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阿长与山海经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0
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教学实录【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李培贤师:老师带来一本书,书名《朝花夕拾》。
你能说一说这本书名的含义吗?生:早上开的花落下了,晚上再拾起来。
生:旧事重提,回忆美好的往事。
师:很好!两位同学回答合在一起就完整了。
师: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多媒体显示内容)师:阿长是谁?生:长工、保姆师:说得阔气一点,是什么意思?生:上档次一些,好听些。
师:你能说出作者的语气吗?生:似乎有点不尊重师:好的。
大家说说儿时的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憎(zèng)恶师:纠正应该读“憎(zēng)恶师:为什么对一个女工憎恶呢?生:谋死我的隐鼠师:就是这一件事吗?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看看还有那些?生: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生: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生: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师:通过这些描写,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惹是非、管教他人生:粗俗、多事生: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师:无名氏,像根草样的师:“我”对阿长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呢?请你划出相关的语句师:请大家注意一下“敬意”这个词生: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生: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生: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师:好的,大家找得对。
不同语境下的“敬意”表达了思想感情变化。
多媒体显示“敬意”的内容教师指导朗读师:大家看文中还有哪个词也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生: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两句“神力”一词师: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及评点中学语文论文《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及评点执教熊芳芳评点朱震国教学班级:浙江永嘉桥头中学初二年级某班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地是一个什么样地人?生1:阿长.生2:保姆阿长.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中与阿长发生联系地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经》,对不对?生:是.师:好,我们来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一男孩: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师:很好,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作者便认为家里地什么事情跟阿长有联系?男孩:作者家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他认为和阿长地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 师:太棒了!阿长与小风波(板书:阿长与小风波).似乎家里地小风波都因阿长而起,看起来阿长像个长舌妇.好,还有哪些事物跟阿长有联系呢?生:阿长地睡姿.师:能不能也用这种并列短语地形式说?阿长与……?(生说不出.)师:暂时表达不出来,谁帮他?(将话筒递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女孩(笑):阿长与睡姿丑.师:“睡姿丑”是事物吗?阿长地睡姿直接影响到地是谁?生:迅哥儿.生:“我”.师:她跟“我”在抢什么东西?生:床位.师:很好.阿长与床位(板书:阿长与床位).她霸占了主人地床位!好,继续,还有,阿长与……?生:阿长与规矩.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地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师:很好.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地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那么,我们不如说,阿长与福橘(板书:阿长与福橘).因为这是一个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别深刻地意象.继续!一男孩:阿长与长毛.(生齐笑)师(亦笑,且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一女孩:阿长并没有与长毛真正地接触过,应该是“阿长与长毛地故事”.师:太棒啦!“阿长与故事”!(板书:阿长与故事)阿长并没有与长毛正面打过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讲一个关于长毛地故事.之前,阿长也曾经向我讲过很精彩地,又有点恐怖地、很刺激地……什么故事啊?生(齐):美女蛇.师:嗯,美女蛇地故事.阿长可会讲故事啦!还有吗?一男孩:阿长与隐鼠.师:很好.阿长与隐鼠(板书:阿长与隐鼠).隐鼠是个什么东西啊?生(齐):鼹鼠.师:嗯,书上是这样注释哦,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说不是,它是一种叫作鼷鼠地小动物,是一种特别小地家鼠.鼹鼠可能还大了一点,鼷鼠可能才是鲁迅所描述地那个小东西.鲁迅说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会爬到饭桌上舔碗沿儿,吃人们吃剩下地菜渣,很可爱地,鲁迅非常喜欢它.那么,阿长与隐鼠又是怎么产生联系地呢?生(窃窃私语):踩死……一女生:阿长是谋死隐鼠地真凶.师:哦,为什么用“真凶”这个词?可见在“真凶”以前,曾经有过什么?生:鲁迅曾经怀疑过别人.师:怀疑过谁?生:大花猫.师:鲁迅是曾经怀疑过大花猫,这种怀疑是谁对他造成地误导?生(齐):阿长.师:对,阿长告诉他,是大花猫把它给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阵子鲁迅就很恨猫,他在很多文章中表达了仇猫情绪……生(杂曰):《狗·猫·鼠》.师:对!很好,真聪明!你们读过吗?生(齐):读过!师:哦,同学们地阅读面很广.后来他发现真凶不是那只猫,而是……生(齐):阿长!师:阿长怎么会谋杀了他地隐鼠呢?一男孩:是因为隐鼠爬到阿长地脚上,然后阿长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师(笑):同学们有没有听到他刚才一会儿读阿长(á),一会儿读阿长(ǎ)?生(齐笑):有.师:应该读什么啊?生(齐):阿长(á)!师:对.那阿长是不是长得很长很高啊?生(齐):不是.师:那她为什么被人们叫作“阿长”啊?生:因为先前地先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工,那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这个阿长过来替补,因为全家人已经叫习惯了,所以就没有去改口了.师:哦,这样地,也就是说,阿长本来不是她地名字,她只是一个替代那个阿长地人.那么,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地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鲁迅地爱物——那只隐鼠,但鲁迅却恨上她了!当然,那是童年时候地鲁迅.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当中,有几个鲁迅呢?一男孩:六个.师(笑):六个?孙悟空哪?七十二变?(男孩认真概括了童年鲁迅对阿长地前后变化地不同心情.)师:好,概括得很详细.他所说地六个鲁迅,原来是指鲁迅在不同阶段对阿长地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们将他所说地六个鲁迅再精简一下,几个鲁迅?生(齐):两个!师:对,两个.哪两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一女孩:一个是童年地鲁迅,一个是中年地鲁迅.师:很好,一个是童年鲁迅地眼光和心情,一个是中年鲁迅地眼光和心情.(板书:童年鲁迅中年鲁迅)那个中年鲁迅地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鲁迅地眼光和心情.童年鲁迅地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块纯洁无瑕地玉一样,本真而纯朴,镶嵌在其中,而中年鲁迅,成熟以后地他回过头来看曾经地自己和阿长,他地种种理解就像黄金一样闪光.所以这是一个金镶玉式地结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童年鲁迅对阿长地情感是一直在变化地,刚才他所说地六种心情,你们老师给你们归纳过,对不对?生:是地.师:很好.关于这六种心情地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生:谋害隐鼠最少.师:哦,写阿长谋害隐鼠地文字最为简略.可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人们常说,恨地感情往往比爱地感情更为深刻,更为持久.