳固结构的探析 探析结构强度 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23.9.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技术与设计2》模块第一章第二节中任务二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的强度 ”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也体现了“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结构设计与制作”“典型结构赏析”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正确认识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在结构设计中正确的选择结构和材料,通过增加结构强度使结构更加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经过《技术与设计 1》 模块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合作、分析问题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兴趣,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1.通过技术活动探究形状、材料、连接方式等因素对结构强度的影响,并尝试解决相关技术问题;2.能依据相关技术试验标准对结构强度进行试验。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技术意识:通过技术活动探究形状、材料、连接方式等因素对结构强度的影响,能灵活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结构设计问题。
2. 创新设计:通过技术试验和案例分析,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对案例的试验分析、讨论的过程,也是提高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试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中的第2课时,学习结构的强度。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结构的强度”和“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两部分组成。
首先,从生活案例出发阐明结构强度的含义。
其次,结合案例分析、试验和探究等活动,学习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本课的重点,其中,结构的形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是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是:结构形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都是影响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结构的基本知识,是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这一节在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清楚了它们的影响因素,才能有可能进行后面的简单设计结构,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所以让把握好这部分内容是关键。
2.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由学生观察、参与演示试验、讨论和分析案例等方式,去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学生通过感悟和体验,探索总结相关的结论,效果比教师纯粹讲授结论要好得多。
3.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结构的概念、结构与力、结构的分类,探究了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稳定的主要因素,学生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对进一步学习结构知识有一定兴趣。
这些对于探究影响结构强度有一定的帮助,希望通过本节内容学习,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通案例分析和技术试验把握技术思想和方法,为后面结构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结构强度的含义,知道内力、应力和σ=F/S,能够解释简单结构的一些日常现象;(2)理解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使用的材料、结构的形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3)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结构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试验观察和讨论,归纳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与强度》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材料]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章节: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结构强度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掌握提高结构强度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结合常见实例,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探究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参与技术探究的兴趣。
养成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强度的三个因素。
三、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设计的技术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课是技术与设计2的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中的第二课时,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只有清楚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与“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才能可能进行后段的结构设计,这两部分内容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弄清弄透这两部分内容是这一整章内容的关键。
课标的要求是: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2. 学情分析在此前学生已学过了与结构相关的结构类型、结构的受力情况、结构的稳定性等知识,在结构的稳定性一节接触过乐高积木的拼装,再加上在高二的学生已具备相关的一些物理知识,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这些对于探究影响结构强度是有利的。
3、教学策略(1)通过观看强度试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以相框的强度为课程的主线,借助乐高积木的搭建形成感性认识,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3个技术试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总结出主要因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大学生素质考核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全面成才, 把学生培养造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普通高校德育大纲》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开展大学生素质考评,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抓深抓实的有效途径。
通过大学生素质考评, 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三条大学生素质考评,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记实与评议相结合、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评。
第四条但凡在校学习的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都要参加考评。
第二章考评内容第五条大学生素质考评内容包括大学生基础性索质和个性发展素质两个部分。
大学生基础性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课内、课外等环节中形成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
大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表达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素质。
第六条大学生基础性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内容。
第七条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学生的政治表现、集体观念、学习态度、遵纪守法、道德修养、与人合作和日常行为。
第八条文化素质包括必修课、限制选修课的学习情况、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九条身心素质包括体能状况、意志与对生活的态度。
第十条大学生个性发展素质内容包括创新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文体艺术及特长、英语四( 六) 级水平、电脑应用水平、选修与辅修课程学习情况和其它方面。
第三章考评方法第十一条大学生素质考评包括基础性素质和个性发展素质两大部分, 其考核指标体系见附表1 。
在基础性素质中, 思想道德素质占20%, 文化素质占70%, 身心素质占10% 。
在个性发展素质中, 对各项素质能力进行累加。
其计算公式如下:大学生素质考评分=基础性素质分+ 发展性素质分基础性素质分= 思想道德素质分×20%+ 文化素质分×70% 十身心素质分×10%思想道德素质分(100 分) =日常行为分〔50分〕+他人评价分(50 分)文化素质分〈100 分〉=学习成绩平均分+他人评价分〈3 分〉身心素质分(100 分) = 体能状况得分(85 分) + 他人评价分(15 分)个性发展素质分〈12 分〉= 艺各项发展性素质与能力得分第十二条基础性素质分的总分值为100 分, 个性发展素质分的最高分不超过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