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阳 师 范 学 院 试 卷
- 格式:doc
- 大小:356.50 KB
- 文档页数:6
《搜神记》原文及译文(卷1—卷5)《搜神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
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
干宝,东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编传作者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搜神记·自序》)。
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
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
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
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
除《山海经》、《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搜神记 卷一神农鞭百草【原文】神农以赭鞭①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注释】①赭鞭:赤色的鞭。
【译文】神农用赤色鞭子鞭打各种草木,从而全部了解了它们的无毒、有毒、寒热、温凉的性质,以及酸、咸、甘、苦、辛五味所主治的疾病,然后根据这些经验再播种各种谷物,所以天下的百姓叫他“神农”。
雨师赤松子①【原文】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
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②时,复为雨师,游人间。
今之雨师本是焉。
【注释】①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
②高辛: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
[转载]宋·《苏辙诗集》【卷14】建元一二间,多士四方至。
翩翩下鸿鹄,一一抱经纬。
功名更唯诺,爵禄相馈遗。
纵横圣贤业,磊落君臣意。
慷慨鲁诸生,雍容古君子。
扶摇云汉上,睥睨千万里。
入台霜凛然,不肯下词气。
失足青冥中,投命江湖里。
区区留都客,矫矫当世士。
空使往来人,叹息更相指。
我生本羁孤,无食强为吏。
褰裳避涂泥,十载守憔悴。
逝将老茅屋,何幸继前轨。
念君今尚然,顾我真当尔。
百年同一梦,穷达浪忧喜。
有酒慰离愁,贫贱非君耻。
送李诚之知瀛州少年学诗书,晚岁探至道。
岂伊封疆臣,乃是廊庙宝。
苦恨富贵迟,声名得空早。
忆惟西羌桀,始建元戎纛。
恩威炳朝日,号令靡秋草。
功勋不容究,孤高易摧倒。
归来易三邦,但养胸中颢。
宁知北边将,还须用耆老。
春风吹旌旆,先声遍城堡。
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
送李钧郎中君家毗陵本江南,虽为浙西终未甘。
风流秀发自不减,气质浑朴犹中含。
敲榜满前但长啸,簿书堆案常清谈。
湖中往往载画舫,竹下小小开茅庵。
歌吟仿佛类骚雅,导引委曲师彭聃。
新茶泼乳睡方觉,渌酒倾水醒复酣。
一朝挥手去不顾,使我把袂心难堪。
扁舟水涸费牵挽,瘦马雪冻忧朝参。
一官来往似秋燕,薄俸包裹如春蚕。
东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谁念家无甑。
送李宪司理还新喻采芹芹已老,浴沂沂尚寒。
蒯缑长叹息,苜蓿正阑干。
黄卷忘忧易,青衫行路难。
归耕未有计,且复调闲官。
送李昭叙移黎阳都监归洛省亲与君非旧识,倾盖便相亲。
共事林泉郡,忘归南北人。
煮茶流水曲,载酒彳爰湖{左^右唇}。
未觉游从厌,空惊别恨新。
濒河今重地,知己旧元臣。
洛下闻鸡犬,家书不浃旬。
西还倚门罢,北渡羽书频。
忠孝传家事,风流待一振。
送梁交供知莫州猛士当令守四方,中原诸将近相望。
一樽度日空闲暇,千骑临边自激昂。
谈笑定先降虏使,诗书仍得靖戎行。
君看宿将何承矩,安用摧锋百战场。
送梁交之徐州湖水清且深,新荷半犹卷。
未见红妆窈窕娘,先排翠羽参差扇。
水面风生人未知,欹倾俯仰长先见。
岸上游人莫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
2024年河南省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难以磨灭的辙痕。
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史的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可以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
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特别多。
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因著名古迹禹王台而得名。
禹王台又称古侯台,最初与大禹并无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称此台为“吹台”。
自元朝以来,开封屡遭黄河水患,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人们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
以知名度而论,杭州绝对算得上“顶流”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些渊源。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等,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
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
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
打开河南省地图,在洛阳、焦作、新乡这三座城市下辖的区县里,会发现有不少地名皆因3000多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役而诞生。
周武王率大军行至黄河北岸一处渡口时,举行了一次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阅兵仪式——“盟津观兵”。
武王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有军演性质,熟悉地形与路线,预先作好部署,以便日后大军渡河北伐;二是约定诸侯在此会盟,约定日期,今后于此会合誓师打响灭商的最后一战。
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盟津”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今天地图上有两处地名与此皆有渊源,一处是河南洛阳市下辖的孟津区,另一处是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相距大约60千米。
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诸国部落组成联合军,渡过盟津,东进伐纣。
王维安史之乱“受伪职”真相辨析◊邵明珍*摘要:两《唐书》关于王维“受伪职”“失节”之记载与史实有不少出人。
君 相代表的朝廷对突发的叛乱局势之严重误判,是导致王维以及大量官员陷人敌手的根本原因。
安禄山下命令将王维等“迎置洛阳”,王维却因为企图逃跑而最终被叛军以“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的方式“缚送贼庭”。
王维之前一直坚持不屈,其同意出任伪官还另有隐情。
王维是肃宗收复洛阳后,第一批被严加甄别的陷贼官员之一。
王缙并未因为王维“赎罪”而被削职,王维也没有“下迁”“责授”,而是“官复原阶”。
王维因其对皇朝的忠心,受到了皇室成员的高度礼遇。
而南宋以后王维因所谓的“失 节”被严重污名化,必须加以廓清。
关键词:王维受伪职安史之乱早在20世纪50年代,林庚先生就指出:“王维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乃是以《辋川集》诸作为代表的山水诗人,这主要是宋元以后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晚年的孤寂之作不过是王维诗歌生平的一个角落,并不代表王维当时的全部成就。
我们对王维的诗歌正是久已失去了全面的了解,就是对于他的山水诗,也应该有一个再认识。
”®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对王维其人其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王维至今因 为所谓的“毁节偷生的政治污点”仍遭到严重的“污名化”,长期以来 没有得到足够公允之评价。
尤其是有关王维在安史之乱中“受伪职”“失节”一事,虽经杨军、毕宝魁等先后撰文做了考证与辨析,一致认* 邵明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国际汉学。
①林庚:《唐诗综论•唐代四大诗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按:此为1957年夏在青岛所做报告,1985年9月重加修订。
74王维安史之乱“受伪职”真相辨析2020. No. 2为王维在安史之乱中并无“变节”行为,而是保持了一个正直大臣应有的节操,但此一认识却未被学界真正认识并接受。
如:“战乱中大量唐朝官员成了伪朝新贵,知名者如王维、李华、郑虔等,出任伪职。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学生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送石处士序(节选)(唐)韩愈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朴于衣食,劝仕不应。
与先生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与友别,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威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有删改)材料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唐)韩愈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
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牛,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鉄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然取拔亦多,若政有所不通,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真题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1、经典诗文默写。
[在(1)-(6)题中,任选四题;在(7)-(8)题中,任选一题。
](6分)(1)蒹葭萋萋,。
(《诗经·秦风》)(2),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3),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6)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贺敬之《回延安》)(7)临近毕业,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用“,”(李白《行路难(其一)》)激励对方乐观自信,勇往直前。
(8)漫步湖边,看到禽鸟忙碌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所描绘的画面。
阅读语段,完成2~3题。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春风终于没有辜负众人的翘首以待。
她悄然用灵巧的手把一岸垂柳梳理得分外妖娆。
诗人雪莱由zhōng地赞叹:“春天在美妙的花园里升起,像爱之神,到处都有她的踪迹;大地黝黑的胸脯上花发草萌,相继脱离冬眠梦境苏醒。
”春天总是和创造与生长联系在一起。
没有冬天的积xù,哪有春天的萌发?没有冰雪的消融,哪有江河的奔涌?2、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只填序号)(2分)(1)远天归雁拂(A.fó B.fú)云飞,近水游鱼进冰出。
()(2)她悄然用灵巧的手把一岸垂柳梳理得分(A.fēn B.fèn)外妖娆。