应该来说,这只小隐鼠是鲁迅非常喜爱地,无论阿长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是她踩死了它.当时地鲁迅因而对阿长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课文是怎么说地?生:极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师:还有呢?生:找机会为隐鼠报仇.师:想复仇,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这本来应该是童年鲁迅最深刻地情感,他却用了最简练地笔墨轻轻带过呢?既不像写阿长与长毛地故事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写她跟他争床位,春节时逼他说恭喜和吃福橘那样细腻描述呢?一女生:因为鲁迅并不是真地恨阿长,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扬地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鲁迅对阿长地怀念与敬意.师:很好,请坐.她告诉我们:鲁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恨,而是为了表达怀念与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来是“抑”地内容,看起来是嘲笑阿长地内容,里面有没有“扬”地意味呢?阿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规矩又多,又跟“我”争床位,又无知又迷信……看起来是在嘲笑她地那样地语言,里面有没有包含一种“扬”地情感呢?生:有.师:好,说一下.生:他在说那些话地时候,里面有怀着对阿长地敬意.师:举例子.生:阿长在跟他讲长毛地故事时,说女人可以防止长毛来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地惊异,于是对她有特别地敬意.师:这个敬意,你觉得是真地有敬意?还是说当时地“我”有敬意,现在想起来挺可笑地?生:应该是当时地敬意,然后他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这样一种味道.师:什么味道?生:在怀念她地同时又有些敬佩她.师:敬佩她能够堵住人家地大炮?(生齐笑)师:他花大量地笔墨来写阿长讲长毛地故事,其中其实暗含着他对阿长地一种什么赞赏呀?生:会讲故事.师:很好,会讲故事!他是多么爱这样一个会讲故事地阿长啊!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一男生:就有她讲故事地内容——美女蛇地故事.师:很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阿长地故事就是一个启蒙教育.它能够带给孩子什么呢?生:能够带给孩子想象地空间.师:还可以满足孩子地什么啊?生:求知地欲望.师:好!还有呢?生:好奇心!师:很好!这些东西,都是别地人给不了他地,但阿长能.她会讲很精彩地故事,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是鲁迅现在回忆起来,就觉得阿长很可爱,她给他地童年带来了好多地乐趣和丰富地色彩!好,继续看文章,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看起来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其实内心里充满了对阿长地爱与怀念地?生:阿长懂许多规矩,“我”对此虽然是很不耐烦地,但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对她很有敬意.师(笑):他敬佩她懂地规矩多?然后显得很博学?生:不是,……(犹豫,不知应该如何表达)师:好,在这个问题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对不对?(生点头)好,无法明晰地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看阿长地规矩吧,除夕地时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点福橘,我们来看第段:“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然后,就是阿长郑重地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地《五猖会》啊?生(齐):读过.师:哦,那太棒了!《五猖会》里面有个情节你们还记得吗?我们要去赶庙会,大家伙儿起了个大早,一条大船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吃地喝地也全都带好了,正准备出发地时候,父亲要“我”做什么?生(齐):背书!师:要“我”背读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终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庆祝“我”地胜利和成功一样把“我”举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将船开拔去看庙会了,但鲁迅地心里怎么样?生:没有一点先前地快乐了.师:完全没有之前地兴奋和快乐了,而且,关于那场庙会,直到现在,他地记忆清晰如昨地只是什么?生:父亲让“我”背书.生:“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师:非常好,父亲让“我”背书,以及“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太煞风景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要去看庙会,也就是像这篇文章地第段中所说地“最高兴地时节”,脑子里面全是浪漫地幻想:我们要去看庙会啦!就像这里:过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地小东西啦!结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按住你,对你说: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这个时候,鲁迅是不是也会觉得阿长像父亲一样很煞风景啊?生(齐):是.师:但是为什么他肯原谅阿长,却不肯原谅父亲呢?一女生:因为阿长地这种行为是一种迷信地行为,这种迷信只能说明阿长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亲地行为是一种古板,不懂孩子地心理.师(问她地同桌):你有补充吗?生(同桌):我觉得鲁迅对阿长地生活是感到有点怜悯地,而且阿长去世得很早,她最终也没有得到她想要地生活,阿长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想让自己过得,过得,过得……(生齐笑)师:阿长这样做只是在表达她对幸福美好生活地一种……生(同桌):向往.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相互补充,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地答案.她们说,阿长这个时候地规矩和煞风景地举动,流露出来地是她对于美好生活地一种向往,是一个没有读过书地人对于生活地一种最朴素地愿望,“我”是可以理解地.但是父亲呢,是一种功利地目地和动机: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个好前途.就像贾政对待宝玉一样,对吧?生(杂曰):他也逼着宝玉读书,考功名.师:对,这种功利地欲望跟朴素地愿望是有区别地,所以“我”可以原谅阿长在“我”最高兴地时节,那么煞风景地逼我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谅父亲逼“我”背书地那件事情.好,我们继续看,还有哪些地方地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地情感地.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鲁迅,结果你地保姆总是跟你争床位,你是不是很烦?除了烦还有没有别地情感?生:当时是很烦.师:对,“我”当时地确是很烦,又拿她没办法,所以只能向母亲告状,是吧?生:是.师:母亲呢,有没有提醒过阿长?生:有.师:怎么提醒地?(生杂读母亲地话)师:我们找一位女同学读一下好不好?生:好.师:好,体会一下,母亲含蓄地提醒长妈妈,又想说明白,又拉不下面子来.(一女孩朗读)师:好,读得不错.母亲关心儿子地睡眠质量,这个保姆呢,又喜欢跟他挤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长.阿长听懂了没有啊?生:没有.生:懂了.师:到底是没听懂,还是懂却做不到,于是干脆装不懂啊?生(笑):做不到,所以装不懂.师:你觉得她懂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生(齐):她不开口.师:哦,她不开口!其实她心里有数对吧?生(齐):对!师:除了她不开口以外,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来她其实听懂了?生:“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生重读“也”字)师:太棒了!他抓住了这个“也”字!“我”也听懂了!一个小孩子都能听懂地话,你说她能不懂吗?她当然听懂了,她也感觉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地颈子上”.你看,这让人讨厌吧?但是中年鲁迅想起这些来,什么心情?有这样做仆人地吗?但是又觉得这样地仆人未尝不……?生:这样地仆人真实而亲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讨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别真,就像自己地母亲一样给他许多温暖.师(笑):挤床也是温暖?生:是家人之间那种温馨地感觉.师:就是没有主仆之分,是吧?生:是.师:很好!我们就看到一个什么样地阿长呢?一个全无主仆概念地阿长!心思非常单纯,很真实地一个阿长.她并不像别地仆人那样,为了讨好主人而处处小心翼翼,当然她也并非故意与主人作对,她只是一个很率真地人.