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 格式:docx
- 大小:20.26 KB
- 文档页数:14
关公神像一、关公神像的起源与意义关公神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代表了忠诚、正义和勇气。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公神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在今天,它在中国各地的庙宇、公园、纪念馆等地都可以见到。
二、关公神像的造型与特点关公神像的造型多种多样,但最经典的形象是关羽身披青龙偃月刀,戴红色头巾,面容庄重,神情威严。
他通常被描绘成高大威武的形象,有时还会有长须和双翼的装饰。
关公神像的特点是力量感和威严感,给人一种庄重而威武的感觉。
三、关公神像的象征意义1.忠诚与义气:关公是忠诚和义气的化身,他对刘备忠心耿耿,被誉为“义之将军”。
关公神像的存在提醒人们要忠于信仰、忠于家国,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2.正义与公平: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正义之士,他在三国乱世中秉持正义与公平,以身作则,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关公神像的存在提醒人们要追求正义,维护公平,不畏强权,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勇气与力量:关公是中国历史上勇猛无敌的将领之一,他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关公神像的存在激励人们要勇往直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屈不挠,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四、关公神像的文化影响关公神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宗教信仰:关公被尊奉为神明,许多人将他视为信仰的对象,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关公神像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对信仰和宗教需要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艺术表现:关公神像作为艺术形象,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戏曲等艺术形式中。
关公神像的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3.社会团体:关公神像也成为了一些社会团体的象征和标志,例如关公文化研究会、关公义警队等。
这些团体通过研究、宣传和弘扬关公文化,增强了社会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zhexue/zongjiaoxuelilun/70272.html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作者】刘永华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祀、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诠释也不同。
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祀、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诠释也不同。
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①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 chain)②;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
为什么寺庙会供奉关公?关公在我国民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代历史人物,同时他也作为道教神团中的一位显赫神祇,在民间广受崇拜。
在广大百姓眼里,他似乎有无边的法力,管辖范围甚广,不仅可以治病救灾、驱邪避恶,还可以寻财问卜、济民救国;不仅被称为“伏魔大帝、荡魔真君”,经常与张飞一起以门神的形象出现,还作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甚至被作为武财神在当今社会受到空前的推崇。
但总的来说,人们一般认为他是一名道教神祇系统中的一员。
但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许多寺庙中也供奉关公,许多寺庙建筑上也塑有关公像,这些在佛经中并无详细记载,因而人们往往疑惑。
关公,名羽字云长,大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据《三国志》载,他生前最大的军衔为“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死后谥曰“壮缪侯”。
自魏适唐,关羽在民间其实并无太大影响,到了宋代,因为朝廷江山不稳、战祸连年,统治者便把史书上忠君报国,英勇善战的关羽抬出来封王封侯,用以教化臣民,同时以震国威。
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
这种传统延续到了元代,元朝文宗皇帝也封关公为“显灵威勇英济王”,元末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问世,更是让关公声名大振,自此他被完全塑造成为忠义、勇武的化身,成为全社会范围内被崇拜敬仰的偶像。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加封其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清朝开国时,据说爱新觉罗氏自举兵以后,常常得到关羽神灵的庇佑,于是统治者们对他的敕封层层加码,到了顺治皇帝时关羽的封号已经多达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所谓得到神灵庇佑也很可能仅仅是一种说辞,因为满族入关在当时被视为外族入侵,抬出关公,一方面是关公骁勇,符合满族统治者的理想形象,另一方面将汉族推崇的关公作为其庇佑神可以为其政权取得一定的合法性,削弱汉族百姓的抵触心理。
由此,关羽从一名武将而升为王,再升为帝,以至大帝。
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作者:李志茗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9年第05期作为一种持续已久的文化现象,关羽崇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羽崇拜离不开关羽形象的塑造。
关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学、戏剧、曲艺、图像等多种形式,其中图像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也最复杂多元。
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各种创作,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切合了群众的需求,使关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实人物本身并非完美无缺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
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
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人赵翼曾感慨:“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
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
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
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
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细说关羽简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
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
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
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
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
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
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278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徐彦杰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关公因为忠义,在民间被推崇为忠义神,在中国清朝时期,关羽从忠义神转变为了财神。
本文试就关羽从民间忠义神向财神的转变过程及原因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关公;忠义;财神;晋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是以忠义英勇示人,但是一千多年后,关公成为人们求财纳福的武财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店面和家庭,我们都可以看到关公神像被供奉,“财神”的称谓怎么和关羽联系起来了呢!一、关羽的形象演变据史料记载,关羽在历史上真有其人。
关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所有一切关于关羽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义”字展开和抒发的。
