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课程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x
- 大小:184.53 KB
- 文档页数:21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一.灌区概况与分布(一)灌区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本地区三面环河,西起清河,南频卫河,东至禹河;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多在0.0015~0.004 之间。
过去由于卫河南移,在本区的下中部横凿下一道陡坎;同时,入禹河河口西北方形成一凹地和局部高地。
本地区土质肥沃,土壤质地属中粘壤土,微有结构,土壤含盐量为0.02%宜于耕作。
土中粘土含量为10%~15%,孔隙率为44.3%,干容重为1.40t/m , 透水性中等。
地下水埋深为5~15m,水质近于中性(PH=7.4 ),可溶性盐为0.05%。
本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1.3 毫米,但时间分配不均,经常出现季节性干旱,影响作物生长。
年最大降雨量为877.7 毫米(1949 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63.3毫米(1963 年),年内降雨变率很大,七、八、九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
暴雨多发生在八、九月,由于本区土壤透水性较强,且地下水位较深,因而形成的地面径流量不大,除凹地外,径流可与时排除。
多年平均蒸发量970毫米,月平均气温13~16℃,最高气温43℃,最低-10℃,每年12 月下旬开始结冻,元月底解冻。
全区耕地面积约为113000 亩(100 等高线以下),由于南北方向有李家沟纵切而过,把耕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其面积分别为17000 亩和96000 亩。
当地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是棉花、高粱和谷子等。
全区共分布有四个乡,即前进乡、胜利乡、合作乡和红旗乡。
该区由于干旱影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急需发展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二)地形和河道水量概况1.地形(1)灌区地形图一张(1/25000);土地利用率为0.9。
(2)李家沟集水面积不大,平时干涸,雨季洪水期流水(3)100 米等高线以上植被覆盖很好,暴雨季节基本无径流汇入本区。
二.灌区用水资料根据邻近地区自然和农业条件相似的灌区作物大面积丰产灌溉经验,以与该区的灌溉试验站试验资料,结合本区具体条件和增产的要求,分析拟定出本区各种农作物中等干旱年(75%)的设计灌溉制度见表2.表2 中等干旱年75%的作物设计灌溉制度表2 中等干旱年75%的作物设计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一、设计背景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灌溉系统不完善、水利设施老化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设计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和效益。
二、设计目标本设计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高效、节能、环保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灌溉效率,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2、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3、提高抗旱抗涝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4、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设计原则本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进行设计;2、注重生态环保,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技术先进,采用先进的水利技术和设备,提高工程效率;4、经济合理,合理规划投资,确保工程的效益和农民的利益。
四、设计方案本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灌溉系统设计:根据农田面积和作物需求,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泵站、输水管网、灌溉设备等;2、水资源管理设计: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中心,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3、抗旱抗涝设计:在考虑排水和灌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抗旱抗涝设计;4、生态环境保护设计:通过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概述本设计旨在为某市的城市道路工程提供详细且合理的施工图设计。
设计主要依据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以及甲方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实地勘察和气候条件进行。
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兼顾美观和环保。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本设计主要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1. 基本资料1.1 设计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流域概况设计地区位于太子河左岸,全部面积为7千多公顷。