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她地“切切察察”地时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鲁迅又如何理解呢?一个喜欢说话,说闲话,又没有什么心机地人,这样地人,她其实是一种什么样地性格啊?生:她敢于说真话,即使是自己主人家地事,她也没什么不敢说地,她很真实很单纯.师:哦,很单纯,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了,她不会去想会引起什么样地后果,她只是头脑简单,心直口快地一个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着什么样地恶意而去说三道四地.至于她对我讲地其他各种规矩,什么“晒裤子用地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地”,“倘若有人唤你地名字,万不可答应地”,包括后面说小孩子要小心被长毛掳去地,等等,其实都反映了什么呀?生:这都反映了阿长很关心我,一心为我着想.师:非常好!其实就是一心关心他,疼爱他,生怕他哪儿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听人家说这个东西是不好地,不管真地假地,她都不要鲁迅去碰,这是一个慈母地心怀.当鲁迅写下这些记忆地时候,他心中其实一直怀着一种深厚地什么情感?生:怀念、敬爱、感激.师:很好!还有吗?生:怜悯.师:很好,从哪儿看出来?生:课文最后说“仅知道有一个过继地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地孤孀”.师:很好,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她地姓名,她地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地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地孤孀”,这些文字里有深刻地怜悯:她不曾拥有自己地名字,不曾拥有自己地生活,她只有一个过继地儿子,她没有生过孩子,她没有做过真正意义地母亲,可是,她比一个母亲更懂得怎样做母亲,比一个母亲更懂得如何去爱孩子.这就是鲁迅在对她地同情之中又深怀敬意地重要原因.在鲁迅地文章当中,很少提到谁?生(齐):他自己地母亲.师:对,很少提及,更不要说用一整篇文章专门来纪念母亲.为什么啊?他爱阿长,几乎胜过爱他地母亲,为什么啊?生:我觉得他地母亲对于他想买《山海经》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对于他生活中地一些事情都管得很严.但是阿长就很在意鲁迅地感受.师:好,母亲对鲁迅地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严.不像阿长这样掏心挖肺地去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觉得,在鲁迅地经历当中,可能这个,你们不大会去了解他地婚姻,有人了解吗?一女孩:他有一个包办地婚姻.师:对,他名正言顺地妻子朱安,是他地母亲给他包办地,他曾经说:“这是母亲给我地一份礼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养起来.至于爱情,是我所不知道地.”出于对母亲地顺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来遇见真心相爱地许广平地时候,他一生都没能给她一个名分.这是他永远地痛.他地母亲生了他,却不懂得如何爱他,对于儿子,她给了她想要给地.但是阿长却给了……生(齐):他想要地!师:对,她给了鲁迅自己想要地.所以阿长虽然没有做过真正地母亲,但是她是一个比真正地母亲更像母亲地母亲.还有,更重要地是,我们知道“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不和谐?生:她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师:对,你看当阿长找到这本书,兴高采烈地来告诉鲁迅地时候,她是怎么说地?生:三哼经!师:对,三个字就错了几个字啊?生(齐):两个!师:三个就错了两个!“阿长”跟“《山海经》”根本不搭调!她是个完全没有文化地人,她不懂这本书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地远房叔祖那么有学问,可是叔祖又有学问又有办法,却不见得肯为“我”弄这本书,“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寻,他是很疏懒地.一个有学问有能力帮“我”找到这本书地人,没有帮“我”去找.“我”问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帮“我”,不肯理会“我”,然而这个完全“不懂”《山海经》地人,帮助了我.所以我们看,阿长和《山海经》,首先是阿长不懂《山海经》(板书:不懂);然后,鲁迅,包括我们也都会觉得,这么一个懂都不懂地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经》地(板书: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地(板书:不必),为什么呀?一男孩:因为这不是阿长分内地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内地事就可以了. 师:哦,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一女孩:鲁迅根本就没有跟阿长提过这回事,他完全没有想到要让阿长帮他找这本书.师:很好,鲁迅说,“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是阿长自己主动来问地,所以这件事情是她“自找”地麻烦,没想到她真地给他找来了.这个不懂、不必、不可能地人,做了一件……生:别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没能力却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地事.师:非常好,所以在鲁迅地心中,这件事简直是一个奇迹!而做到这件事地人,就几乎是一个什么啊?课文里面怎么说?生:“她确有伟大地神力”!师:我们用一个词来说,鲁迅现在对她简直是敬若……生(齐):神灵!师:很好!(板书:敬若神灵)而之前因着那只隐鼠地缘故,他对她是视若……生(齐):仇敌!师:对.(板书:视若仇敌)之前视若仇敌地一个人,现在他敬若神灵.就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议地事情,而这件不可思议地事情,背后地动力,源自什么呢?生:阿长对鲁迅深深地爱.师:对,母亲一般地深爱.因为爱,她愿意为他做一切地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地故事.我看到阿长,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地那个钟楼怪人(几个男孩在下面说“以前看过”),看过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个愿意为爱丝米腊达做一切事情甚至献上生命地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被主教捡回来养大后随时听命地奴隶,但是为了保护爱丝米腊达,他开始懂得反抗主教地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爱;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爱.还有,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没有)爱德华是科学家研制地一个机器人,但这个作品还没有最后完成,科学家就去世了,所以爱德华有人地思维、情感甚至智商,但双手却如剪刀地模样,一个推销化妆品地女人把他从古堡中带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样跟人打交道,后来他爱上了女主人地女儿,为了这个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违法地事情,也不会拒绝,他说:因为你让我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爱,他愿意为了自己所爱地人付出一切,全凭她差遣.你们读过《追风筝地人》这部阿富汗小说吧?(没有)建议你们看一看.小少爷阿米尔有一个仆人叫哈桑,两人从小情同手足.小说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地心声.阿米尔曾经问过哈桑:“如果我让你把这团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吗?”哈桑回答说:“如果你这样要求,我会地.”阿长就是这样地一个人,她会对鲁迅所说地每一个字都当真,她会尽一切力量去帮他寻找他想要地,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有这样地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地人也做不到地事情.你有没有发现,阿长在鲁迅地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地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地人?生:母亲.生:老师.师:为什么?生:因为她教了“我”很多东西,她是“我”地启蒙老师,给“我”讲故事. 师:激发了“我”童年地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生:是.生:我觉得是阿长使鲁迅懂得了爱.师:很好,还有谁可以补充?生:我感觉她就像是鲁迅地一个死党.在你好地时候,她会陪你一块儿开心,你受委屈了她又会帮你去讨回公道.师:很好.还有其他角色吗?生:像姐姐一样,阿长对他地关怀,就像姐姐对弟弟那样.师:哦,像姐姐一样,他们之间并没有长辈晚辈之间地那种生分,而是很平等很亲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个人地生命当中,都有一个阿长.如果有,请你把他(她)地故事写下来,把你地回忆和纪念写下来.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评点讲故事并不难,比如阿长说长毛;可要讲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师教《阿长与山海经》.