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行为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目前,虽然上海市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企业环境保护信用记录系统等,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可操作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应上海市企业环境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探究可行性,并以此促进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改善,进一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 上海市企业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
2. 基于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引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理论。
3. 研究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 以具体的企业为例进行模拟评价。
5. 填补上海市现有企业环境保护信用记录系统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关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 现场调研法。
对上海市企业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踏勘,深入了解环保管理现状和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的实践情况。
3. 数理统计法。
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技术,构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评价指标集合和评价体系。
五、研究意义1. 促进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2. 为政府部门制定环保政策提供参考。
3. 为企业自身环境管理提供指导,提升企业环境表现。
4. 推动上海市的环保工作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信用评价体系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增强公共信任和社会稳定。
一、信用评价体系的定义和意义信用评价体系是指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对个人、企业、政府等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综合分析的制度化体系。
它包括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公示等。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正性,降低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对于个人、企业、政府等主体而言,信用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守信经营、规范行为、增强经营者之间的社会责任感。
二、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兼顾质量、可行性和效率。
具体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信用评价的目标和任务信用评价体系的目标应当是为经济市场提供可靠和公信的评价结果,推动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市场的现实情况,切实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养成诚信经营的良好习惯。
2、建立数据标准和评价指标信用评价体系的数据标准和评价指标应当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制定。
在制订时,应当充分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避免在评价中出现偏差。
同时,评价指标还应当体现不同主体的特点和行业的特征,以达到更为准确和实用的评价结果。
3、建立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是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评价机构应当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资质认证,明确其权威性和独立性。
评价专家应当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评价分析和制定评价方案。
4、有效的评价公示和监管机制评价公示是信用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促进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减少市场乱象,提高社会信用意识。
监管机制则可以通过对评价机构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管,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信用评价体系的展望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七种构建方式
1、三种单一型指标体系即:
完全以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类指标作为指标体系。
优势:对各类环境违规违法行为规定细致、明确,能精确判定各种行为,对企业引导性好;
劣势:条目多、操作烦琐,影响效率。
完全以行政处罚处理类指标作为指标体系。
优势:指标数量少,判定过程简单易行;
劣势:同一行政处罚措施可能对应多个环境违法行为,导致对企业引导性不强。
完全以社会监督类指标作为指标体系。
这类指标体系几乎不可能单独建立,通常作为另两个指标体系的补充,并与之结合形成复合指标体系。
2、复合型指标体系
共四种复合型指标体系
(1)环境违法违规类与行政处罚处理类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2)环境违法违规类与社会监督类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3)行政处罚处理类与社会监督类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4)环境违法违规类、行政处罚法处理类与社会监督类三者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优势:能细致、明确、精确判定各种行为,对企业引导性好;
劣势:条目多、操作烦琐,影响效率。
一一《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商务领域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监管措施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信用评价已经成为商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信用评价可以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对于银行的信用授予、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消费者的购物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监管措施对于商务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基本信息:企业注册时间、企业类型、法定代表人等。
2、企业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3、企业经营信息:包括销售情况、客户分析、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等。
4、企业员工信息:包括员工数量、员工素质、培训计划等。
5、企业品牌形象: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广告等。
以上就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方面的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为银行、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监管措施的研究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监管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保护商务市场的秩序,防止恶意欺诈和蒙骗。
具体的监管措施如下:1、政策引导:政府可以关注企业的信用风险,通过政策引导来引导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2、信息公示:政府可以要求企业公开各种信息,使得消费者、供应商等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有更明确的了解。
3、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可以依据完善的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评级,评级结果可以提供给银行、供应商、消费者等做出决策。
4、法律制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约束企业在商务市场的行为,对于不遵守规定者可以进行法律惩处。
通过以上的监管措施,可以有效的维护商务市场的秩序,加强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流,促进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监管措施,是商务领域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将会愈加重要,可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
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第一章绪论信用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对个体或企业信用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一种体系。
它通过考察信用风险、还款能力、信用历史、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指标来给出个体或企业的信用评分,为信用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