其中大部分分布在M-B公路以西。
为4千多公顷。
公路以东为2千多公顷。
地区内地形平坦。
一般高程为150~160m。
东北高西南低,地面平均坡度约1/2000。
地区内部北侧和南侧都略高于中部而呈簸箕形。
太子河位于地区北面,过去常因洪水泛滥造成地区内部严重洪水灾害。
由于在地区北部修建了堤防。
已基本消除了洪水威胁。
地区中央有柳壕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过,将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承担了区内全部排水任务。
柳壕河河长近14公里,在阳家河滩地处流入太子河。
本区属水分不稳定地区,年内雨量分布极不均匀。
春季雨量少。
又加上正是大风季节,蒸发量大,故常发生春旱现象,特别是在地区南北两侧和东部地势较高地块春旱更为严重。
而在六、七、八月雨量集中。
本地区以发展农业为主,无可开采之矿藏和动力资源。
区内交通方便,主要交通线路有H-D公路。
H市与D市联络公路。
南北穿过该地区。
为地区向其他城市的交通要道。
地区另一公路为M-B公路。
为乡镇通向县城之交通要道。
另外在地区内有很多乡路沟通各大小村庄。
1.2 水文气象条件1.2.1 农业气候特点该区年平均气温为3.3度,7月份最高气温为39.1度,1月份最低为零下41.4度,仅7、8两个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5~9月份农作物生长期之平均气温分别为13.9℃、19.9℃、23.2℃、21.6℃、14.3℃结冻日期一般从11月初开始,区内最大冻深为1.0m,解冻日期从3月末开始,二月末积雪即开始融化,随后地表土壤白天开化,夜间冻结,形成融交替作用,使土壤自然疏松,对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1-1 该区历年各月最高、最低及平均气温统计表月 1 2 3 4 5 6 7 最高温度(℃) 1.4 12.3 19.3 29.6 5.6 39 39.1 平均温度(℃) -20 -15.8 -6 5.7 13.9 19.9 23.2 最低温度(℃)-41.4 -39.4 -29.1 -14 -5.7 3.8 9.6 月 8 9 10 11 12 — 全年 最高温度(℃) 37.8 32 18.8 18.8 6.1 — 39.1 平均温度(℃) 21.6 14.3 -6.4 -6.4 -16.4 — 3.3 最低温度(℃)6-3-31.6-31.6-35.6—-39.41.2.2 降水与蒸发平均年降水量为582.1毫米,但分布不均匀,在6、7、8三个月内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其余34﹪分布在其他月份,该地区降雨量资料统计结果如下:表1-2 地区历年降水量各月平均值月 份 1 2 3 4 5 6 7 降水量(mm) 4.6 5.5 11.5 23.4 42.6 99.8 168.6 月 份 8 9 10 11 12 — ∑ 降水量(mm)117.660.830.911.85—582.1从表1-2中数据可以看出:4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4毫米,5月份为42.6毫米,6月份为99.8毫米,春季降水偏少,容易出现干旱现象。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指导书(07.11.22) -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指导书编写:邱苑梅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2021年11月三、主要内容与进度安排以管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为选题时,进度安排如下:序号 1 2 3 4 5 系统选型与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时间(d) 1 1 1 1 1 喷头、灌水器或给水栓的选择与布置计算灌溉制度与工作制度管网设计、水泵和动力选型整理计算书及图纸、写课程设计报告喷灌系统规划设计基本资料某实验果园,面积95亩,种植苹果树共2544株,果树株距4m,行距6m,正值盛果期。
园内有十字交叉道路,路边与第一排树的距离南北向为2m,东西向为3m。
果园由道路分割成为4小区。
详见1:2000果园规划图。
该园地面平坦,土壤为砂壤土,果园南部有一眼机井,最大供水量60m/h,动水位距地面20m。
该地电力供应不足,每日开机时间不宜超过14h。
为了节约用水,并保证适时适量向果树供水,拟采用固定式喷灌系统。
据测定,该地苹果树耗水高峰期平均日耗水强度为6mm/d,灌水周期可取5~7天。
该地属半干旱气候区,灌溉季节多风,月平均风速为2.5m/s,且风向多变。
该地冻土层深度0.6m。
要求:(1)选择喷头型号和确定喷头组合形式(包括验核组合平均喷灌强度(?)是否小于土壤允许喷灌强度(?允);(2)布置干、支管道系统(包括验核支管首、尾上的喷头工作压力差是否满足《喷灌技术规范》的要求,下称《规范》);(3)拟定喷灌灌溉制度,计算喷头工作时间及确定系统轮灌工作制度;(4)确定干、支管管道直径,计算系统设计流量和总扬程。
3(5) 水泵和动力选型132m148m行数×株数120m22×3021×30+3622×3017×30×48120m132m100m果园平面图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内容包括:①勘测调查②喷灌系统选型,田间规划③水力计算,结构计算原则: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一)喷灌区的调查勘测:收集资料1.自然条件:①地形②土壤③作物④水源⑤气象 2.生产条件:① 水利工程状况② 生产状况③ 喷灌区划、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和水利规划④ 动力和机械设备⑤ 材料和设备生产供应情况⑥ 生产组织和用水管理3.社会经济条件①灌区的行政区划②经济条件③交通情况④市(县)镇发展规划(二)规划和设计1.喷灌系统形成固定式、半固定式、机组式 2.喷洒方式,喷头的组合形式① 喷灌方式:全园固定式平常采用扇形边角机组式② 喷头的组合形式:三角形,正方形③L、b的确定④ 基本要求a.组合均匀系数。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引言农田水利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目标,利用水文地理特征和水循环规律,控制水体运动,调节水分供应,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综合工程。