难,是因为文本中讲故事地分明另有其人——确切来说是两位,即情景中地“我”和语境中地作者.按熊老师地解读,“我”讲述阿长地种种表现为彼时地“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则是作者此时地“心情”.“眼光”和“心情不仅交织起鲁迅先生这篇散文中情与景地线索,同时也构连着这堂课地脉络走向.在“眼光”看来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视若仇敌”地阿长,到了“心情”中,则非但全无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这可如何说得过去?但教者以“隐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笔之简略和意气之收敛,相较于阿长其它事例地或浓墨重彩或描述细腻,自然也便令人释然——眼光之为心情铺垫,情景之为语境预设,困惑之向释然引导,原来也可以这样简单.见于文字地“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可是读出地却是一种“爱与怀念”,这样地绕指柔功夫,不是谁都可以像说说那么容易做成地.熊老师把课上得很温馨,一如鲁迅先生笔下地文字.故事如何讲,技术乃至艺术当然不无重要,例如由纠正学生对“阿长”一词地读音过渡到她地身世,自然而丝毫不着痕迹;又例如将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地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式结构……可是故事地难讲之处又终究不只在渲染、造势等等,能否倾注真情或许才是关键所在.熊老师引用了作者在《五猖会》中“父亲”如何强逼“我”背书地有关描述,以之作为与阿长“规矩”地一种反衬,褒贬迥异,旗帜鲜明;继而,又举出作者早年包办婚姻地不幸而连带数落了其母亲几句,简直置“为尊者讳”地古训于不。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3单元的学习,这个单元呢,一共有4篇课文。
讲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这几篇课文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其中是《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是散文,《台阶》是小说,《卖油翁》是文言文。
环节一:了解单元学习重点依据我们学习第一、第二单元的经验,大家一定要注意单元导语,因为它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让我们一起来翻看一下单元导语,请大家用笔把以下两点学习要求划出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读这篇文章。
环节二:积累词语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积累一下文中的词语。
这篇文章的生字词特别多,请大家要特别关注。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教材后面的读读写写,请你出声读一遍这些生字词。
大家都读好了吗?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边有几个生字词需要大家特别注意。
老师来朗读一遍,你可以把注音标注在旁边。
不仅我们要读准字音,有些字还是很容易写错的,我们还要注意以下这几个字的字形。
这里“辫子”的“辫”还要和“辨别的“辨””与“争辩”的“辩”区分开,“霹雳”“渴慕”“诘问”这几个字到底怎么写,请大家一定要对照书上看清楚。
你也可以把不会写的字在旁边写几遍,练习一下。
环节三:解析课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课文的讲评了。
这是一篇多件事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须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要一步步来,让我们先从标题入手。
先听老师来读一遍标题。
课题中的阿长是人名,我们已经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了她。
《山海经》在这里用了书名号,表明这是一本书,作者用“与”字把阿长与这本书联系起来,不免让我们生出疑问啊,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作者又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还要一起进入到文章里去探讨。
那么这节课主要读1-18段。
请大家先默读1~2段。
环节四:讲读1-2段大家应该读得差不多了吧,那么请你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个问题是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1-2段写了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她名字的来由。
阿长与《山海经》第三课时听课记录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回顾复习第一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文章的3—18段,作者围绕中心人物阿长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切切察察、爱告状、睡相差,懂得许多规矩,教我很多道理,讲“长毛”的故事,以及谋害隐鼠,从中我们读出了阿长粗俗、愚昧的特点。
然后我们抓住事件之间衔接上下文的一组关联词“但、但是、然而、但”,梳理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虽然她懂得许多道理,教给“我”很多规矩,令“我”感到很麻烦,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虽然她讲“长毛”的故事带来的这种敬意也逐渐淡薄起来,但是完全消失大概是在“我”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此时“我”对她充满了憎恶。
从“实在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再到产生所谓“空前的敬意”,直至最后变为“憎恶”。
每次作者都是笔锋一转,看似要从阿长的缺点转到优点,其实引出的却是阿长的另一个缺点。
以及作者对此更深一层的反感。
因此每一次转折都是作者对阿长反感的一次加深,而憎恶之情正是由这层层递进的反感累积而成的。
第二节课,我们阅读了文章的19—29段。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标题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一一山海经,写了三层内容:“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阿长问书并买书送给我,得到《山海经》之后,“我”对书视如珍宝。
在这三层内容中阿长问书送书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我们从中读出了阿长的善良慈爱,而另两层内容通过“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和真爱,突出了阿长对“我”的关心,三个内容组合起来表达了“我”对阿长真诚的敬意,这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敬意,也是真诚的感激。
这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3-18段和19-29段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环节二:探究3-18段和19-29段之间的关联《山海经》事件,让“我”对阿长产生了真诚的敬意,那么为何作者还要将题目写成阿长与《山海经》呢?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文章,19段的第1句话。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第二课时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阿长的性格特点分析。
2.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3.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
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复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长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第二环节: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列出阿长的性格特点。
第三环节:探讨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理解。
2.教师引导: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有哪些体现?为什么?第四环节: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1.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2.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阿长的读后感。
2.深入阅读《山海经》,了解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下周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探讨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以及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回想一下,阿长给鲁迅先生买《山海经》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学生1:阿长不认识字,但她依然用心去寻找这本书。
