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谏逐客书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7
谏逐客书课后答案【篇一:谏逐客书李斯阅读答案附翻译】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谏逐客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李斯。
(二)能力目标1.能准确翻译字词和句子。
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论证方法(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的素养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2.《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论证方法四、教学内容(一)作者小传李斯(?-前 208 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赢政聘为客卿。
公元前 237 年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秦王采纳。
他在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提出并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的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助赵高矫诏立少子胡亥为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被腰斩于咸阳。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章构思严谨,重质实而不失文采,在短暂而又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传世文章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和《自罪书》,大都被收入《史记•李斯列传》。
(二)创作背景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三)内容述评《谏逐客书》是秦王赢政十年李斯给秦王的一个上书。
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发展影响了原有贵族的利益,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之国力的事件,全部否定客卿的功绩和作用,奏请秦王驱逐客卿。
李斯及时上书阐明利害,秦王因而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谏逐客书》
(一)识记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2、本文的文体类型。
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奏章。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2、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铺排集中在二、三段: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和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
大量列举事实做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力量。
3、本文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接踵联翩:“臣闻地广者人众厖”,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对偶:“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
有的是同义强化,有的是反向对比,不仅增强了语义的表达作用,而且产生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
(三)简单应用
1、简析本文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个论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不能逐客的原因: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的功绩;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想统一天下的目的相违背: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四)综合应用
1、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四君八士”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
对比法:三个论证的段落均有。
2、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二、三、四从历史、现实和理论方面论证;第五段总结全文。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下列关于《谏逐客书》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的一篇奏议,劝诫秦王不要驱逐客卿B.作者在文中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C.“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句直接指责了秦王的过错D.本文结构曲折多变,严谨有序,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正确答案:C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所指斥的是( ) A.武姜B.郑庄公C.京城大叔(共叔段)D.公子吕正确答案:C3.《马伶传》中体现主旨的关键情节是( )A.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B.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C.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D.华林部夜访马伶然后罗拜而去正确答案:C4.《杜陵叟》中,为突出急征暴敛的罪恶,作者先写灾情的严重,这运用的是( )A.铺垫手法B.对比手法C.侧写手法D.象征手法正确答案:A5.《断魂枪》的作者是( )A.郭沫若B.老舍C.闻一多D.铁凝正确答案:B6.《论快乐》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 )A.《管锥篇》B.《写在人生边上》C.《人?兽?鬼》D.《谈艺录》正确答案:B解析:《论快乐》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知识模块:文学常识7.下列词作中,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是( )A.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B.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C.声声慢(寻寻觅觅)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正确答案:A解析:柳永的《八声甘州》通过描绘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久客他乡急切的思归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辛弃疾的《摸鱼儿》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
李煜的《虞美人》通过描写三月春光来表达自己国破家亡的痛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及其历史背景。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如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
- 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李斯的谏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忠诚的情怀。
- 学习李斯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理解文章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三、教学难点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
2.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李斯其人及其在秦朝的地位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秦王要逐客?李斯为何要上书谏言?(二)课文讲解1. 第一段:分析李斯提出的中心论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 第二段:讲解李斯引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论证客卿对秦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3. 第三段:分析李斯通过类比论证,指出逐客的错误。
4. 第四段:讲解李斯从国家利益出发,论述逐客的危害。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2.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文章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分析李斯的谏言对秦朝历史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直言进谏,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有关李斯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直言进谏”的议论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谏逐客书》,让学生了解了李斯的谏言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语文古文全篇翻译(第十版)《樊迟、仲弓问任》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老子》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晏子对齐侯问》译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谏逐客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论文说理的名篇佳作..《谏逐客书》从秦国的得失立论;处处为秦国着想;紧紧抓住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一战略目标;深刻地剖析了纳士的意义和逐客的错误;既符合秦国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抱负和事业精神;显示了散文辞赋的倾向;对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实用的分类方法..那就是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论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然后再加一条: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6-7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对事的论断”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1112针对性再者;《谏逐客书》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9《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熟读并背诵《谏逐客书》全文。
3.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为什么秦国要驱逐客卿?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谏逐客书》,圈点勾画生字词、难句,做好笔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指出文章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论。
2. 教师讲解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回顾文章结构,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五、布置作业1. 背诵《谏逐客书》全文。
2. 查阅资料,了解李斯的生平事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谏逐客书》,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夜郎自大”、“画蛇添足”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文章中找到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解释其含义。
三、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给这篇文章写一个标题,你会怎么写?2. 学生分享自己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学生回顾文章结构,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五、布置作业1. 深入阅读《谏逐客书》,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