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原因进行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关键词地区贫困政府行为人的素质技术水平最大限制因素

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

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

1.1.自然条件太差

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自然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1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1.1.土壤质量差。由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青海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

1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西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

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亲仁乡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

1.1.2.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远。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边远山区。

1.1.3.地形复杂。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比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全县地貌由中山原(占总面积21.1%)、中山(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

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再比如广东省五华县,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

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书中列举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贵州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

横断山地区、海东地区、海西地区、西藏地区、南疆地区。

资源的贫困地区,所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一切贫困地区都是资源丰富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事实上,中国22个贫困地区,“富饶的贫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可供利用的资源是不足的。理由是: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利用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原材料,即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某些自然环境要素究竟是不是资源,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要素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开发和利用它,就不成其为资源。地下存在的某种矿藏,如果发现不了它,或者从中提取不出有用的元素,它的存在也无价值。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有些在发达地区看来是资源的东西,在贫困地区却不是资源。再有,生产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利用,都不是只利用某一种环境要素,而是对若干种要素的综合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一个系统。因此,一种环境要素是否能成为有用资源,与环境的其他要素的有无或能否有机地配合有关。只有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协调起来以后,一种要素才能成其为有用的资源。例如陕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区,由于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在海拔800—1300米的地方也还有年平均气温13—10.50C,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不少人认为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恕不知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除了温度和水分以外,还要有土地。只有三项资源配合得好才能成为农业优势,若缺其中一项,都不会变成优势。而该区90%的面积为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尽管水热条件较好,但也不宜于开成农田。若开成粮田耕种,几年之后,土壤和有机质将大部分流失。陡坡地土层薄,蓄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作物的根系多分布于薄层土壤之中,水分供应不稳定,雨少易受旱,雨大、雨多则土层中的养分和土粒易流失。故实际上陕南山区的资源条件是不适宜种粮食的。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是这样。如果某个矿区没有好的气候资源,或水资源相配合,单纯的矿产资源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可供利用的资源。因此,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是并不丰富的。

另外,在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有不少贫困县、贫困乡的资源确实贫乏。例如河南省台前县无任何矿产资源,再如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除零星散沙金矿、花岗岩和硫铁矿外,另无其他任何矿产资源。从水资源方面看,目前全国贫困地区还有1000万人口、7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条件太差,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基本

原因,同时也是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基本原因。

1.2.人口数量太多

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尤以贫困地区最成问题。这可从以下一些比较数字中得到说明:宁夏南部地区8个县,1949—1984年35年间人口总数增长2.39倍,年递增率为34.9%。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89%,年递增速度1.88%。贵州织金县1984年人口出生率28.34%,而全国为17.5%;自然增长率织金县达22.47%,而全国为10.81%;3胎以上的多胎率织金县高达到42.28%,全国为10.29%,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但是贫困山区一般都在25%左右。1985年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1%左右,但贫困山区仍在20%以上。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太差,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贫困地区的产出增加很少。但是,只要产出没有少到满足不了人们温饱的程度,也还造不成贫困。可是,贫困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很差,而且人口增加也很多,人口太多造成需要太大,太少的产出满足不了太多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贫困。全国22个贫困地区,有些片区过去并不贫困,只是后来人口数量增加太多,才贫困下来的。比如,秦巴山区初开发时,地多人少,如处于盆地或川道地带,土地平整可使用车辆,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家中辅助劳力,养一头牛,能种15亩良田,如以亩产2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3750公斤粮食,一家5口除消费2000公斤外(口粮饲料、种籽按每人400公斤计算),还能余1750公斤,另外还可养活6口人(口粮按300公斤);如处于山区,一个主要劳力加上辅助劳力,养两头牛能种15亩缓坡粮田,以亩产1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2250公斤粮,除全家4口消费1600公斤外(山区多单身,劳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大),还能余650公斤。可另外养活2口人。而现在的秦巴山区,由于人口太多,不少农户的温饱未解决,收入普遍低下。陕西南部三个地区清初只有20460户,约10—12万人,1949年全区人口为458.1万,而目前已达到840余万。陕南三地区的财政支出皆大于收入,每年需要上亿元的财政补贴,成为陕西省的一大负担,已沦为全国瞩目的贫困山区。

人口数量太多能够解释贫困地区的许多现象,比如,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就与人口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皖南山区就是这样。解放以来,皖南山区人口大致增加了70%,部分地区增加了一倍,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全区耕地由1949

年的451.5万亩减少到1983年的426.3万亩,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全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由原来的1.55亩减至目前的0.99亩,且坡耕地比重增加,人均水田只有0.66亩。由于人均耕地少,生产水平低,粮食自给能力低,缺粮逐年增加。1965年缺69万公斤,1983年缺粮200万公斤。沉重的粮食压力和落后的经济,使皖南山区人民至今能摆脱贫困的局面,以致毁林开荒种粮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严重的垦荒则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土壤肥力降低。在岩石裸露的花岗岩土地区,甚至出现沙化现象。

人口增长也使燃料严重不足。现在皖南山区农村燃料中仅有20%是秸杆,其余部分均属薪柴。据统计,每人每年基本生活用干柴至少600公斤,这样全区每年柴薪消耗量达258900万公斤(约合172万立方米),而森林平均年生长量只有174.3万立方米(按5%计算)。当地居民缺柴问题十分严重,国家无力供应原煤,农民就上山砍树,村舍附近几乎砍伐殆尽,有些地方甚至把树根、草皮也扒下来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贫困地区的单一粮食型产业结构也与人口数量太多有关。“民以食为天”,有关研究证明,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粮食生产会不断排斥其他各项生产。因为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如果扣除了农业再生产用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用粮外,人均生活用粮(原粮)每天在0.7公斤以下,这是维持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界限。人均粮食占有量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粮食亩产水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三是人口数量。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太差和其他一些原因,粮食的亩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变化不是很大,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就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粮食约束程度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1.3.生产技术落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开发能力,而开发能力又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上。普遍的规律是,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技术落后,经济落后。逆定理也成立,经济发展水平高,必然有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落后,必然有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真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概括地说,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有如下表现:

1.3.1.新技术缺乏,生产工具简单。

贫困地区许多地方农业机械应用率极低,人工和其他动力灌溉面积小,生产

中施用化肥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总的情况是:有50%的地区,机耕面积低于总耕地面积的10%,滇东南、乌蒙山区还不到2%(分别为1.8%和1.9%),横断山、秦岭大巴山地区机耕面积也低于5%。在贫困地区,约有45%的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在30%以下。1986年,我国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下降与有效灌溉面积低有着直接的关系。贫困地区中有55%的地区,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还不到10公斤,其中西海固、定西、吕梁山、努鲁儿虎山、西藏在5公斤以下。1.3.2.配套技术跟不上。