教师:很好,这说明她很有心,对不对?还有其他细节吗?学生2:她怕鲁迅先生不喜欢,所以特意挑了一本绣像的。
教师:这表明她很细心,也很有爱心。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一、导入:你们记得那个会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她出自我们所学的哪一篇文章?这节课,我们要再现鲁迅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真实情景,学习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对长妈妈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咱们重新正式地认识一下这位阿长,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内容,为阿长填写一份详尽的人物档案。
(笔准备好了吗,很好的习惯,学过留痕,找到答案直接标记)二、整理人物档案追问:如果你们家要雇一位保姆,你觉得阿长是你理想的选择吗?学生:不是她胖很臃肿。
学生:她太爱管闲事,唠唠叨叨的,会很烦。
老师:(形象工程很重要,她像妈妈一样,给予儿时的我那么多的教导,我突发奇想,把标题改一下,改成《长妈妈与山海经》三、质疑问难1、新标题《长妈妈与山海经》你赞同老师的改法吗?请细读文章内容,结合与阿长有关的事情,从“我”对阿长的态度变化中,确立你的观点,说服我。
(提示学生勾画表明态度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分析)学生1:(1)赞同,阿长给我买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这时我对她的态度是什么?新的敬意)老师:很会抓住文中的词语去分析。
叫长妈妈表示感激。
学生2:不赞同。
老师:为什么不同意叫她长妈妈呢?作者对她做的其他事是什么态度呢?学生2:憎恶,不佩服,讨厌、对她诸多规矩的不耐烦。
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阿长?学生2:(粗俗、没文化,不太受人尊重的阿长。
学生3:是一个让鲁迅儿时爱与厌交织在一起的人。
老师:看来作者用双重的眼光来写阿长的,能换成长妈妈吗?况且这是鲁迅成人后写的一篇回忆,应以成人的口吻称呼才更合理。
老师过渡:你们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服了我,可老师天生爱生疑,既然全文就是通过写事来刻画阿长的形象,我们可以把标题改为《阿长》?2、再改标题为《阿长》去掉标题中的《山海经》行不行,请同学们深入到小组中,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19——29自然段,抓住文章中的一个字,几个词,或几句话,阐明你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3分钟后,各小组汇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三则《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1(论辨为主)(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
然而,鲁迅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扇打开鲁迅童年的窗子,那里有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尤其是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令他终生难忘。
所以,鲁迅也有温情的一面,像战士在未散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
《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和同情、充满感激和怀念,甚至有些内疚和愧怍的文章。
(教师声情并茂,学生听讲专心。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师)展示“天下第一奇书”——《山海经》。
(学生看大屏幕上和老师手中的《山海经》。
)(师)《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以神话为主的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
童年时代的鲁迅做梦都想得到一部《山海经》,但谁也不肯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他念念不忘的是《山海经》。
那么,最终是谁满足了鲁迅的这个愿望?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并将不理解的生字词做好标记。
教师巡视默读情况)(三)深入研读,深情品味。
(师)谁能回答上面问题,同学们?(生)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
(师)回答很正确。
刚才通读全文时,你发现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大家对长妈妈的情况做简要介绍,要从人物外貌、家庭状况和生活时代等不同方面去说。
(生)阿长是一个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所知的劳动妇女,她生活在旧时代,大约在清朝末年。
长得又矮又胖,面皮发黄,长得一点也不好看。
(生)她不认识字,没文化,是鲁迅家的保姆,还是一个寡妇。
(师)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家也很阔气,你的父母也要给你安排一个保姆,那你愿意雇佣长妈妈吗?为什么?我们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如何?同意请长妈妈的为正方,不同意的为反方,请同学们开始准备。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文本研读,在交流和讨论中能品味和理解相关句子,在圈划中锻炼归纳整理的能力,学会通过事例来概括出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从而把握作者对围绕长妈妈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通过课文学习,学生能结合自身经历谈体会。
通过查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立人为本”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立人为本”的精神。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课时:1课时老师(以下简称“师”):上课!学生(以下简称“生”):起立!师:同学们好!师:老师好!师:同学们,《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鲁迅用儿童的眼光回忆了他幼年时热心、善良、质朴的保姆,深情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挚的情感。
上节课我们已经扫除了这篇课文的字词障碍,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讨、赏析阿长的性格特点,更深切地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
(播放背景音乐)师:我们来看一下课题。
阿长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劳动妇女,而《山海经》则是被称之为“古之巫书”,那么将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妇女与一部地理著作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题目搭配似乎有些奇怪。
那么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哪位同学来回答?生(孙鲁衡):我想,大概是因为阿长知道鲁迅很想要《山海经》以后,就替鲁迅买到了《山海经》,所以题目要叫《阿长与〈山海经〉》吧。
师:请坐。
原来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一件事是什么?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板书)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出现在课文的哪一部分?大家一起找找看,一起来说,出现在课文的第19-29节(学生齐声回答)。
师:很好,我们就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的19-29节。
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的第19节。
王鸣捷同学,你来读。
生(王鸣捷):我给大家读课文的第19节。
李卫东〔阿长与<山海经>〕〔七下9课〕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注:本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闻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曾经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特意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特意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一般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板书课题〕〔回忆旧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师:同学们课前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比方对“阿长〞这一人物的印象如何;也可提出你的“疑问〞,大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写法,小到一个具体词、句表达,可以提整理己困惑不解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就这篇课文提整理己不同的见解,向鲁迅先生“质疑〞。