本文旨在从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这一主题入手,探讨现阶段信用评价体系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现阶段信用评价面临的困境2.1 评价指标不完善目前,信用评价所参考的指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评估、还款能力评估以及征信记录。
这种评价体系固然可以从数据表现可靠度的角度考虑得分较高,但由于指标不够全面且过于注重表象,难以真正地反映个体或企业信用状况的全貌。
2.2 评价结果不公平由于目前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如实记录、超出个体或企业可掌控的变量等问题,很难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这种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可能会导致对某些个体或企业的信用评分过低,影响其在信用市场的运作甚至破产。
2.3 信用评价难以应对新兴业态目前大多数信用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对于新兴行业如共享经济、物联网等的信用评价仍然存在困难。
这些新兴产业的信用行为与传统产业有一些区别,如支付模式、交易周期等,需要针对性的调整评价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
第三章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3.1 完善评价指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个体或企业的信用状况,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信用风险、还款能力、行业属性、社会责任等。
例如,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应该将行业经验和表现因素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3.2 加强数据记录订正提高个体或企业自身的知晓程度是信用评价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关部门应该推进用户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以及教育普及程度,引导个体或企业完善记录,减少评价存在“盲区”的情况。
3.3 引入新技术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引入,正在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对于新兴业态,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探讨新的评价指标;对于旧有数据的利用,我们应该将其高度整合,做到更细节、更重量级的数据应用。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是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旨在提供金融机构、供应商等与中小企业合作方的决策参考。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是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过程,并探讨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标与构建模型。
一、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1.数据收集与清洗首先,需要收集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包括企业的财务指标、行业数据、经营状况等。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缺失值。
2.指标选取3.指标权重确定通过统计分析、专家评审等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保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能够合理体现。
4.指标标准化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量纲和不同分布特性的指标转换为统一的标准化指标。
5.指标综合根据权重和标准化指标,计算每个指标的综合得分。
可以采用线性加权法、TOPSIS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6.评级划分根据综合得分,将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划分,通常包括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等。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构建1.选择合适的模型2.数据拟合与模型训练将清洗和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进行拟合和训练。
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3.模型验证与优化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通常包括模型的预测能力、稳定性、鲁棒性等方面的评估。
4.模型应用与结果解释将优化后的模型应用到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并解释模型的结果。
可以通过建立评分卡、制定评级规则等方式,帮助决策者进行评级和决策。
总结: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和行业属性。
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指标的标准化和综合,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分析。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模型,并进行训练和优化,最后将模型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一、完善信用信息集中汇总和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信用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和储存。
同时,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给有关部门和企业,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规范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企业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应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履约能力、诚信记录等多个维度,以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三、建立信用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团队。
信用评价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机构来承担,具备信用评价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声誉。
评价团队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四、加强信用监管和惩戒措施。
对于信用评价结果不良的企业,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监管和惩戒措施,例如限制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取消优惠政策等。
同时,对于信用评价良好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激励,鼓励企业更加注重信用经营。
五、推进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公示制度,将评价结果及时公布给公众,并鼓励公众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通过公众的参与和舆论的监督,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加强信用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信用教育和宣传。
通过举办信用经营培训班、开展信用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企业和公众对信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对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宣传和推广,强化企业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和惩戒、推进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等措施,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信用状况,促进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
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是通过对企业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估,分析客户的信用风险,为企业在与客户合作时提供决策参考。
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提升决策质量和效率。
首先,构建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状况指标:包括利润、销售收入、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指标,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方面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
2.经营能力指标:包括市场份额、产品差异化、创新能力等指标,通过分析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产品的竞争力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评估企业的经营能力。