技术是一个系统,从技术系统本身而言,由于各个技术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一种新的技术采用之后,相应的关联技术也必须采用,否则采用的新技术是发挥不出它的最大效益的。比如,贫困地区的人们对良种技术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采用良种必须有配套的植保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由于配套的植保技术、栽培技术跟不上,良种技术的增产潜力就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3.3.科技人员少,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例如安徽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舒城、潜山、太湖、岳西等六县共有各类科技人员19410人,只占总人口的0.61%,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占0.04%。而且,农业科技人员绝大多数分布在区农技站及其以上单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为数很少。六县共有各类专业人员14265人。其中,中小学教师8814人,占61.79%;工程技术人员1415人,占9.92%;农业科技人员793人,占5.56%;财会统计为1332人,占9.34%;经济管理492人,占3.45%;医药卫生1185人,占8.3%;其他534人,占3.7%。从中可见,直接为当前生产服务的科技人员的比重很小。农业科技人员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山区的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是农学专业,其次是林业,其他各业都比较少。如几个县合计农学专业占61.72%,林学专业占23.13%,茶叶也有一些(潜山列入森林,其他县列入农学专业)。蚕桑技术干部有的县有,有的县没有,另外太湖县有8名水产干部。

落后的生产技术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限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1.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1970年联合国出版的有关文献中指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诸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可见,几乎一切环境的构成要

素都可变成为人类谋福利的资源,而关键是技术。没有技术,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资源优势转变不成经济优势,在外人看来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2.造成商品经济落后。商品生产是以取得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商品生产者采用落后技术,那么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比较多,在市场上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生产出的产品或是成本太高,或是质量太次,或是花样品种单一,其结果,必然是竞争能力差。另外,商品经济必须以剩余产品作为条件,没有剩余,商品化是难以想象的。由于贫困地区的生产技术落后,使得生产能力太弱,因而产出甚少,有时产出少到连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还有剩余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呢?

3.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完成的,因为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讲,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社会分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难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社会分工,推动产业分化,产业结构就会得到变革和进化。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开辟更广阔的未知领域,伴随着新兴能源、新兴材料的出现,会涌现出许多全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出现又必然会改变原有产业结构下的资源分配格局,使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革。科学技术对变革产业结构的作用,还表现在对现有产业相对位置的改变上。任何一个产业的进步,最终都要靠科学技术的推动。然而,由于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内在特性,技术进步在不同的产业内部会有不同的速度,技术进步速度的不同,又会使生产率上升率在各产业间出现差异,形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现象。一般来讲,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其生产率上升率也快,生产费用的较快下降与生产率的较快上升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产业就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更大的优势,资源就会不断地向这个产业转移,最终会使这个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更大比重,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即使资源供给结构不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革。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以粮食为主的结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技术落后。由于技术落后,生产出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由于技术落后,缺少开创新产业的技术;由于技术落后,即使新开创一个产业,也因

效益太低,吸引不来资源。“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贫困地区也就只好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在了粮食生产上。

4.严重浪费资金。技术水平对于资金的使用有这样一些作用:第一起着确定资金导向的作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和技术,但技术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可能性,以及对资源的选择性决定着资金的投向。第二,技术水平以及对当地自然资源开发的可能程度,限制着资金投放量的多少,输入资金规模只有与当地科技开发程度相适应,才具有其组合的合理性。第三,资金效益如何归根到底是由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的。科技集约程度越高,资金使用效益就越高,相反则越差,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经济开发缺乏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又出现输入资金的大量浪费。资金利用率很低,自繁能力差,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开发速度跟不上资金的投入。一般地讲,资金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外力输入,贫困地区自身技术落后,而技术的引进到其作用的发挥,又有一个自身的吸收、积聚和发育过程。因此,导致资金输入与技术开发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在贫困地区经济的整体开发进程中。任何超越科技开发度的资金输入,会产生大量资金输入后还要慢慢等待技术的吸收和发育成长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资金沉淀、闲置、低效益,直接导致生产要素组合的比例性失衡,得到一系列不经济的结果。科技落后拖资金的后腿,限制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开发中随处可见。太行山中的阜平县,1981—1986年近六年通过银行贷款、省地拨周转金,民间集资等渠道,投入乡镇企业的资金达2000万元左右。但由于科学技术跟不上,经营管理能力薄弱,企业管理混乱,设备利用率不高,资金运用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显然,这些地区和企业现在最需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现代科学技术这个点金术。

1.4.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属于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产业结构比例在当代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发达程度的尺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地区的国民产值中,出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以生活服务、信息加工、软件技术为内容的第三产业比例大幅度上升。而我国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由于自然条件差和人口数量多而造成的人

均粮食占有量极低,形成在产业总体结构中,以农业为主;在农业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以高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例如陕西省淳化县卜家乡东奉村共211户,937人,346个劳动力;总面积4135亩,人均3.7亩。1986年全村粮食作物3074亩,占总耕地的86.01%;经济作物500亩,占耕地的13.99%,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结构比例为6.15:1。从这个村中重点调查的43户来看,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更为突出。43户共承包土地639.1亩,粮食作物610.2亩,占95. 55%;经济作物23.9亩,占3.7%;其他作物5亩,占0.8%;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结构为26.7:1。这些户粮食收入占总收入的75.8%,经济作物收入占总收入的7%,收入结构比例为10.75:1。此外我们还得知,全村有71.1%的户没种植经济作物。

1985年,全国贫困地区总的情况是:种植业产值占72.3%,比全国同期高10个百分点,林牧副渔业产值占27.7%,比全国同期低1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有140多个贫困县基本上没有什么乡镇企业。1986年,全国有72%的贫困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25%以下,其中有27.8%的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低于15%。

贫困地区单一的产业结构是一种自然经济结构,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在生产动力上,春种夏锄秋收主要是人力、畜力。畜力主要是自行繁殖,即使买卖也是依靠自古以来就有的农贸市场,与现代工业和现代牲畜技术市场关系不大或几乎无关系。在生产工具上,生产所需锄、犁、耙、耧等手工和畜力工具,出自民间的铁匠、木匠之手,甚至不出村就可以交换,对工业市场甚至对农贸市场也依赖不大。在生产性消费上,主要是种籽和化肥依赖市场,农业生产成本项目主要表现为化肥和种籽(有时仅这两项)。据在山西中阳县韩家庄调查,种籽和化肥占生产成本的63%,这是不计算劳动价值的结果。如果计算劳动价值的话,每个劳动力工日按最低价3.5元计,设每个劳动力劳动180个工日,每个劳动力所费工本为630元,那么种籽和化肥费用也仅占全部工本的11.8%。生活性消费上,商品性支出仅占生活总支出的28%。分配上,在主要农产品中,除油料基本上全部出售外,粮食的商品率是很低的。1983年全国贫困地区的粮食商品率只有15%,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占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3。