()3、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1)由zhōng(2)积xù4、面向七年级新同学,学校“读书会”举办“青春书海第一帆”名著推介活动。
你作为社团负责人,建议他们先阅读下面的哪一部名著。
请你结合阅读体验,简述推荐理由。
(3分)《朝花夕拾》《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卷第二【周纪二】起昭阳赤奋若(癸丑),尽上章困敦(庚子),凡四十八年。
显王〔十一家谥法: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百辟惟刑曰显。
周公盖未有此谥,而周之末世谥显王曰显,意谓后世传写周公谥法者遗之。
〕元年〔(癸丑、前三六八)〕齐伐魏,取观津。
〔康曰:齐伐魏,魏惠王请献观以和,即观津。
余按班志信都国有观津县,与齐相去甚远,且赵地也。
又东郡有畔观县。
水经: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又东迳卫国故城南,古斟观也。
此其魏之观津欤!徐广曰:观,今卫县。
史记正义曰:魏州观城县,古观国。
国语云:观国,夏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
观,工唤翻。
〕赵侵齐,取长城。
〔刘昭志:济北卢县有长城。
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即此。
〕三年〔(乙卯、前三六六)〕魏、韩会于宅阳。
〔水经注曰:荥泽之际有沙城,世谓水城,非也。
魏冉走芒卯,入北宅,即此宅阳城。
括地志曰:宅阳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十七里。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洛阳在洛水之北,周公迁殷民于此,谓之成周。
班志,属河南郡。
败,补迈翻。
〕四年〔(丙辰、前三六五)〕魏伐宋。
五年〔(丁巳、前三六四)〕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水经注:冯翊云阳县有石门山。
括地志: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
又曰:尧门山,俗名石门,上有路,其状若门。
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
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中改云阳县。
〕斩首六万。
王赐以黼黻之服。
〔黼者,刺绣为斧形;黻者刺绣为两“己”相背。
孔颖达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黼,音甫。
黻,音弗。
〕七年〔(己未、前三六二)〕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浍,古外翻。
括地志:浍水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侧有皮牢城。
〕秦、魏战于少梁,〔班志:冯翊夏阳县,故少梁。
师古曰:本梁国,为秦所灭,至惠文王十一年,更名夏阳。
康曰:魏有大梁,故此称“少”以别之。
少,诗沼翻。
夏,户雅翻。
更,工衡翻。
〕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左传:师大崩曰败绩。
痤,才何翻〕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第!"卷!第#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月’()*!"!+(*#,(-./0)(12(-345673849/0+(.:0);/9<6.793=!>-:0/939670/?2(@90)2@96/@67A?939(/",-)=#"$$%李兆洛与嘉道经世学风刘兰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北京市B$$$&!"摘!要!嘉道时期常州学派著名学者李兆洛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并且身体力行#在舆地方面卓有建树#在漕$盐$河等政务方面多有建言%他不仅致力于消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无谓的&汉宋之争’#而且还积极刊刻庄存与等清代今文经学家的著作#传播学术文化%其学术交往对于龚自珍$魏源等晚清经世派思想家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嘉道时期学术风气转向与经世学术形成之重要风向标(关键词!李兆洛%经世致用%今文经学中图分类号!C"#D!!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B$$$F"%&&!"$$%"$#F$$#&F$#!!李兆洛!B&%D G B H#B"#嘉道时期著名学者$地理学家$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B H$I"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安徽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年之久(李兆洛生活的时代#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变局(李兆洛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纂有)骈体文钞*$)皇朝文典*等#更主要的是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而且身体力行#在舆地方面卓有建树#刻有)历代舆地沿革图*若干幅以及)历代地理韵编*$)皇朝舆地韵编*$)历代纪元编*!(李兆洛还致力于消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无谓的&汉宋之争’#在当时海内士大夫大多致力于训诂音声之学术风气下#独偏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史学名著#&不期年贯澈首尾#其节目要处皆能成诵’+B,卷一(李氏一生的著述事功$思想主张以及在传播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对于龚自珍$魏源等晚清经世派思想家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嘉道时期学术思想转向与经世学术形成之重要界标(!!一、“论学无汉宋”的学术观B D世纪前后#以考据为特色的乾嘉汉学#占据着学术界的主流地位#生活于其间的学者#莫不受其濡染(在这种学术风气下#李兆洛也粹于考据$训诂之学#但其学术!涵与纯粹的汉学有相当大的差异(他对乾嘉汉学持比较客观的态度#一方面反对为考据而考据#批评汉学大师郑康成乃&汉学之蠹也’+",卷三#两汉五经博士考序%另一方面又肯定考据的方法论意义#尽管自己&不喜宋明儒迂腐之言’#但&)朱子学的*$)二程语要*之属#时时置案头省览’%尽管&不喜为考据之学’#然&见考据之书辄收之以曰-辅吾所不足也.’+B,卷一(不仅如此#李兆洛深刻剖析了造成烦琐考据的社会原因和制度根源#认识到自明朝以来弊端越来越多的八股取士制度在其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明代以八股取士!学士低首束缚于集注之日久!久则厌而思遁"一二才智之士凿空造奇!一遁而之子!再遁而之史!然皆不能越集注范围"汉学兴!于是乎以注攻注以为得计!其实非为解经!为八股耳"一二君子倡之与前!无识者乃籍以取名!或甚以此希取富贵!波流至今日而极"+",卷十八#与方植之基于上述认识#李兆洛对八股取士制度造成的!同治年间#合肥李氏将此四种与)一统图*刻于江宁#合称)李氏五种*(收稿日期!"$$%F$#F$&作者简介!刘兰肖!B D&$F"#女#河北唐县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和近代思想文化史(毒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夫今之所谓学者!揣摩风会!讲求声气!几幸利禄而已"一身之患!尚或不恤!遑问天下!此所以读书之士愈多而缓急可恃之才愈少也"##自学问之道不修!而士大夫之心几不可问矣"冒于荣利!偷于进取!甚者凭权自恣如虎而翼$##此天下之所以无善治而民生之所以日益愁苦也"""#卷十八$与方植之在此$李兆洛指出$八股取士制度使学人沉湎于制艺$一心讲求无用之学$惟利是图$只关心一己利禄荣辱$不问国家利病兴衰$这必然导致人才的枯竭和学风的空疏%而士风的衰败$人才的枯竭$必然加重封建统治危机&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经过深刻的省思$李兆洛意识到$知识分子或者醉心于八股$或者聚讼于汉宋$严重脱离现实社会$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他特别强调消除学术畛域与门户之见&会通汉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张打破陈规旧套$寓创新于会通%清代今文经学派的创始人庄存与$其学风兼容并包$不以专治今文经自限$而是’诸经皆有撰述(%李兆洛以通人的眼力$表彰庄存与’融通(的精神!’宗伯公经述渊茂$诸经皆有撰述$深造自得$不分别汉宋$必融通圣奥$归诸至当%(这段评价$既是李兆洛对于前辈学人学术主张的弘扬和推崇$亦可看作他本人的夫子自道%当时的今文经学者&经世思想家魏源$正是看到他学术主张中洋溢着的这种’会通(精神$才将其与庄存与并提$称两人为同出一乡的’并世两通儒(%!!二、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嘉道年间$中国社会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变局和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经世致用学风的复兴创造了学术和社会环境%处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作为经世致用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李兆洛抛弃了在故纸堆中讨生活的烦琐考据$将目光转向严峻的社会现实%对于嘉道时期的社会问题$李兆洛充满了末世的忧虑$敏感地意识到’民之生日益蹙矣$质因以日漓$神因以日昏$智因以日短$人人置身于深渊薄冰之上不可晷刻待("B#卷三%在此$李兆洛表达出来的忧患意识和衰世之感$与龚自珍描述的’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郁之久乃必发为兵燹$为疫厉$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H的社会危机$若合符节%不仅如此$对于造成社会危机的深层原因$李兆洛也有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本质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当时的社会’上与下之情似通而仍隔$朝与野之气似畅而未调(""#卷十八$答穆鹤舫中堂$在这样一种恶浊的政治风气下$官场吏治腐败$丧失民心!’今之官非能亲民也$亲吏胥而已%吏胥世其业而令如传舍$即有民事$必假其手市魁滑驵吞噬懦弱$令不能知%吏胥乃为伥虎($官吏’视民如仇$民从而仇焉$尚何亲之有哉!(""#卷十四$贤令黄君仁山传李兆洛在这里再次提出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古老命题$强调如果得不到民众支持$清王朝统治基础坍塌$大厦将倾实属无法避免%身处清朝统治江河日下的衰世$李兆洛一方面批判脱离现实的空疏学风$同时将自己赤诚的经世情怀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政治生涯中$’深究古今治乱得失$以推之时务$要于致用(""#卷二$蔬园诗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自幼即’留意地舆之学$凡史部有涉地理者无不备致("B#卷一$是嘉道时期著名的舆地学家$曾制造了天球铜仪&日月行度铜仪两种天文仪器)他讲求河漕&盐政&钱法&兵制&方志等经世之务$在国家’漕&盐&河&兵(诸大政方面多有建言%道光十二年*B H!"+$两江总督陶澍在淮北试行票盐法$’请裁盐政$归总督管理以一事权$由是盐务大变$两淮汹汹$几酿成衅端(%陶澍乃向当时正在江阴暨阳书院讲学的李兆洛询问’弥治之法(%李兆洛根据自己以前主政地方的实践经验$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认为缉私盐不是解决盐政的根本办法$提出’为今之计$惟当化私为官$罢盐政各官$去众商"盐于竈$定其程额$任民买卖$不问所之$征之于关$亦定其程额(的主张$以达成’国课不绌$人民相安(的局面%但是$改法必然要遭到仰食盐利者的反对%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李兆洛主张从长计议$’通融而弭也(%他还拿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设局于运司署或扬州府署!