3.市场竞争力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客户满意度等指标,通过分析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品牌影响力以及客户对企业的评价来评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管理能力指标:包括组织架构、内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指标,通过分析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评估企业的内部运营能力。
通过以上指标的构建和应用,可以对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在与客户合作时提供决策参考。
企业可以根据指标的权重对客户进行评分,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
在应用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权重的确定:不同指标对企业信用评估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
2.指标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需要收集企业客户的财务报表、市场调研数据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从中提取出能够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的指标数据。
3.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采用打分法、加权平均法等评估方法,结合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得出客户的信用等级。
4.评估结果的监控和更新:客户的信用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监控和更新,及时调整对客户的信用评估。
总而言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对于企业与客户合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降低经营风险,提升决策效果。
企业信⽤评级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企业信⽤评级指标体系研究综述摘要:改⾰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国际经济⼀体化进程开始加速,信⽤评级这个略显陌⽣的名词逐渐深⼊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起着举⾜轻重的作⽤。
在08年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们在质疑国际信⽤评级机构的透明度、独⽴性、公信⼒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完善企业评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本⽂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信⽤评级指标体系的研究进⾏梳理与综述,期望能对信⽤评级指标体系的深⼊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指标体系;信⽤评级;企业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Credit Rating Index System OfEnterprise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arted some 20 years ago,our Market economy are developing deeply and more quickl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begins to accelerate. Credit rating ,a strange noun to us, has gone deep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ields, and plays a prominent role. When the economic crisis first broke ou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8,it swept through the global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at people focus on the transparency, independence and credi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we shou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rating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searches in credit rating index system done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 look forward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dit Rating. Key words:index system;credit rating; enterprise信⽤评级作为⼀种服务产品,最早起源于1837年,路易斯?塔班在纽约建⽴了以企业为评级对象的最早的信⽤评级机构,⽽1909年约翰·穆迪(John Moody)在美国《铁路投资分析》(Moody’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lnent)中第⼀次对铁路债券进⾏了信⽤评估。
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一、背景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信用评估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企业的经济运行和信用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为金融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各方提供企业信用的参考依据,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和透明度。
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在设计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评估指标应包含企业的经济、财务、管理、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2.可比性:评估指标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和可比性,以方便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和排名。
3.权重分配:不同指标应根据其对企业信用的重要度进行权重分配,以便进行综合评估。
4.及时性:评估指标应及时更新数据,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
三、指标体系设计内容1.经济指标(1)营业收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2)利润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
(3)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偿债能力。
(4)现金流量比率: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
2.财务指标(1)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能力和资金回收速度。
(2)存货周转率:反映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和生产运作效率。
(3)资金利用率: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本回报率。
(4)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的盈余现金能够偿还债务的能力。
3.管理指标(1)企业法人治理:反映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等管理方面的情况。
(2)质量管理体系: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能力。
(3)供应链管理:反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供应链效率。
(4)员工满意度:反映企业的员工福利和内部管理等情况。
4.社会责任指标(1)环保与资源利用:反映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
(2)社会公益事业:反映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参与程度。
(3)社会责任报告:反映企业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情况。
(4)法律遵从:反映企业是否合法合规经营,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 本文在阐述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成效进行了评价。[关键词] 企业信用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2000年,国家经贸委、工商管理总局等10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政府有关部门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开展企业信用制度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那么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当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怎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笔者就此进行简要探讨。一、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内容企业信用制度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进行的有关信用活动方式、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因素的总和。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应至少包括5部分,即:征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监管体系和信用风险转移机制。1. 