自然经济的单一性产业结构给贫困地区造成的恶果,不仅是资源优势得不

到充分发挥,生态破坏,经不起自然灾害打击等,而且还造成贫困地区人的观念落后。在人的观念形成中,生产活动的性质起的作用最大,我们常说贫困地区人的观念落后,其实观念落后是根源于他们的生产方式落后:

1.自然经济的生产活动,主体是农业生产,是一种主要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生产。自然条件好一点,生产就好一点,自然条件差一些,生产就差一些,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主观的努力与客观的效果并不完全一致,于是使人们产生了消极、无为、被动、听天由命的观念。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周期性长,许多自然因素人们又无法控制,因此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投入较多时间,不一定比投入较少劳动时间,能够获得更多收入的现象,于是又造成人们缺乏时间价值、缺乏效率的观念。

2.自然经济是主要以满足人自身生理需要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由于人的生理需要弹性系数小,于是造成人的知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没有进取的必要的思想观念。由于各人的生理需求都差不多,生活资料太少人无法生存,太多又没有必要,于是造成了人的平均观念。

3.自然经济极少物的交换,经济活动呈封闭状态,造成了人观念的封闭。同时,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少,人们之间普遍的社会交往也就不发达。人们的交往主要限于亲属、亲戚、朋友、熟人之间,交往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的情感交流的需要,所以造成人的重感情,轻原则的观念。凭交情办事,不按原则办事,这是传统观念中最受人称赞、羡慕的部分,但从社会发展来说,应该突破这种观念。

4.自然经济使用的技术主要是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生产经验的总结,适用地域性极强,一个地区适用的技术往往在另一个地区就不适用了,并且传统技术几千年来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及其建立其上的社会也是发展缓慢的,于是造成人的僵化、保守的观念。

1.5.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指为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共同条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的总称,就内容上说,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给系统、物资仓储系统、水利供给系统、邮政通讯信息系统、卫生文化福利系统、教育系统等。我们不打算考察贫困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全部内容。只是以交通运输系统、教育系统和邮

电通讯系统为代表来说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

教育活动必须有被教育者——在校学生,教育者——教师,教育设施——必要的校舍、教具、图书资料等。而这些贫困地区都比较差。贫困地区无钱修校舍、添置教具,许多学校仍在古老破旧的礼堂庙宇中安身,危房比重极大。贫困地区学生入学率低,巩固率更低,例如湖南省桑植县,198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1.7%,五年的巩固率仅为48.6%。贫困地区穷,吸引不了人才,致使师资缺乏,例如安徽省大别山区初中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低于全省29.5%的水平。没有经过培养的教师,只好用民办、代课教师,而这些教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1983年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材考核,阿坝、马尔康两县60%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教师不及格,95.1%的民办教师不及格。

贫困地区的交通不便是人们都能感觉到的,例如,福建省连城县平均每万平方公里只有公路19.9公里,比全省的28.8公里少8.9公里,还有36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公路不但密度低,且路况质量差,等外路多,三、四级路和等外路分别占27.8%,48.5%和23.7%。再如贵州省织金县解放几十年来共修建公路824公里,其中属省管的四级公路仅150公里,其实说的是四级公路,事实上达不到四级。全县等外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81.8%,全县101个乡中有35个乡根本不通公路。

贫困地区的邮电通讯事业十分落后,例如沂蒙山不通广播的村庄有3963个,占村庄总数的51.7%。再如西藏邮电局(所)的平均服务面积为1016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邮路仅有61米。

社会基础设施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才能发展起来。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缺少建设基础设施的必要资金,所以基础设施落后。同时,社会基础设施又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又严重地阻碍了贫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基础设施落后也是贫困地区人素质差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1.6.人的素质差

人的素质包括体力素质、智力素质和观念素质。贫困地区人在体质、智力和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比较差。

贫困地区人由于生活水平低,营养条件差,医药卫生条件差,因而体质普遍较差。比如,陕西省淳化县地方病在全县分布很广,山区尤为严重。据1986年调查,全县患大骨节病12393人,克山病43人,甲状腺3418人,妇女病7171人,麻风病7人,布病163人,出血热发生33例。这些地方病患者共23650人,占总人口的15.5%。在贫困地区人的体质中,知识分子的体质问题更加严重。对湖北省36个山区县(市)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山区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被调查对象中,有慢性病仍坚持工作的占50.1%,重病住院或卧床不起者占0.4%。

体质差,劳力弱,是许多贫困户贫困的直接原因。比如福建省连城县1988年63户未脱贫户中,痴呆或残疾者家庭共有9户,因主要劳力患病而致贫的有11户。

智力的基础是文化程度,所以可以用贫困地区文化程度的情况来说明贫困地区的智力情况,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西部地区54.5人,比全国平均少24%,农村12周岁和12周岁以上人口文盲率,西部地区占一半左右,比全国平均高2/3。西藏文盲率高达77%,青海、甘肃、云南文盲率超过50%。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22个贫困地区中41个县,在12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44.2%,比全国的23.5高20.7%。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55%,个别偏远县、乡的文盲率高达80%以上,据贵州省21个贫困县的统计,12岁以上的589.83万人中,文盲、半文盲占57.6%。

虽说社会上脑体倒挂的现象较为普遍,但这是分配上的问题。从生产能力上讲,从创造的价值多少讲,不少地方的调查都证明,人的劳动能力与文化水平的高低呈正比。贫困地区文盲和低知识的人太多,所以劳动能力极低。不少研究也都证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生育的胎数越少,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生育胎数越多。由于贫困地区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太多,所以出现了比发达地区更高的生育率。

贫困地区人的观念落后,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前面产业结构中,在分析自然经济对人们观念影响时,已经涉及到这一问题,这里只再作些补充与概括。

自然经济意识。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

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

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长期不能摆脱困境,使一些农民对前途失去信心。有的人认为好也好不了多少,差也差不到哪儿去,对治穷致富悲观失望。在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下,许多农民不去寻找致富门路,而寄希望于“老天爷”风调雨顺。

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较普遍。由于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低,不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以及过去扶贫工作中的偏差,使不少贫困农民产生了依赖国家的思想。许多本可以自力更生,联合起来办好的事情,非要等国家拿出钱财才肯去做。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

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例如湖北省房县特产的黑木耳,个大肉厚,胶质多,营养丰富,驰名中外。用传统古老方式,露天生产每公斤木耳,最少需要耳材50公斤,一般为150公斤,多的达到300公斤;反之,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室内生产同样多的木耳,一般只需要10公斤左右耳材。然而,如此高效益的开发技术,却因为旧习惯的束缚而推广不开,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