委员查扬州仪征之民之食于盐者!逐户登载!造清册呈于局$委员遍查各场余盐!造清册呈于局"然后酌定盐价!每斤若干文"一场一委员!持谕晓示扬州仪征诸闲民!失业者各赏给盐斤以为资生之本!量其户口!给以盐票!准其赴场领盐!愿贩者听其贩卖!不愿者卖于人!以其资别求营趁"""#卷十七$盐法议他认为$这一方案不仅使失业者的生计有了着落$而且’隶役之类守分者营生有资$游荡者目前得过$亦必帖本若干$官每年偿十之一$愿盐者与盐$不愿者与银$十年而毕给$则商本无亏$国体亦得(%可以说$该方案确实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同时也顺应了晚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体现了李兆洛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漕务和水利!是清代积弊较重之政务!也是李兆洛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对于道光六年#B H"%$陶澍领导的海运改革!李兆洛曾给予大力支持!并提出%通变乃久长&’"(卷二!陶中丞云汀先生海运图的变法主张"道光十一年#B H!B$四月!韩客均进京觐见皇帝!行前特往李兆洛处求教"谈及漕务问题!李兆洛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江南民力竭矣"公入见天子!必变法以为久策"&这里所说的%变法&!指的是用%漕运转搬之法!冀一醒江浙重困&’B(卷一"此外在水利方面!李兆洛也曾就淮河泛滥问题进行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看法’!(卷十八!代怀远令孙仿山上孙制府言水利"如果说以上几个方面是当时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话!那么!李兆洛的海防意识和海防主张!则代表着他在经世实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敏锐洞察力"还在鸦片战争前"$年!李兆洛就较早预感到来自海上的西方人的威胁!负责刊刻了乾隆时期薛传源所著*防海备览+"他认为!明朝的海盗与嘉道时期海上的洋匪不同!后者%特贫薄无藉窜身偷活!或市井庸侩安冀剽掠为肥厚耳,其长技则关商贾求税!质人而取其赎耳&"这表明!李兆洛已经朦胧认识到西方人东来的目的是商业利益这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道光元年#B H"B$!李兆洛到广州!%观于洋商肆楼!见夷人形状之殊诡!室屋衣服器用之穷巧极侈!欲求土人能通晓外夷事者!一询诸国所在远近-海道曲折及其国之大小强弱-风气厚薄美恶-政令刑禁之大凡几以考验故籍!规揣今势"而通事译卒!率贸然莫辨!复时为谩诞以相眩骇意!常恨之&"令他忧心忡忡的是!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益强大和崛起的西方对古老中国的威胁正日益迫近!而国人对外部世界却一无所知!这种局面若不改观!必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强烈的忧患意识驱使下!李兆洛多方搜求-仔细阅读前人有关著述"他发现谢清高介绍西方国家的*海录+所言具有条理!但因成书仓促!%未尽精审!或失检&!于是拜托好友吴兰修!邀请谢清高%补缀而核正&"此事因谢清高去世而未果!李兆洛乃将其书整理次第!并%约其所言列图于首&!将%诸史及海国记载诸书摘其有关考证者&附录于其后!刊行*海国纪闻+’"(卷二!海国纪闻序!以供国人了解西方之需"传统中国安土重迁!农耕自足!保守谦谨!既不问域外风土!更不思通商殖民"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李兆洛对于了解西方及海外世界的呼吁!在当时不能不说是超凡的先见之明"特别是他在海防问题上表现出高度的预见性!反映出一个经世学者的学术追求和现实关怀所赋予他的敏锐眼光"他刊行*海国纪闻+之举!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堪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之先声"!!三、刊刻今文经学著述,扩大其学术影响众所周知!嘉道时期经世学风之起!与主张%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在清代的复兴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常州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李兆洛虽未写出如庄存与-刘逢禄那样张大今文经学的系统论著!也没有如龚自珍*春秋决事比+-魏源*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一类以经学为政论的名篇!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专心组织刊刻前人遗著!大力传播与表彰今文经学的成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扩大今文经学的影响"李兆洛十分推崇庄存与的学说!称赞其%鸿识卓学!甄宗天人!经纬圣哲&"庄存与的著述在其去世后%多未刊行&!庄氏后人庄绶甲乃将其遗著*尚书既见+-*周官记+-*四书说+-*乐说+-*彖传论+-*彖象论+-*系辞传论+-*八卦观象解+-*卦气论+诸种并*算法约言+交给李兆洛"李氏不负重托!%一一为之订正!定其体例&!组织刊刻了*春秋正辞+-*毛诗说+等庄氏遗书七种合并行世!同时还组织刊刻了庄绶甲遗书"这两次大的出版活动!%使庄氏之学天下得睹其大全&’B(卷一"李兆洛不仅极其重视和推崇庄存与的著述及思想主张!对于庄氏传人刘逢禄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其比作%善持论-能文辞&的董仲舒!并于道光八年#B H"H$刊刻了刘氏之*公羊释例+’B(卷一!为今文经学大造声势!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传播与影响"!!四、凝聚嘉道经世群体后世学者对于李兆洛经世思想的关注!远不如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其实!被其文学成就掩盖着的思想光芒!早在当时就已经为龚自珍-魏源等晚清经世思想家所景仰"龚自珍曾作*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诗云)!!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所恨不识李夫子!南望夜夜穿双眸!曾因陆子屡通讯!神交何异双绸缪?’!(#D#G#D I 在此!龚自珍真诚表达了对李兆洛的倾心向往和恨不相识的强烈愿望!道光十九年"B H!D#$龚自珍出京$终于有机会专程到江阴拜晤李兆洛及其门人蒋彤$结果与李氏师徒一见倾心!在其著名的%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生动地记载了此次会见’!!江左晨星一炬存!鱼龙光怪百千吞"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I""龚自珍素以*狂+名世$但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却充溢着对李氏的崇敬之情$由此亦可证李兆洛在当时学术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较之龚自珍颇富文采的颂扬$晚清另一今文经学者,经世思想家魏源的评价显得更为持重!他用*近代通儒$一人而已+总结概括李兆洛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庄存与并称’*并世两通儒皆出武进$盛矣哉!+(#)!%B魏源是刘逢禄的学生$却将李申耆与庄存与并称两*通儒+$足以反映李兆洛在魏源心目中的地位!道光四年"B H"##$魏源曾两次慕名至江阴拜访李兆洛$请为所著%诗古微&作序!由此$他对李兆洛的经世思想和经世业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术方向!李兆洛对于来自西方的威胁和东南海防的重要性$有着一叶知秋的敏感-他所编著的%海国纪闻&对于魏源深有启发!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设有*海防+一门-他另一部划时代的名著%海国图志&$多处征引%海国纪闻&$并规划出中国近代第一个海防蓝图!上述两书$既是对李兆洛%海国纪闻&编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李兆洛海防主张的践履和发扬!如果说龚自珍与魏源对于李兆洛的推崇$是后学对前辈的景仰$那么$李兆洛对魏源和龚自珍的激赏$则表达了对于经世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在与邓守之的信中$他称赞龚,魏*两君皆绝世奇才$求之于古亦不易得$恨不能相朝夕也+(")卷十八$与邓生守之-在%诗古微序&中$他称赞魏源*鈲割数千年来相传之篇第$掊击数千年来株守之序笺+$可谓有*独是之见+!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兆洛之所以称龚自珍,魏源为*绝世奇才+$立足点正在于通经致用!此外$晚清学者对边疆历史地理的兴趣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李兆洛的倡导分不开!著名诗人,魏源的好友何绍基曾有诗写道’!!李#申耆丈$张#石洲$及魏#默深$沈#子敦$!同时考疆索"争斠元广轮!西域与朔漠"%%当时谭艺欢!我皆闻其略"(I)卷二十九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嘉道年间经世派学者切磋与研讨边疆历史地理学的热烈场景$也说明嘉道时期颇有成就的边疆史地学家如张穆,魏源等人$都曾得到过李兆洛的指导和帮助!上述史实也表明$嘉道时期经世派之间有着广泛学术交往和联系$观点的交锋和交流$已经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群体$成为学术界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和社会变革的中坚!经世致用$既是这一群体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是他们适应时代对于学术提出的要求所指出的学术方向$直接导引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勃兴!而李兆洛以其经世实学和经世事功$在这一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力!参考文献!(B)!蒋彤*李申耆年谱(J)*南林刘氏嘉业堂刊本*(")!李兆洛*养一斋文集(J)*光绪戊寅年刊本*(!)!龚自珍*龚自珍全集(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B D&I* (#)!魏源*魏源集(J)*北京’中华书局$B D&%*(I)!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J)K光绪九年刊本*责任编辑!张颖超!"#$%&’(&%)*+$,!,%-)")./+0’,&12%3+,-").4’%33"53%)*677’0")."+")8-%5+"5,")!%+,9").:0)%3+0L M;L0/F N90(#!"#"$%&’()#*+*,*"-./’+)$0,12+#’+)34&+")&"!5"+6+)3B$$&!!/’+)$$6;3+-%5+’E70/6:9/6/37@4()0.(1840/O P4(-7@4(()9/346,90Q0(R6.9(?$L9S40()-(507/(3:6.6)=0:0/(149O403F 309/:6/370/?6N36/79<69/1)-6/@69/)936.0.=4973(.=*T40397:(.63(346R(9/3$463((U0/0@39<6R0.39/0?<(@039/O346 34(-O43(1:0736.9/O@)0779@70/?0R R)=9/O939/R.0@39@6$0/?:0?6:0/=0@496<6:6/379/O6(O.0R4=$70)30?:9/973.039(/$ .9<6.0?:9/973.039(/0/?O.09/3.0/7R(.3V=5036.*>6/(3(/)=@(::9336?49:76)13(346.6:(<0)(1?9116.6/@67V63566/ >0/@)0779@70/?2(/O@)0779@7$V-30)7(O(3?(5/3(6?93(.0/?R-V)9746?3465(.U7(17R6@90)97379/,9/56/@)0779@79/346 W9/O Q=/073=1(.?911-79/O0@0?6:9@@-)3-.6*>970@0?6:9@0@39<939670/?34(-O43(R6.036?(/346:9/?7(134676349/U6.7 :0736.9/O@)0779@70/?:0U9/O930R R)96?7-@407X(/O S9P46/$T69Y-0/9/)036W9/O Q=/073=$34-7V6@(:9/O3467=:V() (1346/650@0?6:9@@)9:0361(.:039(/9/346,90Q0(R6.9(?*<,0=&-*3’L9S40()-(-:0736.9/O@)0779@70/?0R R)=9/O939/R.0@39@6-73-?967(1,9/56/@)0779@7。