〔教师板书“感受〞“疑问〞〕〔让学生谈初读文章的感受,立足于“感受〞“疑问〞两个板块,为下文的教学准确定位,只有是学生真正需要老师解答的问题才有学习的价值,只教学生不会的,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学生静静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阿长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他又十分关心年少鲁迅。
生:阿长的睡相成“大〞字,太粗鲁,令人讨厌。
生: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师:老师最喜欢听到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谈别人的或是老师的感受,你有权发表属于你自己的看法。
生:就阿长谋死年少鲁迅喜欢的隐鼠这件事,我实在不喜欢她。
师:我补充说明一下,隐鼠是鼠类的一种,只有拇指那么大,年少鲁迅很喜欢。
鲁迅先生在其它一篇散文〔狗猫鼠〕中曾经写道:“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到时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生:阿长很关心年少鲁迅知识的学习,满足年少鲁迅的好奇心理的求知欲望,比方想尽千方百计给作者买来〔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特等奖1. 开场白:阿长的传奇哎呀,大家好啊!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正是《阿长与山海经》。
说起这个,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阿长总是能把那些古老的故事讲得这么生动呢?其实啊,阿长就是个活宝,她的故事就像那山海经里的神仙妖怪,精彩得不得了!想想看,阿长那种一边说话一边挥手的样子,简直就像在给我们表演一出话剧,哈哈,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阿长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山海经》。
她一边翻着书,一边开始讲那些奇奇怪怪的神话。
说到那里,真是个热闹的场面!她的眼睛亮闪闪的,仿佛那些传说中的神仙都要从书里跳出来一样。
哎呀,那个画面简直太美了,大家都听得入了迷,连作业的烦恼都忘得一干二净!2. 山海经的神秘2.1 古老的魅力说到《山海经》,这可是个大宝贝!它不仅有山有海,还有各种各样的神兽和奇异的风土人情。
阿长特别喜欢讲那些神兽的故事,比如那条大鳄鱼和凤凰,简直就像一部大型奇幻电影,画面感满分。
每当她讲到这些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想象,自己要是能亲眼见到这些神兽,那该多好啊!而且,阿长还会告诉我们,这些故事背后其实蕴藏着很多哲理。
比如那只白虎,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而那只朱雀则象征着希望和复苏。
听到这里,大家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自己也能从这些古老的传说中汲取到力量。
你看,古老的文化真是神奇,不仅好玩,还能让我们思考人生,真是个好东西!2.2 趣味横生的课堂在阿长的课堂上,气氛总是特别活跃。
她不仅仅是教书,更像是带我们一起去探险。
每当讲到那些奇怪的生物,比如“人面鱼”或者“牛头人身”,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想象一下,万一真的有这种生物在街上溜达,那场面可就太搞笑了。
阿长会模仿那些神怪的动作,真是让我们乐得不行,课本上枯燥的文字瞬间变得活灵活现。
还有,阿长总会提到“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成语,她说这话是在提醒我们,追求太多反而得不偿失。
听到这儿,大家都恍然大悟,心里暗想:原来古人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啊!就这样,课堂上时不时就会传来一阵阵笑声和讨论声,简直就是一场欢快的盛宴。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精选12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篇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pq长与(山海经)》.事先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阅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为什么会有三种?先请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三种.生1、“我的保姆”“长妈妈”还有直撸称呼“阿长”师:很好.先让我们来休会一下叫“阿长”时的情形.谁来说说称阿长为“我的保姆”时,文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生2、主人,或者说是一位少爷.师:不错,在儿时的“我”的最初印象中姆看待的时候,“我”对她的情感是怎样的?生3、那时“我”对阿长的情感是“实在不大0n服”她,甚至还有些讨厌.师:能说说原因吗?生3、书中说她喜欢切切察察,就是搬弄是非,睡相也不好,还要讲许多的规矩.师:这是一个怎样的阿长呢?生4、我觉得她没有文化.生s:我觉得她粗俗,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师:面对这样一个粗俗、无文化的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是时阿长的情感一直是这样吗?有没有发生改变?请大家谈一谈.生6:“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之后,“我”对阿长有了“敬意”.生7: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阿长也产生了“敬意”.师: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生8:应该是一样的以前不佩服她,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后,看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就0a服阿长了.生9:不一样.在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文中说“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敲意”,这里的“新”宇说明和听长毛故事后的敬意是不一样的生8:这个“新”宇可以理解为更深刻的意思,就是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为什么不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根据,而且还细心地找出关键词浯进行分析.咱们先不下结论,再休会一下“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一句话的意思.大家看,这个“敬意”前面还有什么修怖词浯呢?这些修怖词浯有什么作用呢?生10:前面有“有一时”,还有“空前”.“空前”说明这种敬意“我”以前从未有过,而“有一时”是指这种敬意是一个阶段的,是暂时的师:分析得太好了.文中有一处交代了这“一时敬意”的结局,谁能找出来?生u:“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生稍作停顿)哦,我知道了,这种“敬意”与阿长买《山海经》所产生的“敬意”是不一样的,因为前面的那种“敬意”已经消失了,后面产生的“敬意”肯定是另外一层意思.师:你的思维很敏捷.在阿长讲了长毛故事后,作为小孩的“我”惊异于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敬意”是小孩因为无知好奇而产生的惊砑,因此作者说这种“敬意”是“特别”的在后来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产生了“新的敬意”,这种“敬意”才是一种真正的敬佩之惜.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生12、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辜,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师:买一本书就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大家会不会觉得有些夸张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在“我”的眼里《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吧,《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小孩子肯定喜欢看生14、《山海经》不但有趣,给我买来的《山海经》尤其珍贵.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再想象—切.(学生思考了片刻)还非常难得,“我”到处搜寻也没得到,所以阿长生15:阿长走了许多路,跑了几家店都没结果.最后她来到一家店,问:“店家,有‘三哼经’卖吗?”店家一听莫名其妙,“‘三哼经’?没听说过.”