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训练: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5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同步习题1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④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指导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2、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
而这座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①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就储备好了的②离不开客观存在③来源于实践和生活④来源于书本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马克思说:“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4、2007年9月20日,13号超强台风“韦帕”在上海登陆。
此前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上海市强台风警报和暴雨蓝色预警。
全市各类工地临时用房、危房简屋内的人员以及一线海塘外人员约20万人已陆续组织撤离转移。
提早预测台风的到来,并做好防台风的准备。
这表明()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指导实践C、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D、规律是人意志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成了历史常识。
《史记》上明确写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在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每平方米5个钻孔进行密集的钻探。
课时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对应学生用书P211.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C解析“东西由于某种运动得以存在”说明物质是运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观点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观点错误。
答案选C。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A.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答案 C解析“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正确,D错误;观点既看到了竹排的运动,又看到了青山的静止,并不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也不否认运动的绝对性,A、B说法错误。
3.漫画反映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A.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答案 B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该漫画中说“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呢”,说明规律是看不见的本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4.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神秘消失。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
等到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的措施时,已无力回天。
材料启示我们()A.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事物B.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C.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答案 B解析A、C与材料主旨不符。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错误。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测试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运动、物质、静止1.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解析】通过洛阳城观察古今兴废,世事变迁,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故答案选D。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项错误。
B项与题意不符。
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项错误。
【答案】D2. 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
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③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体现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正确,②错误。
“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④正确。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①错误。
【答案】D3. 下列对漫画《科盲》分析错误的是( )①否认世界是物质的②离开静止谈运动③否认运动的永恒性④否认规律的客观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世界末日意味着世界运动变化的结束,显然,这一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永恒性,也否认了世界是有规律运动变化着的。
③④是对漫画的正确认识,不合题意;①②是错误认识,干肢相符。
【答案】A4. 下列与“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①动就是静,静就是动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无动亦无静,无静亦无动④动与静相对,都需要条件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所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①抹杀了动与静的区别,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观点错误;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 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总和B. 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 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B.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C. 承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D. 承认运动与静止的统一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 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B. 日出东方C. 新陈代谢D. 万有引力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规律性C. 可知性D. 运动7.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
这告诉我们( )A.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8.“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C.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D. 相对静止是暂时的9.《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这启示我们(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C.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10.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单选题1.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
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
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质变的发生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①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②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③在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④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城市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下面漫画(文:“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尊重客观规律性,顺势而为B.发挥主观能动性,绝处逢生C.矛盾具有特殊性,居安思危D.实践具有社会性,因时而变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使我们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同时思考人生、品味哲理。
歌词中的哲理主要包括()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③物质运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④物质运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下图漫画《枯的外表,强的内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又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②既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要看到其内在本质③既要分析事物的偶然联系,也要分析必然联系④既要重视客观条件,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1.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2.我国古诗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智慧。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哲学上看,这两首诗共同体现了A.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B.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C.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事物的普遍联系3.“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漫画中父亲的做法①忽视了静止的条件性、暂时性和相对性②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③忽视了运动的无条件性、永恒性和绝对性④体现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解析]选B。
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D不合题意。
故选B。
2.“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
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C.运动是有规律的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解析]选A。
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选A。
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解析]选A。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B、C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4.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
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解析]选D。
列宁的观点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D正确;其余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础巩固]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主要是()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C.自然和规律是辩证统一的D.自然和人类社会是辩证统一的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4.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5.“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
这表明()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能力提升]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1 (2018 3B. 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条件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解析: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没有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正确且符合题意;时空是客观的,A说法错误;运动是绝对的,B说法错误;静止也具有多样性,C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 D o 答案:D4. 传统压力锅蒸饭虽然方便,但米饭始终没有传统煮法香甜。
原来,使用传统烹饪方法,大米可以在文火中细细沸腾翻滚,受热均匀。
而传统压力锅实际上采用的是“焖制”的原理,食物在烹制过程中静止不动,受热不均匀,使做出来的食物的美味与营养大打折扣。
传统压力锅的“焖制”原理忽视了()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C. 事物只有在静止中才能更好地存在D. 物质是运动的重要载体和承担对象解析:压力锅食物在烹制过程中静止不动,受热不均,使做出来的食物的美味与营养大打折扣,表明压力锅的“焖制”原理忽视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正确且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更好地存在,C说法错误;物质是运动载体和承担者, D 说法不准确,应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o答案:A5.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一致的是()①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②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A .①②B .③④C.①④ D .②③高中政治解析:“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卧高中政治6 (2018 )CC7 20172020ABCD20C DA B C D选。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础小测一、选择题1.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这表明( )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C.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D.规律是客观的,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答案】材料中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D项符合题意。
A项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观点错误。
B、C两项表述不科学且不属于哲学道理。