理学渊薮的形成:宋代江西理学的昌明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宋一代,以学派林立、学术多元、思想自由、成果丰硕而堪称造极。
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宋代江西成为天下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术、聚徒讲学的理想场所。
前有欧阳修、李觏与“三先生”共启理学先声,继有周敦颐莅赣为理学开山奠基,至朱熹、陆九渊等一代理学宗师崛起,理学终于在江西系统集成、发扬光大。
江西也因理学家活动时间早、学派多、人数众、地位高、贡献大、影响远而成为宋代理学渊薮。
放[中国学术思想史,有宋一代以学派林立、学术多元、思想自由、成果丰硕而堪称造极。
深入研究宋代理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一大批本土理学家的涌现和外埠理学家的进入,使得江西成为真儒过化之地、诸子向往之所,是全国的学术中心,有理学渊薮之美誉。
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此略申管见。
一、北宋江西理学思潮的涌动宋代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冲突、逐渐融合而创生的和合理论。
宋代学者大体上把隋唐以来整饬师道衰微之功归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视其为理学先驱。
其实北宋时期理学的先驱除“三先生”之外,还应加上欧阳修和李觏,理学的开创者则是周敦颐。
(一)欧李并“三先生”同启理学先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公,江西庐陵人。
“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及苏洵父子皆出其门下。
苏轼称其“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1](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P10381)。
欧阳修大力提倡风教,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尝言:“师道废久矣!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
”[2](卷二十五《胡先生瑗墓表》)对办学有功的胡瑗等人倍加赞赏,大力举荐。
欧阳修对五代以来“锼刻骈偶、羜羠弗振”[1](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P10375)的学风深恶痛绝,致力于倡导新的学术风气。
陈傅良在总结北宋学术嬗变时指出:“盖宋兴,士大夫之学亡虑三变:起建隆至天圣明道间,一洗五季之陋,知乡方矣,而守故蹈常之习未化,范子始与其徒之以名节,天下靡然从之,人人恥无以自见也,欧阳子出,而议论文章粹然尔雅,轶乎魏晋之上;久而周子出,又落其华,一本于六艺,学者经术遂庶几于三代,何其盛哉!”[3](卷三十九《温州淹补学田记》,P501)欧阳修还以对佛学的独到批判,开启了庐陵学派,有“佛入中国千余年,只韩(愈)、欧(阳修)二公立得定耳”[4](卷四《庐陵学案》,P181)之说。
秦桧与洛学高纪春内容提要}建炎!绍兴之际秦桧与洛学的关系o大体是以绍兴八年的宋金和议为界o经历了先亲后疏!先友后仇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其所以如此o就秦氏来说o是由其投机官僚的本性!由其个人政治利益所决定的o就洛学派官僚而言o则是其尊王!攘夷的政治理念及其独立学术操守使然∀关键词}秦桧洛学洛学派官僚南北宋之交是宋代学术思想的发展由王安石新学时代转向程系洛学时代的关键时期o 处于这一时期的秦桧o与王!程之学都曾有过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o人们对秦桧的对金议和政策研究甚多o对他与王学!洛学的关系却注意甚少o因而在涉及秦桧的对金政策与其学术态度的关系问题时o便不能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或以为秦桧是尊王抑程派≠o或以为秦桧是尊程抑王派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o前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秦桧曾一度尊崇洛学的事实o且给人以王学提倡妥协投降之嫌~后者的错误则在于忽视了绍兴和议后秦桧长期奉行打击洛学政策的事实o并把洛学说成是政治上的主和派∀那么秦桧与王学!洛学的关系究竟如何 其原因究竟何在 弄清楚这些问题o对于南宋初年政治史和学术史的研究o对于正确评价王学!洛学的历史作用o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限于篇幅o这里只能试图考察其中的一个方面)))秦桧与洛学的关系∀关于秦桧与王学o容俟另文论述∀一秦桧出生于宋哲宗元五年k公元ts|s年l o到宋徽宗宣和七年k公元ttux年l o已经三十六岁∀一般来说o到了这种年龄o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政治学术态度都应该基本定型了∀遗憾的是o关于这一时期秦桧的政治!学术活动o史籍记载却甚寥寥∀关于他个人z|≠这种观点在过去以人民出版社t|z{年版5中国通史6第五册为代表k新版5中国通史6已作修正l o近年来则以陈振先生5略论南宋时期/宋学0的新学!理学!蜀学派6k载5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6o河北教育出版社t||z年版l为代表∀如近藤一成5关于南宋初期对王安石的评价6k载5东洋史研究6t|z|年tu月l!李家骥5南宋和战与党争商榷6k载5华东师大学报6t|{t年第t期l等o均是代表性论文∀的学术传承o 他对程氏洛学的态度等o 更是缺乏明确记载∀只有5朱子语类6记载说o 秦桧在政和五年考中进士后出任密州教授期间o 曾有过与程颐弟子游酢/同饭0的一面之缘o 当时适有一隐者在座o 相秦桧之面/大贵0o 游酢听后/奇之0o /退因勉秦云}−隐者甚验o 幸自重.0≠∀但对于游酢此后是否曾与秦桧有过交往o 5朱子语类6却没有提及∀游酢于宣和五年去世o 他与秦桧的这一面之缘o 大概是靖康之变以前秦桧与洛学发生的唯一一次联系了∀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o 促使宋政权的内外局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宋钦宗o 不得不对其父徽宗的绍述之政稍作更张o 解除元党人和学术之禁∀这本来为秦桧与洛学派官僚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但从现存史料来看o 此时秦桧与洛学的联系依然并不广泛∀这一时期他与洛学派官僚的交往簿上o 仅仅增加了吕好问!吕本中父子与马伸等寥寥数人}吕本中因与秦桧同时在朝任郎官o 故而得以相互往来o /意欢甚0~吕好问则在任御史中丞时o 将秦桧荐引入台 ~而秦桧做了御史中丞后o 又将马伸/迎辟为监察御史0≈∀不久o 北宋灭亡o 伪齐继立o 秦桧因反对推戴异姓而被金人携掳北去o 虽暂时中断了与洛学派官僚的联系o 却也使他因此而滥得时誉o 为日后的拉拢!欺蔽洛学派创下了一笔丰厚的资本∀建炎四年k 公元ttvs 年l 十月o 秦桧从金国归来∀这时南宋政权内部的情况与靖康年间相比o 又大不相同了∀新天子宋高宗深喜元政事和程氏之学o 对绍述派!新党以及王安石新法!新学则深恶痛绝∀在高宗支持下o 程门高弟如杨时!胡安国等均被召至朝廷o 躐居要近o 名动一时o 士大夫趋利避祸o 莫不以依傍洛学为荣o 以寄身王学为讳∀秦桧在这种背景下回到南宋o 由于他在靖康年间反对推戴张邦昌的那一幕o 他立即得到朝廷大臣的推荐和宋高宗的宠信o 迅速致位宰辅∀这时先后与之共政的范宗尹!吕颐浩等人o 各因过节o 均不为时论所与o 正在成长壮大中的洛学派旧党势力遂纷纷纳交于秦桧o 而秦桧也正好乘此时机o 借尊奖洛学来迎合时好o 扩大自己的势力∀绍兴元年k 公元ttvt 年l 七月o 宰相范宗尹罢o 秦桧以首参摄行相事∀八月丁亥o 秦桧拜相o 次日o 南宋政府即下诏褒赠程颐o 对其学说大加表彰∀诏书固然是出自高宗的圣意和韩肖胄的/密启0…o 但作为宰辅大臣的秦桧o 对于这道/王命0的颁行和实施自然也少不了将顺协赞之功∀这只要看一看他在此前后与洛学派杨时师徒!胡安国父子的亲密关系o 便可以得到证明∀杨时是靖康以来洛学的第一面旗帜∀他在高宗建炎之初o 被召至朝廷o 官工部侍郎!兼侍经筵o 不久便告老还乡∀秦桧自金国南还后o 虽然无缘与之相见o 却还是主动去信以通殷勤o 并向他虚心讨教学问∀在今天的5龟山集6里o 保留着秦桧初相时杨时写给他的一封回信o 信中批评王安石废5春秋6不用o 并赞扬秦桧说}/今得公留意于此o 斯文之{| 中 国 史 研 究ussu 年第t 期 ≠≈…李心传}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6k 以下简称5系年要录6l 卷四六绍兴元年八月乙亥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5宋名臣言行录6外集卷九马伸言行录∀5宋名臣言行录6别集下卷七吕本中言行录o 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本∀黎靖德编}5朱子语类6卷一三一o 中华书局点校本o 第vtxv 页∀幸也∀0对于秦桧的/见索文字0o 杨时表示虽暂时/无以应命0o 等到整理有序时o /当缮写托薛漕附达o 以取正左右0≠∀看来秦桧在给杨时的信中o 是主动以留意5春秋6来自别于王学o 并通过索要杨时著作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洛学的向慕之情的∀秦桧在积极向杨时靠拢的同时o 又主动与杨时的弟子王居正!陈渊等接近o 并很快与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秦桧曾对王居正慷慨/论天下事o 意锐甚0o 表示/中国之人惟当著衣饭o 共图中兴0∀王居正/心服其言0o 因而与他相得甚欢∀绍兴二年k 公元ttvu 年l o 秦桧荐陈渊为枢密院计议官≈o 陈渊则在此年致信友人o 称赞秦桧/有天下之大节0…o 对他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秦桧拜相后o 曾创立/修政局0一司o 王居正与陈渊便均被引入局中∀王居正后来及时察觉秦桧之奸o 遂与之分道扬镳了∀陈渊则一直为秦桧所牢笼o 直到绍兴二年八月o 秦桧在与吕颐浩的斗争中败北o 陈渊才因党助秦桧而被贬逐∀当时杨时的另一个弟子廖刚正在朝任给事中o 也因与秦桧党羽林待聘有染而遭到弹劾∀胡安国是建炎!绍兴初年洛学的又一面旗帜∀秦桧在积极结交杨时师徒的同时o 又与胡安国父子结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胡氏早在北宋末年o 就对秦桧有所注意∀朱熹在论及胡安国与秦桧的关系时曾说}秦桧之尝为密教o 翟公巽时知密州o 荐试宏词∀游定夫过密o 与之同饭于翟o 奇之∀后康侯问人才于定夫o 首以会之为对o 云其人类荀文若o 又云事无不会∀京城破o 金欲立张邦昌o 执政而下无敢有异议o 惟会之抗疏以为不可∀康侯亦义其所为o 力言于张德远诸公之前∀后会之自海上归o 与闻国政o 康侯属望尤切o 尝有书疏往来o 讲论国政∀康侯有词掖之召o 则会之荐也∀然其雅意坚不欲就o 是必已窥见其微隐有难处者o 故以老病辞∀后来会之做出大疏脱o 则康侯已谢世矣∀朱熹这段话o 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o 只有末尾两句有为胡安国讳之嫌∀实际上o 胡安国是因景仰秦桧的忠义之举而主动与之倾心相交的∀他不仅致书张浚等人o 极力为之延誉o 即使在平时/每训子弟0o 也必举秦桧为标准∀ 秦桧南归后o 胡安国又在家信中说}/秦会之归自虏中o 若得执政o 必大可观∀0 胡氏还曾对其友人向子啧啧称道/秦桧靖康时事0o 向子怀疑说}/与桧同时被执军前o 鲜有生也o 独桧数年之后o 尽室航海以归o 非大奸能若是乎 0胡氏却不以为然∀ 绍兴元年二月o 秦桧拜参知政事o 胡安国又致书友人说}/吾闻之喜而不寐∀0bλυ胡安国对秦桧如此推服o 正好使秦桧有机会借重他以为党||秦桧与洛学≠≈…bλυ5朱子语类6卷一三一o 第vtxv 页∀王廷}5卢溪文集6卷四七5故左奉直大夫直秘阁向公行状6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5朱子语类6卷一三一o 第vtxx 页∀此据徐梦莘5三朝北盟会编6卷一八七绍兴八年十一月范汝圭与秦桧书o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5朱子语类6卷一三一o 第vtxv 页∀5系年要录6卷五七绍兴二年八月丙辰∀陈渊}5默堂集6卷一四5与李泰发尚书6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5系年要录6卷五一绍兴二年二月戊子∀吕祖谦}5东莱集6卷九5王居正行状6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杨时}5龟山集6卷二二5与秦丞相6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援∀绍兴元年十一月o 秦桧刚拜相不久o 就将胡氏推荐入朝o 初拜中书舍人兼侍讲o 继又改为给事中兼侍讲∀胡安国对此新命并未/坚不欲就0o 只是因为他当时正避寇于湖东k 即湖南l o 道远时艰o 故而迁延至绍兴二年七月初才抵达行在∀≠在此之前o 胡安国还致书秦桧o 把另一个因失守潭州而获罪的洛学派官僚向子推荐给他o 希望秦桧/复加任用o 俾收后效0∀向子由此而被起知广州∀ 胡安国的弟子吴表臣o 也被秦桧引入修政局o 旋为左司谏∀≈胡安国到达朝廷后o 正值秦桧与吕颐浩争权o 他因力助秦桧攻排吕氏o 遂被目为秦党的/党魁0∀于是吕颐浩引朱胜非为助o 先将胡氏排摈出朝o 秦桧三上章留之不果o 遂罢相而去∀吴表臣也因党助秦桧!