迷信也使贫困地区人民吃尽了苦头。1986年4月11日。陕西佳县白云山太上老君庙里香客如云,传说这天是真武神过生日,布施者络绎不绝,庙里收入高达7万元,相当于佳县每天财政收入的20倍。那天,河对崖的山西临县渡口壅塞了几万人,要求渡河求神者,多是山高地薄,生活不景气的地方来的。原来5角钱一张的船票陡涨到2元,定员68人的小船塞满了174人。结果行至河心,船翻人亡,只有45人生还。那些在黄河漩涡中随波沉浮、命在旦夕的香客,竟还有高喊“真武神保佑”的。云南中甸县一户农民搞经济开发收入数千元,全部拿去献给菩萨。以保佑他来年更加顺利。

贫困地区的资金本来大量短缺,可是由于迷信,传统习惯的作崇,造成大量财物的浪费。修庙、修坟、大办婚丧事,不必要的人情礼物,大肆饮酒,大量的宗教迷信活动,赌博、逢年过节的大肆铺张浪费,等等,使本来可用于发展生产的财物资金,被挥霍一空。

1.7.政府行为偏差

政府在协调和处理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以使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行动,即称为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可以分为政府

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和军事行为等。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即政府调控经济系统,使经济过程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所表现出来一切行动。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行为就分为中央政府行为和地方政府行为。鉴于中国政治高度统一的现实,我们把中央政府行为和地方政府行为合称为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面之一,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尤为明显。

政府行为,就其效果而言,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贫困地区在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贫困地区长期未彻底摆脱落后状况的原因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具体措施、行政机构设置,以及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某些失误,给贫困地区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1.7.1.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上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生态破坏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有的是先天的,有的却是政府行为偏差造成的。《安徽大别山区综合发展战略》里就指出:“大炼钢铁”和“以粮为纲”两度错误,使山林遭受了重大破坏,盲目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1985年大别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45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7%,年均土壤侵蚀量20543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河流淤塞,危及水库安全;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例如大别山区的六安县南部陡坡开荒地有机质下降到0.59%,全氮只含0.032%,速效磷只有0.0002%。生态遭到破坏,洪旱灾害频率加快,岳西县1934——1964年30年间,出现洪、旱灾害各8次,而1965——1983年18年间,却发生洪灾11次,旱灾17次。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贫困地区单一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商品经济,也与政府指导方针上的错误有关。“以粮为纲”是贫困地区单一粮食型结构的直接原因;“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平二调”、企业产品的直接调拨等一套“左”倾搞法,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生产关系不断变更,超越了贫困地区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现实状况,加上政策多变,山权、林权不稳,如很多地方把社员自留山、自留树几放几收,把生产队的山林过渡为生产大队或公社所有,国营农、林牧场无偿占用集体山林、土地等,这些都在群众中造成了极深刻的消极影响。政府的这些行为在改革前确

实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岂止是贫困地区,全国城乡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也是与政府的这些“左”倾行为分不开的。

1.7.2.一些政策不合理

原甘肃省省长贾志杰就说过:在旧体制下,通过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的调节,甘肃省原材料工业产品一直以指令性计划调出省外,支撑了东部的加工工业。低廉的价格使原材料工业创造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东部的加工工业。而东部加工工业的产品,又以较高的价格,在西部市场上销售。一头是低廉的价格,另一头是高价,这种不合理的“剪刀差”,使得利益转移,资金外流,使得甘肃省工业发展难以自我积累,资金难以自我集中,只能靠伸手向上要投资。东部加工工业膨胀对原材料供给造成巨大压力,使得甘肃省工业的资本存量难以自我调整。现有企业始终处于高负荷运行的状态中,仅有的一点财力,包括中央给的投资,只能用在原材料的外延生产上,其他产业的发展挂不上号。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整个经济结构难以趋于合理,在体现既得利益的现行价格难以调整的情况下,调出的原材料越多,经济实力外泄越严重,只得捧着金饭碗受穷,年复一年,到中央要钱花、讨饭吃。

贫困地区情况特殊,应该得到一些特殊政策。可是政府在财政、税收、贷款、价格、补贴、人才交流等政策上实行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一刀切”的做法,结果便利了发达地区,苦了贫困地区,比如贷款政策,“拨改贷”后,全国统一利息率、统一规定贷款的30%的自有资金比例,产生了越富的地区越能得到资金扶助,越穷的地方越是贷不起,客观上堵塞了贫困地区取得资金的渠道。据调查,在安徽省金寨县营造丰产速生林,每亩以15元计,需要自筹资金45万元,加上小水电,共需615万元,地方财政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在湘西花垣县银行计划给乡镇企业贷款500万元,结果只代下去40%,其余60%没人敢贷。因贷款利息“一刀切”。设备8.4%,流动资金7.2%,信用社却为9.6‰和12‰。

贫困地区的财政赤字大,财政补贴多,这是事实。但有的赤字、补贴是由于上级只管下文件开口子,不给增拨补贴经费造成的。例如湖北省黄冈地区,近几年来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每年超收近2000万元,但由于中央为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一些重大的财政政策陆续出台,以致地方财政收不抵支,连年赤字。1985、1986两年。黄冈地区收入完成3.87亿元,正常支出却接近4亿元,支大

于收1300多万元。1987年,黄冈地区财政收入完成2.4亿元,比上年增收近4900万元,但因一些减收增支政策仍在出台,加上历史遣留包袱过大,迫使财政赤字达1100多万元,地方性财政赤字面达70%。1988年财政形势更为严峻,工业用电加价、折旧率提高,企业、教育调资、行政、事业单位增发资金,价格暗补改为明补,等等,再需增加支出1000多万元,加上上年赤字,财政实有2100多万元缺口难以填平。“一刀切”政策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巨大财政赤字,完全与扶贫开发的要求相悖。

1.7.3.经济投资失误多

贫困地区本来用于生产性开支的经费就不多,地方政府的一些领导人,对这点有限的经费也不好好使用,或投资建设一些不该建的项目,或建设项目的成本太高,效益太低。据西藏建设银行提供的资料,1965——1968年,搞“三线”建设,投资7237万元,仅三年时间报废了2300万元,70年代“填空白”,昌都、拉萨等地搞玻璃、化肥等厂,浪费投资1500万元。向阳煤矿投资478万元,建成后挖不出煤来,落个“煤矿烧牛粪”的美名,昌都金河电站301.6万元投资全部报废。墨脱公路1983年下马,2348万元投资付诸东流。就是建成的,也得付出内地难以想象的代价。装机仅2600千瓦的献多电站,千瓦均造价1076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被群众称为“钱多电站”。拉萨冷库单位造价4163元,与献多电站同创行业工程造价最高记录,花了极高的成本建成的企业,一运转,却又不灵。西藏30年来共建成小水电站816座,现已报废23.3%,带病运转的15.7%,日喀则地区建成小水电站175座,如今已有40%不能运转。1.7.4.机构痈肿

