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9
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
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耕地群落:主要由农作物组成的群落。
农作物是人类驯化和种植的植物,如小麦、玉米等。
2. 林地群落:以树木为主要组成的群落。
树木是具有高度的木本植物,如常绿林、落叶林等。
3. 草地群落:以禾草或其他矮小植物为主要组成的群落。
草地群落分为天然草场和人工培植的草地。
4. 水域群落:在水体中生活的群落,如湖泊、河流、海洋等。
水域群落中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植物等。
5. 沙漠群落: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的群落,植物以耐旱、耐寒的植物为主要组成。
沙漠群落适应低水分、高温的环境。
6. 海岸群落:位于海岸地区的群落。
海岸群落包括沙滩、潮间带、珊瑚礁等,其中潮间带群落根据潮汐的影响,可以分为上潮带、中潮带和下潮带。
7. 高山群落:分布在高山地区的群落,植物和动物适应低温、高海拔等极端环境条件。
这些结构类型只是举例,实际上生物群落非常复杂,各地区的生物群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组成成分。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1 生物群落分类生物群落的排序排序适于揭示群落的连续性,分类适于揭示群落的间断性。
2 群落分类单位英美学派:优势种原则,群系最大法瑞学派: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其他因素北欧学派:基群丛为基本单位前苏联学派:群丛、群系、植被型,各单位间加辅助单位3 布郎-布兰克(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
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4 克莱门茨(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物群区(biome) ,并将其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 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
专著有《植物的演替》(1916) 《、植物演替和指示植物》(1928) 、以及与Weaver 合著的《植物生态学》(1925) 等。
5苏卡却夫(Cyka耳eb B. H.)地植物学家。
于1942和1945年提出按照演替的主导因子而划分群落演替类型,如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发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和地因生态演替等。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6 考勒斯(Cowles)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在生态学由个体的观察向群体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的工作。
1899著《密执根湖沙丘植被的生态关系》,他提出了演替的理论,并且发展了顶极群落的思想。
7 黑克尔(Haeckel E.) (1834-1919) 德国动物学家,“生态学”词汇的创始人。
E. Odum 其给出基于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学”定义8 洪堡德(Humboldt A.) (1769-1859) 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与资料,回国后出版了26 卷巨著。
1897 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对世界的植物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立了植物地理学。
生物高考群落知识点群落是指生物群体在某一地区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总体。
在生物高考中,群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以及群落的分类。
一、群落的概念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共同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体总体。
这些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群落可以包含多种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二、群落的特点1. 多样性:群落中存在多种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2. 依存性: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
3. 稳定性: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替过程。
4. 互利共生: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惠。
三、群落的形成机制群落的形成是由生物群体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物种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共同构成了群落。
2.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群落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如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会构成不同的生境类型和群落结构。
四、群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1. 植被群落:根据主导植物的类型和组合,将群落分为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沙漠群落等。
2. 动物群落:根据生态位和生活习性的相似性,将动物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生群落等。
3. 水生群落:根据所处水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将群落分为淡水群落、海洋群落等。
结语群落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分类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生物高考中的相关题目中,对群落的理解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高二生物第二节群落类型知识点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单位。
不同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群落类型。
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第二节群落类型的知识点,包括草原群落、森林群落和湿地群落。
一、草原群落草原群落是以禾草为主要植物的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
草原有高草原和低草原之分,其中高草原主要生长着高大的禾草,低草原则以矮小的禾草为主。
1. 主要植物物种高草原主要的植物有狼尾草、针茅等;低草原则主要有羊草、马齿苋等。
2. 动物种类草原上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有牛羊、狗、狮子、兔子等。
其中,牛羊是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它们以禾草为食,帮助维持草原的生态平衡。
二、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是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要植物的生态系统。
森林群落可以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两种类型。
1. 针叶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植物主要有松树、云杉等,它们具有长针状叶片,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条件。
2. 阔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植物包括橡树、枫树等。
它们的叶片宽大,能够充分吸收光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条件。
3. 动物种类森林群落生活着众多的动物,包括熊、鹿、狐狸、松鼠等。
这些动物栖息于森林中,依赖森林的植被和其他生物资源。
三、湿地群落湿地群落是以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生态特点。
1. 湖泊湖泊是湿地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中生活着鱼类、藻类、浮游生物等。
2. 河流河流是湿地群落中水流较快的生态系统,水中有各种鱼类、甲壳类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等。
3. 沼泽沼泽是湿地群落的典型类型,植物有香蒲、芦苇等。
沼泽湿地为众多鸟类提供了觅食和栖息的场所。
总结:群落类型是由不同的生物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群落类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草原群落适应干旱的环境,以禾草为主要植物;森林群落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湿地群落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
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群落分类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对群落实体的看法不同,其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有很大差别,甚至成为不同学派的重要特色。
由于陆地植物群落的分类研究最丰富、以下着重介绍陆地植物群落的分类。
不管那一种分类,其实质都是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而进行分组,使同组的群落尽量相似,不同组的群落尽量相异。
通过分类研究,可以加深认识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相关关系。
群落分类可以是人为的或自然的,生态学研究中追求的是自然分类。
在已问世的各家自然分类系统中,有的以植物区系组成为其分类的基础,有的以生态外貌为基础,还有的以动态特征为基础。
因为有时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不易把它们截然分开。
但不管那种分类,都承认要以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做为分类依据,并十分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因为按研究对象本身特征的分类要比任何其他分类更自然。
(一)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系统和单位我国生态学家在《中国植被》一书中,参照了国外一些地植物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采用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
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这里的生活型是指较高级的生活型。
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荒漠等。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