乞留胡氏而罢谏职∀…秦!吕相倾o 秦桧之所以失败o 除结党专权引起高宗不满外o 还由于他在宋金和议条件尚未成熟之时o 不切实际地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0之策o 以致求和不成o 反受其咎∀胡安国本是高倡复仇大义!坚主抗金之流o 这时却蔽于私情o 惑于秦桧的忠义表象而未醒∀他在罢官出朝/道过衢州0时o 曾遇其弟子黄祖舜∀黄报怨说秦桧/不晓事0o 胡氏犹/未以为然0∀ 在此之后o 不仅胡安国继续为秦桧延誉o 其子胡寅等也与之情好日笃∀胡寅在绍兴五年k 公元ttvx 年l o 即曾致书时宰张浚说}/秦丞相死生不动o 社稷臣也o 还侍经幄o 时有献纳∀0 胡氏父子与秦桧的知契之交o 进一步密切了秦桧与洛学派官僚的关系o 提高了他在士大夫中间的声望o 这就为秦桧的东山再起创造了机缘∀绍兴六年o 赵鼎与张浚共相∀赵鼎是洛学的忠实信徒o 与胡氏父子!吕本中等洛学派官僚交情甚密o 因而/耳熟公名0o /大钦向之0 ∀张浚也因胡氏父子的推荐而对秦桧的忠义之举钦佩不已∀于是秦桧在失势几年之后的绍兴六年o 先后被起知温州!绍兴府o 旋又改除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充行宫留守o 次年正月即拜枢密使o 重返南宋最高权力中心∀ 这其中当然有张浚!赵鼎推挽之力o 但也少不了胡氏父子等为其延誉之功∀二就在秦桧借助洛学以沽名养望!东山再起之际o 极力尊崇洛学!主张元的左相赵鼎s s t 中 国 史 研 究ussu 年第t 期 ≠≈…此据5系年要录6卷一ο一绍兴六年五月乙酉!卷一ο二绍兴六年六月乙卯!卷一ο四绍兴六年八月丁未!卷一ο七绍兴六年十二月甲午!卷一ο八绍兴七年正月乙酉!丙戌记事∀5宋史6卷四七三5秦桧传6云秦桧于绍兴五年六月知温州o 系误∀5宋名臣言行录6别集下卷七吕本中言行录∀5朱子语类6卷一三一言及秦桧与赵鼎关系时说}/赵丞相初亦不喜之∀0但据史载o 赵鼎与秦桧交恶o 乃绍兴八年赵鼎再相以后之事o 此前二人关系一向良好o 朱熹之言恐非事实∀胡寅}5斐然集6卷一八5寄张相6o 中华书局点校本o 第vz{页∀熊克}5中兴小历6卷一三绍兴二年八月o 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本∀5宋史6卷三八一5吴表臣传6o 第ttzvu 页~5系年要录6卷五七绍兴二年八月辛亥∀5系年要录6卷五四绍兴二年五月丙戌!卷五五绍兴二年六月壬子∀5系年要录6卷五一绍兴二年二月庚午∀5系年要录6卷四九绍兴元年十一月乙未!卷五五绍兴二年六月戊申!卷五六绍兴二年七月乙丑∀与右相张浚的关系却日益恶化∀绍兴六年底o 赵鼎罢相o 谏官陈公辅承望张浚风旨o 上疏指言赵鼎假洛学以植党o 深中高宗疑忌朋党的私衷o 于是张浚拟旨曰}/览臣僚所奏o 深用怃然∀0≠遂令有司禁止洛学o 赵鼎当国时所引用的一批洛学派官僚也被纷纷驱逐出朝∀胡安国上书为洛学作辨o 又立即遭到台谏的交章攻弹∀秦桧入朝为枢密使时o 正赶上这股打击洛学的风潮o 理应出身为洛学屏蔽o 但他却见风使舵o 在势焰正盛的张浚面前/阳为柔佞o 一切无所异0o 讫不肯为洛学进一言∀后来张浚罢相o 赵鼎复入o 与高宗曾有过一段对话o 正好揭示了他的这一面目}余又进曰}/臣去国半年余o 今者再见清光o 窃观圣意稍异于前日∀0上曰}/不得不然o 寻常造膝之言o 每以孝悌之说相摇撼o 其实绍述之谋也∀又同事者和之一词o 朝夕浸淫o 罔觉也∀如程颐之学o 每贬斥之以为不可用∀0余又曰}/秦桧莫为陛下说些正论 0上曰}/并无一言∀自卿去国o 在廷之臣不减其旧者唯朱震一人而已∀0≈看来秦桧在张浚当国时o 对他的/绍述之谋0以及排摈洛学的政策o 都是采取拱默顺从态度的o 这对于赵鼎来说o 当然是始料所未及∀尽管如此o 赵鼎在复相之初o 对秦桧的奸邪本质仍未能完全觉察o 他请求高宗将张浚独相时的两府大臣尽行罢去o 唯独将秦桧留下共事∀岂但赵鼎如此o 因赵鼎复相而卷土重来的洛学派官僚们o 这时也罕有能察觉其奸者∀绍兴八年k 公元ttv{年l 三月o 秦桧由枢密使升任右相o /朝士皆动色相贺0o 只有吏部侍郎晏敦复退朝后面带忧色∀有人问他}/桧之作相o 天下之福o 公独不悦o 何耶 0晏敦复回答说}/奸人相矣∀0给事中张致远!秘阁修撰魏等听了o 均以为晏敦复言之太过∀…然而随着宋金和议时代的到来o 秦桧主和误国的奸邪面目终于大白o 他与洛学派官僚的友好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关于南宋初年统治阶级内部的对金态度o 向来有和!战!守三说∀在这种政治分野中o 绝大多数洛学派官僚无疑都是属于战!守之派o 坚决反对讲和之说的∀以杨时!胡安国为例o 他们在靖康!建炎之际的和战之争中o 便都是坚决拥护和支持李纲等抗战派主张o 反对割地乞和的∀他们的这种态度o 不仅源于靖康之耻的深刻刺激o 尤其源于传统儒学中/尊王攘夷0!/为君父复仇0的政治理念∀胡安国在其5春秋传6中高倡/攘夷0与/复仇0之义o 胡寅于绍兴五年力谏对金遣使o 都是这种政治理念的具体表现∀在他们看来o 与一个和自己有着君父之仇!亡国之辱的蛮夷之邦释仇讲和已经是逆天背理!不可思议了o 更何况绍兴和议的实质o 竟是无条件地向此仇虏屈膝俯首!纳贡称臣呢d 不过在绍ts t 秦桧与洛学≠≈…此据5系年要录6卷一一八绍兴八年三月壬辰!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庚辰注引吕中5大事记6o 5中兴小历6卷二四绍兴八年三月!卷二五绍兴八年十一月o 5宋史6卷三八一5晏敦复传6o 5宋名臣言行录6别集上卷九晏敦复言行录∀又李弥逊5筠集6附录5筠李公家传6及5宋史6卷三八二5李弥逊传6载}秦桧再相o 惟弥逊与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o 但李弥逊事不见于他书记载o 未知信否∀赵鼎}5忠正德文集6卷八5丁巳笔录6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李心传}5道命录6卷三5胡文定公乞封爵邵张二程先生列于从祀6o 5知不足斋丛书6本∀5系年要录6卷一ο七绍兴六年十二月己未∀兴八年以前o 由于宋金强弱势殊o 金人坚欲灭宋o 不许乞和o 宋高宗!秦桧的降金政策并无真正实施的机会o 兼以秦桧善于伪装o 亦时常口道/中兴0之言o 故而能看破其主和派面目的o 不过向子!王居正一二人而已∀直到绍兴八年六月o 随着金使乌陵思谋的到来o 宋金和议进入实质性阶段o 秦桧主和误国的庐山真面才大白于天下∀这时杨时!胡安国虽已物故o 胡寅也因父丧而去国o 而在朝的一大批洛学派官僚如林季仲!潘良贵!张九成!吕本中!曾开!范如圭!晏敦复!尹!朱松!薜徽言!汪应辰!樊光远!凌景夏等o 都毅然与秦桧决裂o 加入了反对和议的阵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o 或在当时获罪而去o 或在事后挂冠而归o 义不肯与秦桧同朝共事!同流合污∀身为洛学派政治领袖的左相赵鼎o 在和议问题上虽曾/首鼠两端0o /大义不甚分明0o 但在张九成等人的影响下o 也与宋高宗!秦桧发生龃龉o 最终以阻挠和议的罪名被罢职∀关于赵鼎及上列洛学派官僚反和议斗争的情况o 笔者在5赵鼎集团的瓦解与洛学之禁6一文≠中有专门论述o 此不复赘∀也有一些洛学派官僚在和议初期虽曾与秦桧共事o 但最终和他决裂了∀如向子最初曾赞成和议o 后来知平江府o 却不肯拜敌诏o 坚请致仕而归∀ 廖刚于绍兴九年k 公元ttv|年l 和议初成之际被召入朝o 官御史中丞o 似有附会秦桧之嫌o 但他立朝刚正o /知无不言0o 对秦桧亲党亦未稍假借∀/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o 刚显疏其恶o 桧衔之0∀绍兴十年o 金人叛盟o 廖刚与从官会都堂o 当众责问郑亿年}/公以百口保金人o 今已背约o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0廖又/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o 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 .0廖刚因数事得罪秦桧o 遂遭其党羽弹劾而去∀≈陈渊于绍兴八年八月被召入朝o 历监察御史!右正言∀李光因忤秦桧而贬o /陈渊独不论光之罪o 桧疑之0∀绍兴十年春o 陈渊又上言o 谓/和战二策不可偏执0o 朝廷应/以和为息战之权o 以战为守和之备0∀郑亿年复资政殿学士o 陈渊又上疏极论其罪∀陈渊积此数事o 亦被秦桧党羽论劾而去∀…向!廖!陈诸人o 在秦桧当国之初o 能够挺然独立o 不苟合取媚o 亦可谓不负所学!不辱师门了∀真正在和议之际为秦桧所用的o 大概只有吴表臣!萧振二人了∀吴表臣于金使乌陵思谋!张通古之来o 曾两度馆伴金使o 为和议奔走效力o 但后来秦桧欲命他使金议地界o 并指着政事堂说}/归来可坐此∀0吴表臣却未从命∀吴不久即因讨论普安郡王典礼不合而罢官奉祠∀数年后o 吴又曾上章请郡o 被秦桧念其旧谊o 除知婺州o 吴/既又抗章以全晚u s t 中 国 史 研 究ussu 年第t 期 ≠≈…5系年要录6卷一二一绍兴八年八月乙卯!卷一三三绍兴九年十二月辛酉!卷一三四绍兴十年正月辛巳!己亥!甲辰!卷一三五绍兴十年四月乙丑∀5宋史6卷三七四5廖刚传6o 第ttx|u 页~5系年要录6卷一二七绍兴九年三月丙申!卷一三四绍兴十年正月甲辰!二月庚申!卷一三五绍兴十年五月辛丑!卷一三六绍兴十年六月庚戌∀5三朝北盟会编6卷一九ο~5系年要录6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癸卯∀文载5中国史研究6t||z 年第v 期∀节0o 遂被台官论劾而废∀≠吴表臣当和议之际o 不能引义与秦桧决裂o 污节降志o 自为洛学之惭德o 而萧振之反复变诈o 则更是洛学的罪人∀萧振是程氏门人许景衡的女婿兼弟子o 最初本为赵鼎所引o 后因秦桧荐召入台o 遂劾刘大中以撼赵鼎o 于是/正人端士扫地尽矣0o /论者云秦桧窃柄十有八年o 毒流天下o 皆自振发之o 故目振曰老萧云0∀萧振后来出知成都府o 亦因被秦桧党羽揭出其早年阿附赵鼎!从习洛学之迹而遭贬o 不啻是一大讽刺∀综上所述o 在绍兴八年以前与秦桧关系密切的洛学派官僚o 在秦桧主和误国的奸邪面目大白之后o 大多数与之毅然决裂了∀他们的谠言直论o 他们不为强暴所屈!不为势利所移的精神o 不用说是使宋高宗!秦桧陷于极度尴尬之境∀君臣二人除借助专制淫威来渲泄痛愤!镇压浮议之外o 还能再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在和议的尘埃落定之后o 宋高宗!秦桧一改过去深喜洛学的态度o 转而采取打击洛学派!禁止洛学的政策o 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三对于程氏洛学在宋高宗朝政治命运的变化o 南宋士大夫韩元吉在宋孝宗乾道三年k 公元ttyz 年l 曾有过如下一段记述}建炎龙兴o 先生门弟子相继有闻o 5易6!5春秋6!5语6!5孟6之学始行于天下o 而赵丞相尝官于洛o 素知推敬其书o 一时士君子靡然向之∀及秦益公当国o 诸贤零落殆尽∀秦亦旧从洛学者也o 晚乃谓人为其所惑盖三十年o 且诋其说为提先手o 由是虽进士之文o 亦不复道之矣∀≈韩元吉生于宋徽宗重和元年k 公元ttt{年l o 到绍兴八年秦桧再相时o 已经二十一岁o 因而他在秦桧去世十二年之后写下的这段文字o 应该是实录见闻!真实可信的∀它不仅揭示了赵鼎!秦桧的进退用舍与洛学兴衰崇黜命运的关系o 尤其明确记录了秦桧与洛学始合终离!在其晚年专国期间残酷打击洛学的事实∀当然o 秦桧打击洛学政策的出台o 与宋高宗对洛学态度的转变密不可分o 这一点则是作为臣子的韩元吉所不得不讳言的∀绍兴十四年k 公元ttww 年l 三月o 宋高宗在与秦桧论学时曾说}/王安石!程颐之学o 各有所长o 学者当取其所长o 不执于一偏o 乃为善学∀0秦桧说}/陛下圣学渊奥o 独见天地之大全o 下视专门陋儒o 溺于所闻o 真泰山之于丘垤也∀0…高宗之语o 显然是对vs t 秦桧与洛学≠≈…5系年要录6卷一五一绍兴十四年三月癸酉~5道命录6卷四5汪勃乞戒科场主司去专门曲说6~5宋会要6职官六之六ο∀韩元吉}5南涧甲乙稿6卷一六5书师说后6o 影印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5系年要录6卷一οο绍兴六年四月己未!卷一六七绍兴二十四年七月甲子~5中兴小历6卷二五绍兴八年十月丁巳~5宋史6卷三八ο5萧振传6o 第ttzuy 页∀5系年要录6卷一一九绍兴八年六月辛亥!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己卯注!卷一四四绍兴十二年二月己丑!卷一五九绍兴十九年五月己亥!卷一六ο绍兴十九年七月庚子~5宋史6卷三八一5吴表臣传6o 第ttzvv 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六卷目录.