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但行政机构设置毫不落后。比如山西的大宁县,人口4.8万,不及临近洪洞县的1/10,1987年财政收入95万元,不及洪洞县的1/50,但机构设置与洪洞县相比一个不少,全县没有一个民主党派的成员,也没有一个台属、侨属,但政协、统战部、对台办、侨联等机构应有尽有,一个不到5万人的县,副县级以上干部就有26人,副局以上干部342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体化管理,中央对省、地、县三级的业务管理是以条条的形式一贯到底。为了保证条条的顺畅,地方政府就设置相应的部门,中央各部门的算术级增长趋势,拉动着地方政府以几何级的乘积迅速扩张,加之地域管理的块块行政网络也在力

求健全与完善,这种相互迭加的行政完善化的要求,就向吹气球一样,把贫困地区的政府膨胀起来了。贫困地区脆弱的地方经济、细小的财政收入与不断扩大和肿胀的政府机构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贫困地区大量悖理的现象:

一方面缺乏资金,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大量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如西北某省“六五”期间行政管理费支出大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而基建拨款比例又低于全国支出比例近10个百分点。

一方面由于落后地区农民素质低,自组织程度低,需要加强政府的一些职能;另一方面人员工薪、补贴等经费开支在财政比例中迅速上升,保证政府职能的事业费等比压缩,呈现出人员增加,职能减弱的反向发展趋势。

一方面缺乏科技、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于政府机构,复杂的人事关系,部门、人员之间的磨擦、扯皮,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与指挥当地经济开发的领导职能。

1.7.5.指导思想有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对贫困地区扶持的指导思想不对头,方法不当。单纯输血多,扶持发展生产少。靠输血维系生命成了贫困地区的通病,西北五省区的地方财政自给率仅在46.8%,“六五”期间,一半以上靠上级财政补贴,有的地县达到80—90%以上。千方百计地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与外部投资,成了缓解当地财政的“捷径”,使贫困地区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结果是越救济越穷。《富饶的贫困》一书举例说:“30余年的平均趋势是,青海的中央财政补贴平均以每年14.3%的速度递增,本地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9.4%,也即是说,本地财政收入增加1元,需要中央财政补贴相应增加1.52元。西藏财政补贴平均每年增长给的钱倒成‘尅星’了,补贴越多,收入越少,亏损越大”。几十年来,国家在贫困地区花的钱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贫困面貌因而长期得不得到改变。1.7.6.腐败现象

贫困地区山高皇帝远,一方面是封建主义残余很深,家长制,一言堂,任人唯亲、拉小圈子,搞派性;另一方面贪污腐化严重。有些干部不顾民间疾苦,只顾自己吃喝玩乐。陕西省子长县是延安地区最贫困的县之一,1987年和1988年,先后由国家补贴、拨款1121万元和1280万元。这个县的县委书记用陕建技术培训费外出“考察”,由县农委凭空伪造了一份2.5万元“培训计划”,从县老区办

取款用于外出“考察”。从1988年9月26日起,他带领各乡镇书记,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29人考察团浩浩荡荡出发,到了江苏吴县不到3天,突然改变路线,先后到杭州、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游山玩水,历时37天,花费3.5万余元,其中用于公费旅游的开支达21527元。另外,他还经常利用职权白吃、白喝、白拿。

2.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

2.1.地区贫困的多因素综合作用论与单因素根本原因决定论

贫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还是某个单因素根本起作用造成的结果?这是在贫困原因探讨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前面我们分析了造成贫困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单因素根本原因决定论者认为,在这七个方面的原因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原因,其他原因都是在它基础上产生的,并可以通过它的解决而得到解决。不同的单因论者,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指导理论的渊源不同,理论概括的层面不同,认为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比如,受马尔萨斯人口论思想影响的人,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太多;受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结构生产力”影响的人,认为产业结构单一是贫困的根本原因;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爱尔维修“教育万能”思想影响的人,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太差;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的人,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太差;也有人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落后,等等。

笔者认为,贫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贫困的基本原因来看,包括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和人口数量太多这三个因素。单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造成贫困。由于自然条件太差,贫困地区的落后技术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造成产出较少;较少的产出满足不了太多人口的基本需要,造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200公斤这个温饱标准,于是才出现了贫困。在基本原因基础上,形成了其他派生原因。比如,由于人均粮食占有量对于产业结构是一个硬性约束,贫困地区在人均粮食占有量极低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的自然经济;由于自然经济不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需的财力和强大的需求拉力,所以贫困地区社会基础设施落后;而落后的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造就孕育出素质很差的人。

贫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由还在于在基本原因基础上形成的其他落后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它们就在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动中相

对独立地发挥着各自的消极作用。比如,人的保守、封闭的落后观念一旦形成,它就阻碍着人们采用新技术和发展商品经济。再比如,在落后生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经济结构,反过来又阻碍着技术的发展。因为商品经济要靠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商品经济能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自然经济没有外部的压力,对技术的需求也就不迫切,所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技术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另外,自然经济也没有物质条件使用先进技术,因为先进技术也是一种商品,无论机械技术、还是化肥技术、植保技术、良种技术,你要使用它们,就得用商品去交换,由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提供不出用以交换的商品,也就无法使用这些技术。

某种原因产生出某种结果,原因消失了,结果会消失吗?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因消失了,结果也随之消失。比如用火烧凉水变热了,火熄灭之后,热水又变成凉水。一种情况是原因消失了,结果却不随着消失,它保留下来了。比如用火煮鸡蛋,火熄灭之后,煮熟的鸡蛋不可能再拿去孵小鸡。这两种因果关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后一种情况更是大量存在:母亲生出儿子,儿大不由娘。社会生活中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说法:“什么什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什么无法弥补,就是因为有的结果一旦产生出来,就再也变不回去了。单因素根本原因决定论者只看到了众多根本原因,而无视众多原因的相对独立性,这就是他们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由于他们忽视了众多原因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在解释地区贫困的形成上都是不成功的。

如果说自然经济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解释我国封建社会的几次经济繁荣呢?须知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都是自然经济。单纯用人的素质差也不能解释贫困的形成。因为人的素质不是天生的,它本身是贫困造成的恶果。更何况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个人处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死亡线上时,求生的本能是会驱使他改变自己所处的状况的。任何人这点起码的素质还是有的。建国以来三次向青海移民,均以失败告终,就是一个例证。真实的原因是有的地方确实自然条件太差,土地长不出东西,所以那里的人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当然,完全用自然条件差也解释不了这样的现象,两个相邻的县,自然条件基本一样,但一个县是贫困县,另一个县并不贫困;也不能解释有的贫困县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脱贫了,须知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完全用技术水平高低的变化也解

释不了这个现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和以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以前和1985年以后,贫困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这是政府行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口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更是贫困地区的一个大问题,但完全把贫困原因归罪于人口太多,似乎有些解释也很牵强,人口问题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难道意味着短期内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吗?难道扶贫工作就只是一个计划生育工作吗?显然,我们只有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才能解释各种各样的贫困现象。