唐《云溪友议》中记载:“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伺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1]由此可见,在唐代时,关羽就被人们给供奉起来了。
只不过在当时,关羽是以一个瘟神的形象,这大概和关羽的死头身分开而有关系。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对关羽重新塑造,给予全新的诠释。
因为关羽英勇善战,而兵家都很崇拜关羽,于是,关羽便被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
《三国演义》在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间的流传,使得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被关羽的英勇气概所折服。
因此,人们便把关羽供奉起来,当做“忠义之神”。
关羽是正义、忠贞、勇猛的代名词,被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类所崇信。
[2]可见,当时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明清时代,无论是上层阶级的官绅,还是黎民百姓,由于人们崇拜关羽,所以就对关羽的形象也是新生敬畏。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
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关羽地位愈加显赫,被人们尊为“武圣人”。
[3]关羽还被世人附会成各种神通广大的神。
可以掌握凡人的命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法力,因此民间各行各业都对关帝顶礼膜拜。
在我国国粹京剧中,关公也被塑造成红色脸谱,做成唯一的净红,表示坚贞、正直、刚强、忠义,吻合关公的性格,红脸关公的形象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胡小伟引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
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
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
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
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
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
』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
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关公文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受崇拜的偶像: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辉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难以胜数。
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主要思维原则。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
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
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
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
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
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
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
”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
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
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
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
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
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
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
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
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
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2009年3月Journa l ofH enan Busi ness College M ar .2009收稿日期:2008-12-02作者简介:王菊芹(1964-),女,河南孟州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王菊芹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2摘 要:关羽身上耀眼的忠信仁义光环使他备受崇拜,甚至升华为一种信仰;他性格上的亮点与缺陷使他具有耀眼的人格魅力与恒久的文化影响力,长久以来,形成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关羽文化0。
关羽崇拜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既符合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关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崭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关羽文化0;形成;发展;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9)02-0096-04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关羽文化0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5三国志6作者陈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列为一卷,并评论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0[1]2历史上的关羽,在其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不断受到世人的崇拜和爱戴,从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文化艺术熏陶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羽文化0。
在当今时代,正确地认识、评价/关羽文化0,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时俱进,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拟通过剖析关羽的性格以及/关羽文化0的形成与发展来分析其文化意义。
一、/武圣0关羽今天学者分析关羽的形象多依据罗贯中的5三国演义6和陈寿的5三国志6。
在5三国演义6中比较鲜明地体现关羽人物形象的情节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0、/温酒斩华雄0、/过五关斩六将0、/云长攻拔襄阳郡0、/关云长单刀会0、/水淹七军0、/大意失荆州0、/败走麦城0、/玉泉山关公显圣0等。
关公神像的描述关公神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物之一,它以雄伟的姿态和威严的气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关羽被尊奉为武神和忠诚的象征,其神像在中国各地的寺庙、祠堂和民间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关公神像采用木、石、玉和铜等不同材质制作而成。
木制的关公神像最为常见,因为木材具有可塑性强、容易雕刻的优势。
这些雕刻精美的木制神像往往寓意着对关羽的敬仰和崇拜,外形上常常展现出将领的英武形象,通常身穿戎装,手持青龙偃月刀,站于狮子或龙的背后,面容端庄严肃,令人肃然起敬。
相比之下,石制的关公神像则更为稳重厚重。
石材质地坚硬,耐久性强,因此适于长久保存和展示。
这些神像通常采用立像的形式,底座上刻有关羽的名字和生平事迹,给人以历史的感慨。
石制神像的制作工艺要求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用锤子、凿子等工具精心雕刻,使得每一尊关公神像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神韵。
玉制的关公神像则更为珍贵和精致。
玉材质洁白温润、晶莹剔透,象征着高贵和神圣,因而极具收藏价值。
这些神像常常在如意、龙凤和云纹等图案的装饰下,展现出一种高贵端庄的气质。
玉制关公神像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工匠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玉制神像往往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备受收藏者的追捧。
铜制的关公神像则将关羽的英勇和威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神像通常采用铸造工艺制成,外形庄重、细节丰富。
铜制关公神像所呈现的不仅是关羽武功高强的形象,还包含了对他忠诚、智慧和仁义心肠的崇敬之情。
铜质的光泽和质感使得这些神像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