阿长恳求道:“再看看,有许多画儿的”店家找了一通,“给,只有《山海经》,没有你说的‘三哼经’,买不买?”阿长想了想,先买来再说吧.于是,阿长买下了《山海经》.师:老师为你丰富的想象所折服.我想你确实体会到了阿长所经历的艰辛.她的确有别人做不到她却能做到的神力.这种神力的产生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哥儿的一一(学生异口同声:爱!)师:是的,这就是爱的力量,只有如此休会,我们才明白面对《山海经》“我”会有如此的震撼一一“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才会知道“我”为什么会全身震惊,那是因高兴而颤抖.文中的“我”深刻感受到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到此“我”对阿长的情感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很显然,阿长买回《山海经》是使“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关键.那本文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呢?生16:在这件辜之前还写了阿长的许多事情,这样拟题概括不了文章的内容.师:不错.但理由还不充分.请注意,把这个“与”宇放在阿长和《山海经》间作者有什么用意呢?(学生思考,稍后,有人回答)生17:好僳说阿长和《山海经》有些相同的地方.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请继续思考:阿长和《山海经》对于“我”来讲有什么共同之处?生18:(顿悟)对“我”来说阿长和《山海经》在“我”人生路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师:作用相同吗?生18:应该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把题目直撸叫《pq长》或者叫《山海经》了.师:确实《山海经》对“我”的帮助大家一目了然,但是要想知道阿长在“我”人生中的影响,我们先要来看看阿长的真正为人.大家能不能根据她所做的其他事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她做个评价呢?可以相互交流一7(学生讨论)生19:吃福橘这个片段中写阿长神情很郑重,还有惶急,实际上是表现了阿长为我们大家祝福的真诚,体现了阿长很爱“我”.生20:阿长教“我”一些规矩,好僳是在教育“我”吧.师:那阿长给“我”讲荒诞的长毛故事也是在教育“我”吗?(停顿)她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太平天国的历史呢?如果这样那该多好啊!生21、阿长没有文化,她不懂这些.师:是啊,她见识有限,头脑中只有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用多说,叫“我”吃福橘、守规矩,不正像一位爱子之深的慈母的唠叨吗?讲长毛的故事和儿时听妈妈讲“狼外婆”的故事有什么两样呢?看来阿长不但照顾“我”,还自动承担了一份教育“我”的职责,虽然她做得不太好,但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再看看“睡相不好”个片段仅是为了表现阿长的粗俗吗?(稍停顿)请大家看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当“我”的母亲委婉地指出阿长睡相不好,影响了“我”的睡眠时,阿长的反应是“她不开口”,大家想过没有,她为什么不开口?(学生没想到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部沉默了)师:没关系,我们来帮阿长回答好吗?想想可以有哪些回答?生22、可以这样说:太太,我没有影响哥儿的睡觉。
熊芳芳执教《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冷峻面孔下最深处的柔情(学生:浙江永嘉桥头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这节课呢我们不用课件,大家享受纸墨年华,我呢就忍受我的粉笔生涯,好不好?生(齐踊跃地):好!师(笑):好,我们过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
据说这篇文章大家已经学过了对吗?生(齐):对!师:嗯,经典值不值得重读?生(齐):值得!师:很好,因为经典会常读常新。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重读《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阿长。
生2:保姆阿长。
师:嗯,保姆阿长。
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章当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对不对?生:是。
师: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经》。
我们来一一梳理。
(生七嘴八舌)师:等一等,先找到头绪,作者最初提到的与阿长有联系的事物,是什么?一男孩: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师:很好,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作者便认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长有联系?男孩:作者家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他认为和阿长的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
师:太棒了!阿长与小风波(板书: 阿长与小风波)。
似乎家里的小风波都因阿长而起,看起来阿长像个长舌妇。
好,这是第一个跟阿长有联系的事物。
接下来呢?还有哪些事物跟阿长有联系呢?生:阿长的睡姿。
师:能不能也用这种并列短语的形式说?阿长与……?(生说不出。
)师:暂时表达不出来,谁帮他?(将话筒递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女孩(笑):阿长与睡姿丑。
师:“睡姿丑”是事物吗?阿长的睡姿直接影响到的是谁?生:迅哥儿。
生:“我”。
师:她跟“我”在抢什么东西?生:床位。
师:很好。
阿长与床位(板书:阿长与床位)。
阿长是一个保姆,是一个仆人,而鲁迅是一个小少爷,是一个主人,对吧?生:是。
师:她跟她的主人抢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继续,还有,阿长与……?生:阿长与规矩。
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
师:很好。
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
那么,我们不如说,阿长与福橘(板书:阿长与福橘)。
因为这是一个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意象。
继续!一男孩:阿长与长毛。
(生齐笑)师(亦笑,且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一女孩:阿长并没有与长毛真正的接触过,应该是“阿长与长毛的故事”。
师:太棒啦!“阿长与故事”!(板书:阿长与故事)阿长并没有与长毛正面打过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讲一个关于长毛的故事。
之前,阿长也曾经向我讲过很精彩的,又有点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啊?生(齐):美女蛇。
师:嗯,美女蛇的故事。
阿长可会讲故事啦!还有吗?生:阿长与《山海经》。
师:哦,我们刚才说的是在阿长与《山海经》之外,她还跟哪些事物有联系……一男孩:阿长与隐鼠。
师:很好。
阿长与隐鼠(板书:阿长与隐鼠)。
隐鼠是个什么东西啊?生(齐):鼹鼠。
师:嗯,书上是这样注释哦,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说不是,它是一种叫作鼷鼠的小动物,是一种特别小的家鼠。
鼹鼠可能还大了一点,鼷鼠可能才是鲁迅所描述的那个小东西。
这个隐鼠是鲁迅在一个空房子里发现的,他听到里面有“老鼠数钱”的声音,于是就很好奇地进去找,结果发现一条蛇伏在长梁上,这只小鼠就趴在地上,受伤了,但是奄奄一息,还有一口气儿,他就把它救回来了,放在一个纸盒子里,然后慢慢地这只小鼠竟渐渐地复了原,但不逃走。
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
鲁迅说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会爬到饭桌上舔碗沿儿,吃人们吃剩下的菜渣,很可爱的,鲁迅非常喜欢它。
那么,阿长与隐鼠又是怎么产生联系的呢?生(窃窃私语):踩死……一女生:阿长是谋死隐鼠的真凶。
师:哦,为什么用“真凶”这个词?可见在“真凶”以前,曾经有过什么?生:鲁迅曾经怀疑过别人。
师:怀疑过谁?生:大花猫。
师:鲁迅是曾经怀疑过大花猫,这种怀疑是谁对他造成的误导?生(齐):阿长。
师:对,阿长告诉他,是大花猫把它给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阵子鲁迅就很恨猫,他在很多文章中表达了仇猫情绪……生(杂曰):《狗·猫·鼠》。
师:对!很好,真聪明!你们读过吗?生(齐):读过!师:哦,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
他曾经想过要去找那个大花猫为隐鼠报仇,后来他发现真凶不是那只猫,而是……生(齐):阿长!师:阿长怎么会谋杀了他的隐鼠呢?一男孩:是因为隐鼠爬到阿长的脚上,然后阿长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师(笑):同学们有没有听到他刚才一会儿读阿长(cháng),一会儿读阿长(zhǎng)?生(齐笑):有。
师:应该读什么啊?生(齐):阿长(cháng)!师:对。
那阿长是不是长得很长很高啊?生(齐):不是。
师:那她为什么被人们叫作“阿长”啊?生:因为先前的先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工,那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这个阿长过来替补,因为全家人已经叫习惯了,所以就没有去改口了。