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新时代农田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保证农业水利安全的前提下,强化水资源节约型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对农田水利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农田水利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能力:1.掌握农田水利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知识;2.了解农作物对水分需求的规律;3.能够设计和实施农田水利方案;4.能够评价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程度;5.具备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农田水利基本概念1.农田水利的定义和意义;2.农田水利发展历程;3.农田水利的分类和主要内容;4.农田水文地理特征及其对农田水利的影响。
农作物水分需求1.农业生产的水分需求;2.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规律;3.不同农作物的水分需求量和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敏感度;4.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田水利方案设计1.农业灌溉方式及其特点;2.农业排水方式及其特点;3.农业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4.农业用水管理和节约;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农业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1.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2.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3.农业水环境问题的治理。
实践环节1.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情况;2.农业用水计算:结合实际水文数据计算当地农业用水量;3.农田水利方案设计:根据当地水文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需求,设计合理、可行的农田水利方案。
课程设计评估本课程设计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期中考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验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农田水利方案设计和实地考察;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对农田水利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培养具备农田水利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制定本课程农田水利设计方案模板。
二、设计原则1. 科学性:遵循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确保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2. 经济性: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3. 可持续性: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的长远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 系统性:将农田水利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三、设计内容1. 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2)建设地点:[建设地点](3)建设规模:[建设规模](4)建设工期:[建设工期]2. 设计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2)水利工程设计规范(3)地方水利建设标准3. 设计方案(1)水源工程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塘坝、井泉等。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源的可靠性、充足性和水质要求。
(2)灌溉工程灌溉工程包括灌溉渠系、田间灌水系统等。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灌水均匀,减少浪费;②适应地形地貌,便于田间管理;③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3)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包括排水渠系、田间排水系统等。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排水通畅,防止内涝;②适应地形地貌,便于田间管理;③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排水损失。
(4)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坡面防护、梯田、截流沟等。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减缓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②适应地形地貌,便于田间管理;③提高土地利用率。
