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谏逐客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20
谏逐客书一、课文分析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 -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 -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
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
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谏逐客书》是唐代文学家戴叔伦所写,表达了他对当时逐客政策的不满和思考。
这篇文章涉及到政治、人文、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一一进行解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逐客政策的不满。
逐客是唐朝贵族诸侯中的一种惩罚措施,如果贵族犯了错,就会被贬到别的地方,或者被囚禁起来。
戴叔伦认为,这种政策既不利于政治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他看来,逐客政策是一种失去信任的表现,它将人才流失和政府高官的纷争直接关联了起来。
这也说明了,全国的治理和稳定也舍弃了。
第二部分强调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文化是传达思想的形式,它是每个国家的核心内涵。
戴叔伦认为,逐客政策直接导致了文化流失和丧失,政府和贵族的整个家庭结构被破坏,那些有知识和文化的人也离开了别的地方,在政府和社会上留下了空洞。
无论是语言、思想还是研究,文化都是国家和人民最重要的部分。
在保护文化和人文精神上,我们不仅需对自己有信心,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涉及到伦理问题。
贵族家庭关系的破裂使得家族和亲戚间的纷争更加频繁,甚至出现了暴力冲突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人们也开始钻营,拍马屁,这都是不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事情。
戴叔伦指出,唐朝需要的是爱国者和公正的领导人,而不是背叛家族的走狗和恶棍。
总的来说,戴叔伦在《谏逐客书》中惊叹于逐客政策和过度关注官员家族利益的危险后果。
他强调了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是国家内涵的核心,必须得到全面保护。
作为爱国者和公民,我们也必须自觉维护公正、稳定和文化的价值,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教材解析JIAO JIE XI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去游说秦王开凿河渠,借以消耗秦国的国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威胁。
得知了韩国的阴谋,秦王无比震怒。
秦国的宗室趁机进言,奏请秦王驱逐秦国国内所有外来的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迫于形势,李斯不得不离开秦国。
但他并不甘心,在途中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希望能够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的命令。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斯在写作时再三斟酌,用词谨慎,言辞恳切。
秦王看完李斯的文章,深受触动,下旨撤销了逐客的命令。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一、委婉含蓄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目的在于劝秦王收回成命。
一个是说客,一个是君王。
措辞稍有不当,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细读《谏逐客书》,我们会发现李斯的用语、遣词乃至于语气都十分委婉。
他始终以“臣下”自居,处处为秦王考虑,为秦国谋划,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荣辱得失。
在文章的开头,李斯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逐客”虽是秦朝宗室提议的,但却是秦王亲自下的命令。
可见,秦王对“逐客”之事早有决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责君王决策有误显然是不理智的,是大逆不道之举。
因此,李斯在陈述事由的时候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避开锋芒。
“逐客”政令的出现与当时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斯深知其中的原因,却没有明说,而是先自称“臣”,再谈“吏议逐客”的事,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无知之吏”,将秦王完全“摘”了出来,将此事一笔带过,委婉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二是回顾历史。
李斯在文章中既没有谈自己的困境,又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人,而是带领秦王一起回顾了秦国的历史,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用人。
秦王若能正确地识人、用人,其功绩将与“五帝三王”相媲美。
这无疑说中了秦王的心思。
这也是李斯能打动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斯满腹诗书,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君王考虑,展现了十足的诚意。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文言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臣闻之,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臣愿大王熟察之,勿以小利害大义。
解析翻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朝廷中有官员提议驱逐客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东宛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这五位贤士并非秦国人,但秦穆公任用了他们,国家因此昌盛,君主因此尊贵。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弥补君主之过。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齐桓公不接受管仲,桓公能够称霸,但如果没有管仲的辅佐,霸主的称号就无法确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楚灵王不接受百里奚,楚国因此灭亡,如果没有百里奚的辅佐,楚国就不会存续。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拯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诸侯国都亲附秦国。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到了秦昭王时期,任用范雎,秦国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功绩,昭王的功业没有衰退。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成就君主的伟大事业。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现在我听说,大王打算听从官员的建议驱逐客卿,客卿的地位并不低下,而驱逐他们,就是自我孤立于天下。
《谏逐客书》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文章第1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明确:(1)选材典型。
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论证论点。
(2)用事高度概括。
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而是高度概括,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
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
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
但是,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
写穆公重点在“求士”八句,用士结果两句;写孝公用客一句,结果八句。
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
2.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明确:(1)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
(2)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3)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阅读方法小贴士选用论据需要注意:①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②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③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④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
3.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明确:(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2)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文言文】《谏逐客书》李斯阅读题+答案解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节选)李斯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8.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之B. 而C. 则D. 也19. 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强调君主只看重“色乐朱玉”会有损德行。
B. 对比凸显秦王骄奢淫逸、不重民生的危害。
C. 说明秦王对待物产与人才不同的政治主张。
D. 突出用物与用人的差异,暗讽其策略错误。
20. 奏疏一类的文体特别强调文章的立足点、针对性和语言技巧,联系第①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作者站在____________的高度,发表对政令的意见;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论证手法,论述秦王驱逐客卿的荒谬,语言_____________,富有感染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的文意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3.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谏逐客书》的文意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3.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案。
2. 学生准备《谏逐客书》文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提问:“谏逐客书”是什么意思?Step 2: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理解文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Step 3: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教师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Step 4: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阅读题,让学生现场练习。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第二章: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Step 1: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是什么?Step 2: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教师举例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7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xī)于宛(yu 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yāng)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yú)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完整版)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文言文阅读(一)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谏逐客书》课件一、背景介绍《谏逐客书》是西汉文学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写于汉文帝四年(前176年),是贾谊针对当时朝廷中权臣灌夫、冯唐等人排挤异己、专权擅政的现象,向汉文帝上书劝谏,希望他能够明辨是非,任用贤能,挽救国家危机。
二、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字子云,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贾谊少有才名,擅长文学创作,其文章雄健有力,辞藻华丽。
他曾任职于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因直言进谏而闻名于世。
三、文章内容解析1.引言部分文章开头,贾谊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认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能够任用贤能。
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因君主亲近小人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以此警示汉文帝。
2.部分(1)批评朝廷权臣贾谊批评了当时的权臣灌夫、冯唐等人,认为他们利用职权排挤异己,专权擅政,使得朝廷政治日益腐败。
他指出,这些权臣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安危,将贤能之士排斥在外,使得国家政治陷入危机。
(2)建议汉文帝任用贤能贾谊建议汉文帝要明辨是非,亲近贤能,远离小人。
他强调,只有任用贤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他还提出了选拔贤能的具体办法,如设立考试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
(3)警示汉文帝贾谊警示汉文帝,如果继续纵容权臣专权,国家将陷入危机。
他希望汉文帝能够及时醒悟,挽救国家命运。
3.结尾部分文章结尾,贾谊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尽一份力量,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希望汉文帝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任用贤能,使国家走向繁荣。
四、文章意义《谏逐客书》是贾谊对当时朝廷政治的深刻反思,他敢于直言进谏,表现出极高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感。
文章中提出的任用贤能、选拔人才的建议,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辞藻华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西汉鸿文”。
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初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贾谊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