征信体系,是指由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征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征信法律法规、征信机构、征信登记和征信信息的建设。2. 信用评价体系,即通过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广泛采集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企业信用评价等信息产品,为全社会用户服务的系统。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信用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信息的建设。3. 信用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保持应收账款的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内部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4. 信用监管体系,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通过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评估,利用社会力量,结合工商职能,相应采取教育、奖励、惩处、约束、警示等措施,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监管工作系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包括征信监管、信用评级监管、信用管理监管和失信惩罚机制等内容的建设。5. 信用风险转移机制,是指金融机构(一般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把信用风险转移到其他机构。主要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包括信用担保、信用保险、贷款销售、资产证券化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信用衍生产品。二、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的基本方法对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各个因素之间是一个分层次的综合体系。例如,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受到5个构成要素指标:征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监管体系和信用转移机制的影响(第一层次),征信体系指标又受到征信立法、征信机构、征信登记和征信信息评价结果的影响(第二层次),征信信息又取决于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信息披露等具体指标因素的影响(第三层次)。对于这种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可以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解决。(二)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总体上说,这样的一个指标体系比较全面,能从各个方面反映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成效(如表1所示)。注:表中所有数据是对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模拟评价。
31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王品入莫鸣作者简介:莫鸣(1975-),男,湖南道县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鸣(1975-),男,湖南道县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消费领域的消费升级也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客观衡量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在梳理质量信用概念界定基础上,总结了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框架,主要从企业质量信用评价3C 模型的意愿、能力、表现三维度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质量信用;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研究综述一、引言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极大损害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信任。
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信仁,信用为重要纽带的商品交换基础之上,损害消费者的信心,破坏信用,若听之任之,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对于企业无异于杀鸡取卵,自身不仅不会取得超额利润而长足发展,而且会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健康稳健发展。
如此一来,如何科学量化评价企业质量信用,对于监督企业规范高质量生产进而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显得至关重要。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质量信用问题,早在2002年十六大上就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
同年,国家质监局开始了对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006年,企业质量信用作为专有名词,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的意见》国质检质[2006]464号文件中首次被提出。
而学术界对企业质量信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及外延的探讨,评价体系的建立,监管主体的职责等方面。
有关企业质量信用概念探讨,学者们基本是从契约—信用,质量契约—质量信用思路展开,探讨的结论定义基本一致。
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咸奎桐(2008)的3C 评价模型即从品质,能力,表现三方面来评价企业质量信用。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企业信用也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产之一。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一种信用管理的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和社会信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概念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是指为了全面评价企业信用状况,并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控的一种信用评价手段。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收集、分析、处理、评价和监控企业信用信息,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和监控,以帮助企业树立自身的良好信用形象,提高社会信誉度。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很多学者对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其构成要素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信息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信息、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各类信息,这些信息是评价企业信用水平的基础。
2.评价方法体系: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分析、比对、排名等手段,评估企业信用状况。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价,为信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监控方法体系:包括自动化监控和人工监控两种监控方法。
自动化监控主要通过各种监控系统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当出现异常或风险时,及时给出警示。
人工监控通过专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解决信用风险事件。
4.评价结果反馈体系:包括对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的反馈和传递,以及对企业信用建设和管理的实施过程的反馈和传递。
通过评价结果反馈,企业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信用问题,积极改进,提高企业信用水平。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多,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层出不穷。
一些学者主要从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社会责任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其中,WanZhen Li ら(2018)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化工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现代经济中,质量信用评价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化工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化工企业的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一、基本原则在构建化工企业的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涵盖化工企业的全部质量信用方面,包括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等多个维度。
3.标准化原则:指标体系应基于统一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信度。
4.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能够指导化工企业改进和提升质量信用水平。