4. 施工组织设计(1)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施工进度:明确施工各阶段的起止时间,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3)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4)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确保施工安全。
四、效益分析1. 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 社会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1设计题目西北某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处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2基本资料分析 G农场的基本资料如下:2、1地理位置 G农场位于我国西北某地,有可垦荒地和耕地约5万亩。
场区范围东起G河引水渠,西至叉路口(Z公路与W公路的交叉处),南依高山,北抵Z公路北边的北场界。
G农场地形图见附录Ⅴ。
2、2地形地貌农场处于G河及附近冲沟形成的洪积——冲积扇上,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较陡。
在扇形地带上部,起伏较大,冲沟较多,土层薄而不均,多有卵砾石外露,故不宜作为耕作农田;在扇形地带中、下部,基本平坦,冲沟较少,土层较深厚,部分已开垦为农田。
2、3气象条件年平均降水量161、2mm,其中作物生育期(4~9月)降水量106、4mm,年平均蒸发量1733mm。
平均气温7、3,极端最高气温39、9,最低-30、1。
4~10月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1、8m\s,常风向NW,其次为E。
初霜期在9月上旬,晚霜期在4月上旬。
结冻期在11月上旬,解冻期在3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91cm。
2、4土壤和水文地质土壤属灰棕色荒漠土,质地为轻壤。
在扇形地带上、中部,潜水埋深大于10cm,含水层为沙砾石,地下径流通畅,水质良好。
在扇缘地带(Z公路以北)潜水埋深3~5cm,含水层颗粒较细,地下径流弱,矿化度较高。
G 河(在图外)是G农场与T乡的共有水源。
发源于山区,主要由融雪、降水补给。
河长约35Km,砂卵石河床,沿程水量渗透较多,故流出山口后主要河槽逐渐消失,变为散射状冲沟。
该河丰水期(6~8月份)洪峰流量20~60m3\s;枯水期(11~3月份)仅有0、2~0、3。
2、5水源和场外水利工程场外引水工程已全部建成。
G河以水渠全长9、5Km,梯形渠道,干砌石灌浆防冲防渗护面。
在引水渠8+000,9+000及9+500桩号处在设计流量为4、6 m3\s时的设计水位为747、5,715、8,及702、0m。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一、基本资料1.1概况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马清河以北,(20m等高线以下的)总面积约12万亩。
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于农作物生长。
年平均气温16.5℃,多年平均蒸发量10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112mm,灌区地形图见附图。
灌区人口总数约8万,劳动力1.9万。
申溪以西属兴隆乡,以东属大胜乡。
根据农业规划,界荣山上以林、牧、副业为主,马头山以林为主,20m 等高线以下则以大田作物为主,种植稻、麦、棉、豆等作物。
灌区上游土质属重粘壤土,下游龙尾河一带属中粘壤土。
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5m,土壤及地下水的PH 值属中性,无盐碱化威胁。
界荣山 、龙尾山等属土质丘陵,表土属重粘壤土,地表5~6m 以下为岩层,申溪及吴家沟等沟溪均有岩石露头,马头山陈村以南至马清河边岩石遍布地表。
吴家沟等沟溪纵坡较大,下切较深,一般为7~8m ,上游宽50~60m ,下游宽70~90m ,遇暴雨时易暴发洪水,近年来已在各沟、溪上游修建多处小型水库,山洪已基本得到控制,对灌区无威胁。
灌区为马清河流域规划的组成部分。
根据规划要求,已在兴隆峪上游20km 处(图外)建大型水库一座,坝顶高程50.2m ,正常水位43.0m ,兴利库容1.2×1380m ,总库容2.3×1380m 。
马清河灌区拟在该水库下游A A -断面处修建拦河坝式取水枢纽,引取水库水发电则利用尾水进行灌溉。
A A -断面处河底高程30m ,砂、卵石覆盖层厚2.5m ,下为基岩,河道比降1/100,河底宽82m ,河面宽120m 。
水库所供之水水质良好,含沙量极微,水量亦能完全满足灌区用水要求。
1.2气象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设计的中等干旱年(相当于1972年)4~11月水面蒸发量(80cm 口径蒸发皿)及降水量见表1及表2。
表1 设计年蒸发量统计表2 设计年降水量统计1.3种植计划及灌溉经验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少量旱作物,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见表3。
一.灌区开发缘由(二)灌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该灌区灌溉面积近12万亩,其种植的作物包括有棉早稻、中稻、双季稻和棉花,都是相对来说耗水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为50:30:20:30。
其次,就目前来说,该灌区位于河流冲击所形成的平原带,其正南方有马清河通过,而在马清河上游有一兴利库容1.2×108m3总库容2.3×108m3的水库,同时其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符合灌溉的条件。
最后,在灌区其现在仅有两条河流,但是只是小流量河流,并不能满足灌区对于水量的需要,因此修建渠道十分必要。
二.灌排渠系与渠系建筑物规划布置(一)水源与取水口选择Ⅰ.灌溉水源的选择A.灌溉水源的概念及其选择要求(理论依据)“灌溉水源”是可用于灌溉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达到利用标准(见我国2005年国标)的非常规水的总称。