总之,不论是木制、石制、玉制还是铜制的关公神像,它们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展现出关羽作为历史上伟大将领和忠诚战士的形象。
这些神像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庄重的形象,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正直品质传达给人们。
无论是信仰者还是艺术爱好者,他们对关公神像都充满敬意和喜爱,这也是这些神像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摘要】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XX信仰的X畴,是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
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定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
其次对什么是关公崇拜进行总体界定,进而分析出关公崇拜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再次从多个侧面进而揭示出“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就是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从其中反映了关公崇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的影响。
最后指出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关公崇拜;民族传统;价值观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一名主要军事将领,是“三足鼎立”的关键性人物。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古代华夏荆楚大地,他诞生于平凡而普通的农耕民族家庭,出走于群雄逐鹿,世事纷争混乱的年代,因而其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
同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浩瀚而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与其他众多平凡的历史人物一样,仅仅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和特殊作为。
因此,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时期,他与X备有着异性兄弟兼朋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
同时,关公诞生于儒家思想和教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春秋》的熏陶和感染,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因此,他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决定了他性格特征的多元化。
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那段战火连天,战马啸啸,血流成河和英雄惜英雄,英雄爱英雄的历史长河中和逝去而不复返的岁月里,曾经疲劳过,曾经流血流汗,也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其生命的不平凡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是就因为其生命的不平凡性、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历史性,也就决定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性,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体现出了生命价值的悲剧性。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向各种神灵祈求保佑。
而其中,关帝信仰却成为了一种特别流行的宗教信仰。
关帝,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英雄和军事将领。
他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很多人把他奉为神灵,并给予了他许多别名,如“文武神明”、“关圣帝君”等。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帝的历史背景。
关羽,字云长,系东汉末年蜀汉著名武将。
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以“义”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东汉末年曾投奔董卓,后来又为了报答曹操之恩,被俘后被杀。
而他的忠诚和威名,却流传了千百年,并且还被崇拜成为了神灵。
自唐宋时期以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和观音菩萨之后,关帝信仰也开始在各地流行开来。
关帝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
关帝被视作勇烈、刚正、忠诚、仁爱、英武等形象的代表之一,他的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们常常会在祠堂中祭奠关帝,并向他祈求安全、平安、财富和成功。
而且,有的人认为,在大事上求关帝,小事上求土地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关帝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关帝庙、悬关公画或是在家中供奉关帝神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关帝信仰。
在广东,人们对关帝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
广东省内不仅拥有最多的关帝庙,而且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
例如,有关于关帝战秦琼、大败蒙恬等传说,都成为了广东人们所推崇的故事。
另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山东、江苏等还都出现了关帝传说。
而在台湾,关帝更被当成“神明保庇团”,主管台湾岛的安危。
每年三月初三是关帝的生日,在台湾那天,则会举行游神活动,各地信众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
关帝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
从历史上来看,关帝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黑夜中闪耀着光芒。
将关帝视作神明,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钦佩,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关帝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自古便有尊人为神之传统,远古如伏羲黄帝,春秋有鲁班鬼谷,莫不如是。
反映中国上古观念的《易》中,本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的认识,原始祭祀也是由安抚这些厉鬼游魂,不令扰民的仪典发展起来。
关公大义归天,身首分离的命运悲剧,正是后世由人而鬼,由鬼而神尊奉他的历史起点和基本原因。
清代关帝庙有对联言,关公是“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这在其他民族中也比较少见。
关公兼领儒释道三教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不同宗教文化从冲突、磨合到圆融互补的历史过程。
这在今天世界文明中也不多见。
中国传统崇尚对于山川的岳渎崇拜,儒家祖先崇拜,加之西来佛教亦为多神,民间信仰又分地域神及功能神,故所祀神灵极为庞杂。
在多元神崇拜的中国社会里,民间信仰较多的是单一功能性神祇,如龙王司雨,妈祖(天后)护佑航海等。
但关公在善信心目中,却是一个全能型的神祇,不仅深宫秘祀、文士趋奉、将士诚祷、农家祈求、商界虔敬、行业崇拜、警方护佑、江湖尊神,而且晚明还是公认的祈佑子嗣的神灵,可谓无所不能。
这主要与佛道儒及民间信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不断附予这个形象职能的缘故。
和其他神祇不同的是,关公神不仅是扶危济困,保疆卫土护佑神,更重要的是他还承担着警世教民,化俗育人的工作。
关公生前并未留下著作。
后世善信犹有遗憾,于是争相托经,代他立言。
最早的经文多为道教编纂而成,如收录在《正统道藏》中的《东岳独体关元帅大法》,只是将关公作为功能性神祇看待。
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关王忠义经》就已大讲忠孝节义及因果报应。
康熙七年出现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或称《关圣帝君训世真经》、《觉世篇》、《觉世宝训》,简称《觉世经》)就可以视为借关羽神进行全民道德教化的一种尝试。
于后世民间影响最大的,当为《关圣帝君应验桃园明圣经》(又名《武帝明圣经》、《明圣经》、《明圣桃园经》、《桃园明圣经》、《盖天古佛应验明圣桃园经》、《古佛应验明圣经》),《桃园经》、明确以“忠孝、廉节”诠释儒家“仁、义”之大要。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关羽从一介武夫到成为关帝——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大神,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神格之高,在中国古代人神中罕见。
作为一个绵延千年的宗教现象,关羽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仍可粗略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两种。