原因产生出结果,结果形成了,怎么消除它?第一种方式,由于原因消失了,结果也会消失,所以可以采用去掉原因的方式去掉结果。第二种方式,由于原因消失了,结果不会消失,这时,除了去掉原因以免使更多的结果出现外,还需采用其他办法来消除已经产生的结果。单因素根本原因决定论者的论点是为他们采用单一治理措施服务的,他们认为,只要采用某项单一措施,消除了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问题即可解决。我们认为贫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为了说明对贫困地区应该进行综合治理。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综合治理,贫困地区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2.2.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

木桶是由很多长条木板相拼而成的一种盛水工具。作为一个整体,木桶的盛水功能来源于组成它的全部木板功能的集合。每一块木板对水桶的总体功能来讲,都是必要的,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一块桶板的高度,也不是取决于所有桶板的平均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一块桶板的高度,一只木桶的盛水量与组成木桶的最短一块桶板之间的这种制约关系,即为“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经济学语言是: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水平不是受制于总体中最强一部分所协调的程度,也不是受制于总体中各部分的平均可协调度,而是受制于总体中最弱一部分的可协调程度。可协调度最弱的这一部分就构成了总体的“最小构成因子”。“最小构成因子”是“最大限制因素”,这就是“木桶效应”的辩证法。

我们说贫困地区产生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意思就是说,在贫困地区的经济总体中,短板块太多了,这里也在漏水,那里也在漏水。但同时我们又认为,在众多的短板块中,必然有一块是最短的,即存在着“最大限制因素”。把贫困原因看成是单一的,是错误的,把众多原因看成是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的,也是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筛选器”的功能,又具.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据资料显示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经济比较落后,以农业为主,外出打工相对较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甚是严重,不仅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贫困地区脱贫至富事关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所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家乡的几个村庄做了相关的调查得出了以下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 一·知识水平 知识决定命运,决定人生的高度。农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现今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知识鸿沟相对较大,从樱桃园镇附近几个村庄的教育来看,导致其不能脱贫致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儿童教育。大约四五个村庄建有一所小学,学校老师的文化水平不乏高中生,村里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辍学在家帮忙干农活就是早已装扮成超过其自身年龄的服饰外出务工。 (二)农村总体教育程度。总体教育程度较低,到达大学本科以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约占到百分之一。八成的人只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 (三)农村干部素质低,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基层腐败严重,仅从乱收费,拒发直补金等 (四)农村扫盲率。教育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目前还尚有亿文盲。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01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文盲或半文盲劳动者比重占总数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高中文化程度的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年,只有小学水平都足以说明。 二·思想观念 (一)小农经济思想局限。 1、乡土意识。土地在农民的心目中更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重的乡土意识使传统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即所谓的安土重迁。乡土意识还表现在人们的老乡观念上。不论走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日期:20 年月日 调查员: 一、村庄概况 1.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 2.村庄名称县(市)镇(乡) (村) 3.行政村总面积亩,管辖个村民小组。 地势主要类型:A.平原 B.丘陵 C.山地 D.其他 4.本村所属经济趋于类型: A.农区 B. 牧区 C. 林区 D.其它 5.耕地情况 (1)耕地总面积亩,其中村集体经营面积亩;可灌溉耕地面积亩,上年年新增加耕地亩,减少耕地亩。 (2)村里主要粮食作物(可多选):A.小麦 B.稻谷 C.玉米 D.大豆 E.薯类F.其他 (3)村里主要非粮食经济作物有。种植面积、产量各是多少? 6.人口状况(2012年)

7.经济情况 (1)本村经济发达程度占所在县(市)什么水平? A.上等 B.中上等C中等D中下等E.下等 (2)全村上年年实际总收入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万元。 (3)全村上年年利、税万元,比去年增长 %。 (4)上年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万元,比去年增长 %;其中,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依次是。 二、村庄建设 1.村委会是否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A.有 B.否若有,占地平方米。 2.村里有个医务室和诊所,占地平方米,医务人员人,床位数。 3.有个图书室,占地平方米。 4.村内是否有小学? A.有 B.否 若有,占地平方米,学生人数人。 5.村内是否有幼儿园? A.有 B.否 若有,占地平方米,儿童人数人。 6. 村内是否有市场?若有,占地平方米。 7.村里是否有企业? A.是,有个,企业全年总产值万元,经营方式(集体、私营)? B.没有 8.村里有没有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 A.有 B没有 如果有,有哪些。 9.村民住房主要类型是什么? A.钢筋混凝土 B砖混 C砖石 D砖木 E土房 F土木 G木建筑 H其它

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

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

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2014年10月17日 10:07 来源:环球在线 10月16日,首届“10·17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此次论坛是中国首个扶贫日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努力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演讲。 他说,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事关群众最现实利益的民生工程。据统计,2013年我国医疗达到了73亿人,其中门诊69.6亿人次,卫生计生与群众关系之密切。但是,我国城乡健康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疾病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率高达37.8%,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工作,扶贫纲要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都将卫生和计划生育纳入扶贫重点服务范畴,做出重要的部署。国家明确要求将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工作与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等政策相结合,与深化医改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结合,与实施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按照普惠政策重点支持,试点政策优先支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努力让贫困地区群众少得病。贫困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越是贫困的地区群众的健康水平越低,这既有人居环境,经济社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还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了健康暖心扶贫基金,已筹集社会基金2600多万元,专项用于卫生计生行业扶贫,已为4个定点扶贫县特殊困难家庭2200余人提供了大病救助,医疗补助,及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救治等一免三助的服务。努力让贫困地区群众方便看病,看得好病,为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加大“输血”力度的同时,也注重“造血”功能的加强。 王培安介绍说,2013年以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基础实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县级医院,村卫生室,农村急救体系等31853个建设项目和18220套乡镇卫生院周转室。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每年投入近14亿元,实施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西部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等项目,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卫生工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村幼教现状对策 [摘要]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可以说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又发展到什么状况呢?以美国为例,美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愈来愈重视。白宫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作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前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基本内容有:到2000年,所有美国幼儿都要做好入学准备;所有的残疾儿童和处境不利 ........ ....的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与其 发展相适应的幼儿教育 ..........,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要使儿童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医护,以便保证在入学时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 时隔100年,发展中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中国贫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 但是,据湖北省2002年对农村儿童发展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数虽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但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前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在现行办学体制下, 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以公办小学中的村、点小学校附设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学前班和民间私人办园的形式双轨并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艰的发展

贫困地区调查报告

贫困地区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施和扩大招生规模后,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法对民院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民院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存在问题。旨在通过此次调查更准确地掌握我校贫困生的现状,以便能从实际方面解决我校贫困生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生活状况 一、调查背景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收入在1500以下的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截至20XX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调查内容 我们此次调查主要是要了解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其中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情况、日常生活的心理状况和交际情况。即调查中我