郁贤皓(打印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目录(1-6卷)(郁贤皓)先秦时期歌谣弹歌候人歌蜡辞爻辞一首爻辞三首越人歌宋城者讴易水歌神话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诗经关雎卷耳芣莒摽有梅静女新台柏舟载驰硕人氓伯兮黍离君子于役将仲子褰裳溱洧硕鼠蒹葭无衣月出七月鸱鹗东山采薇正月苕之华生民玄鸟尚书盘庚无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章之战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叔向贺贫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范睢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谏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唐且不辱使命郭隗说燕昭王求士乐毅报燕王书荆轲刺秦王论语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楚狂接舆等三章墨子非攻(上)公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不动心章大丈夫章舍生取义章庄子秋水荀子劝学篇成相(节选)赋篇韩非子五蠹(节选)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吕氏春秋察今寓言庖丁解牛浑沌之死攘鸡涓蜀梁滥竽充数郢书燕说郑人买履自相矛盾丁氏穿井屈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天问(节选)涉橘颂宋玉九辩(节选)秦汉文学一、辞赋贾谊鹏鸟赋枚乘七发(节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二、诗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梁鸿五噫歌张衡四愁诗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汉乐府战城南有所思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饮马长城窟行相逢行平陵东江南白头吟焦仲卿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客从远方来古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选二)步出城东门三、散文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司马迂项羽本纪(节选)留侯世家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刺客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桓宽本议班固苏武传杨恽传王符本政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辞赋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庾信小园赋哀江南赋序二、诗歌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王粲七哀诗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曹丕燕歌行(选一)曹植名都篇美女篇七哀杂诗(选二)远游篇赠白马王彪咏怀(选三)潘岳悼亡诗(选一)陆机猛虎行左思咏史(选四)招隐(选一)王赞杂诗刘琨扶风歌郭璞游仙诗(选二)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十二首(选一)拟古九首(选一)读《山海经》(选一)咏贫士七首(选一)挽歌诗(选一)归园田居(选一)饮酒(选一)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夜宿石门诗陆凯赠范晔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选二)沈约别范安成孔稚硅游太平山江淹古意报袁功曹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晚登三山还望京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版桥玉阶怨王孙游萧衍东飞伯劳歌吴均主人池前鹤山中杂诗(选一)何逊四、小说唐朝文学一、诗杨素赠薛番州(选一)薛道衡人日思归杨广春江花月夜(选一)侯夫人春日看梅(选一)虞世南蝉魏徵述怀王绩野望王梵志吾富有钱时骆宾王在狱咏蝉于易水送人一绝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杨炯从军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沈佺期杂诗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渡汉江陈子昂感遇(选一)登幽州台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湾次北固山下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选一)张九龄感遇(选一)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临洞庭崔颢黄鹤楼李颀古从军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王昌龄从军行(选二)出塞(选一)闺怨高适燕歌行并序封丘县王维渭川田家观猎使至塞上汉江临泛终南山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李白古风(选三)蜀道难乌栖曲行路难(选一)将进酒长干行塞下曲(选一)清平调三首玉阶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游天姥吟留别江夏别宋之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选一)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选一)春夜洛城闻笛早发白帝城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哭晁卿衡杜甫望岳房兵曹胡马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醉时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石壕吏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登高登岳阳楼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张继枫桥夜泊元结舂陵行并序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李端拜新月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选二)韩佺寒食李益江南曲夜上受降城闻笛游子吟张籍野老歌秋思王建羽林行新嫁娘词(选一)韩愈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白居易长恨歌轻肥买花卖炭翁琵琶行并序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元稹连昌宫词刘禹锡竹枝词(选一)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江雪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李贺李凭箜篌引老夫采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杜牧江南春绝句泊秦淮赤壁山行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马嵬(选一)瑶池蝉夜雨寄北南朝隋宫乐游原贾生嫦娥锦瑟商山早行经五丈原罗隐魏城逢故人皮日休橡媪叹韦庄台城聂夷中咏田家郑谷旅寓洛南村舍秦韬玉贫女二、文魏徵论时政第二疏王绩答刺史杜之松书王勃滕王阁诗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王维山中答裴秀才迪书李白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泽畔吟序伐樱桃树赋并序李华吊古战场文元结右溪记独孤及吴季子札论权德舆两汉辨亡论韩愈原道原毁杂说(选一)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祭鳄鱼文论佛骨表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三戒并序送薛存义序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脁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与李翰林建书刘禹锡讯脁杜牧阿房宫赋孙樵书褒城驿壁书何易于皮日休读枟司马法枠陆龟蒙野庙碑三、传奇沈既济任氏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杜光庭虬髯客传四、词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张志和渔父(西塞山边)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叵耐灵鹊)戴叔伦转应曲(边草)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温庭筠菩萨蛮梦江南(梳洗罢)梦江南(千万恨)更漏子(玉炉香)韦庄天仙子思帝乡(春日游)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梦江南(兰烬落)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鹊踏枝(萧索清秋)李佺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五、变文舜子变宋朝文学王禹篭畬田词(选三)村行释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选一)杨亿汉武石延年寄尹师鲁梅尧臣陶者鲁山山行书哀东溪欧阳修戏答元珍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苏舜钦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淮中晚泊犊头邵雍插花吟王安石明妃曲(选一)泊船瓜洲题西太一宫壁(选一)书湖阴先生壁王令暑旱苦热郭祥正金山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百步洪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汲江煎茶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释道潜东园(选一)孔平仲禾熟(选一)黄庭坚赣上食莲有感登快阁送王郎寄黄簃复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秦观春日(选一)陈师道示三子绝句(选一)宿齐河张耒海州道中二首怀金陵(选一)劳歌徐俯春日游湖上汪藻即事(选一)吕本中兵乱后自嬉杂诗(选二)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选四)春日(选一)登岳阳楼(选一)刘子篻汴京纪事(选三)陆游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关山月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小园(选二)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一)沈园(二首)范成大催租行州桥四时田园杂兴(选十三)萧德藻古梅二首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选一)夏夜追凉小池戏笔(选一)夜宿东渚放歌(选二)初入淮河(选二)林昇题临安邸朱熹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登多景楼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选三)戴复古频酌淮河水夜宿田家翁卷乡村四月赵师秀薛氏瓜庐刘克庄戊辰即事国殇行方岳春思(选一)文天祥扬子江过零丁洋金陵驿(选一)汪元量醉歌(选二)湖州歌(选三)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谢翱书文山卷后萧瑟瑟讽谏歌宇文虚中又和九日霫川道中元好问论诗(选二)岐阳(选一)外家南寺二、词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