师:哦,这样的,也就是说,阿长本来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个替代那个阿长的人。
那么,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
她并非出于本心,而弄死了鲁迅的爱物——那只隐鼠,所以鲁迅就恨上她了!当然,那是童年时候的鲁迅。
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当中,有几个鲁迅呢?一男孩:六个。
师(笑):六个?孙悟空哪?七十二变?(男孩认真概括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前后变化的不同心情。
)师:好,概括得很详细。
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原来是指鲁迅在不同阶段对阿长的不同心情和眼光。
如果我们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再精简一下,几个鲁迅?生(齐):两个!师:对,两个。
哪两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一女孩:一个是童年的鲁迅,一个是中年的鲁迅。
师:很好,一个是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一个是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
(板书:童年鲁迅中年鲁迅)那个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玉一样,本真而纯朴,镶嵌在其中,而中年鲁迅,成熟以后的他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自己和阿长,他的种种理解就像黄金一样闪光。
所以这是一个金镶玉式的结构。
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一直在变化的,刚才他所说的六种心情,是你们老师给你们归纳过对不对?生:是。
师:很好。
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生:谋害隐鼠最少。
师:哦,写阿长谋害隐鼠的文字最为简略。
可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人们常说,恨的感情往往比爱的感情更为深刻,更为持久。
应该来说,这只小隐鼠是鲁迅非常喜爱的,无论阿长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她是踩死了它。
当时的鲁迅因而对阿长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生:极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
师:还有呢?生:找机会为隐鼠报仇。
师:想复仇,到这种程度了。
以前的种种事情对他的影响都没有这么深刻,尽管长妈妈要逼着他“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尽管长妈妈会去向母亲告状,打我的小报告,但是都没有像这一次一样让“我”如此的憎恶她,甚至视若仇敌。
为什么这本来应该是童年鲁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却用了最简练的笔墨轻轻带过呢?既不像写阿长与长毛的故事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写她跟他争床位,春节时逼他说恭喜和吃福橘那样细腻描述呢?一女孩:因为鲁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长,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与敬意。
师:很好,请坐。
她告诉我们:鲁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恨,而是为了表达怀念与敬意。
而前面那些看起来是“抑”的内容,看起来是嘲笑阿长的内容,里面有没有“扬”的意味呢?阿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规矩又多,又跟我争床位,又无知又迷信,甚至说女人怎么样就可以防备大炮……看起来是在嘲笑她的那样的语言,里面有没有包含一种“扬”的情感呢?生:有。
师:好,说一下。
生: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里面有怀着对阿长的敬意。
师:举例子。
生:阿长在跟他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女人可以防止长毛来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惊异,于是对她有特别的敬意。
师:这个敬意,你觉得是真的有敬意?还是说当时的“我”有敬意,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生:应该是当时的敬意,然后他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这样一种味道。
师:什么味道?生:在怀念她的同时又有些敬佩她。
师:敬佩她能够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齐笑)师:他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其中其实暗含着他对阿长的一种什么赞赏呀?生:会讲故事。
师:很好,会讲故事!他是多么爱这样一个会讲故事的阿长啊!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一男生:就有阿长讲故事的内容:美女蛇的故事。
师:很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阿长的故事就是一个启蒙教育。
它能够带给孩子什么呢?生:能够带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师:还可以满足孩子的什么啊?生:求知的欲望。
师:好!还有呢?生:好奇心!师:很好!这些东西,都是别的人给不了他的,但阿长能。
她会讲很精彩的故事,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是鲁迅现在回忆起来,他就觉得阿长很可爱,她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好多的乐趣和丰富的色彩!好,继续看文章,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看起来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其实内心里充满了对阿长的爱与怀念的?生:阿长懂许多规矩,“我”对此虽然是很不耐烦的,但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对她很有敬意。
师(笑):他敬佩她懂的规矩多?她懂得好多规矩,然后显得很博学?生:不是,……(犹豫,不知应该如何表达)师:好,在这个问题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
对不对?(生点头)好,无法明晰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比较。
我们先来看看阿长的规矩吧,除夕的时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点福橘,我们来看第6段:“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
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然后,就是阿长郑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
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的《五猖会》啊?生(齐):读过。
师:你们怎么读那么多书啊,太了不起了!《朝花夕拾》你们整个读完了是吧?生:是的。
师:哦,那太棒了!《五猖会》里面有个情节你们还记得吗?我们要去赶庙会,大家伙儿起了个大早,一条大船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带好了,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要“我”做什么?生(齐):背书!师:要“我”背读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终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庆祝“我”的胜利和成功一样把“我”举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将船开拔去看庙会了,但鲁迅的心里怎么样?生:没有一点先前的快乐了。
师:完全没有之前的兴奋和快乐了,而且,关于那场庙会,直到现在,他的记忆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生:父亲让“我”背书。
生:“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
师:非常好,父亲让“我”背书,以及“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
太煞风景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要去看庙会,也就是像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说的“最高兴的时节”,脑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们要去看庙会啦,就像这里:过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啦!结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按住你,对你说: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