们会涉及他们的生活行为,如兼职行为、娱乐行为和交友行为等。还会涉及到他们的态度,如对环境的满意否、和涉及心理压力时的态度等。 三、调查目的 由于现今贫困生问题的严峻形势,我们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分析贫困生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情况,落实贫困生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生就读问题。以便各方力量解决此问题时有所借鉴,促进贫困生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提高的进程。 四、调查时间 20XX年6月25日——20XX年6月28日 五、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并以文献法为辅。 六、调查对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系大一、大二贫困生 七、贫困生生活现状 (一)家庭情况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贫困地区调查报告)状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山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贫困的根源不是源于农村和城乡之间内在的经济基础差异,而是源于凌驾于农村和城乡物质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源于产权制度的缺失、结构制度的差异、保障制度的偏颇、财政制度的歧视、法律制度的失灵、传统文化制度的禁锢。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制度设计。 一、对现阶段农民贫困问题现状的考察 (一)关于“贫困”定义的争议 关于贫困,中国官方90年代初给出的标准定义是:以1990年为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30~650元和每年人均粮食消费低于300公斤;而我国学者则一般将贫困理解为物质上的缺乏,即缺少基本生活资料和精神上的贫困;迪帕·纳拉扬等人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权力和发言权的缺乏更是其定义贫困的核心要素[1];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2]。概括之,人们比较公认的还是世界银行给出的表述[3]:当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贫困是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即贫困意味着无权、没有发言权、脆弱和恐惧等(世界银行,2001)。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的涵义具有相对性,它随时间和空间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不同的国情,对于“贫困”的定义自然有所区别。 另外,根据贫困标准来划分,贫困一般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陷于物质生活的极度困苦之中。而相对贫困则是指相对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言,即生活水平在最低层次那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采用的是绝对贫困概念,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二)当前农民贫困现状:忧大于喜 基于以上相关标准和贫困概念的理解,我们对中国当前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加以总结概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推进,在解决农民贫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起初简单的物质扶贫,即“给钱给物”的扶贫措施非但没有使一些地区富裕起来,相反却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懒汉风气,这种被称作“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修路、送技术、送文化,人们称之为“造血”的扶贫方式,这种所谓的“造血”扶贫的办法也慢慢显现出“劣质性”,而且在进行农村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富得慢,穷得快”的怪现象,有的地方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禀赋差的地区发展的快;有些地区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精神面貌颓废不堪,更有甚者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事业也是空中楼阁,医疗卫生更是形同虚设,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自身发展所需的内部资源已几近丧失殆尽。 另外,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虽然是下降的,但速度却是极为缓慢的,中国现在还有近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同时,城乡差距还在在继续拉大,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为2.9比1,比1983年的1.7比1高出71个百分点。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53倍提高至1999年的1.96倍,城乡差别一目了然,为农村的相对贫困作了极为清晰的注脚[4]。虽然农民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

贫困户致贫原因及帮扶措施

贫困户致贫原因 1、因病; 2、因残; 3、因学; 4、因灾; 5、缺土地; 6、缺水; 7、缺技术;8、缺劳力;9、缺资金;10、交通条件落后;11、因婚; 1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注意:选择贫困户致贫原因,一定要精准、切合贫困户实际情况,例如:因病,要具体写出什么病。如果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应选择最主要的一项。结合当地情况,缺水和交通条件落后一般不作为致贫原因。 扶贫帮扶措施参考样本 1、医疗帮扶:协助申请办理大病救助; 2、种植帮扶:帮助加入XX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培训种植技术,例如种植大蒜、大葱、甘蓝、韭菜、芦笋、柿子、黄瓜、西瓜、苹果、葡萄、牡丹等小麦玉米之外的高效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3、养殖帮扶:帮助加入XX合作社,培训养殖技术,例如养殖鸡、鸭、鹅、猪、牛、羊等其他规模养殖增加收入; 4、务工就业帮扶:介绍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到XX地方XX企业务工,提供就业岗位; 5、技术培训帮扶:培训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学习养殖技术或种植技术,发展养殖或者种植产业,增加收入;培训学习驾驶技术;培训学习木工、瓦工、钢筋工、钳工等技术;培训学习其他加工技术,增加就业机会,脱贫致富; (未完,见背面)

6、金融贷款帮扶:帮助协调贷款,发展XX产业,增加收入; 7、政策帮扶:协助申请办理低保或五保,协助办理计划生育奖励资金,争取危房改造资金; 8、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增加收入; 9、产业帮扶:光伏产业、面粉加工、服装加工、发展牡丹产业、瓶盖加工、绑扫帚、藤椅等家具加工、纸袋加工、小饰品加工等,让贫困户参与务工或入股融入发展产业的方式,增加收入; 10、捐助慰问帮扶:志愿帮扶、社会捐助、民政救济; 11、加入电商帮扶:发展农村淘宝,在网上进行买卖交易; 12、旅游农家乐帮扶:利用池塘、沟渠发展垂钓休闲娱乐,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 13、教育帮扶:保证贫困户家庭孩子不辍学或毕业后帮其联系工作; 14、创业帮扶:帮助贫困户策划论证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例如磨豆腐、卖豆芽、炸油条、摆地摊、小规模经营商店等; 15、基础设施帮扶: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例如打井、铺设高压线到机井、村庄修路等(针对基础设施较好的村庄可填此项); 注意:以上帮扶措施仅供参考,帮扶措施应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与贫困户家庭收入、实际情况相符,越具体越好。 (完)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 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 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 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 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 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 建设的顺利推进。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 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 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 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 招商 ,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 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 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 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措施,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所以,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及家庭收入增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情况看,边远地区、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居多。这些地区都有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教育文化、工农业不发达,信息闭塞、商业网点不健全,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而且微薄的特点。这些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也是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在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所以,中国的贫困明显带有区域性的特点,并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包括其中,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各种自然灾害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上就有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后由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富裕程度的差距拉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多,比重大,程度深。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约占到8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约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

贫困户和脱贫户问卷

贫困户和脱贫户问卷

————————————————————————————————作者:————————————————————————————————日期: ?