1. 外在因素从上文可看到使关羽成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统治者的推崇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封赐,目的明显是利用关对民众的影响,以巩固他们的统治。
为强化自己的管治威信,不少帝王甚至编造出关羽显灵庇护的故事,以确立自己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
[23]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政府向有「神道设教」的宗教思想和政策。
[24]对於民众,关羽是忠贞的化身,是正义的代表。
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勇武惯战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范,尤其是强调君臣关系的「忠」的方面。
故不断为关羽加封,以起教化百姓之用。
由於帝王的不断推波助澜,使关羽的地位变得无比显赫,成为国家祭祀的神只和皇家的保护神,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而且奉祀的规格和顶礼膜拜的程度更甚於孔子。
(二)儒道佛的拉拢关羽信仰的盛行在某程度上是得力於儒道佛三教的争夺,关羽甚至如郑土有所言:「成了三教合一中的网结点」。
[25]历史上关羽的人品和行为,虽然并非人人称许,[26]但儒教却因「神道设教」的思想,颇愿接纳民间不断神化的关羽形象,并视之为「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又甘愿与道教合作,利用其劝善文书,以教化「下层民众」。
[27]道教除了尽力抬举关羽为大神外,为迎合历代统治者「神道设教」的宗教观念,道教以关羽的名义,藉扶乩方术杜撰了许多劝善书,大事宣讲忠孝节义、礼义廉开。
[28]游子安认为,善书的出现有助关羽信仰的普及。
[29]张志江也持相类看法,指出这些通俗道德教科书流行民间,起到了正统儒家经典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故深得历代统治者赞赏,为关羽信仰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0]至於佛教的拉拢,张志江指出,一定程度上也使关羽的地位提高了:「脱离了染祠淫祀的行列,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佛教的殿堂,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邪神厉鬼,其神格日益趋向於善」。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化传统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
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
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
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
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
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
《云溪友议》称:“(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
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
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
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
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
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
”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
《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873)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
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
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
’语未终,一时股栗。
”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
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
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
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
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
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
底下有关云长像。
”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
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
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
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
“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
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
”至上元元年(760),“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
为十哲象坐侍”。
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
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782),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
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
”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
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
⑧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
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
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
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
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
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
响。
⑩
二、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关羽形象一直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
据学者考证,三国故事可追溯至唐代。
⑩从《事物纪原》和《东京梦华录》等书看来,三国故事在宋代已颇为流行。
前者提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⑥,而后者载徽宗时,东京瓦肆伎艺中有名为霍四究者说《三分》。
⑩苏东坡也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轨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留理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顺三国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上演。
《南村辕耕录》载有元代院本《赤壁厦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名目。
《录鬼薄》载有关汉卿所写剧本《闹荆州》、《单刀会》、《双赴梦》及武汉臣的《三战吕布》等名目。
⑩宋末元初,在“说三分”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分事略》(刊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三国志平
话》(刊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两书。
⑩至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上承“说三分”与《平话》传统、并依据史书改编、摘录和复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演义》与“说三分”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平话》和元代三国戏中国共产党约35个故事,都见于《演义》。
”
从“说三分”至《三国志平话》再至《三国演义》这一传统中,民间艺人对关羽形象进行了重塑,关羽形象因此较唐有较大变化。
在唐代他是一个以凶猛著称的人人敬畏的神,此时则变成广为接受的人物。
宋人张宋《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轨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宋代关羽形象于此足见一班。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
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可说是名将,但说到忠义,他却曾为敌国所俘,说到神勇,他却失之鲁莽傲慢,最后不得寿终。
历史上的关羽虽非文盲,但大概也识字无多。
《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