马清河属于地表水。
灌溉对于水源的要求十分严格。
因此,在选择灌溉水源之前,以我国对于灌溉水源的要求标准为基础,结合马清河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客观分析,我们最终确定了马清河作为灌溉水源。
原因如下:(1)水位。
灌溉时要求水源有足够高的水位,以便能够自流引水或者使得壅水高度和提水扬程降低。
(2)水量。
来水过程应满足灌溉用水过程,以便尽量减小调蓄水量。
(3)水质。
灌溉水质主要指的是水的化学、物理性状、水中含有物的成分及其含量。
灌溉水源的水质应当符合作物生长和发育的要求。
水质的主要考察因素包括:①水温。
若水源的水温偏低,对作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水温过高又会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并且会提高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在我国,旱作物种植要求的水温范围为15~20℃,最低允许温度不得低于2℃;水稻种植要求的水温则不得低于20℃;所有种类的作物种植要求的水温都不得超过35℃。
②含沙量。
水中含有的沙粒,若粒径较小(粒径<0.005mm),则具有较多的肥份,送入田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量输入,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不利于作物生长。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农田水利工程旨在解决_____地区农田灌溉和排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概况(一)工程位置本工程位于_____市_____县_____镇_____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二)工程规模工程设计灌溉面积为_____亩,排水面积为_____亩。
(三)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水源工程、渠道工程、泵站工程、排水工程等。
三、水源工程设计(一)水源选择经过实地勘察和分析,本工程选择_____河作为主要水源,该河水量充沛,水质较好,能够满足灌溉需求。
(二)取水方式采用泵站取水的方式,在河边建设泵站,通过水泵将河水提升至渠道。
(三)泵站设计1、泵站选址泵站选址在_____处,此处地形平坦,便于施工和管理。
2、泵站规模根据灌溉面积和用水量计算,泵站设计流量为_____立方米/小时,扬程为_____米。
3、泵站设备选用_____型号的水泵_____台,配套电机功率为_____千瓦。
四、渠道工程设计(一)渠道布置根据地形和农田分布情况,渠道采用干支斗农四级布置,干渠沿_____方向布置,支渠与干渠垂直布置,斗渠和农渠则根据农田形状进行布置。
(二)渠道断面设计1、渠道断面形式采用梯形断面,边坡系数为_____。
2、渠道尺寸干渠底宽_____米,深_____米;支渠底宽_____米,深_____米;斗渠底宽_____米,深_____米;农渠底宽_____米,深_____米。
(三)渠道衬砌设计为减少渠道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为_____厘米。
五、排水工程设计(一)排水系统布置排水系统采用明沟排水的方式,在农田周边开挖排水明沟,将田间积水排入附近河流。
(二)排水沟断面设计1、排水沟断面形式采用梯形断面,边坡系数为_____。
天津农学院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系别:水利工程系姓名:张志强班级:12级水电二班学号:1214044218日期:2013/5/23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3)1.1设计目的 (3)1.2具体要求 (3)二.基本资料 (3)2.1地形资料 (3)2.2土壤资料 (3)2.3作物种植情况 (4)2.4水文、水资源 (4)2.5运行管理 (4)2.6设计依据 (4)三.喷头的选择与布置 (5)3.1选择喷头 (5)3.2计算 (7)3.3校核 (7)3.3.1雾化指标校核 (7)3.3.2均匀度校核 (8)3.3.3校核喷灌强度 (8)四. 计算灌溉制度和工作制度 (8)4.1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A=B=20M (8)4.2灌溉制度与工作制度 (9)4.3根据上述的计算制作统计表,表如下: (10)五.管网设计、水泵和动力类型 (11)5.1最大的轮灌组: (11)5.2水力计算: (13)5.2.1多喷头支管水力计算 (13)5.2.2干管水力计算 (13)5.2.3系统首部水力计算 (14)一.课程设计目的1.1设计目的通过对管道灌溉系统(包括喷灌,微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了解灌溉系统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巩固农田水利学的所学内容,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1.2具体要求(1)管道灌溉系统的规划布置原则,掌握灌溉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与设计方法;(2)掌握管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规范;(3)学会收集,分析,运用有关资料和数据;(4)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资料2.1地形资料果园地面平坦,园内有十字交叉道路,路边与第一排树的距离南北方向为2米,东西方向为3米。
详细见管网布置图。
2.2土壤资料该地块所处地区的土壤为砂壤土,半干旱气候区。
2.3作物种植情况种植苹果,共2544株,株距4米,行距6米,盛果期。
由于该果园为盛果期的苹果树,经济价值就目前情况较高。
农田水利学设计任务书1.1概况佐坝项目区灌溉面积为500亩。
灌区人口总数约1200,300户;河塌项目区灌区面积为400亩,灌区人口约为900人,250户;许岭项目区灌区面积为300亩,灌区人口约为800人,240户。
三个项目区均种植水稻。
牲畜按户均2头(大牲畜)计算,城镇人均用水定额采用120升/人·日,农村人畜饮用水分别采用70升/人·日和30升/头·日。