进村入户调查问卷 一、贫困户 问卷编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研地点:__________省__________县(市)_________镇(乡)______________村(区) 调研时间:_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时______分 调研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农户类型:______________①贫困户;②脱贫户 调查农户姓名:_______;性别:①男;②女。 民族: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 第一部分:农户家庭基本信息 a1.您的学历:___________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职校、中专;⑤本科(大专)及以上。 a2.您家户籍人口_________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_____________人,16岁以下未成年人人__________人;具有劳动能力_________人;其中,常年在家务农__________人,常年在外打工________人,家庭常住人口___________人。 a3.您家建档立卡时间是_____________年。 a4.您家主要致贫原因是___________(请结合建档立卡数据库或农户扶贫手册信息填写) ①因病;②因残;③因学;④因灾;⑤缺土地;⑥缺水;⑦缺技术;⑧缺劳力;⑨缺资金; ⑩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a5.您家成员中是否有国家公职人员?________①是;②否。 a6.您家成员中是否有现任村干部?__________①是;②否。 a7.您家是否有拖拉机、铲车等大型机具?_________(≥3万元)①是;②否。 若有,购买时间是________年。 是否有货车、面包车或轿车?______(≥3万元)①是;②否。若有,购买时间是______年。 a8.您家是否在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门市房?____________①是;②否。 若有,购买时间是___________年。 a9.您家是否有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____________①是;②否。 a10.您家是否属于个体工商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经营执照)?_________①是;②否。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根椐我区“精准扶贫”行动干部帮扶计划为了切实改变马宫镇马宫居委南湖村村民林少慈的贫困现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精准扶贫”行动有关文件要求,我于2016年7月20日,深入马宫镇马宫居委南湖村村民林少慈家了解情况,现根据南湖村发展规划、结合林少慈家庭实际,特制订如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贫困户林少慈,马宫镇马宫居委南湖村村民林少慈,全家 3 口人,房屋1 间,住房面积30 平方米,家庭简单实用家具简陋。现有主要劳动力1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女儿在外打工获取。户主:林少慈,61岁,小学文化程度,患有精神病。邱思婷、女、1997年01月出生、健康,初中毕业,在外工作,月收入约2000多;邱思浩、女、1999年05月出生、健康、在校读书。 二、贫困原因:1、家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农业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 2、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或外出务工为主;3、户主常年患病,医药费用支出较大,家庭主要因病致贫。 三、帮扶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过前期的入户对接、建档立卡,初步了解了家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具体困难,并对2016年的精准扶贫任务进行了梳理,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7月—8月:深入帮扶农户,了解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帮扶计划; 2、8 月—9月:进行思想帮扶,不定期的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重塑信心,使帮扶对象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3、9月—10月:

赠送有关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有关书籍,通过看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法寻找致富门路,搜集致富信息; 4、10 月—11 月:宣传低保、五保、粮食直补、计划生育优惠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类优惠政策,积极配合;5、经常入户了解家庭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做到及时排除家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之,对林少慈家的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靠单纯的输血而解决贫困问题。因此,通过对该家庭的全面了解,掌握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后,帮助其掌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本领,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发展种植、养殖,力争做大做强,力争在3年时间里(2018年底)帮助林少慈家走上幸福小康之路。 二〇一六年七月八日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对策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 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美元/天。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

贫困村简介

贫困村简介 村基本情况 一、全村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国土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 2、村民组数、总户数、总人口数、少数民族户数。 3、贫困发生率(高于27%)、201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4819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是否是“空壳村”)。贫困户数(人口数)属性:一般贫困户(人口数)、低保扶贫户(人口数)、低保户(人口数)、五保户(人口数)。民政兜底的“两无”户(人口数)【=长期保障户(人口数)、一般保障户数(人口数)】。 二、全村产业、资源情况 1、自然资源情况。 2、传统产业情况(要有具体数据)。 3、产业化现状(要有具体数据)。 三、全村文化程度 1、全村劳动力数。 2、小学、初中、高中人数。 4、劳动力主要从事行业(工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 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1、小学。 2、卫生室。 3、安全饮水。

4、村级公路公里数。 5、通组公路公里数。 6、其他。 五、致贫原因分析 六、脱贫分类管理情况 1、工业化、城镇化、旅游业、山地高效农业、建筑建材业、第三产业带动情况 2、生态移民标识(分为搬迁至小城镇、产业园区、重点景区(旅游型)、县城及县城规划区、就地就近搬迁) 3、大病医疗救助标识 4、?两无?人员‘精准扶贫平台’自动标识。 七、精准扶贫现状 1、驻村工作队情况。 2、结对帮扶、部门帮扶、其它帮扶情况。 3、帮扶措施实施情况。

村帮扶计划 帮扶计划要有具体的规划项目名称、数量、投资、规划的年限及覆盖的范围、人均增收等内容。村的计划要归属于乡镇计划中。计划是?大扶贫?的。 一、“十二五”规划未完成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 三、六个到村到户(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 四、年度减贫计划、和增收计划。怎样解决“空壳村”问题。 五、帮扶单位及其责任人。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原因进行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关键词地区贫困政府行为人的素质技术水平最大限制因素 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 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 1.1.自然条件太差 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自然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1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1.1.土壤质量差。由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青海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 1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西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

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亲仁乡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 1.1.2.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远。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边远山区。 1.1.3.地形复杂。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比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全县地貌由中山原(占总面积21.1%)、中山(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 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再比如广东省五华县,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 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书中列举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贵州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 横断山地区、海东地区、海西地区、西藏地区、南疆地区。

贫困村、贫困户识别资料

参考文本1 贵州省贫困户申请书 村委会: 我家住组,家庭人口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人。2013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元。特申请为贫困户。 申请人(签字): 20 年月日 (一式两份,县乡存档) - 1 -

参考文本2 村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会议记录 时间: 地点: 参会人数: 主持人:记录人: 内容: 附件: 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统计表 序号村民小组户主姓名家庭人口致贫原因2013 年家 庭人均纯收 入(元) 得票数 - 2 -

(一式两份,县乡存档)参考文本3 村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 根据农户自愿申请,我村于年月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参会人数人,占全村人口比例%),民主评议评选出贫困户户人。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汇总,初选贫困户户人,现进行公示(名单附后)。如有异议,请从即日起7日内向村委会提出意见。 监督电话: 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代表签字: 村委会(盖章) 年月日附件: 村贫困户初选名单 序号村民小组户主姓名家庭 人口 致贫原因 村民代表大会 民主评议得票 - 3 -

(一式两份,县乡存档)参考文本4 关于审核确认贫困户的报告 乡(镇)人民政府: 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村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初步认定等户(人)为贫困户。现将我村初选名单汇总上报(名单附后),请予审核。 村委会(盖章) 年月日附件: 村贫困户初选名单 序号村民小组户主姓名家庭人口致贫原因 - 4 -

(一式两份,县乡存档) - 5 -

参考文本5 乡(镇)贫困户审核确认情况公示 根据《贵州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乡(镇)对各村上报的初选贫困户户人进行了审核,同意将等户(人)拟定为贫困户,现予以公示(名单附后)。有异议,请从即日起7日内向本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 监督电话: 乡(镇)人民政府(盖章) 年月日附件: 乡(镇)贫困户拟定名单 序号行政村村民小组户主姓名家庭 人口 致贫原因 (一式两份,县乡存档) - 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