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国学概述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热再次兴起一直沿袭至今“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说文解字》简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字字典。
全书十四卷,另有叙目一卷。
书成于东汉和帝时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主要是小篆;另收重文1163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小篆的异体字)、今文、俗字等。
按字形偏旁构造分列为540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始排列。
解说计133441字。
其方法是:先列出篆体字头,释其本义,再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条例分析字形。
大部分字还讲解音读,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一是用读如、读若注音。
说义时多引经传及各家解释作例证或加以说明。
如有古体或小篆异体,便在最后以重文列出,把形、音、义结合起来解说汉字,是具有独创性的,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就是从《说文》始创的。
《说文》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名称,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为汉字文字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首创的部首排字法一直为后世沿用,还保存了先秦大部分字体及汉代和汉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语汇的面貌。
《说文》被视为文字学的经典著作,今天本有二:一是北宋徐铉的校定本,称大徐本,增字200多个;一是徐铉之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清代为《说文》作注的更多,最著名的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
《尔雅》简介: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专著,大约形成于战国末年至汉初,是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学习古代文化的常用工具书。
“尔”同“迩”,是近的意思,“雅”指“雅言”,西汉学者孔安国注:“雅言,正言也”。
因此,《尔雅》对词语的解释,以当时切近规范的共同语为准则,本书的诞生,意味着语文规范意识的觉醒。
全书依照所训释的词语内容分类,共有19类,每类自成一篇,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
摘要:
1.国学简介与起源
2.国学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3.国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途径
4.国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国学简介与起源
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积累的宝贵财富。
它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二、国学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1.经部:包括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等,如《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
2.史部:主要研究我国的历史典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3.子部:包括诸子百家及后世学者著作,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说。
4.集部:文学作品集,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5.小学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研究,如《说文解字》、《尔雅》等。
三、国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途径
1.传统研究方法:考据、训诂、音韵、校勘等。
2.现代研究方法:文献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等。
3.学习途径:阅读原著、研究注释、参加讲座、交流学艺等。
四、国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
1.提升个人修养:学习国学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社会价值: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为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持。
3.应用领域:教育、文化产业、心理咨询、企业管理等。
五、总结与展望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国学,挖掘其现代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什么是国学经典⽂化国学,⼜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化与学术。
其内涵包括了历史⽂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具有历史性、延续性、民族性和国家性。
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集四部)。
国学以先秦诸⼦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与⼈、⼈与社会、⼈与⾃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化观念。
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量的。
学习推⼴国学,有利于唤起中国⼈民的⽂化⾃觉、⽂化⾃信和⽂化认同,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有利于提⾼国民的⽂化素养、道德素养和精神⾯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中国古⽂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幸运礼物,也是民族⽂化经过风⾬洗礼后留下来的宝贵薪⽕。
即使⼈类已经步⼊电⼦时代,科学技术⽇新⽉异,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但是传统⽂化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
在世界四⼤⽂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机盎然,永不衰竭?在西⽅列强⽠分世界时,为什么许多国家消亡或被吞并了,⽽中国却历经劫难屹⽴不倒?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深邃的传统⽂化,有儒道思想和龙的精神,其精髓是:“⾃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是我们⽴于不败之地的根。
国学对于育⼈、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进⾏国学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个⼈和社会的需要。
作为中国⼈,不懂⾃⼰的国学是遗憾的。
因此,要通过每个⼈的努⼒,使我们的国学进⼀步发扬光⼤。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三字经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此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国学简介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那么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从头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概念,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咱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学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一辈子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学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普遍,但要紧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样来讲,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固然是属于国学范围,但也能够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偏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那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若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类文体历史高作史部份为“正史类”、“纪年类”、“纪事本末类”、“外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国学
所谓国学,从字面上理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
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国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国学的美丽容颜。
国学之根——《诗经》
国学之茎——唐诗
汉唐,中国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体裁中,也是我们最熟悉的。
国学之枝——宋词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它是一座芬芳的大花园,有傲骨伫立的梅,有娇艳依人的杜鹃,更不缺大气丰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花儿赶趟儿开,怎可能不多彩绚烂呢?
国学之叶——元曲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绝对有资格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国学之花——文学
从清雅的诗经,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古代文学无疑是中国国学中犹唯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
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即使在世界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摘要: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2.诸子百家3.诗词歌赋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2.历史3.哲学4.艺术四、国学流派与学派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阴阳家五、国学的价值与应用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人际交往与沟通3.道德伦理观念4.现代生活中的国学应用六、国学的传承与弘扬1.传统国学教育2.当代国学研究与传播3.国学的国际影响力正文: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丰富知识、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华。
国学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国学起源于远古时期,历经夏、商、周、秦、汉等历史阶段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到了唐代,国学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宋、元、明、清等朝代,国学继续发展,各类学术流派纷呈,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
这些著作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2.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各抒己见,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3.诗词歌赋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尚品质和审美情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歌赋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国学中的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文学领域的瑰宝。
2.历史历史学科涉及古代史、近现代史、地方史等方面。
国学中的历史著作有《史记》、《资治通鉴》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国学简介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国学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核心,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
它能教会我们做人、处世的态度,能在如今纷乱的时代给予我们一丝平和、淡然的心境。
一般来说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对一个小学生而言,国学就是《三字经》、《弟子规》国学就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等经典。
也许有人会说国学已经落后了,但是反观一下我们当代人,自从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之后,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反倒不再有大师出现,我们先人写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不朽的史书,写了《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而如今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家人物,我们却没有创造出一点可以称之为经典而永远流传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问我们的总理,为什么我们几十年出不了大家人物。
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学国学,不再读经典了,我们背离了我们文化的根,就像浮萍一般浮在水面,东面来风就向西漂,西面来风就向东漂,没有自己的方向。
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比我们要聪明得多,学做学问先要学做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
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任继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
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
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
…国粹‟之名随之而起。
”(王淄尘《国学讲话》,世界书局于1935年)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
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