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谏逐客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20
谏逐客书一、课文分析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 -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 -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
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
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谏逐客书详细注释《谏逐客书》是唐代文学家戴叔伦所写,表达了他对当时逐客政策的不满和思考。
这篇文章涉及到政治、人文、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一一进行解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逐客政策的不满。
逐客是唐朝贵族诸侯中的一种惩罚措施,如果贵族犯了错,就会被贬到别的地方,或者被囚禁起来。
戴叔伦认为,这种政策既不利于政治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他看来,逐客政策是一种失去信任的表现,它将人才流失和政府高官的纷争直接关联了起来。
这也说明了,全国的治理和稳定也舍弃了。
第二部分强调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文化是传达思想的形式,它是每个国家的核心内涵。
戴叔伦认为,逐客政策直接导致了文化流失和丧失,政府和贵族的整个家庭结构被破坏,那些有知识和文化的人也离开了别的地方,在政府和社会上留下了空洞。
无论是语言、思想还是研究,文化都是国家和人民最重要的部分。
在保护文化和人文精神上,我们不仅需对自己有信心,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涉及到伦理问题。
贵族家庭关系的破裂使得家族和亲戚间的纷争更加频繁,甚至出现了暴力冲突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人们也开始钻营,拍马屁,这都是不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事情。
戴叔伦指出,唐朝需要的是爱国者和公正的领导人,而不是背叛家族的走狗和恶棍。
总的来说,戴叔伦在《谏逐客书》中惊叹于逐客政策和过度关注官员家族利益的危险后果。
他强调了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是国家内涵的核心,必须得到全面保护。
作为爱国者和公民,我们也必须自觉维护公正、稳定和文化的价值,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教材解析JIAO JIE XI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去游说秦王开凿河渠,借以消耗秦国的国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威胁。
得知了韩国的阴谋,秦王无比震怒。
秦国的宗室趁机进言,奏请秦王驱逐秦国国内所有外来的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迫于形势,李斯不得不离开秦国。
但他并不甘心,在途中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希望能够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的命令。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斯在写作时再三斟酌,用词谨慎,言辞恳切。
秦王看完李斯的文章,深受触动,下旨撤销了逐客的命令。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一、委婉含蓄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目的在于劝秦王收回成命。
一个是说客,一个是君王。
措辞稍有不当,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细读《谏逐客书》,我们会发现李斯的用语、遣词乃至于语气都十分委婉。
他始终以“臣下”自居,处处为秦王考虑,为秦国谋划,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荣辱得失。
在文章的开头,李斯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逐客”虽是秦朝宗室提议的,但却是秦王亲自下的命令。
可见,秦王对“逐客”之事早有决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责君王决策有误显然是不理智的,是大逆不道之举。
因此,李斯在陈述事由的时候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避开锋芒。
“逐客”政令的出现与当时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斯深知其中的原因,却没有明说,而是先自称“臣”,再谈“吏议逐客”的事,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无知之吏”,将秦王完全“摘”了出来,将此事一笔带过,委婉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二是回顾历史。
李斯在文章中既没有谈自己的困境,又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人,而是带领秦王一起回顾了秦国的历史,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用人。
秦王若能正确地识人、用人,其功绩将与“五帝三王”相媲美。
这无疑说中了秦王的心思。
这也是李斯能打动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斯满腹诗书,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君王考虑,展现了十足的诚意。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文言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臣闻之,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臣愿大王熟察之,勿以小利害大义。
解析翻译: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朝廷中有官员提议驱逐客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东宛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国以昌,君以尊。
这五位贤士并非秦国人,但秦穆公任用了他们,国家因此昌盛,君主因此尊贵。
此所谓客能出其主之过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弥补君主之过。
齐桓公不纳管仲,桓公霸,管仲不辅,霸名不立。
齐桓公不接受管仲,桓公能够称霸,但如果没有管仲的辅佐,霸主的称号就无法确立。
楚灵王不纳百里奚,楚灭,百里奚不辅,楚不存。
楚灵王不接受百里奚,楚国因此灭亡,如果没有百里奚的辅佐,楚国就不会存续。
此所谓客能救其主之危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拯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秦用商鞅,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诸侯国都亲附秦国。
及秦昭王用范雎,秦有举世之功,昭王功业不衰。
到了秦昭王时期,任用范雎,秦国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功绩,昭王的功业没有衰退。
此所谓客能成其主之业也。
这就是所说的客卿能够成就君主的伟大事业。
今臣窃闻,大王将吏议逐客,客位非贱也,而逐之,是自绝于天下也。
现在我听说,大王打算听从官员的建议驱逐客卿,客卿的地位并不低下,而驱逐他们,就是自我孤立于天下。
《谏逐客书》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文章第1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明确:(1)选材典型。
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论证论点。
(2)用事高度概括。
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而是高度概括,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
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
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
但是,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
写穆公重点在“求士”八句,用士结果两句;写孝公用客一句,结果八句。
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
2.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明确:(1)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
(2)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3)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阅读方法小贴士选用论据需要注意:①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②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③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④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
3.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明确:(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2)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