定风波(自春来)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孙浩然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五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念奴娇(大江东去)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鹊桥仙(纤云弄巧)贺铸古捣练子(选五)周邦彦西河(佳丽地)兰陵王(柳阴直)六丑(正单衣试酒)朱敦儒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清平乐(茅檐低小)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沁园春(叠嶂西驰)贺新郎(绿树听鹈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满江红(金甲雕戈)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齐天乐(三千年事残鸦外)刘辰翁六州歌头(向来人道)周密闻鹊喜(天水碧)一萼红(步深幽)文天祥满江红(试问琵琶)王沂孙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蒋捷贺新郎(深阁帘垂绣)贺新郎(渺渺啼鸦了)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壶中天(扬舲万里)无名氏九张机无名氏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三、文王禹篭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苏洵六国曾巩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周敦颐爱莲说司马光谏院题名记赤壁之战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苏轼留侯论超然台记日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夜游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汪藻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书陆游跋李庄简公家书范成大峨眉山行纪陈亮中兴论叶適《播芳集》序朱熹百丈山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谢翱登西台恸哭记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四、小说洪迈王朝议无名氏碾玉观音元代文学一、诗歌刘因白沟岳鄂王墓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挽文山丞相萨都剌上京即事(选二)王冕墨梅杨维桢庐山瀑布谣并序二、杂剧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救风尘(第三折)单刀会(第四折)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第四本第三折)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关汉卿小令〔南吕·四块玉〕(别情)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马致远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张养浩〔双调·水仙子〕(隐逸)〔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梦中作)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张可久小令〔黄钟·人月圆〕(客垂虹)套数〔南吕·一枝花〕(湖上归)明代文学一、诗歌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青丘子歌并序明皇秉烛夜游图于谦咏煤炭杨士奇高邮李东阳寄彭民望唐寅把酒对月歌阊门即事王守仁龙潭夜坐李梦阳秋望汴中元夕(选一)何景明鲥鱼秋江词徐祯卿在武昌作谢榛榆河晓发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选二)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王世贞戚将军赠宝剑歌并序(选一)袁宏道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袁中道邺城道中(选一)钟惺三月三日雨中登雨花台谭元春登清凉台陈子龙秋日杂感(选一)渡易水夏完淳细林野哭别云间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选一)民歌分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阅江楼记刘基卖柑者言方孝孺越巫杨士奇游东山记薛瑄猫说马中锡中山狼传王守仁瘗旅文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王世贞题海天落照图后宗臣报刘一丈书茅坤《韩文公文钞》引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满井游记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八钟惺浣花溪记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徐弘祖游黄山日记(后) 魏学蕕核舟记张岱柳敬亭说书湖心亭看雪张溥五人墓碑记张煌言奇零草序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三、小说瞿佑金凤钗记冯梦龙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罗贯中三国演义(存目) 施耐庵水浒传(存目)四、戏曲李开先宝剑记(林冲夜奔)汤显祖牡丹亭(闺塾)牡丹亭(惊梦)五、散曲王九思〔越调·寨儿令〕(夏日即事)王磐〔中吕·朝天子〕(咏喇叭)康海〔中吕·满庭芳〕(华山)陈铎〔双调·水仙子〕(瓦匠)〔北正宫·小梁州〕(闺情)冯惟敏〔北双调·折桂令〕(刈谷有感)〔南中吕·驻云飞〕(秋日偶成)薛论道〔北中吕·朝天子〕(不平)(选二)施绍莘小令〔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小园)套数〔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泖上新居)(附跋)清代文学一、诗歌钱谦益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选一)吴伟业圆圆曲悲歌赠吴季子过淮阴有感(选一)顾炎武精卫又酬傅处士次韵(选一)雨中至华下王山史家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选一)吴嘉纪临场歌绝句内人生日卖书祀母朱彝尊度大庾岭云中至日玉带生歌并序屈大均读陈胜传摄山秋夕作云州秋望雷阳曲(选一)王士祯再过露筋祠秦淮杂诗(选二)真州绝句(选二)冶春绝句(选二)查慎行初入黔境,土人皆居悬岩峭壁间,缘梯上下,与猿猱无异,睹之心恻,而作是诗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中秋夜洞庭对月歌青溪口号(选二)郑燮江晴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竹石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雨中过湖州马嵬(选一)鸡蒋士铨岁暮到家题王石谷画册(选一)湖上晚归赵翼生事论诗(选一)后园居诗黎简村饮四更(选一)小园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都门秋思(选一)后观潮行圈虎行张向陶芦沟出栈(选一)二、词释正岩点绛唇(来往烟波)吴伟业贺新郎(万事催华发)陈维崧点绛唇(情髻离离)好事近(分手柳花天)风入松(炎炎火镜正烧空)贺新郎(战舰排江口)贺新郎(古碣穿云罅)曹贞吉满庭芳(太华垂旒)顾贞观金缕曲二首(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黄景仁贺新郎(何事催人老)张惠言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三、戏曲李玉清忠谱(闹诏)李渔风筝误(诧美)洪昇长生殿(惊变)长生殿(弹词)孔尚任桃花扇(却奁)桃花扇(沉江)方成培雷峰塔(断桥)四、散文彭士望九牛坝观輠戏记黄宗羲原君顾炎武复庵记侯方域李姬传周容芋老人传魏禧大铁椎传汪琬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姜宸英奇零草序宋荦游姑苏台记戴名世醉乡记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郑燮游江刘大輡游万柳堂记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全祖望梅花岭记袁枚祭妹文钱大昕弈喻姚鼐登泰山记汪中哀盐船文五、小说蒲松龄婴宁胡四娘吴敬梓儒林外史(存目)曹雪芹红楼梦(存目)\近代文学一、诗歌张维屏三元里龚自珍夜坐咏史西郊落花歌己亥杂诗(选四)魏源江南吟(选一)寰海(选一)张际亮传闻(选一)朱琦关将军挽歌姚燮北村妇双鸩篇郑珍春尽日经死哀完末场卷,矮屋无聊,成诗数十韵,揭晓后因续成之贝青乔咄咄吟(选二)金和兰陵女儿行黄遵宪今别离(选一)哀旅顺七月十五夜暑甚,看月达晓陈三立晓抵九江作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选一)丘逢甲春愁谭嗣同狱中题壁梁启超太平洋遇雨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苏曼殊本事诗(选一)柳亚子孤愤二、词邓廷桢迈陂塘(悔残春)陈澧百字令(江流千里)鹧鸪天(劫火何曾燎一尘)朱孝臧乌夜啼(春云深宿虚坛)三、散文龚自珍病梅馆记魏源《海国图志》序梅曾亮游小盘谷记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冯桂芬复庄卫生书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谭嗣同仁学(节选)章炳麟《革命军》序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秋瑾普告同胞檄稿林觉民致妻书四、小说老残游记(存目)。
述异记全文及翻译南朝梁任昉所著《述异记》: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编写(460~508)撰,2卷。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他擅长写表奏书启应用散文。
最早见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唐以前未见著录,因此十分可疑。
书前有无名氏序,说任昉“家藏书三万卷,故多异闻,采于秘书,撰《新述异记》上下两卷”,可见是沿用祖冲之的书名。
严可均、陆心源校宋(?)本《初学记》引用有任昉《述异记》,似唐代已有此书。
但书中有后魏孝昌、北齐河清年间的事,已在任昉身后,至少决不是原著。
书中有许多材料见于其他古籍。
所记多为异闻琐事,与《博物志》近似,故事性较差。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或后人杂采类书所引《述异记》,益以他书杂记,足成卷帙”。
今本收文三百余条,与祖冲之的《述异记》一样,也是记怪异之事,极少涉及当时很普遍的佛家内容,但题材要比祖冲之《述异记》广泛丰富得多。
神话传说、山川地理、古迹遗址、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奇禽珍卉等,无所不记,内容相当庞杂。
其中资料类的条目,与张华《博物志》相近,但比《博物志》资料丰富。
如精卫填海、武陵桃花源等,都将历史上数种说法加以排列,再做取舍。
另外书中辑录的一些民谣民谚,亦可看出当时社会风气、民俗人情。
另外不少条文还征引前人一些诗赋文章,这些诗赋文章有的已失传,更显其资料的可贵。
有据南宋临安府尹家经籍铺本翻刻的《随庵丛书》本。
今有任昉《述异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另祖冲之亦著有《述异记》,所记多是鬼异之事。
任昉《述异记》全文庐山上有康王谷,巅有一城,号为钊城。
天每欲雨,辄闻山上鼓角笳箫之声,声渐至城,而风雨晦合,屯人以为常候。
传云,此周康王之城,康王爱奇好异,巡历名山,不远而至。
城中每得古器、大鼎,及弓、弩、金之属,知非常人之所处也。
而山有“康王”之号,城又以“钊”为称,斯言将有征。
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俯眄杳然无底。
咸康中,江州刺史庾亮,迎吴猛,猛将弟子煮山游观,因过此梁。
平许济洛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极为丰富,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成为“幸福的烦恼”。
