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人生目标的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625.00 KB
- 文档页数:27
目标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的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他们大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清晰但目标比较短期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照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那27%的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多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目标是行动的灯塔,就想海天夜色下的航船,如果不知道靠岸的码头在哪里,加油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为我们的行动指引方向,它能够使人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结果,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和动力,不断地朝着目标去努力。
有了合理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计划。
有了合理的目标,会让我们制定好达到目标的计划,让我们制定要在什么适合做什么事,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目标。
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目标,都会使我们无所适从,过高的目标会让我们望而却步,过低的目标也会使我们放纵自自己,只有合适的目标,才能让我们能够清楚地明白,应该在何时完成何事,才能更好地接近目标。
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才能准确地评估行为的效率。
有了目标,就能够以接近目标的程度为依据,来评估我们每一个行为的效率,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加清晰的思维,在完成每一个行为后作一个正面检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行为效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定目标呢?一是要结合自身实际。
《穿越玉米地》的故事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他们即将开始穿越人生的“玉米地”。
毕业时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迈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接下来的25年,他们穿越自己的“玉米地”。
25年之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如下:3%的人在25年的时间里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不断实现人生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殊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生活得很不如意,(励志一生)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25年的时间,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原因很简单: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穿越人生的“玉米地”时有着清晰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为何要穿越它。
这就是目标的魅力,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慌乱的,杂乱无章的。
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无头的苍蝇,不断地碰头,不断地尝试,也不断地放弃,不断地失败,人生就在这种蹉跎中荒芜了。
荒芜的人生,是令人遗憾的,令人扼腕叹息的。
有梦想的人,要坚决拒绝没有目标的人生,坚决拒绝这种忙乱。
人生目标,其实就是人这一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目标是人一生要实现的,不会因为外界现实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人生目标是高考最大最安全的动力即将高考了,为什么总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有孩子不肯学习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打游戏上,懒懒散散糊涂过人生?为什么总有孩子每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励志一生)仿佛高考和自己无关?而还有的孩子成绩很好,为了高考这一目标不顾一切,却在考场上因紧张和焦虑而发挥失常。
目标的重要性-励志文章励志精选阅读一: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设立清晰的目标?设定目标,创造人生哈佛大学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我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发奋,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精英、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个性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生活都过的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自我的一个选取。
你选取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天冷了关心的话)此刻你能够暂停阅读下方的文字,先花几分钟思考一下,扪心自问自我有没有目标?是否清晰?是多长时刻的目标?自我过去属于27%、60%、10%、3%中的哪一类人?此刻又属于哪一类?或者此刻决定将来要属于哪一类人?这天的生活状态不由这天所决定,它是咱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不由未来决定,它将是咱们这天生活目标的结果。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
没有目标,咱们就不会发奋,正因咱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奋。
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不知道靠岸码头在哪里,加油又有什么用?没有目标,咱们几乎同时失去机遇、运气、别人的支援。
目标的威力(一)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况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目标的威力(二)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
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位34岁的妇女跃入太平洋海水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
要是成功的话,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
这名妇女叫弗罗伦丝·查德威克。
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
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
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
她仍然在游着。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
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
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
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几十分钟后——从她出发算起是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
又过了几个小时,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
目标与成功的关系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给想要成功的你,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二十条训言: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在1970年曾经对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个人生目标的调查,而且对这个调查在25年后进行了跟踪,结果令人很惊讶。
当时调查的结果,没有目标的人有27%,这27%的人在1995年跟踪调查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处在社会的下层生活状态,很不如意,还抱怨社会、抱怨他人。
当时目标比较模糊的人有60%,这60%在25年之后都处在社会的中层,他们有比较安稳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没有突出的业绩。
另外还有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这10%的人在25年之后都处在中上层的阶层,他们能够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而恰恰就这3%的人在25年之后绝大多数都在社会的上层。
他们都能够成为各个行业的领袖和精英。
对个人的人生发展来说,职业规划属于顶层设计范畴。
志愿填报属于底层操作环节,就是那几天,一个环节的事。
在这个顶层和底层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我叫它“学业规划”。
第一个就是要制定职业规划,就是我这一辈子,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应该是什么状态,要想到这么远。
应该想这么远,就是我这一生最终发展到什么状态,人活一辈子,他实现什么目标,这是职业规划的目标。