1.2气象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蒸发量为748.1mm,降雨量分布因地形而异,自山区向圩区逐渐减少,山区钓鱼台水库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505mm,丘陵区宿松(王屋)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323.1mm,圩区下仓埠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237mm。
全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h,无霜期254d。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m/s。
全县土壤可划分为红壤、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等6个土类,其中红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27.1%,耕作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占全县总面积的17.12%。
大田作物中水田以各种稻类和红花草为主,旱地以棉花、小麦、荞麦、豆类、花生、芝麻、山芋、玉米、油菜等,以及各类蔬菜为主。
1.3种植计划及灌溉经验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少量旱作物,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见表1.3-1。
表1.3-1项目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表作物双早双晚中稻油菜棉花小麦复种植物比列48%48%40%28%12%3% 1.791.4种植面积及农业生产结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中以水稻为主。
目前农作物种植组成仍然是两稻一油,即“一油二稻”,水稻以双季稻为主,辅以种植油菜、小麦等,旱季作物主要以油菜为主。
根据本次调查分析,项目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见表1.4-1。
表1.4-1项目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表作物双早双晚中稻油菜棉花小麦复种植物比列48%48%40%28%12%3% 1.791.5水稻灌溉制度根据本灌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及群众的多年生产经验,多采用浅水勤灌和适时烤田的灌溉制度。
Q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指导书姓名:万文辉学号:2012310562班级:水工2班老师:孙飞一、灌区开发缘由(一)基本情况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马清河以北,(20m等高线以下的)总面积约12万亩。
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于农作物生长。
年平均气温16.5℃,多年平均蒸发量10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112mm,马清河灌区地形图见附图。
灌区人口总数约8万,劳动力1.9万。
申溪以西属兴隆乡,以东属大胜乡。
根据农业规划,界荣山上以林、牧、副业为主,马头山以林为主,20m 等高线以下则以大田作物为主,种植稻、麦、棉、豆等作物。
灌区上游土质属中壤,下游龙尾河一带属轻砂壤土。
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5m,土壤及地下水的PH值属中性,无盐碱化威胁。
界荣山、龙尾山等属土质丘陵,表土属中粘壤土,地表5~6m以下为岩层,申溪及吴家沟等沟溪均有岩石露头,马头山陈村以南至马清河边岩石遍布地表。
吴家沟等沟溪纵坡较大,下切较深,一般为7~8m,上游宽50~60m,下游宽70~90m,遇暴雨时易暴发洪水,近年来已在各沟、溪上游修建多处小型水库,山洪已基本得到控制,对灌区无威胁。
Q灌区为马清河流域规划的组成部分。
根据规划要求,已在兴隆峪上游20km 处(图外)建大型水库一座,坝顶高程50.2m,正常水位43.0m,兴利库容1.2×1380m,总库容2.3×138A 断面处修建拦河坝式取水枢0m。
马清河灌区拟在该水库下游A纽,引取水库水发电则利用尾水进行灌溉。
A A -断面处河底高程30m ,砂、卵石覆盖层厚2.5m ,下为基岩,河道比降1/100,河底宽82m ,河面宽120m 。
水库所供之水水质良好,含沙量极微,水量亦能完全满足灌区用水要求。
(二)灌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该灌区灌溉面积近12万亩,其种植的作物包括有棉早稻、中稻、双季稻和棉花,都是相对来说耗水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为50:30:50:20。
其次,就目前来说,该灌区位于河流冲击所形成的平原带,其正南方有马清河通过,而在马清河上游有一兴利库容1.2×1380m ,总库容2.3×1380m 的水库,同时其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符合灌溉的条件。
农⽥⽔利学课程设计农⽥⽔利学课程设计—喷灌系统设计姓名:黄伟民年级:2012级系别:⽔利⼯程系专业:⽔⽂与⽔资源⼯程学号:1007024110⼀、基本资料:1、地形:该果园地⾯平坦2、⼟壤:⼟壤为砂壤⼟,⽥间持⽔率为20%,⼟的容重为1.55g/cm,适宜⼟壤含⽔量上下限分别为⽥间持⽔率的85%,65%。
3、作物:果园⾯积750亩,种植果树为芒果,株距3.3m,⾏距3.4m,灌⽔周期10天。
4、⽔源:果园南部有⼀眼机井,最⼤供⽔量180m3/h,动⽔位距地⾯18m。
该地电⼒供应不⾜,每天开机时间不超过14h。
5、⽓象:该地属于半⼲旱⽓候区,灌溉季节多风,⽉平均风速为2.5m/s,且风向多变。
6、⽣产条件:劳动⼒缺乏。
7、社会经济条件:⽣产条件良好,经济效益⾼,包括管区的⾏政规划、交通情况、城镇建设规模等。
⼆、系统选择与总体布置1、系统选择的原则:喷灌⼯程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选择系统类型:(1)⽔源类型及位置(2)地形地貌,地形地块,⼟壤质地(3)降⽔量,灌溉期间风速、风向(4)灌溉对象(5)社会经济条件、⽣产管理体制劳动⼒状况及使⽤管理着素质(6)动⼒条件2、考虑到⽔果经济价值⾼,灌⽔频繁,因此采⽤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喷灌系统以果园南部机井为⽔源,泵站布置在中间位置。