二、构建过程1.确定评价目标在构建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化工企业的质量信用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市场声誉、环境保护等。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要的评价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可以具体度量的指标。
2.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在确定评价目标之后,需要定义和测量每个指标。
指标应该能够客观地反映化工企业的质量信用水平,并能够通过获取的数据进行测量。
例如,产品质量可以通过产品合格率、不合格品数量等指标来评价;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专利数量、科研项目数量等指标来评价。
3.权重分配不同指标在质量信用评价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的分配可以通过专家评价、数据分析等方法确定。
重要的指标应该被分配较高的权重,以更好地反映其在质量信用评价中的作用。
4.指标归一化处理由于不同指标的单位和量纲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方便指标之间的比较和加权计算,需要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通常可以采用线性变换或者标准化方法将指标转化为相对统一的指标。
5.建立评价模型将确定的指标、权重和归一化指标代入评价模型中,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张家平庄陪章周子澄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6期
[摘要] 诚信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因此要解决企业的信用问题,关键和核心的部分是构建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本文从信用的经济学意义出发,构建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关键词]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管理
社会信用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既是信用信息的最大需求者和供应者,又是市场价格关系、供求关系、竞争关系得主体,企业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十分直接的和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昊,2005)。
在企业信用管理中,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和衡量处于核心地位,也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我国的企业信用评价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中国信用评级协会筹备组经过多次讨论,于1992年6月制定了《债券信用评级办法》,建立起了我国自己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方法;付英(1997)对企业资信评估的指标体系做了初步探讨,从企业概况考察、企业财务分析、信托条件分析、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生产能力辨别等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提出了企业信用评级所需要关注的指标。
该指标选择突破了财务指标的范围,但指标选择具有主观性,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翟凤荣(2000)总结出国际信用评级通常包括经营环境、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管理阶层的素质、营运价值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经济资本等六个方面;毛定祥(2000)建立由3层26个财务指标构成的企业财务信用指标体系。
各指标的权重,由有关专家对财务指标相对于偿债能力的重要性成对比较得出判断矩阵,然后用特征向量法得到,各财务指标及其权重。
该研究明显的偏颇之处在于所有的评价指标均为财务指标而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高媛、卞直巍(2003)根据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试图建立中小企业统一的包含指标、标准和方法的信用评级体系;吴金星、王宗军(2004)用层次分析法就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在专家赋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权平均的研究。
其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但其采用的6类子目标18个指标全部都是财务指标却有失全面,并且指标的选定也是基于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分析依据;王玉娥、叶莉等(2004)从工业企业角度研究了企业信用评价方法。
本文从信用的经济学含义出发,构建企业信用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调研资料,确定权重。
二、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企业信用的实现水平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企业还本付息或履约的意愿,即企业的信用品质因素;第二,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即企业的能力因素;第三,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
因为第三个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通过第一、二个因素影响企业的信用水平。
在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这几个方面,首先明确衡量这几个方面的指标有哪些,根据调查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最终的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备选指标体系
本文把信用指标体系分为信用品质评价指标和信用能力评价指标,从资产财务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两方面构建企业信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层次初选出15个子指标,下一层次在细分45个评价指标。
具体见表1:
表1 企业信用评价备选指标
2.企业信用评价指标遴选及比重设置
根据调研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整合各部门的相关企业信息,对企业信用指标进行筛选计算各指标的相关性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两个一级指标权重为信用品质20%,信用能力80%。
这其实和实际情况相符,企业信用问题更多出现在信用能力上,恶意赖账的有,但主要问题出在信用能力上。
信用能力的二级指标权重分配为:资产财务能力80%,持续发展能力20%。
具体指标分配见表2。
3.评分
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自评,相关机构如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用作信用评级。
对表2共23各操作层次指标分别打分,分数越高越好,再乘于相关权重,得出综合得分。
根据得分划分企业信用等级。
4.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本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泉州市诚信促进会内部进行运用,评价结果比较可靠。
定性指标在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再进一步运用中寻找可量化的替代指标。
在具体运用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真实、充分的信息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范信息的提取过程和渠道,是准确进行信用评价的保证。
同时信用评价还需反映信息的质量。
第二,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信用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但不能过分依赖财务报表,在许可的情况下从试算表获取信息。
同时对企业实地检查,关注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
第三,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监管措施等企业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根据具体情况情况调整各指标的权重及信用等级。
参考文献:
[1]李昊郭雪琴:《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1期
[2]付英:《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设计》[J],《中国投资管理》1997第1期
[3]翟凤荣:《国际证券公司信用评价的七个主要方面及借鉴》[J],《价值工程》2000第2期
[4]毛定祥:《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财务信用综合评价》[J],《上海大学学报》2000第3期
[5]高媛卞直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第4期
[6]吴金星王宗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第3期
[7]王玉娥叶莉等:《工业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第4期
[8]彭勇行张晨霞:《企业资信的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第2期
[9]梁雪春等:《企业资信等级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
[10]吴岩:《基于AHP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J],《生产力研究》2007第9期
[11]谢科进:《现代企业信用和信用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