如今,数字媒介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蔽地控制着人们的选择权,要想逃离谈何容易。
恰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苦恼:“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电影的隐喻同样在拷问现实:互联网世界可谓应有尽有,可就是看不到尽头,媒介技术无孔不入,我们只能“束手就擒”吗?放弃、逃离和被遗忘是否也是一种正当权力?我们还能对那些远离智能技术的“少数人”不闻不问甚至嗤之以鼻吗?或许,能否善待这部分群体将决定媒介文明的高度。
如此,数字鸿沟的衡量标准应从媒介使用的“量”向“质”的维度转变,否则,媒介的滥用乃至成瘾将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为了节省信息搜索成本,防止用户注意力过载,搜索引擎和算法技术应运而生。
人们欣然接受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援手,却未曾发觉这些技术凭借对信息的全方位形塑而编排和控制我们的生活。
人们表面上获得了自主体验,却陷入“过滤泡”而浑然不觉。
正如帕里泽所言:“过滤泡是一个舒适的地方,身边都是最喜欢的人、事物和想法,一切都围着你转,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多样的世界,互联网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的弱点。
《与阳休之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祖鸿勋是一个很有性格和才气的人。
据《北齐书·文苑传》载,他早年以文学为北魏临淮王拓跋彧荐为奉朝请,“竟不相谢”;后又为城阳王元徽奏为司徒法曹参军事赴洛,以“今来赴职,非为谢恩”相答。
史称其“在官清素,妻子不免寒馁,时议高之”。
这封书信写于北魏孝庄帝初年,当时军阀尔朱荣专权,与孝庄帝争权,斗争极为尖锐激烈。
祖鸿勋看到了这种形势,就弃官归乡。
他的朋友阳休之仍在做官,并且参加了修起居注的工作,祖鸿勋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事,因此写信给他,劝他一同归隐。
原文:与阳休之书南北朝-祖鸿勋阳生大弟: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
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
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
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
即石成基,凭林起栋。
萝生映宇,泉流绕阶。
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旁沼星罗。
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蒨。
时一牵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
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
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
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
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粱稻,归奉慈亲。
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岂必抚麈哉!而吾子既系名声之缰锁,就良工之剞劂。
振佩紫台之上,鼓袖丹墀之下。
采金匮之漏简,访玉山之遗文。
敝精神于丘坟,尽心力于河汉。
摛藻期之鞶绣,发议必在芬芳。
兹自美耳,吾无取焉。
尝试论之:夫昆峰积玉,光泽者前毁;瑶山丛桂,芳茂者先折。
是以东都有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
斯岂恶粱锦好蔬布哉!盖欲保其七尺,终其百年耳。
今弟官位既达,声华已远,象由齿毙,膏用明煎。
既览老氏谷神之谈,应体留侯止足之逸。
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则吾于兹,山庄可办。
一得把臂入林,挂巾垂枝;携酒登巘,舒席平山,道素志,论旧款,访丹法,语玄书。
斯亦乐矣,何必富贵乎?去矣阳子,途乖趣别。
缅寻此旨,杳若天汉。
………………………………密………………………………封………………………………线………………………………洛阳师范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本科 专业 04 级 有机化学(A ) 试卷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首先用无机物合成尿素的化学家是:( )A 可尔柏;B 乌勒;C 克库勒;D 霍夫曼 2.1,4二甲基环己烷的构像异构体最稳定的构像是:( )ACH 3CH 3BH 3CCH 3CCH 3CH 33.反应H 2CCH 1)B 2H 62)H 2O 2, OH 的产物是下列各化合物中的哪一个?( )H 2CCH 3OHCH 3OH H 2C HOH 3CHO CH 2OHCH 2OHHOH 3C ABCDE 无反应4.下列卤代烃在KOH/C 2H 5OH 溶液中消除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3)2A.Cl3)2B.5.下列化合物沸点最高的是( )H 2CCHCH 2CHO H 2C CHOCHCH 2H 2CCHCH 2CH 2OH CH 3CHO A.B C D6.下列碳正离子稳定性最小的是( )CH 2=CHCHCH 3+F 3CCHCH 3+CH 3CH 2CH 2+CH 3CHCH 3+D A B C7.将下列烯烃按和HCl 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 CH 2=CH 2; b. CH 2=CHCl; c. CH 2=CH-CH 3; d.CH 2=C(CH 3)2A 、d>c>a>b;B 、c>d>a>b;C 、a>b>c>d;D 、b>a>d>c 8.将下列化合物按硝化反应的难易次序排列( ) a. PhH; b. PhMe; c. PhNO 2; d. PhCl.A 、a>d>c>b;B 、d>c>b>a;C 、b>d>a>c;D 、b>a>d>c………………………………密………………………………封………………………………线………………………………9.下列化合物中是手性分子的是:( )H 3CCH 3H 3C CH 3ClCH 3H 3CHCH CCHCH 3CH 3HCCClCH 3OHOH A BC D10.比较下列化合物进行SN 2反应的反应速率( )CHBrCH 3CH 2CH 2BrC BrCH 3CH 3abcA 、a>b>c;B 、b>c>a;C 、b>a>c;D 、c>b>a11.下列化合物进行S N1反应时的活性最大的是( )A.(CH 3)3CClB.C.2CH 2Cl D.CH 3CH 2CHCH 3Cl12.下列各化合物与HCN 加成反应的活性从大到小顺序是( ):A B CDCHOCOCH 3ClCH 2CH 2CHO CH 3CHCHOA 、d>a>b>c;B 、c>b>a>d;C 、c>a>b>d;D 、b>a>c>d 13.下列化合物中,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H 3C CH 2CHCH 2CH 3OHCH 2CH 2OHH 3CCHCH 2CH 2CH 3OHH 3C CH 2CCH 2CH 3OA B CD14.在NMR 谱图中,只有两个峰,且峰面积为3:1的化合物是:( ) A 、CH 3CH 2CH 3; B 、CH 2=C(CH 3)2; C 、CH 3CH 2CH 2CH 3 15、CH 3CH 2CHBrCH 3与KOH/醇溶液反应的主产物是:( )A 、CH 3CH=CHCH 3;B 、CH 3CH 2CH(OH)CH 3;C 、(CH 3)2CHCH 2OH;D 、CH 3CH 2CH=CH 2 16、下列化合物哪个同HOHCOOHCH 3一样:( ) HO H CH 3HOHCOOH 3H 3CCOOHOHABC17、下列哪个化合物可以发生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NO 2CNCH 3COOHABCD18、下列化合物有芳香性的是( )(此题答案可以一个以上)A. B. C.D.………………………………密………………………………封………………………………线………………………………19、下列化合物哪个可以用来制备Grignard 试剂( )H 3CO CCH 2BrOOBrOOBrCH 3CH 3AB C20、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A 苯酚;B 对甲氧基苯酚;C 对羟基苯乙酮;D 对氨基苯酚21、下列化合物中,哪个的命名是:6,7-二甲基-1-氯-二环[3.2.1] 辛烷?( )CH 3CH 3CLA,B,C OCL,22、紫外光谱中,下列化合物的 max 最大的是:( )OOOH 3CABC23、1848年,首次研究酒石酸钠铵盐的晶体,从而分离出旋光异构体的是:( )A .巴斯德(L.Paster ) B.勒贝尔(bel ) C. 维勒(Woler ) D.拜尔(Baeyer ) 24.下列化合物沸点最高的是:( )A.CH 2OH CH 2OHCH 2OCH 3CH 2OCH 3B.C.CH 2OCH 32OH25. 哪个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精神, 具有百分之百原子利用率( )1..制备H 2O 2的工艺 流程如下:O 2PdCH 2CH 3OHOHOOCH 2CH 3H 2O 2OOCH 2CH 3H 2CH 2CH 3OHOH+ Br 2FeBr+ NaBr2CH 3Br + NaOH CH 3OH + NaBrH 2O3二、 完成下列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1,2题各4分,3题2分,共10分)H CCH 1.………………………………密………………………………封………………………………线………………………………CH 223.试以溴甲烷、叔丁基溴的碱水解为例,绘制S N 1 和 S N 2反应的位能曲线图。
三、 完成反应(每空1分,共25分)1.(CH 3)2CHCH 2CH 32hvCH 3OH CH 3OHI 2+2.OCH 3+HI ( ) +( )3.H 3CCH 3CH 3+HI4.CH 3+25.6.BrCH 2CH=CHBrOCH 3+C 2H 5OHH +( )7.8. ( )(1).C H MgBr 3+C 2H 5OH2( )( )(1) B 2H 6(2) H O /OHC 2H 5Br( CH 3)3COK2 Zn/H 2O9CH 3C(CH 3)310.11.O + HOCH 2CH 2OH12.PBr 313.C 6H 5CH 2CH 2COCl AlCl 3Zn - HgHCl四、用现象明显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每小题3分,共9分)1.环己烯、环己烷、正丙基环丙烷、1-丁炔2.乙醇、异丙醇、叔丁醇、丙三醇3. 苯甲醛、甲醛、丙醛、丙酮五、合成下列化合物(选做4四个,每小题4分,共16分)1. 以甲苯为原料合成:HOOC NO 22. 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合成:OCH 2CH 33.试从乙炔出发,其它无机试剂任选,合成:H 3CCH CH 2CH 2OCH 34.以丙烯为主要原料合成:H 2CC OHCH 33H 2CH 3C5. 试从乙炔、丙烯和其他任选的碳4以下的化合物及无机试剂,合成OH.六、推导结构(1题3分,2,3,4题各四分,共15分)1.化合物A分子式为C5H10O,没有旋光性,分子中有一个环丙烷,环上有两个甲基和一个羟基,写出该化合物可能的两种结构式。
2. 某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12O,能与羟胺作用生成肟,但不与Tollen试剂反应。
A经催化加氢得到醇B,B经失水生成烯,该烯烃经臭氧氧化、锌不原水解得到两种液体C和D。
C既能与Tollen试剂反应,又能起碘仿反应;D能起碘仿反应,但不与Tollen试剂反应。
试推导A、B、C、D的构造式。
3.化合物A(C6H11Br),用NaOH/C2H5OH处理得B(C6H10)。
化合物B与溴的加成物再用KOH/C2H5OH处理得C,C可以与丙烯醛CH2=CHCHO进行Diels-Alder反应,生成D,将C进行臭氧化及还原水解可得OHC-CH2CH2-CHO和OHC-CHO,试推出A、B、C、D的结构,并写出所有的反应式。
4.分子式C4H6O的各种同分异构体的一个结构是:CH3CH=CHCHO. 试从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说明他的谱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