采⽤全圆喷洒⽅式。
三、喷头选型与布置1、灌溉对象为果园,经济价值⾼且灌⽔频繁,果园⾯积⼤,参照《节⽔灌溉理论与技术》表4-1喷头按⼯作压⼒与射程分类表为了最⼤限度的节约⽤⽔,保证供⽔质量,降低成本,且喷头的流量与射程相适应,选⽤中压喷头作为该喷灌系统的喷头。
=KR=0.8*28=21.6m初估R=27m,k取0.8,则R设根据喷头性能参数表,采⽤ZY型,喷嘴直径d=9.0mm,⼯作压⼒hp=300Kpa,射程R=21.7m,喷头流q=5.29 m3/h。
3、喷头组合间距的确定:喷头组合间距由于该果园所处地区风向多变,选⽤垂直风向栏为喷头间距,⽀管等距布置。
农田水利工程课设制作人2018-7-12CHINA目录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设计资料 (2)(一)概况 (2)(二)地形和河道水量概况 (2)(三)灌区用水资料 (3)二、灌溉制度设计 (4)初定灌水率图计算与绘制 (4)灌水率图的修正 (6).其他资料 (7)三.灌溉渠道的设计 (7)3.1水源和取水口的选择 (7)3.2排水容泄区的选择 (7)3.3渠道的规划布置原则 (8)3.4渠系建筑物的选择与布置原则 (8)3.6渠系建筑物的布置 (9)四、各级渠道设计流量的推求 (10) (13)五、干支渠纵横断面设计 (13)一、干支渠横断面设计 (13)二、干支渠纵断面设计 (18)一、设计资料(一)概况灌区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本地区三面环河,西起清河,南频卫河,东至禹河;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多在0.0015~0.004 之间。
过去由于卫河南移,在本区的下中部横凿下一道陡坎;同时,入禹河河口西北方形成一凹地和局部高地。
本地区土质肥沃,土壤质地属中粘壤土,微有结构,土壤含盐量为0.02%,宜于耕作。
土中粘土含量为10%~15%,孔隙率为44.3%,干容重为1.40t/m3, 透水性中等。
地下水埋深为5~15m,水质近于中性(PH=7.4),可溶性盐为0.05%。
本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1.3 毫米,但时间分配不均,经常出现季节性干旱,影响作物生长。
年最大降雨量为877.7 毫米(1949 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63.3毫米(1963 年),年内降雨变率很大,七、八、九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
暴雨多发生在八、九月,由于本区土壤透水性较强,且地下水位较深,因而形成的地面径流量不大,除凹地外,径流可及时排除。
多年平均蒸发量970毫米,月平均气温13~16℃,最高气温43℃,最低-10℃,每年12 月下旬开始结冻,元月底解冻。
全区耕地面积约为113000 亩(100 等高线以下),由于南北方向有李家沟纵切而过,把耕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其面积分别为17000 亩和96000亩。
当地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是棉花、高粱和谷子等。
全区共分布有四个乡,即前进乡、胜利乡、合作乡和红旗乡。
该区由于干旱影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急需发展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二)地形和河道水量概况1.地形(1)灌区地形图一张(1/25000),见图1;土地利用率为0.9。
(2)李家沟集水面积不大,平时干涸,雨季洪水期流水。
沟道上0#至1#断面河床土质渗漏严重,而在1#至2#断面之间的河床坡降为1/150,形成复式断面,断面的深槽深约2.5 米,其底宽约8 米;此河段沟床土质密实,沟床稳定。
李家沟20 年一遇洪水流量为34m3/秒,此时1#断面的洪水位为98.5 米(沟底高程96 米)。
(3)100米等高线以上植被覆盖很好,暴雨季节基本无径流汇入本区。
2.清河河流概况(1)本地区青龙寺有一水文站,具有28 年水文资料,根据历年资料分析,得出设计年(频率75%)河水流量按旬统计表,见表1。
表 1 设计年清河流量按旬统计表单位:m3/秒(2)清河0#、1#、#2 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见附图2。
(3)0#至1#断面间河床土质较疏松,间有风化破裂岩层。
风化层厚6 米,1#至2#断面间河床土质密实,2.5 米以下为坚硬岩层。
(4)水源水质PH=7.0;可溶性盐类总量0.02%,每年7、8 月河水含沙量最大,约为30kg/m3;每年11 月至六月河水含沙量最小,约为1 kg/m3,河水中悬沙加权平均沉速约为0.1~0.3mm/秒。
3 禹河河道纵坡平均为1/5000.4 卫河水自流注入禹河,自1#断面到河口一段平均坡降为1/4000;在一般年份内,1#断面河水位皆不超过81 米高度。
(三)灌区用水资料根据邻近地区自然和农业条件相似的灌区作物大面积丰产灌溉经验,以及该区的灌溉试验站试验资料,结合本区具体条件和增产的要求,分析拟定出本区各种农作物中等干旱年(75%)的设计灌溉制度见表2.表中等干旱年的作物设计灌溉制度本区全年各时期用水量并不均匀,通常是结冻期间(12 月底至2 月中旬)和9 月至11 月不需用水,其他时期安排连续灌水。
六、七、八三个月用水占全年总用水量的1/3~2/5。
(四)其他资料(1)有效利用系数(2)流量在2.5~5m3/秒范围内修隧洞(片石拱)时,单价为30 万元/km;同条件下修建陡坡的单价为11.5 万元/km。
(3)支渠控制面积3~6 万亩,斗渠控制面积3000~8000 亩。
(4)干支渠续灌;斗渠轮灌。
二、灌溉制度设计2.1.1已知条件具体如下表所示初定灌水率图计算与绘制1)计算:公式如下:qT =αi mi /(8.64T) (式3.1)式中:αi——作物种植比mi ——各次灌水定额(m³/亩)T ——各次灌水延续天数(d )计算各种作物的各生育阶段每次灌水的灌水率如表3.1。
灌水率图的修正修正原则:(1)修正后的灌水率图应与水源供水条件相适应;(2)尽量保证作物需水临界期的灌水不变,若需要提前或推迟灌水日期,前后不得超过3天,且以前提为主;(3)修正后的灌水率图应当比较均匀,使得渠道水位和流量不发生剧烈变化;宜避免经常停水特别避免小于5天的短期停水,保证渠道安全运行。