【解析】D2.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A表述错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旨在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故选B。
3. 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D.③④【答案】D【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说法错误;“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强调的是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③④正确;①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与题意不符。
4.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仿“月球温室”,通过水栽技术、矿物质营养液,不需使用土壤,用光纤将太阳光输送给植物,成功种出了西红柿、花生、土豆等。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两句诗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大海尚且会变为桑田,少年人怎么能长久是少年。
这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排除B、C两项;以上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是客观唯心主义,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项。
3.关于运动有几种观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B.二元论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两点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只看到静止而看不到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观点。
4.近年来,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坚持稳中求进说明(..)A.事物处于绝对运动状态B.事物处于绝对静止状态C.事物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专题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没有进行某种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的和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规律是,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方法论要求①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造福人类。
【答案】1.(1)现象过程(2)①物质形态运动存在方式运动②物质承担者物质(3)①特殊状态一定阶段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范围内特殊②无条件绝对暂时相对③相对静止不变论诡辩论2.(1)固有的必然的(2)①客观的人的意志创造②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固有规律(3)①尊重客观规律②无能为力把握利用客观世界1.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强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雪莱诗歌中认为“花开花谢、然后飞逸、像闪光一样短促”,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运动的,但否认相对静止,与B揭示的道理相似;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表述;C否认绝对运动;D观点认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均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同。
2.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答案] B[解析] 考查规律的知识。
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导致事与愿违,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选项B符合题意;这些家长看到了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让孩子多学本领的,排除A;这些家长让孩子多学本领就是为了实现质变,C选项错误;这些家长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注重孩子成才的内在条件,D选项与题意无关。
3.下面的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 )①片面性②唯心论③诡辩论④相对主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 漫画中的人物都片面地看问题,都只从自身愿望和想像出发想问题,体现了①②;③④是否认静止、只承认运动的观点,与题意无关。
4.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同步练习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两个观点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本质,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2.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2017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7周年。
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4.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宇宙空间。
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B.劳动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物质是世界的本原5.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己给地球上6 096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减少,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
这说明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保护生态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6.2017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伤不起”。
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有专家称,白天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和夜晚常看电视的人更容易肥胖,电子产品的明亮光线不仅会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还会导致血糖上升。
这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材料强调事物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利用规律,②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严重干旱,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
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可知性③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④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一方面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存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③符合题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错误;④的说法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排除。
答案: C3.近期,山东省地震局举办的“邀您揭秘省地震监测中心台”活动上,不少参观者感慨,真是长见识了,原来光知道海洋有潮汐,这次才知道原来都是岩石的地壳也有潮汐,而且和地震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在运动中认识事物D.事物时刻都在运动中,不存在静止的事物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知识。
岩石构成的地壳也像海洋一样有潮汐现象,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A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运动的主体,而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不符合题意;D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 错误。
答案: A4.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4.(2010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期中)继2009年夏天出现日全食之后,2010年1月15日出现的日环食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追日”热情。
实际上,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运动,但是大自然却呈现给人们的是月亮从静止的太阳下经过,从而掩盖了太阳的光辉。
日食的形成能够印证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运动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5.(2010浙江宁波云龙中学期中)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6.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看其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________联系
A.固有的、现象间的、稳定的
B.客观的、经常出现的
C.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D.客观的、现象间的、必然的
7.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8.(2010浙江淳安中学返校考试)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说明A.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9.(2010浙江台州中学期中)胡锦涛主席指出:科技界应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等规律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这说明
A.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只能去研究、不能去创造
B.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规律运动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科学技术能发明和利用规律,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能力点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0.2010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五省出现罕见的持续严重干旱,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和农业。
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④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
”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2010浙江宁波云龙中学期中)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飞船外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步”,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
按此计算,他的“第一步”迈出了9 165千米。
但是我们通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稳定的。
这说明
①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2010北京昌平一中期中)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6.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2010浙江淳安中学返校考试)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这种智慧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能使客观规律主观化
B.人类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C.人类能使自然规律社会化
D.人类对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把握
18.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当地时间2010年3月20日午夜、4月14日,冰岛的一座火山两度喷发;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点34分,智利发生8.8级地震;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地震。
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基础巩固
1.D 2.C 3.A 4.C 5.A 6.C
7.B8.A9.C
能力提升
10.A根据“气候变化”可选出③,根据“防不胜防”可选出①②,④的说法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故本题选A项。
11.A“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①;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体现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④。
故本题选A项。
12.A“翟志刚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步’”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稳定的”体现了事物是静止的,可见②③④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
①的说法混淆了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3.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意思是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据此可选出C项。
14.C②的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
用排除法,选C项。
15.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强调了运动变化,因而是正确的。
(2)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解析:本题实质是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组织答案时,要分别运用相关哲理说明这两人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16.A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人们无视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遭到其惩罚的结果,故选A项。
④的说法与运动的绝对性相悖。
17.D题意旨在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还能在此基础上使之为人类服务,故选D项。
A、B、C三项的说法都是对规律客观性的违背。
拓展探究
18.答案:(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但人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提前预报、灾前预防、灾后抢救)。
(4)因而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
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这给人一种假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但事实是人完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