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应该做职业规划。
通过职业规划,然后要制定一个就业目标。
这个就业目标是首次就业目标。
李金鹤:第一次就业的目标,我准备到哪里就业,我有了职业规划,假设我要成为一个医学专家,那我首先就业目标应该是到医院去,首次目标应该跟它是相连的。
首次就业目标取决于职业规划目标在哪里。
确定了首次就业目标之后,我们应该确定学业目标。
学业目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首次就业之前应该达到的学历学位,包括是哪个学校层次的学历学位。
假设我要成为医学专家,我首次就业目标定到北京协和医院的话,假设我定位到这儿,这是举例子,不见得那么具体,也可以到别的医院。
我特意看了一下北京协和医院的招聘条件,实习生很多专业要硕士,更多专业是本科和硕士以上。
目标的威力——哈佛大学调查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25年的跟踪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的,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
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占10%的,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苏州领众教育自2003创办至今,借鉴美国童子军模式和运作经验,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创办了"全能少年"优秀民族品牌,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少年开发自我千里,增强团队意识,培养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成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成功领袖。
在全能少年的领袖才能专业培训体系中,目标管理、人生规划是重要的训练内容,除了采用美国童子军青少年领袖专业DVD教材外,还特地邀请美国童子军青少年能力培训专家亲临现场指导,让学生学到真材实料,为自己的人生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苏州某中学高三J同学,从六年级开始接触全能少年,连续4年参加《全能少年未来青少年领袖双语夏令营》,从一名普通的营员(Participant)到项目助理(ProgramLeader)到青年教官助理(AssistantSeniorPatrolLeader)到独立青少年教官(SeniorPatrolLeader)。
我的人生101目标清单,四年实现70个目标一项被传了太多次的实验1953年,哈佛大学做了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结果影响的调查。
当很多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学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做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其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一直坚守同一方向努力,成为了社会精英,在社会各项发展上成为领军人物。
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他们成为了社会上层,在短期目标不断达成的情况下,大多成为了行业专家,比如医生、律师等等。
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生活安稳但平庸。
27%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与他们如影随形。
这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对人的成功很重要。
可惜我知道这个道理太晚了。
从16岁到30岁,我上了14年高中。
我生活在一种没有目标的状态中,每天都在以消极的方式度过自己最宝贵的时光。
回想当时的每一天,几乎没有什么能让我有成就感。
直到快30岁的时候,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开放,终于明白为什么过去的自己活得那么不开心,那么迷茫无助。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
一、拥有目标2012年4月,我开始到处寻找机会,寻找人生目标。
有一天,我碰巧看到梁凯恩,一个台湾的励志名人,通过列出101个目标,不断地行动和实践,神奇地改变了他的生活。
成功逆转梁凯恩的人生对我来说是一次人生机遇。
我毅然决定模仿他,体验一下一个101的进球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
凭着一往无前的精神,我花了两周时间写了整整101个目标。
完成的那一刻,我觉得充满了希望和力量,看到生活有了希望,一丝希望出现在我面前。
为什么是101个进球?写不了这么多怎么办?因为100个目标足够完美,所以101比100更完美。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想实现的事情,不如顺其自然,把自己内心的愿望写下来,不要给自己压力,也不要编造数字。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3%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10%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60%有较模糊的目标;27%无目标。
25年后:3%:25年来都几乎不曾更改过人生的目标,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的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27%: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
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和抱怨世界。
由此看来人必须要有长期清晰的目标,利用目标来牵引实现个人发展。
另外,10多年前,比利时一调查公司对一批70岁以上的老人做过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对过去的人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其中排在第一位是的:67%的人认为这辈子找错了职业,排在第二位的是找错了伴侣。
也就告诉大家人生就两件事情重要:职业是否成功和婚姻是否美满。
除此以外都是次要的,不需要化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它,也不需要对其斤斤计较,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情感。
比如:吃喝玩乐确实是人生所必须的,但不是重要的,你不需要化很多的资源,如: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做它,或者在职业有所成就之后再去做它也不完。
以上解读可以归纳为:重者虽难,需为先为大于思;轻者虽易,只为后为小于行。
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人为什么而活。
其实按笔者的观点,人生为什么而死。
就是在你临死之前还有什么后悔的事情没有做好的,如果没有,就可以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在临死之前为这辈子少买一套房和少攒100万元而后悔的,但是可能会为前面讲的两件事(职业和婚姻)没有做好而后悔。
哈佛大学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哈佛大学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有一定规律: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他们大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清晰但目标比较短期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那27%的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都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人生哲理故事及启示人生哲理故事及启示通用9篇人生哲理故事及启示16、如此差异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
有一年他们对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一群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这群学生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
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
25年后,合佛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逸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特别的成绩,恢复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启示: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人生哲理故事及启示28、不要报酬的农夫获得的报酬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民。
一天他在田间劳作时,听到附近传来哭喊声。
他放下农具跑过去,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坑里。
弗来明忙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了起来。
第二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
绅士说:“我要报答你,是你救了我孩子的性命。
”农夫说:“我不愿意因此接受到什么报酬。
”就在这时候,农夫的儿子从茅屋里走过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说:“是。
”绅士说:“我们来一个协议。
让我带他走,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假如他能像他父亲一样,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
后来,农夫的儿子从英国的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他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是什么救活了他呢?是盘尼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