在修正灌水率图时,要以不影响作物需水为原则,尽量不要改变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次灌水时间,若必须调整移动,以往前移为主,前后移动不超过三天;调整其他各次灌水时,要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比较均匀、连续。
此外,为了减少输水损失,并使渠道工作制度平稳,在调整时不应使灌水率数值相差悬殊。
一般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最大灌水率的40%。
修正灌水率图取灌水最长时间段的灌水率为设计灌水率,q=0.173[m3/(s·万亩)]或q=0.026[m3/(s·公顷)]修正后的灌水时间为.其他资料(1)有效利用系数η田= 0.90 η农渠= 0.90 η渠系= 0.65(2)流量在2.5~5m /秒范围内修隧洞(片石拱)时,单价为30 万元/km ;同条件下修建陡坡的单价为11.5 万元/km 。
(3)支渠控制面积3~6 万亩,斗渠控制面积3000~8000 亩。
(4 )干支渠续灌;斗渠轮灌。
三.灌溉渠道的设计综合考虑灌区水源、灌溉要求、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行政区划、交通用途,综合考虑布置灌区灌排渠道。
在灌区水源上游取水,布置一条总干渠和三条支渠,支渠下设斗渠、农渠、排水沟等。
3.1水源和取水口的选择该灌区水源应取清河为水源,河水水量稳定,水质较好,含盐量符合灌水要求。
取水口取在1#断面和2#断面之间的凹岸处,以防止淤积造成取水建筑物堵塞并且1#至2#断面间河床土质密实,2.5 米以下为坚硬岩层。
适合修筑取水建筑物3.2排水容泄区的选择一支渠和二支渠控制灌溉区域的的容泄区为清河与李家沟,其中二支渠的六斗渠控制的灌溉区域容泄区为卫河。
其中二、三支渠中斗渠的多余水量也可以通过山谷基线排除,最后注入卫河。
三支渠控制的灌溉区域的容泄区也可以为卫河和禹河。
在三支渠的四斗渠控制的灌溉区域应设抽水站,将多余水从此处排入禹河(该区地势低洼且有高崖,积水不易排出)。
该灌区其他区域,排水天然地势优越,无需太多排水设施及沟道排水。
根据已知资料得知,本地区土壤透水性强,且地下水位较深,因而形成的地面径流量不大,除凹地外,径流可及时排除,但为了防止七八九月份的暴雨灾害故设置农沟排水。
3.3渠道的规划布置原则1.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3.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并应为上下及渠道的布置创造良好的条件。
4.确保渠道工程安全可靠。
5.要考虑综合利用。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
7.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整理规划和农业区划密切结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生活。
8.当渠线必须转弯时,土质干、支渠的弯道曲率半径应该大于干、支渠水面宽度的5倍。
9.对沿曲线方向宣泄的山洪、塬流应予以截导,防止进入灌溉渠道。
3.4渠系建筑物的选择与布置原则1、尽量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建筑物;2、尽量利用当地材料修建3、渠系建筑物的位置根据渠系平面布置图,渠道断面图及当地情况合理布置。
4、渠系建筑物尽量满足渠道输水、配水、量水泄水防洪等要求,保证渠道正常运行,最大限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5渠系建筑物的布置尽可能集中,联合修建,形成枢纽降低造价,便于管理;6、布置渠系建筑物应使水流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
3.5、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布置形式1.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2.渠网配套,灌排自如,控制地下水位;既能适时适量灌溉,又可以及时排水,不使农田渍涝。
3.田面平整,田埂规整,适应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4.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促使农作物稳产高产。
5.合理利用各类土地,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田间工程的布置形式:在田间系统中,渠、沟、林、路的配合采用沟—路—渠的布置方式,以减少输水渠向排水沟的渗漏,道路旁为灌溉渠道和排水沟中间,在路的两侧植树。
3.6渠系建筑物的布置1、干支渠系建筑物的布置主要的渠系建筑物有:1.引水建筑物进水闸:在渠道取水处,调节干渠的进水流量,满足灌溉对水位、流量的要求。
2.配水建筑物(1)分水闸布置在各支渠、斗渠和农渠渠首。
上级渠道的分水闸就是下级渠道的进水闸。
分水闸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向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其结构形式有开敞式和涵洞式两种。
(2)节制闸垂直于渠道中心线布置,其作用是控制渠道水位或流量。
下列情况需要设置节制闸:①在上级渠水位不能保证下级渠正常引水时,需在上级渠建节制闸抬高水位,保证下级渠引水。
②实行轮灌时,在轮灌组分界处需设节制闸。
③在重要建筑物或险工渠段前需联合修建节制闸和泄水闸,以防止漫溢,保证建筑物和渠道的安全。
3.交叉建筑物常见的交叉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倒虹吸、涵洞、桥梁等。
隧洞当渠道遇到山岗时,或因石质坚硬,或因开挖工程量过大,往往不能采用深挖方渠道,如沿等高线绕行,渠道线路又过长,工程量仍然较大,而且增加了水头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山岗单薄的地方凿洞而过。
倒虹吸渠道穿过河沟、道路时,如果渠道水位高出河沟洪水位,但渠底高程却低于河沟洪水位时;或渠底高程虽高于路面,但净空不能满足交通要求时,就要用压力管道代替渠道,从河沟、道路下面通过,压力管道的轴线向下弯曲,形似倒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